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後感900字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9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化苦旅》如同歷史長河中回望的老人,帶著憐憫的眼神回望著著一望無際的荒漠。
1閱讀來源
最早看到這本書來自於大學室友,那個時候的自己還迷戀著郭敬明的青春,《鬼吹燈》《盜墓筆記》的刺激,以及《安德的遊戲》的天馬行空,對於這種偏厚重的書嗤之以鼻,甚至覺得不夠時尚,但十年以後真想啪啪給自己加個巴掌,如果早點接觸這些書籍或者我現在的外在評價就不是一個天真無邪的老人家,而是成熟穩重的人了。
但是人生嘛。
天真無邪也好,幼稚無趣也罷,還是不怎麼後悔的,至少哪些書給那時的自己帶去了很多樂趣。
而《文化苦旅》十年以後,我也並沒有錯過。
早晚都會遇到,那麼在能夠更好的理解的時候遇到,並不是一件不好意思的事情。
也許早點回更好,但,當下其實也不錯。
2內容
《文化苦旅》的題材應該是隨筆集,現在的這個版本若分類,既有關於文化、旅行、建築的深刻反思,也有對於人生的質問。
目錄中最為熟悉的`應該是《道士塔》,因為這篇文章是我那個時代語文課本中的書籍,但是這也是我錯過《文化苦旅》的原因,《道士塔》的感情是悲傷的,以至於第一次接觸的時候,我不喜歡那種陰霾的調子,讀完眼前的黃沙漫天,天陰人悲,相對於陽光明媚的豆蔻年華,我不喜歡,不喜歡那種哭若無聲的悲情,而十年在讀,卻也發現,每個人的人生,即便掙扎再三,也不能翻出歷史的長河,歷史在悲鳴,人渺小若星塵,唯一能做的,不過是有一顆淡定的心。
所有的文章,從前到後,我的喜歡程度變得越來越淡,最喜歡的是第一篇《牌坊》,最不喜歡的是後期關於個人的一些思考與反思。
哪些思考與反思,讓人覺得無力而悲傷。
3文化
前段日子聽過這樣的一段話,說所謂的代溝最初來原因我們小學不讀一樣的課本,不學一樣的文章。
隨著成長,我們遇到不一樣的事情,看了不一樣的世界。
我喜歡餘秋雨的文字,他的文字讓我看到了七八十年前的文化對行文的影響,每一個字都用得巧妙,字句工整,甚至在一些排比上能夠看到幼童時期中國早期文化教育對餘秋雨的影響。
這本書從文字的結構使用與編排上,值得好好的學習。
而這本書對於歷史、文化的研究與思慮,值得深深的思考。
這本書後期對於自身的探討,值得借鑑與學習。
推薦指數:四星
推薦年齡:對於天真浪漫的小朋友建議晚一點閱讀,因為裡面的有些感情,不易讓小朋友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