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論文> 論文的基本思路

論文的基本思路

論文的基本思路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透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你所見過的論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文的基本思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文的基本思路1

  一、經濟管理實驗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1.1 目前高校相關的政策和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的定位

  目前,高校除了在課堂上講解和傳授經濟管理理論知識以外,更加註重對學生的實際能力的培養,並且也積極的形成裡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高校是培養優秀人才重要的搖籃,在高校實施經濟管理實驗教學能夠大大的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還能夠培養出更多的更優秀的綜合型人才,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高校對人才的培養有了較高的認識度,就更加註重加強對學生實驗能力教學和實習教學,想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籌集資金建立高校實驗室,形成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實驗教學模式,經濟管理實驗教學實驗室也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以及對實驗室管理的相關辦法,形成了比較完善的政策方針和制度管理。

  高校在培養高素質人才過程中,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佔用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對高校培養學生所發揮出來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經濟管理實驗教學同經濟管理理論教學、企業實習教學等等一樣重要。現在高校都有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的想法和認識,對建成的經濟管理實驗室也有了初步的指導思想,努力實現經濟管理實驗教學資源共享化,努力實現經濟管理實驗教學場景真實化,努力實現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管理標準化等。高校應該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努力建設一支由專業的經濟管理實驗教學隊伍,將努力提高經濟管理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最終目標,緊緊圍繞實驗改革教學,充分利用先進的管理理念以及實驗教學體系,努力實現經濟管理實驗教學優勢資源共享,努力建成一支集人才培養、實驗教學、研究服務於一體的特色教學模式,努力做到經濟管理實驗教學具有示範作用。

  1.2經濟管理實驗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經濟管理實驗教學改革總體指導思想是:將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經濟管理教學質量作為目標,充分利用先進的資訊科技,將實驗教學與專業內容緊密融合,並且實現多種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實現經濟管理實驗教學體系的有機融合。

  首先,最佳化經濟管理實驗教學體系。在實驗教學的體系上,應該具有多層次化、標準化、模組化,設計的經濟管理實驗應該具備綜合性,應該建設一系列不同方面的實驗平臺,如:基礎實驗平臺、綜合實驗平臺、創新實驗平臺、專業實驗平臺等等,充分實現專業知識與實驗之間相互融合,多種學科知識之間相互滲透的經濟管理實驗教學體系。經濟管理實驗教學必須實現模組化,不同模組之間有相互的聯絡與區別,根據不同的專業、不同的教學內容,而將需要使用的模組自由組合,使得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突出重點,發揮出十分重要的作用。經濟管理實驗教學應該將試驗與專業理論區分開,按照實驗教學的要求,形成一系列具有特色的實驗教學體系,同時將經濟與管理實驗教學區分開,充分利用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的優勢,在滿足教學課時的同時,不斷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其次,注重經濟管理實驗教學教材建設和實驗教學模式。學校應該利用學校的師資力量,積極地去爭取國家級的經濟管理實驗教學教材,並且根據自身的發展,積極的探索和研究,努力出版屬於自己甚至是全國的實驗教材。此外,還應該在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的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建立先進的資訊化平臺,充分利用網路技術,讓學生在網上進行課程的選擇以及相關試驗的互動等等,逐漸形成開放式實驗教學和管理。

  最後,努力建設一支專業水平高、事業心強、思想作風好、工作效率高的經濟管理實驗教學隊伍。高校積極開展經濟管理實驗教學內容的相關講座,努力做到讓人人到能夠參與到實驗教學的過程中來,都能夠主動的關心實驗教學,營造一種強烈的實驗教學氛圍,儘可能的吸引更多的教師積極主動的參與經濟管理實驗教學活動。

  二、經濟管理實驗教學改革的措施

  2.1 經濟管理實驗教學體系改革措施

  經濟管理實驗教學改革應該建立專業基礎性實驗平臺,這種基礎性的實驗平臺主要是針對專業基礎性課程,讓學生能夠掌握各種最基本的實驗軟體,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應該建立專業課實驗平臺,這種實驗平臺主要是針對課程內容比較重要,並且內容不得綜合性不強的課程,這樣能夠讓學生對難點知識深入的瞭解,為以後的綜合實驗打下基礎;應該建立綜合實驗平臺,這種實驗平臺主要是針對實驗內容比較豐富,綜合性比較強,高校應該根據各自課程安排情況,適當的調整綜合性實驗教學課程;應該建設專業綜合性實驗平臺,這類實驗是將專業知識與實驗融合在一起進行綜合設計的,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掌握比較全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實驗能力,是一種綜合性最強,適應性最高的實驗教學。

  2.2 經濟管理實驗教學內容改革措施

  高校進行經濟管理實驗教學改革,應該具備良好的實驗裝置和良好的實驗環境,實驗情景應該儘可能的貼近真實情況,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能夠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高校應該開設不同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的實驗教學課程,能夠積極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討,充分的挖掘學生的潛能,努力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學生養成團隊協作精神。在實驗教學內容設計上應該更貼近生活,注意專業課程與實驗內容之間的聯絡,根據實驗設計的不同層次,以及不同的學科實驗要求,努力將實驗做成模組化,更具創造性和研究性的實驗內容。

  2.3 經濟管理實驗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

  高校培養的人才更好的滿足社會的要求,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的模式應該進行多樣化設計。實驗教學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方式,應該實現以“學”為中心的實驗教學方法。實驗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討論、互動的過程中學到知識,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積極探索,研究合作。實驗教學應該引進先進的實驗技術,改變傳統的實驗技術方法,充分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建立實驗網路平臺,並在此平臺上實現網路實驗教學。此外,還應該採用先進的實驗考核方法,新的考核體系應該充分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動手能力。

  三、總結

  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校應該培養出更多更加優秀的人才,同時高校應該積極探索經濟管理實驗教學的方法和思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培育出來的人才更好更快的適應社會環境。在進行經濟管理實驗教學改革過程中,高校應該讓教師積極主動參與到整個實驗教學改革過程,讓他們體驗教學改革所發揮出來的優勢,努力在校園內營造一種實驗教學改革的氛圍,並且對在改革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積極探討,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論文的基本思路2

  課堂教學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基本途徑之一,但是,僅僅透過課堂教學向學生灌輸方方面面的知識點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領會思考問題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因為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斷學習,而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畢竟是非常有限的,我們應該使之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即掌握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在《成本會計》的教學中,將基本思路貫穿於各知識點的講授中對於學好這門課程尤為重要。

  《成本會計》的核心教學內容是:將企業一定期間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包括材料費、人工費、折舊費、外購動力費、製造費用、輔助生產費用等)採用一定的技術方法,分配給各成本計算物件,從而計算出各成本計算物件的完工產品總成本及單位成本。在成本計算的過程中,涉及到多種費用的分配。由於每種費用的性質不同,因此所使用的方法也不相同,而每種費用的分配方法又是多樣的,如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方法就有直接分配、互動分配、計劃分配等五種;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費用的分配方法則有七種之多。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把各種費用的各種分配方法分別作為知識點來要求學生掌握,這是非常困難的。但是,不管是哪種費用的哪種分配方法,其中都貫穿著一條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把這種思路、方法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在這種思路的引導下舉一反三,並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

  無論採用何種方法分配何種費用,都需要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是確定分配物件,即這些費用應計入哪些成本費用類賬戶;其次是確定分配方法,即各成本費用賬戶應計入的金額如何分配計算。

  一、確定分配物件

  確定各種費用分配物件的基本原則是:誰受益誰承擔,即:如果是為生產產品直接耗用的,則計入“生產成本”賬戶;車間組織管理生產耗用的計入“製造費用”賬戶;行政管理部門耗用的計入“管理費用”賬戶;銷售部門耗用的計入“銷售費用”賬戶。例如工資費用分物件的確定(下表是某企業某月份工資費用發生情況):生產工人的工資應計入“生產成本”賬戶;車間管理人員的工資計入“製造費用——**車間”賬戶;行政管理人員工資計入“管理費用”賬戶;銷售人員工資計入“銷售費用”賬戶。學生只要掌握住“誰受益誰承擔”的原則,也就可以掌握各種費用的分配物件的確定, 而不需要分別不同費用一一去記憶。

  二、確定分配方法

  在確定分配方法時,首先要明確哪些賬戶承擔的費用金額可以直接計入,哪些賬戶承擔的費用金額分配計算後計入,即間接計入。通常情況下,“製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等賬戶承擔的費用金額均屬於直接計入,而“生產成本”賬戶應承擔的費用金額一般屬於間接計入。仍以工資費用的分配為例,車間管理人員的工資7000元直接計入“製造費用”賬戶;行政管理人員的工資12150元直接計入“管理費用”賬戶,銷售部門人員工資32600元直接計入“銷售費用”賬戶。而生產工人工資計入“生產成本”賬戶則不然,由於“生產成本”賬戶要按成本計算物件設定明細賬,如在品種法下要按產品品種設定明細賬,而大多數企業都不止生產一種產品,因此生產工人的工資就必須透過分配計算才能計入各種產品的成本明細賬中。也就是說,只有屬於間接計入的情況(通常是指計入“生產成本”賬戶的金額),我們才會討論分配計算方法的問題。在進行分配計算時,先要選擇分配標準,分配標準的選擇對於計算結果是否合理至關重要,然後根據分配標準進行分配計算。為了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分配計算過程, 我們可以以生活中最常見、最易懂的例子來闡述其中的道理。

  例:某班元旦晚會共採購100個橘子,準備分給班內三個小組的同學。

  (1)分配要合理,首先必須確定合適的分配標準。在這種情況下,所採購橘子的數量通常是根據班級人數而定,因此最合理的分配標準就是每組的人數。假設一組20人;二組14人;三組16人。

  (2)計算每人應分得橘子個數=100/20+14+16=2(在成本會計中稱為分配率)

  (3)計算每組應分得的橘子數量

  一組:2×20=40 二組:2×14=28三組:2×16=32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分配標準的選擇對於分配結果合理的重要性,還可以給出另外一個例子:上述班級三個小組的同學到某果園幫助採摘橘子,第一組採摘13箱,第二組採摘20箱,第三組採摘17箱,共獲得100個橘子的勞動報酬,將這100個橘子分給三個小組的同學。

  (1)選擇分配標準。這次分配應以每組採摘橘子的箱數作為分配標準,而不應以每組的人數作為分配標準,因為勞動報酬是與勞動成果的多少密切相關的,而與人數的多少無關。

  (2)計算每採一箱應分得的橘子數=100/13+20+17=2

  (3)計算每組應分得的橘子數量

  一組:2×13=26 二組:2×20=40三組:2×17=34

  我們可以把上述淺顯的道理應用於成本會計各項生產費用的分配計算中,通常包括三個步驟:(一)首先必須選擇與所分配費用密切相關的因素作為分配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分配結果的合理性。如將生產工人工資分配計入各種產品的生產成本時,我們通常採用各種產品的生產工時作為分配標準,因為在計時工資制下,工資費用的多少與工作時間相關,而在分配直接材料費時則不能選擇生產工時作為分配標準。(二)其次是根據選定的分配標準計算費用分配率,透過上述的例子可以歸納出:分配率等於被分配的費用除以各分配物件的分配標準之和。(三)最後計算各分配物件應分配的金額,透過上例子顯而易見,其等於費用分配率乘以各分配物件的分配標準。我們仍以上述工資彙總表中資料為例,假如該企業生產甲乙兩種產品,本月甲產品生產工時為20xx小時,乙產品生產工時為4000小時。

  那麼:工資費用分配率=120 000/20xx+4000=20

  甲產品應承擔的工資費用=20×20xx=40000

  乙產品應承擔的工資費用=20×4000=80000

  上述的費用分配過程,包括分配物件的確定以及各物件應計費用金額的計算,在實際工作中都是透過編制費用分配表來體現的。如下列工資費用分配表。

  工資費用分配表

  費用分配表在實際工作中起到原始憑證的作用,我們據以編制記賬憑證,登記成本費用明細賬,從而完成費用分配、成本計算過程。

  學生只要領會了這個思路、理解了這個道理,就不會為眾多的計算公式所累,就會輕鬆地學好成本會計。

論文的基本思路3

  ⑴概述材料大意。所謂“概述”,就是不能將題目所給材料原文照搬,而應抓住材料的核心內容簡要敘述,引述時還應注意選擇與下文即將提出的中心論點密切相關,與中心論點無關的部分可略去不提。

  ⑵提出中心論點。這一中心論點是在分析材料的基礎上提出的,因而,認真分析材料,從中提煉出恰當的觀點是至關重要的。如果觀點提煉得不準確,文章就會跑題,後面的文字寫得再好也無濟於事了。

  ⑶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這部分是議論文的主體,應透過擺事實講道理充分闡明論點的正確性,使文章具有說服力。分析說理過程中既要廣泛展開,闡述一般規律,又要聯絡實際,說清現實意義。

  ⑷結尾呼應開頭。或進一步強調論點,或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特別提醒:材料作文中作文的主題必須直接從材料中提煉、挖掘,並且材料必須運用到寫作過程中。

論文的基本思路4

  關鍵詞:勞技課;教學;思路;綜合性;實踐

  一、開設勞技課的必要性

  1.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質教育提倡的是動手能力、創造力和想象力,這同時也是勞技課的基本教學思想和核心價值所在。勞技課課程的開展順應了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各方面的能力,這對於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能力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積極地開展勞技課,能夠極大地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在處理實際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因此,學好這門課是至關重要的,是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2.時代發展的內在需要

  社會的發展和實踐過程要求的是綜合性發展的人才,而傳統的教育則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即沒有充分地重視勞技課的學習和開始。現如今的社會發展需要更多的實踐性人才,對於人才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開設勞技課是十分有必要的。現在很多學校只注重學生最後的學習結果和分數,忽視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從而束縛了很多學生的思維,縮小的學生的視野,不利於綜合性人才的發展和培養,所以說,積極地開設勞技課是社會實際的內在要求。

  二、勞技課教學的基本特點

  1.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

  勞技課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明顯區別是它更加重視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在實際的問題解決和實踐應用中有更強的戰鬥性和操作能力,這種能力不是天生的,而必須依靠後天的學習和培養。動手能力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是十分重要的,是對人才培養的本質要求。這個特徵決定了勞技課的課堂必須是生動的,能夠極大地突破傳統的教學氛圍。勞技課在實際的教學中,充分地把握了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絡和區別,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之上加強有針對性的動手和操作能力的訓練,可以極快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旨在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所在,同樣對於個人而言,創新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勞技課課程的開設恰恰為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較為寬闊的平臺。在勞技課上,學生透過對不同學科的研究及分析,進而進行必要的操作和實踐。在對具體問題的分析過程中學生的理性思維得以充分地鍛鍊,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這是勞技課教學的核心價值所在,學生應該將這個過程充分地把握好,才能在勞技課的課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三、勞技課教學的思路探究

  1.讓學生積極參與動手探究的過程

  勞技課是以實驗和具體操作為基礎的學科,所以,在勞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動手能力,並積極地引導學生,讓他們的思維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寬。在勞技課的課堂上,學生要充分地把握一分一秒的時間,讓自己在這個實踐過程中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能力。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實踐的主體,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一步步地進行實驗探究和實際操作。教師必須強調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親身體會實踐過程。由於勞技課的教學重點不是理論上的認識而重在探究和操作,所以,學生必須積極地動手參與實際的探究,這是極為重要的一點。

  2.適當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

  勞技課不屬於純理論的研究,但並非說這些理論不重要,理論上的認識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實際的操作中。作為教師,要善於積極地引導學生,放寬他們的思維,開闊他們的視野。廣泛地吸取各學科的知識,這對於充分地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教師要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應善於把握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各學科的知識概況和聯絡,讓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要做到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創新,就要充分地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地提問,做到有問必答,讓學生的需求得到最大的滿足。另外,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善於開闊學生的思路,並在講課的過程中善於穿插多方面的知識,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

  3.將教學思想滲透到實際教學中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是離不開合適的教學思想作為指導的。所以,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應善於將基本的教學思想有創造性地移植到學生的思想中去,保證學生在實際的操作和探究中,能夠找到合適的理論和思想作為實踐的依據。比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善於把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做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只有如此,才能夠讓每個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大大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學生對勞技課的認識和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外,還要多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將他們的想法告訴老師,雙方要進行適當的交流和認識,這對於勞技課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積極的意義。

  勞技課在初中的素質教育中佔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它對於學生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把握實際操作的關鍵點,並在實驗操作中充分地發揮創作力,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養,為素質教育的改革創造條件,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向雅。如何教好中學勞技課的幾點思考[J]。華章,20xx(16)。

  [2]陳明。在勞技課中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管理[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xx,2(01)。

  [3]周君力。以勞技課為載體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xx,8(03)。

  [4]陳大坤。在勞技課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J]。廣西教育:中學版,20xx(07)。

論文的基本思路5

  摘要:

  透過對區域性城市發展的理論分析,對我國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實證分析,可以看出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選擇,也是中心城市發展的客觀的規律和趨勢。

  關鍵詞:

  區域性中心城市 擴散效應 聚集效應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完善與發展,城鎮化的道路的選擇已經成為經濟理論研討的熱點。關於城鎮化的道路最早的理論是德國經濟地理學家沃而特.克離思塔特(Waiter Christaller)於1933年提出的,理論的主要焦點是市區或中心地區的存在給它們周圍的地區提供了商品與服務,於是諸如零售、批發、銀行業務、保險和閒暇等服務業的生產者都要為他們的設施確定區位,以贏得消費者的支出 。同時他指出作出這樣的選擇有兩個原因:1)生產廠家必須選擇地址以便得到最低限度的需求;2)消費者願意購買商品而願意走的距離。這個理論被公認是有效的說明了城鎮為什麼存在,是什麼決定了它們的發展以及它們在地區和國家裡的次序是如何排列的理論。

  最近一個時期,加快我國城鎮化程序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戰略。未來我國城鎮化的基本構想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主要內容是:在著重發展小城鎮的同時,積極地發展中小城市,完善區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作用,提高各類城市的規劃和綜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城鎮化的道路。所以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設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本文的安排是這樣的:首先 界定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定義與其功能;其次,分析我國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的一些存在的問題;最後,結合我國的區域中心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基本思路和對策建議。

  二)對區域性中心城市內涵的界定

  中心城市是相對於經濟區和城鎮體系而言的,對與一般城市來講,是指在經濟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著關鍵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較強的吸引能力和輻射能力,同時有著綜合的服務能力;從區域的角度上講,區域中心城市是經濟區域中的經濟發達,功能完善,能夠滲透和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的行政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統一體。中心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的產物,是區域經濟的一個極核點:從規模上和結構上表現為區域經濟的增長中心,它是周圍城市的增長極。

  具體地講,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徵有如下的幾個方面:

  1) 經濟集中程度高,規模大,勢力強。中心城市是區域經濟活動的聚集點和經濟 交流的樞紐,它的經濟規模比較可觀,整體實力比較雄厚,其GDP和人均GDP高於區域的平均水平。這是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最基本的經濟特徵,是發揮其巨大的經濟作用的基礎。

  2) 社會分工發達,產業結構最佳化。區域性中心城市社會化生產程度高,生產的社會分工細緻,協作緊密,是專業分工協作最強的地方。另外,這種分工協作不僅發生在城市的內部,而且蔓延到周圍的地區和更遠的地方,與其他的城市的分工和協作增強了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發展能力,競爭能力和組織區域經濟的能力。

  3) 科研能力強,人口素質高。區域中心城市是先進社會生產力的聚集地,是區域人才,技術,科研等聚集的地方。這裡不僅有水平高的高等院校,而且有先進的和高水平的科研人才與先進的科研裝置。

  4) 具有較強的綜合服務能力和較完備的基礎設施;同時是經濟文化管理和社會文化的中心。

  基於以上的認識,區域中心城市具有下面的功能:

  1) 聚集與擴散功能:先來看區域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美國著名的城市理論家劉易斯.芒富特指出:城市作為一個封閉型的本質功能是將各種社會成分集中起來,併為它們提供一個封閉的場所,使之能最大限度地相互作用。對於聚集的功能,英國城市理論學家艾別日澤.霍華德形象地稱之為“磁力”。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主要源於它的規模效應,市場效應,資訊效應,以及人才效應。其次來看區域中心城市的擴散功能,磁力理論是這樣解釋城市的擴散功能的:透過城市的磁場的作用磁化了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換言之被磁化的載體即使離開了城市,進而到了偏遠的小山村,他仍然帶有城市的“烙印”,成為傳播城市文明的重要的媒介物。這樣區域中心城市在不斷地聚整合為發展極的同時,也存在著擴散效應。

  聚集與擴散效應是有一定的規律,具體表現如下:首先,聚集與擴散隨著中心城市的綜合勢力的提高而提高,關於這一點與物體之間的萬有引力一樣,區域中心城市對外界的作用是隨著城市的“質量”的提高而增強,然而“質量”在一開始是模糊不清的,但是隨著專家的多年的探索已經變得比較清晰了,“質量”是城市的綜合實力。其次聚集和擴散效應是隨著傳輸費用的提高而呈現衰退的趨勢。最後,聚集與擴散的效應趨向於生產力佈局的優區位,中心城市是經濟區綜合性的最優區位點,所以它也自然而然地成為生產力的指向目標,吸引著各種生產要素的聚集,並由此吸引著更為廣泛的經濟活動,形成了經濟活動的新的聚集;這種新的聚集由提高了區域中心城市的優區位功能,增強了聚集與擴散力。

  2)區域中心城市的多方面功能與作用:首先區域中心城市具有市場經濟的內生優勢,企業是市場的主題,區域中心城市的活力是與市場經濟中的企業活力緊密正相關的;其次,區域中心城市的產業結構外向度高,有利於對外經濟的合作,它是工業和各種服務業的聚集地,因而具有綜合經濟功能,產業結構層次和外向度高,主導產業基本是輸出產業,域中心城市擁有大量的資本,同時它也可以吸引外地的資本;再次,基礎設施是發揮中心城市經濟功能的基本保證;最後,區域中心城市具有科技創新與擴散作用,同時它的管理機構健全,具備經濟調節的功能。

  區域中心城市是國民經濟主要增長點,所以發展和完善區域中心城市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我國區域中心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我國的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的歷程中,總體而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這期間仍然有不少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從內在方面和外在方面來分析我國的現實。

  首先從內在方面來講,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說明:

  1)多數的地區級的城市的第三產業發展的相對滯後。進而影響了城市的基本功能的完善和發揮。總體而言我國的地區級的城市的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的格局,即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金融保險以及科教文化等各種社會事業發展相對落後;第三產業總量不足,比重過低,特別是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這種情況表現得尤為突出。

  2)一批資源城市面臨資源枯竭和市區分散帶來的經濟轉型,轉變城市功能的巨大壓力,資源型城市是指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為社會提供資源型的產品以及初加工產品的城市,在我國資源型城市大約有100多個,在整個城市群中佔有很大的比重,這些城市在過去曾經輝煌過,但是隨著資源枯竭和經濟效益滑坡,面對科技的進步其經濟發展水平每況愈下,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任務尤為緊迫;同時資源型城市的職能比較單一,多數是“先有工業,後有城市”,這樣它們的社會服務功能和基礎設施建設就存在先天不足。

  3)一些地區級城市經濟實力與轄區的面積不相適應,從而制約了城市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同時地區級的城市發展定位不明確,城市與城市、城市與區域之間缺乏合理的分工與協調。在我國,各級政府是推動城市發展的主體,由於政府的參與其結果是強化了城市的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而忽略了城市發展的其它功能。

  4)城市基礎設施嚴重落後,從而制約了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功能的完善;同時地區級城市規模相差很大,地域分佈極為不平衡。目前在我國,由於經濟發展

  水平和重視程度的不同,城市的發展呈現兩極分化(詳見《經濟研究參考》20xx年第五十二期)

  其次從外在的方面來看,我們又可以從下面的兩方面說明:

  一)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的城市發展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明確規定“國家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方針”,這表明我國的城市政策是“規模政策”。

  二)城市行政區劃改革與區域規劃,城市規劃相脫節,地區級城市的設定是行政區劃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這些城市既受制於宏觀經濟區劃的制約又有自身的特點。另外城市的基礎資金缺口大,資金來源不穩定。

  四)完善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和對策建議

  透過對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的理論和對我國的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現狀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完善區域中心城市的功能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而且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所不可缺少的部分,筆者認為,完善我國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基本思路和對策建議可以從以下的幾個方面來考慮:

  (一)從完善我國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原則上,首先以增強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輻射力為出發點; 其次以城市為依託,形成各具特色和功能完善的城市網路極核點;再次遵循城市經濟功能的形成機制和演化規律,減少行政區域規劃的干預;最後充分考慮科技進步對區域中心城市的影響。

  (二)從完善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的方向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首先充分考慮完善區域中心城市的積聚和擴散功能,為經濟發展和城市的綜合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平臺;其次完善中心城市的生產中心功能,為區域中心城市提供產業支撐;再次完善區域中心城市的服務功能,為各種經濟活動和經濟要素自由流動提供全面高效的條件;最後完善區域中心城市的創新功能,為中心城市的聚集和擴散功能提供新的動力和活力;同時完善中心城市的基礎設施條件和城市行政管理功能,為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在條件。

  (三)從完善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對策建議方面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加快完善地區級中心城市功能的步伐,增強城市體系的中小極核點;(2)透過調整行政區劃功能提升城市功能;(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高科技產業,增強經濟中心城市的功能;(4)加強城市的基礎建設,拓展城市發展空間;(5)合理調整城市功能佈局,最佳化城市功能區佈局形態;(6)改進政府對完善區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引導和管理,同時加快經濟社會制度創新,最佳化中心城市的制度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培剛主編:《新發展經濟學教程》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xx版

  (2) 袁朱等著:〈加快建設地區級城市,完善區域中心城市功能〉 〈經濟研究參考〉 20xx年第五十二期

  (3) 汪洋主編:〈“十五”城鎮化發展規劃研究〉國計劃出版社 20xx年版

  (4) 陸軍著:〈城市外部空間運動與區域經濟〉中國城市出版社20xx年版

論文的基本思路6

  一、前言

  隨著資訊化時代到來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給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帶來極大的衝擊。只有變革學習方式,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培養終身學習思的理念,建立終身學習體系,提高社會成員的學習能力,從而構建學習化社會,才能適應知識經濟發展帶來的一系列變革。

  二、知識經濟背景下學習型社會的興起

  隨著知識經濟的不斷髮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個人運用知識能力的高低成為了競爭中成敗的主要因素。人們的勞動方式已經由體力勞動為主向知識勞動、腦力勞動轉變,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是腦力勞動者。為了適應新的經濟結構和就業模式,勞動者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掌握必要的知識技能【1】。這就預示著缺乏學習能力的個人、組織、企業等有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遭受失敗。因此,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才能在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將學習貫穿於人的一生,衝破了義務教育的時間要求,每個公民都可以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自由學習,從而構建一個學習型社會。

  學習型社會的本質要求是終身學習,將學習當成一種不間斷的活動貫穿到人們的生活中,大家應當把學習當作自己的責任【2】。人們學習的模式也由單一的學校學習變得更加多元化,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建構學習型社會離不開每一位公民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應當成為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將學習知識單純的視為繼承前人的智慧,這種觀念是無法適應知識經濟背景下的競爭需求的,只有創新性的學習才符合知識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政府應當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積極營造全民學習的氛圍,使終身學習的觀念深入人心,為學習型社會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必要性

  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在世界各國掀起了熱潮,黨的十六大相關檔案中明確提出了我國建設小康社會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目標。我國加強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是很必要的,首先,對於正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學習型社會的構建有助於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其次,學習型社會的構建有助於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資訊化的普及。最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有助於提高全民素質。

  四、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途徑

  (1)調整教育結構,完善教育體系

  我國的教育模式使人們對學習和教育的理解有一定的侷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淡薄了人們對學習與社會發展具有緊密聯絡的認識。在知識經濟蓬勃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的教育模式也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我們應當抓住這個機遇深化教育改革,具體而言,在管理、投資、辦學等方面進行全面系統的改革。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因此在深化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各地方的實際問題,制定出符合本地區發展情況的規劃,將教育改革層層推進,逐步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終身學習體系,推進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和發展。同時,還應當建立新的教育模式,擺脫學校學習傳統模式的束縛,建立多樣化的學習基地。我國在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過程中,應當借鑑和吸取國外構建學習型社會的豐富經驗,從我國的實際國情出發,逐步實現我國從傳統的教育體系向終身教育體系的轉變,同時政府部門法律法規也要監督教育體系的`完善,維護社會成員學習的環境。

  (2)提高學習能力。養成學習習慣

  社會成員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才能逐漸營造出全民學習的氛圍。使學習型社會以個人為輻射點,逐步擴大至學習型社群、學習型城市,最終構建成學習型社會。政府應當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對學習重要性的認識,使學習變成一種自覺性的活動。學習者的學習效果由學習能力決定,因此,只有不斷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才能激發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養成不間斷學習的習慣。當社會成員的學習意識得到加強,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才能提高全民素質,從而推進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在資訊科技不斷革新的時代,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科技知識的能力,才能滿足資訊化時代的要求,才能避免成為“功能性文盲”,才能熟練應用現代化的辦公設施。

  (3)加大教育投資,建設基礎設施

  政府在推進學習型社會的構建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運用行政手段、藉助法律法規的力量才能推動終身學習理念的貫徹,才能衝擊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落實了我國教育優先發展的前提。法制是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力量,教育法的頒佈和執行標誌著我國進入了依法治教的新軌道。但是,總體而言,我國對教育投資的力度不夠,如教育設施簡陋、教師工資偏低等問題依然存在。

  五、結語

  在知識創造財富的時代,人們對知識和教育的重視程度在逐漸增強,使學習活動由被動變為主動,終身學習的理念逐漸融入到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提高學習能力,從而推進學習型社會的構建。

論文的基本思路7

  摘要: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石,農業發展問題備受關注。當前,政府高度關注“三農”問題,採取了一系列舉措推動農業現代化程序。而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屬於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依託現代資訊化技術,發揮資訊導向優勢,合理最佳化與配置農業生產資源,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助推力。在關注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內涵與現實作用的基礎上,思考資訊化實現的具體路徑。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

  文章編號:1004-7026(20xx)03-0002-01中國圖書分類號:F320.1文獻標誌碼:A

  1基於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的內涵與作用認知

  將現代資訊科技介入到農業生產、農業經營與經濟之中,即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其核心在於農業資訊的收集、挖掘與利用。推動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程序,需要以高質量的人才為基礎,基於此,需要關注農民資訊化教育,切實提高群眾資訊化認識水平。此外,還應實現農業生產要素資訊化,如空氣、水與土壤等,引導農民瞭解生產要素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依託資訊化管理,還可有效把握市場動態,為構建市場主導模式的農業經濟創造了條件。

  基於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現實作用來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依託農業資訊,合理最佳化與調配農業資源,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依託網路平臺,可以高效率共享農業資訊,加強不同區域間農業資訊的互動程度;及時獲取市場動態與市場需求資訊,指導與最佳化農業種植結構;為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的現代農業提供資訊條件;切實提高農業經濟整體質量,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現代化程序。

  2實現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的具體路徑

  2.1強化政府引導作用,為資訊化實現創造有利條件

  在推動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程序中,政府應充分發揮積極作用,引導專業人才參與到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之中,關注發展規劃與整體佈局,協調各部門,合理最佳化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資源。增加財政支援力度,監督資金應用狀況,切實將資金投入到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建設中,提高資金利用率。政府部門應結合區域實際,考量農業發展結構與水平,編制符合本地實際的資訊化發展方案,如在農村開展資訊化培訓工作,引導專業對口大學生返鄉,對資訊化建設專案提供最佳化政策。加大宣傳力度,提高農民資訊化意識,為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順利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2.2推動農業資訊網站建設,開展資訊化培訓工作

  建立並逐步完善農業資訊網站,構建規範性的資訊交流制度,明確資訊釋出規範,提高農業資訊交流頻度與廣度,推動農業資訊共享,以更好服務於農業生產實際。在構建農業資訊網站後,需要是安排工作人員定期進行維護更新,做好農業資訊收集工作。做好農業資訊挖掘,併為農民的生產活動提供有效的資訊,指導生產活動,並滿足不同種植戶資訊的需求。網站資訊在收集與釋出時,需要確保資訊具備有效性、及時性與完整性。此外,農業資訊應表現出鮮明的針對性,綜合本區域內農業發展的實際,重點收集相關的農業資訊,提高資訊利用率。堅持資訊渠道效益,切實讓農民體驗到資訊化所帶來的變化與具體效益,從而讓更多農民群眾主動參與到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之中。此外,資訊化實現與可持續發展,離不開群眾力量。而農民整體存在著資訊化意識低問題,基於此,需要面向群眾開展資訊化培訓工作,透過具體培訓讓農民準確把握資訊化內涵,瞭解資訊化建設的意義與價值所在,引導農民掌握資訊化應用方法。可以在農民設定資訊化工作小組,為農民提供資訊化諮詢與技術支援,推動農業資訊化程序。

  2.3構建農村資訊化示範基地

  進行資訊化示範基地建設,可以為發揮示範基地引導作用,讓農民群眾更為直觀感受與瞭解資訊化建設的現實價值,提高群眾資訊化重視程度。政府應透過補助政策、發揮專案帶動作用,透過農戶自籌與企業優惠等方式,普及農戶計算機應用率。引導農民學會透過網際網路查詢與獲取相應的農業資訊,加強農業資訊溝通與交流,為現代化農業建設奠定基礎。

  3結束語

  基於農業開展經濟管理資訊化建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農業發展模式轉型的必要條件。在大力推動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的過程中,要求政府部門高度重視,發揮政策導向優勢,並積極做好農業資訊化頂層設計,結合區域實際編制發展規劃,合理調配資源,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到農業資訊化建設之中,為資訊化實現創造有利條件,關注農業資訊網站建設,構建資訊互動平臺,強化農民培訓工作,培養與發展群眾資訊化意識,發揮示範基地引導作用,讓群眾真切感受到資訊化價值,為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建設掃平障礙,並服務於農業經濟。

  參考文獻:

  [1]邢葉東.淺談資訊化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商業,20xx,(8):85.

  [2]王宇飛.關於提升農業經濟管理資訊化水平的研究[J].商場現代化,20xx,(27):122-123.

論文的基本思路8

  中國經濟處於“加速增長期”,今年“保七爭八”可期,但現行政府管理體制存在的缺陷和“非均衡發展模式”的現狀要求政府政策應加快向公共政策轉變,努力滿足國民公共需要,不斷增加“公共品”供給“非典”突如其來,對經濟的影響顯而易見。其實,現實情況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可怕,最近幾年經常對中國經濟發表意見的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就由原來低估的6.5%調高為7.5%。中國經濟新一輪週期性繁榮趨勢不會逆轉,“加速增長”的鏈條不會斷裂,今年仍可獲得“保七(7%)爭八(8%)”的業績,明年8%以上是可以預期的,各方面的最新跡象顯示經濟的活力依然強勁。中國經濟“加速增長”具有內在必然性,這種必然性不會因短期衝擊而終止。

  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處於“加速增長期”,這是一個客觀的、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經濟增長週期趨勢,短期中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甚至危機,但“加速增長” 的中長期趨勢不會逆轉。

  中國經濟中長期繁榮發展趨勢不會因短期事件而中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一是深入進行的體制改革,包括政府體制、企業體制和各種要素市場的改革,會進一步釋放出內部制度效率;

  二是人口增長特別是城市人口加速增長,會促使消費規模不斷擴大,推動消費需求長期快速增長;

  三是民營經濟成長加快,會在強化競爭中全面改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整體效率;

  四是擴大開放促使外貿流量、國際資本流入加速增長,會使內部經濟要素在與國際市場連線、整合度提升基礎上,全面提高國民經濟的整體素質和效率;

  五是知識化、資訊化程度較高的新型勞動者伍快速擴大,技術流量的倍數增長,會不斷增加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六是政府體制創新會使宏觀調控付出的代價變小,推動宏觀決策效率改進。

  從“非典”危機可以總結出一些有用的經驗和深刻教訓。其中最突出的,一是暴露出現行政府管理體制仍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陷,二十多年的農村改革和企業改革已經取得了明顯進展,但政府自身的改革、政府管理制度創新還是比較滯後;二是顯示出“非均衡發展模式”(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一部分領域先發展起來)正在出現效率遞減趨勢,二十多年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一九八零年至二零零二年年均達到百分之九點九左右,但公共衛生、教育、養老等以人為中心的公共基礎設施發展仍然嚴重不足。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上述情況,政府要透過制度創新,加快轉變工作職能和重點,重新分配自己的精力。一是透過加快民營化程序縮小國有經營規模,加快從競爭性領域退出,讓我們的政府官員從大量對競爭性專案、贏利性投資的審批和直接管理中解放出來,讓真正轉到公共財政上來,讓政府政策轉到公共政策上來;二是透過加快市場化程序縮小政府直接調控領域,更多地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讓政府調節真正轉到宏觀調節上來。只有這樣,政府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履行其公共責任,為社會、企業和個人提供足夠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不斷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公共需要。

  近期財政政策向公共財政政策轉變時仍要堅持“積極”淡出的精神,但重點、方式和手段應作適當調整,要“淡出”的是政策措施的強度、範圍和方向。在宏觀經濟增長的背景下增發國債是可行的,但在條件成熟時應當加大“結構性減稅”的政策力度

  按照公共政策思路,應當逐步轉到公共財政,這一點已經在近幾年的討論中形成了共識。目前仍有爭論的是,短期來看“積極財政政策是否應當淡出”

  從理論上看無疑應當“淡出”,一項針對某一特定時期的擴張型政策是不可以長期化的,是不可以一成不變的。但如果我們從發國債、減稅等基本措施來理解“積極”,那麼,這種“積極”的精神不能輕易放棄,要“淡出”的是政策措施的強度、範圍和方向。

  拿發國債來說。我們的公共設施條件還很差,離現代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相差很遠。中、西部農村地區的道路、橋樑、水利、供電、治汙、生態等基礎設施水平依然還很低,與東部、與城市、與快速的國民經濟發展形成鮮明的反差。這些生產性基礎設施政府不來搞,誰來搞?還有,包括公共醫療衛生、養老、失業救濟、弱勢群體扶助等生活性基礎條件反差更大,更需政府及早投錢來興辦。不管這筆錢是進當年預算內,還是不進當年預算內,這個責任政府是遲早要履行的。在通貨膨脹厲害、債券利率高時來履行,融資成本會更高,花錢要比通貨緊縮和低通貨膨脹時期多得多。

  有人擔心發債太多會增加赤字,給未來留下財政赤字危機和通貨膨脹隱患。對此,要做具體分析。同樣是發一千五百億國債,不同時期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一九九八年,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不到七萬七千億,今年將是十一萬億,分母不斷變大,發債率在變小,赤字壓力也會變小。另外,如果現在不花錢搞幾年、幾十年後還是公共設施建設要搞的。

  如果不發債搞基礎建設,公共設施的供給不能增加,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短邊”問題永遠解決不了,這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戰略問題,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

  還有,如果不發債,不給老百姓更多的投資渠道,在目前銀行和其他金融體制執行效率很低的情況下,十萬億儲蓄的大部分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浪費掉,或者,他們的錢會或明或暗地流到國外去。這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戰略問題,也是一個國家經濟安全的問題。

  增發國債,作為政府透過直接投資實現的直接性擴張型財政行為,就短期平衡而言,要有度,這個度就是當年的赤字率不超過百分之三,這幾年我們嚴格地在這個“警戒線”內執行。就長期平衡而言,要有適當的結構調整,改變部分資金的投向,比如目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內應繼續加大對“三農”、中西部、社保、公共性文教衛生設施等“短邊”領域的投入。這既有利於充分發揮國債的職能,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處理好各個利益體之間的公平與效率關係。

  但是,單純發行國債的“積極”效果是有時限的,我們不能過分依賴它,在條件成熟時應當加大“結構性減稅”的政策力度,這也是財政政策“積極”的重要表現。今年五月以來,為了減少“非典”衝擊的影響,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減稅措施,非常及時、有效。但還需要推出常規性減稅政策措施,以降低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成本,提高生產和消費能力,保障需求穩定增長。

  結構性減稅主要可以考慮幾個方面:

  一是在費改稅基礎上,從總體上減輕農民的稅賦。除了減免農林特產稅外,應當逐步取消農村學雜費和其他各種屬於義務教育的收費,以及減免制約農民生產(對耕地)和生活的各種不必要的收費,以真正解決“三農”問題。

  二是在畢業生、各類(不僅是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創業以及新技術開發等方面,實行更優惠的稅收減免政策,以最佳化就業和技術創新的政策環境。

  三是在出口方面繼續實施有選擇的稅收支援措施,以刺激出口總量穩定增長和優化出口結構。

  四是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以刺激大眾消費,特別是促使中低收入者消費穩定增長。

  五是在稅制轉型基礎上,靈活調減某些企業稅種的稅率。

  “結構性”的主要涵義是,不提“全面減稅”,力爭國家稅收總量不減少,以滿足政府必要的公共開支增長的需要,“調減部分”的缺口由“調增部分”來填補。哪些能調增呢?至少有三個:

  一是規範並且增加各地政府使用的國有土地徵稅;

  二是大幅度增加水(主要是城市和工業用水)等稀缺資源的徵稅,將徵稅計入提價,提價轉入稅收;

  三是在調減納稅等級基礎上,適當提高所得稅累進稅率。

  當然,促使國家稅收總量增加的最重要途徑是在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基礎上,保證市場繁榮,促使經濟快速穩定增長。

  實施穩健貨幣政策,既要注意防範金融風險,加快金融體制特別是產權制度的改革,從根本上控制金融風險,又要注意靈活性和適當彈性,提高金融資源的利用效率

  近幾年,我們的宏觀調控比較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央正確地選擇了穩健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的組合。在這個政策組合的作用下,我們頂住了亞洲金融危機、“911”後發達國家經濟衰退的衝擊。可以肯定,如果沒有保持政策的相對穩定性和連續性,在今年一季度經濟剛剛好一點時政策就“掉頭轉向”,在“過熱”判斷下采取急促的“淡出”措施,實際面臨的困難就會更大,宏觀調控工作就會更加被動。可見,一項政策組合的實踐一旦成功,並在現實中依然表現出積極的效應,就不要輕易改變方向,不要輕易掉頭,要留時間先看一看,看準後再相機抉擇。

  但是,前幾年的政策操作,尤其是貨幣政策操作,也存在一些可以總結的問題。在貨幣政策操作中,如何掌握“穩健”的力度、靈活性和彈性,如何妥善把握和處理好貨幣供應量、貸款增速、物價變化目標和金融風險等問題,需要在政策操作上形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