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隨筆> 生活隨筆:人生的悖論

生活隨筆:人生的悖論

生活隨筆:人生的悖論

  小侄女五歲了,活潑可愛。我在寫東西的時候,她就在一邊專心地玩她的玩具,小聲地和那些玩具說話,似乎那些機器人、布娃娃和彩色的積木都是有生命的,在和她說著只有她自己才能聽得到、聽得懂的話語。此時,她是不會纏著我給她講故事,更不會打擾我的思路,也只有我寫累需要休息的時候,才會鑽到我的懷裡,看我寫的那些她根本不認得也看不懂的文字。

  有一天,我看著一邊專心玩玩具的小侄女,忽發奇想,就問她長大了想幹些什麼。她頭也不抬地回答:做飯!我愣了一下,不禁啞然失笑,就問她除了做飯之外,還做些什麼呢?她終於抬起頭,天真無暇日眼睛看著我,想了半天才告訴我,還有要洗衣服。我終於忍不住大笑了起來,笑聲引來了年邁的父親。我說小侄女長大了居然只是做飯和洗衣服,父親也笑了,並教給她要樹立各種各樣的遠大的理想。在離去時,卻嘆息了一聲,現在還小,長大了,誰知道究竟會做什麼呢!

  想想也是,誰也不知道將來會發生什麼事,會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讓一個五歲的孩子去樹立遠大的理想,好象也不太現實。記得剛上學的時候,老師就教導我們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在一次討論課上,許多的同學爭相發言,有多數同學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長大了要當一名科學家,發明許多造福人類的東西,建設我們美好的國家。也有的同學表示要當一名辛勤的園丁,為祖國培養花朵,也有的要當畫家、音樂家等等。到了中學,老師又告訴我們,要為什麼而讀書,並用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掘起而讀書”的這句名言,鼓勵和鞭策我們努力學習,為理想去刻苦讀書。那時,年少的我們都有一個理想,都有一個遠大的人生目標,認為透過學習也一定會實現所有的理想。

  從少年到青年,彷彿只是昨天才發生的事,那些理想與誓言依然鏗鏘地響在耳邊,而我們的那些理想,卻好象只是理想,並沒有一個人真正的實現。

  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相繼結婚生子,每日彈奏“鍋碗瓢盆交響曲”,輕吟“柴米油鹽醬醋茶”,照顧家庭,機械地重複著一個個簡單、匆忙而拮据的日子,一路跌跌撞撞就來到了中年的門檻。想想當年豪言壯語和那些美麗的理想,彷彿已離我們非常遙遠了。每每此時,不覺汗淚俱下。

  少年時代,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理想,並都曾憧憬過美好理想實現時的樣子,構畫著那一時刻的藍圖。然而,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就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匆匆》中,匆匆地離去了,時光走過的印記深深鐫刻於眼角、額頭和我們的心靈,而我們當年的理想呢?它們又去了那裡?曾和朋友們談起過這件事,他們也都和我一樣,嘆息理想的改變和丟失,幾乎沒有一個人實現過自己的理想。

  既然沒有幾個人實現過理想,那麼我們的人生還需不需要理想,沒有理想的人生又會是怎樣?魯迅先生筆下,曾有一個典型的人物—閏土。少年時代的閏土是充滿靈性的,會做許多令魯迅先生歎為觀止的事情,但成年後的閏土呢?也許,我真正明白魯迅先生寫閏土這個人物時的心情了。他是以崇敬的心情看待少年閏土的,認為他長大了會有一番做為,又以可憐的目光看待中年的閏土,認為他沒有了人生的目標,也就是少了那種遠大的理想,而成為了一名碌碌無為的莊稼漢。我們笑閏土的同時,也應該嘲笑一下我們自己了。

  看看我們現在的農村,那些和我們同齡的,那些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青年,還有那些靈秀的少年。他們中間有因讀書而進入城市工作的佼佼者,也有生意場上的硬漢,但那些人畢竟只是鳳毛麟角,與整個農村青年龐大的數字而言,這些人只是少數中的少數。少得實在太可憐了。他們中多數人每天日出而做,日沒而息,在懶以生存的土地上摸爬滾打,踩著父輩們深深的腳印,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一個個成為中年時代的閏土。他們要賺錢、蓋房、娶媳婦,要按農時去照顧地裡的莊稼。即使他們有著美好的理想,也隨著繁鎖、機械的日子,一點點地深埋於黃土地。這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懶以生存的土地將他們緊緊地束縛在土地上,理想對於他們而言,早已成了少年時期的一句口號。

  打拚於城市,來來往往的我們的同齡人,上班下班匆匆忙碌的他們,除了囊中殷實外,又有幾個實現過他們的人生理想?除了生活方式的不同外,他們也是閏土,只不過是城市中的閏土罷了。理想對於他們而言,也同樣成了一句口號。

  由此,我們竟然得到這樣一個奇怪的答案:人生,不需要理想!

  假如人生沒有了理想,那又是件多麼悲哀的事情?人的一生又是怎樣的蒼白無力?縱然有遠大的志向和理想,卻又沒有幾人真正實現過,我們是應該悲哀還是自嘲呢?理想,和我們每一個人開了一個玩笑,用我們一生的時間去開的一個玩笑,想起來,應該是欲哭無淚罷了。

  如果人生不需要理想,我們除了生活、學習之外,還去做什麼呢?還能夠做什麼呢?在一個離政治、文化的中心很遠的一個小村裡,一個家庭富裕的農民,閒暇時拿起畫筆,畫農村的一些常見的動物,並參加了一些書畫展,竟然屢屢獲大獎,被國家農民書畫協會吸收為研究員,一時名聲大噪,成為很有名氣的一位農民畫家。座談時言及理想,他竟然說沒有過理想,至於目前的成績和其它的,只不過是人生給予的附加。

  從沒有想過要當畫家的,居然成了畫家,一心要做一名辛勤園丁的,卻成了極負勝名的詩人,看看身邊,這樣獲得人生附加的居然不勝列舉,實在令人哭笑不得。他們平時所做的,與其理想是不沾邊的,甚至是相悖的。只不過是他們在其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數年甚至於數十年如一日的去做一件事,不斷學習、不斷積累,才達到了他們現在的一種境界,也就是人們常常可以在電視或者報紙上看到的。當然,他們都會說起同樣的經歷:在那條路上他們曾經遇到過這樣或那樣的困難,一度想放棄,但最終還是堅持了下來,終獲成功等等。

  由此,想起了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人的一生可以放棄許多的東西,但唯一不能放棄的,也許就是執著。也許,我們的追求的東西永遠也達不到,但能讓你收穫意想不到的人生附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