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如果這是宋史讀後感

如果這是宋史讀後感

如果這是宋史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如果這是宋史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這個假期,我因為疫情影響而足不出戶。正當我盤算著如何打發假期的時間時,爸爸卻替我選好了一本精妙絕倫、引人入勝的長篇小說——《如果這是宋史》。

  在這本書中,作者向我們展現了宋朝真實的一面:太祖趙匡胤雖是篡位得天下,但其發家是靠開疆擴土,一統中原而來。宋王朝始於武功,卻不重視武功,重視文臣,卻因文臣滅國。

  宋朝的建立結束了分割的五代十國,讓漢族人再次統一,漢文化歷經三百年的演變,變了多少味道?各色人等,各種醜態,各種奸佞,各種唯利是圖,各種損人利己,各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層出不窮,忠孝之士不是沒有,只是力量太弱了,往往被抨擊地面目全非。

  兩宋三百年,留給後世的印象是“弱宋”,他的弱不是因為武將,而是因為文臣本身的因素,自縛手腳,各種機會擺在面前都抓不住。更有奸臣小人視國家利益為兒戲,滿足自己的利益。兩宋的皇帝也是,為什麼就不強勢一點呢?如能有明朝皇帝百分之一的毒辣都不至於如此。

  可轉念一想,正是在這樣昏暗的大環境裡,才誕生了那麼多不可一世、千古留名的宋代大豪傑——那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那個“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的晏殊;那個寫《醉翁亭記》《生查子》的歐陽修;那個七八歲砸缸,後來又編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那個文能寫詞,武能對抗金國的辛棄疾......

  我看這本書的快樂就在這裡,能看到了好多語文課本里熟悉的人名。而且因為從小就熟讀他們的詩詞,熟悉他們的事蹟,就好像認識他們一般。

  宋朝的.滅亡,給中國的影響不僅是王朝的更迭,而是中華大地整體的淪陷,文化的淪陷,雖然元朝保留了漢文化,但漢文化的風骨,“寧教身死,不教名滅”的氣節隨著崖山陸秀夫攜帝跳海,十萬將士跳海追隨,文天祥從容赴死被擠搾將盡。

  漢文化中醜陋的那一面顯現出來,漢人的價值觀已經被扭曲了。再也找不到溫和而不失武功,強悍卻不失風雅的漢唐之風。漢文化從宋朝變得畸形,再也沒有矯正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