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導遊詞> 塘棲導遊詞範文介紹

塘棲導遊詞介紹

塘棲導遊詞範文介紹

  作為一位出色的導遊人員,時常需要用到導遊詞,導遊詞是導遊員進行實地口語導遊的基礎和前提。那麼你有了解過導遊詞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塘棲導遊詞範文介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塘棲導遊詞範文介紹1

  塘棲鎮在明清時富甲一時,貴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塘棲地勢平坦,平均海拔為3.2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溼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為16.2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300毫米之間。鎮區內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四鄉土壤宜植桑麻蔬果,物產豐富,其枇杷、楊梅、青梅、菱藕、甘蔗久負盛名,素以魚米之鄉、花果之地著稱。昔日交通均以水路為主,人來貨往無不借助於船隻。塘棲,以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個著名的水路碼頭。那溝通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橫貫鎮中,鎮中心又有市河、東小河、西小河、北小河與運河相通,整個地形如“出水荷花,比比墩阜,非橋莫通”。四鄰八鄉的物產都順著河流來此貿易,集散於鎮上。清代至民國,鎮內集市貿易尤為興旺,朝市、晚市、香市、廟會市支撐起半壁江山,成為江南水鄉著名的水路碼頭。

  塘棲的古建築頗具特色,那些明清建築,深宅大院皆高築封火牆,隱於弄內,引升出一條又一條的陪弄,據說舊時全鎮共有弄堂七十二條半。塘棲又是標準的水鄉,處處是河,鎮上的街面全都沿河而建,落成在屋簷裡面,俗稱“過街樓”。為方便那些從水路而來的客商們休息,在那沿河的一面還都建有一長溜美人靠(塘棲人稱這為“米床”)。那一條條河道一條條街,全都用高高低低的石橋相連,全鎮共有石橋三十六爿半。最有趣的是,就連那些高高低低的石橋上,都十分講究地搭有橋棚,使得來往的行人雨天淋不到雨水,晴天曬不到日頭。這廊簷街之廣、之盛,在江南水鄉可以說找不出第二家,名震整個江南。有俗語稱:“跑過三關六碼頭,不及塘棲廊簷頭”。怪不得,連豐子愷先生家鄉桐鄉石門的一句歇後語都以塘棲的廊簷街為內容,叫做“塘棲街上落雨—輪(淋)不著”。

  塘棲,地處杭嘉湖平原南端,是浙北重鎮、江南水鄉名鎮、杭州市六大組團之一的中心城鎮。塘棲水陸空交通十分便捷,杭寧高速穿城而過,09省道、京杭運河東西向貫穿全鎮,三條主幹道直通杭州,距杭州主城中心十公里,為杭州水上巴士終點站。現轄27個村,7個社群,近10萬人口,總面積79平方公里。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花果之地、絲綢之府、枇杷之鄉”。

  塘棲歷史悠久,始建於北宋,自元代商賈雲集,蔚成大鎮,明清時富甲一方,貴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塘棲,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文人輩出,書香傳世;塘棲,文物遺產眾多,廣濟長橋、郭璞古井、乾隆御碑、棲溪講舍碑、太師第弄、水南廟……默默向人們細述當年風采;塘棲,人傑地靈,物產豐盛,枇杷名揚天下,絲綢香飄海外,自古就是貢品。塘棲是座古鎮,同時也是一座新城,雖然歷經歲月滄桑,失去了“三十六爿橋”、“七十二條半弄”的風貌,但是她的魂和根還在,並且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在經濟大潮中,她依然走在餘杭區的前列。先後獲全國千強鎮、浙江省文明鎮、浙江省綜合實力百強鄉鎮、浙江省十大歷史文化名鎮、浙江省衛生鎮、杭州市經濟發展十佳鄉鎮、杭州市現代化標誌性教育強鎮、國家枇杷原產地域保護之鄉等榮譽稱號。

塘棲導遊詞範文介紹2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塘棲古鎮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xxxx。

  塘棲,建鎮於1300年前,是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重鎮,素有“運河南大門”之稱。塘棲的廣濟橋是京杭大運河上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橋,至今也有500多年的歷史。運河穿鎮而過,這裡自古以來是南來北往船隻的終點和起點,河中船隻穿梭,岸上商賈雲集,曾盛極繁華。但很長一段時間,由於種.種原因,這顆千年“明珠”的光彩逐漸黯淡。自20xx年京杭大運河綜合保護工程實施以來,這條黃金河道開始顯現出新的活力。20xx年,杭州市政府總投資219億元,開始實施“六大工程”建設。20xx年,運河綜保工程以二期行動計劃為抓手,堅持“還河於民、申報世遺、打造世界級旅遊產品”三大目標,將整治工作向餘杭段推進,按照“申遺樣板、運河名鎮、打造世界級旅遊產品”三大要求,啟動實施塘棲古鎮的保護與開發,穩步推進塘棲新城建設。

  在塘棲古鎮的水北街,“聚源昌”糖色店等古建築物已恢復臨街舊貌,水北糧站、朱一堂糕點重新修繕了門面,百業興旺,物流湧溢,大街小巷商號龐雜。改造後的三條半弄已經成為餘杭區規模最大、儲存完好的明清時期牆門弄堂建築群。市南街歷史街區已恢復“美人靠”、“水岸廊簷”、“白牆黛瓦”、“花窗木門”等充滿濃郁江南水鄉風情的古建築,重現當年“塘棲下雨淋不著”的獨特街景。在今年國慶期間,三大歷史街區將對外開放,遊人可以重新目睹“江南十大名鎮之首”的全新面貌。 北京有衚衕,上海有石庫門裡弄,在杭州餘杭區塘棲古鎮上,屬另一種風格的又細又長的小弄,原有七十二條半,雖然現在僅存三條半,但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今年國慶節,這僅存的“三條半弄”將修繕開放。如果你有空,不妨去走一走,看看有四百多年曆史的地方有一種怎樣的文化積澱;或者輕鬆一點,和孩子在狹窄的弄堂裡躲貓貓,也是件有趣的事。

  弄堂僅剩三條半

  “三條半弄”,並不是說這弄堂名字叫“三條半”,而是塘棲古鎮上原來有七十二條半弄堂,現如今只剩下三條半了,它們是沈家弄、鬱家弄、太史第弄,其中太史第弄比其他兩條弄多出一個彎,所以算一條半。

  塘棲是京杭運河的南部起點,曾一度繁華。三條半弄就在塘棲鬧市,弄內老屋層疊,典雅幽深。北京古建院杭州分所設計二所所長吳棟升介紹,塘棲“三條半弄”是一種弄堂牆門建築,國內很少見。雖說現在只剩下三條半,但相對集中,數進房子連線成片,非常值得保留。

  早在20xx年11月,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在給塘棲古街保護規劃“把脈”的時候,就曾建議要著力保護古鎮上的1座古橋(廣濟橋)和3個區塊,即以廣濟橋為中心點的“T”型區塊,北岸兩側1500米左右的水北街和與之垂直的廣濟路;三條半弄區塊,即太史第弄、鬱家弄、沈家弄、三元居弄(僅半條);八字橋區塊。

  今年國慶,杭州運河綜保工程重要內容之一的“塘棲五街”,即水北街、市南街、三條半弄,將修繕開放。

  據說是供僕人進出的 昨天上午,記者從太史第弄旁走進一個石庫門,大門並不張揚,可是走進去卻別有洞天,上面築著門簷,門簷上雕龍畫鳳。

  宅子為東西走向,兩側是廂房,中間有小天井,光線很好也很涼快,天井後面就是一間正房,木結構的,這樣算是一“進”。從西邊大門一直走進去,一共有5進。據說,進數越多就表明這家越有錢,一般普通人家只有一兩進。 石庫門的兩側,沿著封火牆,本來各有一條很窄的弄堂,現在只剩下北側的太史第弄。站在弄堂,伸直雙臂,立掌就能碰到弄堂兩側的牆壁,牆上有凹槽,聽說是用來放蠟臺的。 封火牆很高,弄內房屋均跨弄而築,抬頭看不見天,靠著與院子相通的偏門透進些光亮,因此三條半弄又屬“暗弄堂”,也叫作“自族弄”。

  據說以前的大家族很有講究,主人家、客人都是從大門進屋,一直可以走到各進房內;而僕人們只能從這些邊上小弄堂裡進出,所以這種小弄堂又叫“避弄”,大概就是迴避的意思吧。

  老弄堂有段驚心動魄的歷史

  三條半弄,太史第弄最特別,不僅是它比其他兩條多出一個彎,也最有故事,據載是420多年前,由塘棲有名的大戶人家卓明卿建的。

  卓氏在塘棲據載有600多年曆史。卓氏始祖卓敬,是明建文帝時的戶部侍郎,因察覺燕王朱棣有奪位企圖,建議皇上將朱棣調往南昌。後來朱棣獲取皇位,成了永樂帝,就殺了卓家3族30多口人,只有堂弟卓敦隻身一人逃至塘棲,並改姓入贅宋家。一直到第六世宋賢時,因經商致富,其子卓明卿入朝為官,明神宗才頒詔允許他們恢復卓姓。

  卓明卿在40歲的時候,在塘棲市河(現在的市新街)建了這座五進大宅。

  在保護修繕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第二進的磚雕,由於年久失修,簷上已失傳磚雕匾額,最後在《卓氏春秋》中找到了佐證,題為“仁心善行”,這次將按原字樣精心恢復。

塘棲導遊詞範文介紹3

  塘棲鎮位於杭州市北部,與湖州市的德清縣接壤,距市區中心約20公里,距區政府所在地臨平約13公里,著名的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使其成為蘇、滬、嘉、湖的水路要津,歷朝歷代以來,塘棲均為杭州市的水上門戶。鎮區內河道縱橫、水網密佈,是個標準典型的江南水鄉。鎮區的東南有超山諸峰,素有“十里梅花香雪海”之稱,為江南三大探梅勝地之一,與碧波漣漪的丁山湖形成了山水相映的迷人景觀。2005年,全鎮共轄28個村、502個村民小組、6個社群,鎮區總面積為79平方公里,總人口近10萬人。全鎮有耕地41921畝,魚塘6290畝,桑地5870畝,果地10492畝,山林5743畝,茶地404畝。

  據現存的史籍記載,早在北宋以前,塘棲僅僅只是一個小小的打漁村,漁民們三三兩兩在此散居,在此曬網休息。直到元朝張士誠拓寬了官塘運河以後,人們沿塘而棲,小鎮才初現雛形。到了明代弘治年間,通濟橋的.構築使鎮區兩岸連成一片,這才逐漸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集鎮。光緒《唐棲志》中有著這樣的記載:“迨元以後,河開矣,橋築矣,市聚矣。”又云:“唐棲官道所由,風帆梭織,其自杭而往者,至此少休;自嘉秀而來者,亦至此而泊宿,水陸輻輳,商家鱗集,臨河兩岸,市肆萃焉。”由此可見,是秀麗的京杭古運河哺育了塘棲。

  塘棲鎮在明清時富甲一時,貴為江南十大名鎮之首。塘棲原屬仁和縣管轄,民國後成立了杭縣,塘棲便屬杭縣管轄。解放前,塘棲分水南和水北兩鎮,水南屬杭縣管轄,水北屬德清縣管轄,兩縣隔河而治。1950年5月,德清縣城關區雙溪鄉3村即原水北鎮劃歸塘棲鎮管轄,結束了兩岸分治的局面。1958年,杭縣建制撤消,塘棲隸屬於杭州郊區,稱杭州市塘棲人民公社塘棲管理區。1959年3月遂又隸屬半山聯社。次年,半山、拱墅兩聯社合併為錢塘聯社,塘棲又屬錢塘聯社。1961年4月,錢塘聯社與老餘杭縣合建餘杭縣,塘棲隸屬餘杭縣。今隨縣制變化,屬杭州市餘杭區。1985年11月,因縣境內拆鄉並鎮,原丁河鄉併入塘棲,1992年原塘南、宏畔、超山三鄉又一起併入塘棲,於是,地域、人口一起猛增,使其成為餘杭區內的第二大鎮。

  塘棲山明水秀,名勝古蹟較多,自古以來就有著眾多美麗的誘人景色。舊時,曾有棲溪十六景之說,分別為:芳杜菱歌、廠陰漁火、長橋月色、溪口風帆、永明晚鐘、清流高閣、塔址芙蓉、北塘夜市、南山翠微、柳堂春曉、超顛遠眺、溪河夜泊、翠河秋色、超峰雪霽、西浦斜陽、橫潭漁火。文人雅士們紛紛為這些景色呤詩詠句,為那些景點增光添彩,留下了不少諸如“市門相向鎖長虹,畫舸奔雲趁晚風”之類的佳句。歷經滄桑,時過境遷,時至今日,那些昔日的勝景大都早已湮沒不存。然今尚存的超山觀梅勝景,則在新時期中煥發了青春。超山素為江南三大探梅勝地之一,與江蘇的鄧尉、無錫的梅園齊名。隨著旅遊業的開發,不但重現了十里梅海的勝景,而且還建成中國第一印山;鎮中心橫跨運河的廣濟橋,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1498年,系京杭大運河上唯一的一座七孔石拱橋;廣濟橋下的郭璞井,傳說為晉人郭璞所建;水北儲存完好的乾隆御碑,系浙江省境內最大的石碑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南宋古廟、吳昌碩墓、三條半古弄、八字橋古街等等。為了充分挖掘塘棲的文化內涵,積極發展休閒旅遊事業,一個佔地1200畝的“塘棲運河文化村”即將動工興建,她的建成,將使塘棲古鎮煥發青春,重現昔日那小橋流水的迷人風光。

  塘棲自古鐘靈毓秀、人傑地靈、文士薈集、文風頗盛。明清時便有“樾館”、“傳經堂”、“丹鉛精舍”、“經一廬”等藏書樓名燥一時,還出了象勞格、朱學勤那樣的著名藏書家。塘棲,崇學之風頗盛,據清光緒年間的《唐棲志》記載:塘棲在明代時共中進士15人、舉人40人、五貢14人。在清代時,共中進士23人、舉人64人、五貢43人。早在光緒九年,塘棲就開設有義塾,俗稱“蒙童館”,光緒十六年,塘棲設“棲溪講舍”,仁和縣令捐資以助,並立碑記念此碑至今尚存。光緒三十二年,棲溪講舍改辦成“棲溪兩等小學堂”。民國期間,公私立小學相繼創辦,小學與私塾並存,學子們小學畢業尚需繼續深造者多移步杭城。抗戰期間,曾因此辦過中學,但時間不長便告停辦。1956年,塘棲終於出現了當時縣境內唯一的一座完全中學——杭縣中學。時至今日,塘棲鎮已擁有4所中學、1所職高、1所專修學院和17所小學,04年年末在校學生為12652人。歷年來,塘棲的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塘棲中學的高考升學率一直在區普高中名列前茅。目前,從塘棲中學畢業的活躍在全國各地的教授、學者、高階知識份子已達數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