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暑假讀後感範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悲慘世界》暑假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悲慘世界》暑假讀後感範文1
在寒假裡,我閱讀了一本世界名著——《悲慘世界》,這是一部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傳世佳作。它展現了法國近現代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輝煌畫卷,我讀完後感觸頗深。
《悲慘世界》主要描寫了:冉阿讓只是為了姐姐家的幾個孩子去偷了一塊麵包,他就被關押了十九年。直到一八一五才刑滿釋放,但是他持有黃色身份證,沒人肯收留他。就這樣,冉阿讓成了卞福汝主教當晚的客人。但失眠的他終究還是拿走了銀餐具逃之夭夭了。但是第二天,冉阿讓被抓,警察懷疑他偷了別人的東西,主教卻說這兒還有一對銀燭臺,他怎麼不一起拿走?是呀,主教贖回了冉阿讓的靈魂,從此以後,他是善良的人了。後來,冉阿讓來到一個地方,辦起了工廠成為了富人,也成了市長。但探長沙威卻堅信他是十多年前的討飯,直到後來,沙威才改變了態度。
讀完這本書後,我感慨萬分,冉阿讓因捱餓偷麵包而成為了苦役犯,並服刑十九年,孑然一身的他人生還有幾個十九年?芳汀為了撫養女兒珂賽特而淪為娼妓,獻出了自己的肉體。珂賽特從小寄人籬下,受盡苦楚。沙威因為背棄自己的信念而投河自盡……這些人物歷經苦難,命途多舛。他們的人生故事讓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十九世紀法國封建專制社會的腐朽與黑暗、法律制裁的嚴厲、社會上人們的不公。冉阿讓只不過偷了一塊麵包就被關了十九年,十九年讓這個少年的心上留下了仇恨,所以他才要報復這個社會,要回自己的東西。
我想,十九世紀的法國真實是個悲慘的國家。它讓無辜的少年成了孑然一身的苦役犯,它讓秀麗的女孩歷經坎坷,它讓苦命的女人飽受風雨的洗刷,抑鬱而死。那腥風血雨的年代,跌宕起伏的歷程、華麗蛻變的人生是法國社會的寫照。
我明白了:一個人不管是苦難、不幸,還是富貴、榮華,都應該善良的活著,有條件的情況下儘可能的幫助別人,這就是我們來到人世間的宗旨。
《悲慘世界》暑假讀後感範文2
“他活著,儘管命運離奇多磨難;他安息,只因失去天使才閤眼。生來死去,是人生自然的.規律;晝去夜來,也同樣是這種道理。”
這四句詩是《悲慘世界》的附錄,“他”指的就是文中的主人公——冉阿讓。冉阿讓生在布里地區的貧苦農家裡,因飢餓偷麵包而成為苦役犯,被判五年苦役。後因多次越獄,在苦役場呆了十九年才刑滿釋放。因為持黃色通行證,所以沒有旅店敢留他過夜。後來,他遇上了好心的主教,受到了主教的感化立志從善。他化名為馬德蘭,為黑玻璃製造業取得了大進步,又當上了市長,經常幫助一些窮人。後因種種原因,他成為了珂賽特的父親,又因曾經犯下的罪四處躲藏。
珂賽特長大了,認識了馬呂斯。最後他們結了婚。因為冉阿讓告知了馬呂斯他的真實身份,冉阿讓只能從此離開珂賽特。卑鄙下流的德納第企圖告發冉阿讓,卻剛好成全了冉阿讓的高大形象。知道真相後,珂賽特和馬呂斯急切看望冉阿讓,卻成了最後的見面。
這本書看完後,我哭了。是冉阿讓感動了我。原來,人是那麼偉大、勇敢、寬容、堅強。居然在那麼黑暗的社會里,有如此善良的人。
人的本性並不壞,只是因為所處的環境與接觸的人的不同罷了。其實,人並沒有好壞之分,難道可以因為冉阿讓偷了一塊兒麵包就說他是壞人嗎?不對,這不是他的錯,只因當時社會的黑暗。難道可以因為德納第救了彭邁西上校就說他是好人嗎?不對,德納第是自私的,只因搜尋死人身上的財物,碰巧救了彭邁西上校。
冉阿讓,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在我心中的形象永遠都不會磨滅。冉阿讓,他是一個真實的人,他叫彼埃爾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