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是我把你蠢哭了嗎》讀後感

《是我把你蠢哭了嗎》讀後感

《是我把你蠢哭了嗎》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是我把你蠢哭了嗎》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1月份,我們桃花源讀寫團隊共讀書目《是我把你蠢哭了嗎》,首先,我被這本書的名字深深吸引,讀起來也簡單易懂,本書講的是一些看起來有無窮樂趣的問題,主要關於大腦處理資訊的奇葩過程以及由此產生的不著調行為。比方說,你知道人的記憶是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嗎?你或許會以為,自己的記憶精確地記錄著發生在自己和認識的人身上的事情。其實不然,人的記憶常常會改進和調整腦中儲存的資訊,為的是讓我們感覺更好一些。就好比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誇耀她的小蒂米在學校演出時表現得有多麼多麼棒,實際上呢,小蒂米站在臺上光是挖鼻孔和淌鼻涕來著。

  再比如,你相信壓力會讓我們在執行任務時有更好的表現嗎?這可不是什麼“有人說”,而是在神經水平上真實發生的過程。就拿“最後期限”來說,這是一種最常見的引發壓力的形式,而壓力就有助於提升成績。所以本書的後面幾章要是一下子水平暴漲,你就應該猜到是為了什麼。

  其次,雖然這是一本科學書,但假如你期待看到有關大腦及其工作方式的嚴肅討論,那麼是不會有這種東西的。本書作者可沒有所謂的“傳統”科學背景。作者是家中第一個上大學,甚至可以說是想到要去上大學的人,更別說是待在大學裡一直唸完了博士。這種學術傾向令他最親近的家人都感到陌生,可這也正是讓作者涉足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最初原因,只是因為想要了解“為什麼我和他們不一樣”。

  科學是人類的作品。大體而言,人類是麻煩、混亂、邏輯不通的生物(主要歸咎於人類的大腦),大部分科學研究也反映出了這一點。最初有人主張,科學寫作應當總是崇高、嚴肅的。他們的說法在作者這裡顯然行不通。作者的專業生涯中,大部分時間都在用各種形式對此發起挑戰,本書就是最近的一個證明。

  第三,如果有哪位讀者發現引用本書的內容來和某個神經科學家爭辯結果輸了,那麼......抱歉。在腦科學這個領域,我們的認識在不斷更新。對於本書裡做出的任何斷言或陳述,你都有可能找到某項提出不同意見的新的研究發現。但是,為了讓剛開始涉獵科學讀物的每一位讀者明白,必須要說,現代科學的任何一個領域幾乎都是如此。

  第四,如果你覺得大腦是不可褻瀆的妙物,把它看作一種界線模糊的構造,連通人類經驗與未知世界的橋樑,諸如此類,那恐怕你可能不會喜歡本書。不要誤會,確實沒有比人類大腦更難懂的東西了,它也的確十分有趣。但是,如果把人腦“特殊化”,認為它批評不得,賦予它某種“特權”,並認為我們對大腦能力的'理解僅能觸及表面,帶著近乎尊崇的眼光去看待它,那就沒有意思了。

  大腦無非是人體內的一個器官。正因如此,整套系統具備各種習慣、個性、老舊的運作方式和低下的效率。從很多方面來說,大腦為其成功付出了代價:它演化了數百萬年,結果變成現在這麼複雜的樣子,還積累了大量垃圾。就像一塊硬碟,裡面塞滿了過時的軟體程式和廢棄不用的下載檔案,基本程序卻常被打斷,比如那些早已失效的網站總跳出該死的廣告要告訴你各種打折訊息,可你想做的不過是開啟一封郵件!

  一言以蔽之:大腦會犯錯。你可以說它是意識的基座,是所有人類經驗的引擎,職責固然重大,卻又那樣混亂不堪。你只需要瞧瞧那玩意兒的樣子就能領會它有多可笑:就像一顆變異的核桃、一坨果味布丁、一隻皺巴巴的拳擊手套,以及諸如此類的各種東西。它當然令人讚歎,但要說盡善盡美,那可差遠了,而它的種種不完善,正影響著人們所說、所做、所經歷的一切。

  所以說,對於大腦那些較為隨意、雜亂的特性,與其忽視或完全無視,反而更應該重視,甚至大書特書。書中提到很多大腦做出的十足可笑之事,以及我們因此受到了什麼影響。書裡還提到了人們原以為大腦是怎麼運作,但後來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的一些情況。希望大家可以寬容地理解他人(或者自己)為什麼時常會做、會說一些奇怪的事,也能夠在大腦因為不適應現代社會而越發頻繁地搞出神經“問題”時不以為然地撇撇嘴。假如說本書有什麼最要緊的議題或最重要的目標主張,大概就是這些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