查文庫>讀後感>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2800字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2800字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2800字

  做最好的老師,這是很多求實老師的共同心願。李鎮西老師告訴我們:最好,是相對的。因為這是永遠沒有止境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最好其實就是更好,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超越自己。

  現在我讀完了《做最好的老師》也就是智力活動上的一個進步,教育理論上的一個重新整理。怎樣能成為一個“最好的老師”,李老師以從教近三十年的經歷告訴我們,其實這非常簡單。就是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仔仔細細批改每一本作業,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每天堅持“五個一工程”,即:上好一堂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

  但這看似平凡的小事,幾十年堅持下來就能成就一位不同凡響的教師。所以,教師所從事的是一種充滿智慧與思考的職業,一種需要道德與正義感和毅力的職業,一種充滿愛心與民主意識的職業。

  在整本書都拜讀之後,除了尊敬和祟拜之外更多的是感概,如果每個學校都能出一個李鎮西或者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中國的教育會讓全世界都刮目相看的。

  從《做最好的老師》一書中,我學到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點:

  一、教育者要擁有一顆童心。

  李老師說,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這也是他後來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並且能夠在教育上取得成績的重要原因。他說:“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來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兒童看來卻是非常自然的。而變‘不可理解’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優秀教師贏得學生心靈的可貴之處。”他說:“只要把握學生的情感,並注意環境、場合,教師任何‘過分的孩子氣’都不會是多餘的。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架子,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在以前,對於他說的這些話我可能會不理解,但是,在我親身體會了之後,也明白了教師擁有一顆童心的重要性。很多老師認為,老師就應該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感,認為老師與學生打成一片是不可想象的,認為學生與老師隨便開玩笑是不懂規矩的表現,但是李老師卻透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同行們,老師融入孩子們當中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受到李老師的啟發,嘗試與學生打成一片,發現其中的魔力是巨大 的。

  以前我總認為師生見面,應該由學生先打招呼,認為學生見到老師時對老師不聞不問是不禮貌的表現,是對老師的不尊重。懷有這種心態時的我與學生相遇時,眼睛是不看學生的,因為我擔心學生不向你問好。當然,很多學生看到老師擺架子,也就不向老師打招呼了,現在想來,當學生見到老師對自己愛理不理時,內心應該是很失望的。也許是受李鎮西老師的影響,我與學生見面時不再面無表情,不再臉朝他處,而是主動露出笑容,遇到不向你打招呼的同學,我就主動向他們打招呼。就這樣,同學們感到了我的平易近人,感到了我的和藹可親,課後能大方地接近我。這在很多老師看來也許是不可理解的,但我覺得這是多麼自然。

  二、對後進生的教育

  李老師對後進生的教育是很富啟發性的,在對後進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師的.觀念及一個個成功的案例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

  班主任們都知道,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頭痛的莫過於對後進生的教育。在辦公室時常聽到老師們訴苦:“為什麼我苦口婆心地、三番兩次地教育他,他卻不領情呢?”我也曾經是這樣的老師,為這些事情苦惱著,卻不懂得去反思。可是,自從學習了《做最好的老師》之後,我明白了後進生犯錯的頻繁性,以及進步過程中的反覆性的特點,懂得了對後進生教育長期性和艱難性,懂得了對他們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種方法,而且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寬容之心,需要有足夠的智慧,而愛和尊重則是成功地對他們進行教育的前提。

  三、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很多老師由於出於氣憤中,經常不自覺地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傷害了學生的心靈。可悲的是很多教師在造成這麼嚴重的後果後還不知其所以然。

  李老師從教育專家的高度論述了保護學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以下是李老師在保護學生自尊心方面的論述,很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1、教師儘量直截了當地幫助學生改正缺點,把他的缺點公之於眾,以使其他學生從中吸取教訓,不犯類似的錯誤,這種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為這無異於開“批判會”,把孩子心靈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個人尊嚴、自豪感統統暴露於外,並使之受到傷害,這種教育所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無法彌補的。

  2、只要我們深深地傷害了他們的心靈——也許是一記耳光,也許是一句辱罵,甚至也許只是一個鄙視的眼神——那麼,不管我們平時對學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儲備,不管我們過去在學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們以前對學生進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這一切都煙消雲散了!

  3、教育成功的訣竅之一,就是永遠不讓學生對他自己感到絕望。但我也曾多次在激憤中說出一些讓學生感到傷心的話:“你!”“怎麼這麼笨啊!”“你真髒!”“你真煩人!”……當學生本來是非常尊敬老師並認為老師是在真誠地幫助他的時候,這些話無疑會擊碎他內心深處“想做好學生”的美好願望。一個學生真正的墮落,有時候恰恰是從我們教育者的無意識的傷害開始的。

  我們也會經常想到保護自尊心的問題,但是,由於我們的疏忽,卻總是有意無意地傷害著學生的自尊心,而學生自尊心的受傷害,可能就是他自暴自棄的開始,就是學生與老師相牴觸的開始,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學生與老師的處處作對,這對教師以後的教育教學工作是極為不利的。所以,《做最好的老師》一書讓我受益匪淺。

  四、允許學生犯錯,允許他去改正

  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對於自己的學生,其實更多的還是愛,有時學生犯錯了,我也會感到很氣憤,但是,細想起來,孩子畢竟是孩子啊,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 思想,你能期望他和你一樣嗎?你期望他們會那麼聽話,把任何事情都做得那麼到位嗎?其實,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李鎮西老師說,“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我要說的是,想跟孩子們相處,必須蹲下身,與孩子們對話.不要老拿著大人的思想來衡量孩子,畢竟他們還小.他們的思維有時還很幼稚,還會做很多錯事。所以有人說,你要允許學生去犯錯,犯了錯允許他去改正,這樣學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長。

  有時,我們老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絕對不允許學生犯錯,上課遲到了,做錯事情了,違犯紀律了,扣分了等等。這樣恰恰相反,學生會因為你要求太嚴而產生牴觸情緒.因為更多的時候,他們是以一個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給孩子尊嚴,就如同他們給了你尊嚴一樣.你不能強迫他們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做,有時甚至我們應該允許他犯錯,因為犯錯是為了下次不犯錯。因為班級經常扣分,惱火,發脾氣常常解決不了問題,那怎麼辦?作為老師到底是幹什麼的?我的職責難道只是每天守著他們,他們說不扣分嗎?好像老師與學生之間除了批評就什麼也沒有了?難道師生之間的感情連幾分都不值嗎?不會,肯定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優秀的,至少我們關注的焦點是發現學生的亮點和好的一面,而不是總盯著他的缺點和短處!很簡單,如同考試前,給後進生鼓勵,他們的發揮會異常好一樣.相信你的學生是優秀的,你別說,他還真能做得更好!我努力地改變自己,努力給孩子們假造一個和諧,寬鬆的成長環境。

  總之,“沒有最好的老師,只有更好的老師”,希望所有的老師象李鎮西老師學習,記得他的五個一工程”——上好一堂語文課,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思考一個教育問題或社會問題,讀不少於一萬字的書,寫一篇教育日記。學習他那種對學生的態度,學習他先進的教育理念,學習他那種對自己永不滿意的學習態度,我想若干年以後我們中間也會湧現出很多“李鎮西”老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