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導遊詞> 五臺山導遊詞400字 3篇

五臺山導遊詞

五臺山導遊詞400字 3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導遊,時常要開展導遊詞準備工作,導遊詞具有形象、生動、具有感染力的特點。寫導遊詞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五臺山導遊詞400字 3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五臺山導遊詞400字 3篇1

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旅遊觀光,現在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臺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車時間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部,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臺懷鎮為中心的五臺縣境內,有小部分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500餘里。五臺山的壯美風景在於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臺山的名勝精華則是它那眾多佛教寺廟。

  五臺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峰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臺,所以叫五臺山。五臺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臺海拔達到3058米,為華北第一高峰,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而五臺山例外。這裡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遊避暑的勝地。五臺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臺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那麼五臺山是如何成為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臺山,見五座臺頂拱圍臺懷腹地,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臺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頒旨,在五臺山修建了大孚靈鷲寺,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成為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五臺山也就成為佛教聖地。從此五臺山的佛寺越來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臺山已有寺廟200多處,唐代更達到360多處,有僧尼3000餘人。但由於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臺山的佛寺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時寺廟已近104處。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諸帝均對五臺山佛寺極為重視,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到清末,五臺山共有寺廟122處,其中青廟97處,黃廟15處,僧尼1000多人。

  五臺山現有寺廟50餘座,儘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為集中,香火最為旺盛的。而且五臺山的佛寺,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築宏偉,式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國建築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築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東冶鎮西北10餘里便是我們這次五臺之行的第一個遊覽點——南禪寺。

  南禪寺:南禪寺到了。我們從南路上五臺山,首先遊覽這座古剎,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臺山文物的最高峰。因為南禪寺內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築,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有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築以五臺山地區最為集中,而五臺山的古建築又以南禪寺最為古老。

  南禪寺位於五臺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廟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樑,寺旁渠水環繞,林木繁茂,紅牆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已經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並不大,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南北長印米,東西寬51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築,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而內裡卻是一大間,是單簷歇山頂建築,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牆身並不負重,只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簷柱柱頭微微內傾,四個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據大殿橫樑上題記可知,此殿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國現存所有木構古建築的老大哥。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其餘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不論是結跏趺坐於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抑或是凝神肅立的阿難和迎葉,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個個神態自若,表情逼真,若動若靜,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嵌有磚雕70幅,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同樣頗具藝術價值。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築,還是塑像、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樣一座唐代建築為何能夠完好地儲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說,這裡高而背風,較為乾燥,有利於木構建築物的完好儲存;從所處地理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藏於偏僻山鄉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後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最後還要歸功於當地人民群眾的精心保護,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為破壞。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的儲存。解放後,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下面我帶大家去欣賞與南禪寺齊名的另一處唐代古建築——佛光寺。

  南禪寺:南禪寺到了。我們從南路上五臺山,首先遊覽這座古剎,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臺山文物的最高峰。因為南禪寺內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築,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有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築以五臺山地區最為集中,而五臺山的古建築又以南禪寺最為古老。

  南禪寺位於五臺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廟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樑,寺旁渠水環繞,林木繁茂,紅牆綠樹,溪水青山,極為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已經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並不大,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南北長印米,東西寬51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大佛殿為寺院主體建築,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而內裡卻是一大間,是單簷歇山頂建築,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牆身並不負重,只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簷柱柱頭微微內傾,四個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據大殿橫樑上題記可知,此殿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國現存所有木構古建築的老大哥。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其餘為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不論是結跏趺坐於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抑或是凝神肅立的阿難和迎葉,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個個神態自若,表情逼真,若動若靜,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嵌有磚雕70幅,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同樣頗具藝術價值。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築,還是塑像、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樣一座唐代建築為何能夠完好地儲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說,這裡高而背風,較為乾燥,有利於木構建築物的完好儲存;從所處地理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藏於偏僻山鄉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後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最後還要歸功於當地人民群眾的精心保護,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為破壞。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的儲存。解放後,國家對古剎極為珍視,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我們的南禪寺之行暫且到此,下面我帶大家去欣賞與南禪寺齊名的另一處唐代古建築——佛光寺。

  佛光寺:這就是在佛剎中被譽為“中華瑰寶”的佛光寺,它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偉的佛教寺院。佛光寺東、南、北三面環山,惟西向開闊,寺因山勢而建,坐東朝西,整個寺區松柏蒼翠,殿宇巍峨,環境清雅;寺院佈局疏朗,排列有序。寺內有北魏以來的建築和許多文物古蹟,這在全國都是比較少見的。1961年,佛光寺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講到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我們不能不提起它的發現者——我國古建築專家梁思成(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之子)先生。

  1937年的夏天,梁思成先生等四位教授,興匆匆地來到五臺,在這之前,他們曾去了敦煌,在絢麗多彩的眾多壁畫中,有一幅五臺山圖,特別引起他們的注意:畫面上,古剎林立,遊人不絕,還有一座不曾見到過的寶塔……

  在佛光寺,梁思成教授找到了這座塔,與畫上的一模一樣,1400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健在!它是北魏遺物,雙層六角,上實下空,繩紋切磚,有印度的束蓮柱。它不僅是我國古建築的珍品,也是中國和印度古代文化交流的紀念碑。大大出乎梁思成所料的,就是除了這“祖師塔”,整個佛光寺都是一個古代藝術的新大陸。透過精心研察,測量繪圖,寫出了論文《記五臺山佛光寺的建築——薈萃一寺的魏齊唐宋四個孤例;薈萃一殿的唐代四種藝術》。文章發表以後,轟動了中外建築學界。佛光寺從此不只是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有的外國學者公開稱呼佛光寺為“亞洲佛光”。

  佛光寺始建於北魏,後來被毀。現在佛光寺的正殿為唐代所建。因其在寺內東部的制高點上,是佛光寺的大雄寶殿,故名東大殿。在五臺山是首屈一指的。大殿正中的大佛壇上面有三佛和菩薩脅侍等像三十五尊。佛壇的正中間是降魔釋迦像,左邊是彌勒佛,右邊是阿彌陀佛。釋迦、彌勒都有螺發,阿彌陀佛是直髮。這三尊塑像,都面頰豐滿,眉毛弧彎,嘴唇端正,具有極為顯著的唐風。彌勒佛和阿彌陀佛的胸部、腹部的衣裙與結帶,和釋迦與阿彌陀佛垂在佛座上部的衣招都非常一致,這是唐代的固定形式。菩薩立像均向前傾,腰部微微彎曲,腹部略突起,這是唐代中葉以後菩薩塑像的特性,與甘肅敦煌的塑像同出一範。

  另外,供養菩薩均為一足蹲一足跪在高聳的蓮座上。這種塑像除了甘肅敦煌石窟和山西大同華嚴寺以外,在國內還不多見。

  佛壇的左梢間又有普賢菩薩騎像,兩個菩薩脅侍,獠蠻牽著象,普賢像前有起陀和一個童子像。佛壇的右梢間是文殊菩薩騎獅像,拂林牽著獅子,兩個菩薩脅侍。這和通常文殊居左,普賢居右的配置是不相同的。

  殿內兩梢間的極端前角,都立有護法金剛,形體魁偉,遙對而立;身披甲冑,手持寶劍,怒目而視。與我們在博物館裡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出土的武俑高大得多。

  佛壇左端金剛的右側,有一面頰豐滿,袖手趺坐,大約40多歲的中年婦女塑像,形態亦宛然如生,……

  此外,沿著佛殿兩山牆砌臺上還排列著五百羅漢塑像。據東大殿前明代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十月二十三日重修佛光寺補塑羅漢碑記雲,確係明代遺物。

  東大殿內柱額上的幾幅拱眼壁畫,亦為唐代遺物。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右次間內柱前額上的橫幅。橫分三組:中間一組以佛為中心,七菩薩脅侍。左右兩組以菩薩為中心,其旁邊又各有菩薩、天王、飛天等。壁之兩端有僧俗供養人像,北面一排是披袈裟的僧徒,南面一列是袍服大冠的文官。內有一人,好像是在權衡長短,那嘴邊上的鬍鬚飄然若動,與敦煌畫中的人

  物幾乎沒有兩樣。壁畫顏色除石綠以外,都是深暗鐵青色。各畫像的衣紋姿態都極其流暢,具有唐代風韻,而畫臉和鬍鬚的筆法,還含有漢畫的.遺風。

  東大殿左右四梁下還有唐人題字,如:“敕河東節度觀察個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助造佛殿澤州功曹參軍張公長”、“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密公遇”、“執筆人李行儒”等字跡,清晰勁沉,實屬不易多得的庸人墨跡。

  我們剛才介紹的東大殿的建築,塑像、壁畫和墨跡四種藝術,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稱為孤例的“四絕藝術”。

  金閣寺:我們從南路進五臺山,過收費處牌樓,前行不遠,這座立於路北山坡金碧輝煌的廟宇,便是臺懷腹地第一大寺——金閣寺。這金閣寺位於南臺之北、中臺之南的金閣嶺上,海拔高度達到1900多米,除臺頂寺廟外,金閣寺所處地勢最高。該寺距臺懷鎮約十五公里。

  金閣寺創建於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是由印度來的大法師不空,根據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江南高僧道義來五臺山禮佛,夢幻中看見這裡“金閣浮空”的傳說,主持建造的。當時“鑄銅為瓦,瓦上塗金”,以合“金閣”之聖名,整個寺廟金光燦爛,無比輝煌,從敦煌壁畫中至今仍可看到當時金閣寺的盛景。而且,不空大師作為密宗的主要創立者在金閣寺開辦道場,譯講密宗儀軌,所以金閣寺在國內外很有聲譽,也是古代中國和印度佛教文化交流的實證。

  金閣寺現存的寺廟建築及塑像均為明、清兩代和民國年間復修和添補後形成的。整個寺院佔地面積21000多平方米,共有殿堂樓房160餘間。天王殿裡面這前後兩重大院,中間用下窯上樓的二層建築隔開。前院最主要的建築就是這座二層大閣。閣內所供為觀音菩薩,這尊觀音銅像高達17.7米,是五臺山最高最大的聖像,胸部以上伸人二層閣內,我們必須抬頭仰望才能看到觀音的容顏。銅像鑄於明嘉靖四年(1525年),後人重修時在銅像外貼泥,金妝,另加48臂,號曰千手觀音。觀音兩旁這兩尊高大的脅侍像,一男一女,是所謂的觀音父母“妙莊王夫婦”。這是根據元代書法家趙孟畹姆蛉斯苤偌妗豆凼酪羝腥浴返乃搗ǎ垡羰敲鈄醯娜鰨忻釕疲雜壯黽搖6捶鵓霞竊兀垡羰槍糯《紉桓齬醯奶櫻脅槐r,後來出家修成菩薩。但觀音來到中國後,一般塑像和影象多作女相。觀音閣兩壁這24尊塑像,稱為“二十四諸天”,即24位護法神。原本在印度佛教裡只有20位護法神,傳人中國後又將道教裡的4位神加了進去,這樣就有了“二十四諸天”。觀音站壇的西南壁角,還塑有下沼建造金閣寺的唐代宗李豫像,觀音菩薩兩側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

  後院主體建築為大雄金殿,內供三佛是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兩旁為十八羅漢。

  龍泉寺:參觀了金閣寺,我們乘車向臺懷鎮方向下行約10公里,便進入一道東西走向的溝峪,名叫東溝,著名的龍泉寺便位於溝北的山嶺下,離臺懷鎮約5公里。龍泉寺之名源於寺東側這眼泉水。泉亭下這股山泉清澈晶瑩,味道甘爽。傳說很久以前九龍作惡,文殊菩薩施行佛法把它們壓在附近這九道山嶺之下,在這眼泉水底部還可看到九條小龍的影子,所以被命名為龍泉。泉旁古剎便取名龍泉寺。龍泉寺位於中臺頂腳下,九道嶺拱抱,從山形地貌看去,像有九龍齊頭並身會飲於龍泉,因此人稱這裡為九龍岡。

  龍泉寺創建於宋代,明代重修,清末至民國初年重建。全寺佔地15900平方米,共有各種殿堂僧舍160餘間,坐北面南,並排三處大院。寺中的影壁、牌坊、墓塔是三件藝術瑰寶。影壁和牌坊與東院處在一條中軸線上,由108級石板臺階相連。臺階底部這道照壁,正中所嵌這組漢白玉石雕,可以看作五臺山主要寺廟的微縮示意圖,中心這個葫蘆形寶塔代表臺懷中心的大白塔;中下端所雕大殿則是中臺頂的演教寺;西北角殿外一人在叩頭,代表佛母洞;東南側這一山洞,洞中有坐像,標誌觀音洞,供有彌勒佛的樓閣代表棲賢寺。這組石雕,刻工精細,構圖巧妙,堪稱一絕。而臺階上面這座三門四柱牌坊更為精緻壯觀,全部用漢白玉石雕造而成,前後垂簷和三門拱券,都採用鏤空雕法,玲瓏剔透,整個牌樓雕滿飛龍、花梁、紙扇、寶鏡、書筆、塵撣、玉壺等多種圖案,形象逼真。這座民國年間用10年工夫雕成的牌坊是近代雕刻藝術的稀世之寶。牌坊後面的東大院前後兩進,有天王殿、觀音殿、大佛殿等建築。

  中院也叫塔院,龍泉寺三寶之三的墓塔就位於中院的祖師殿前。這是為清末民初五臺山高僧普濟所修的墓塔,通體全用漢白玉石做成,造型和雕工均十分精美。塔下方臺6.4米見方,高1.5米,上邊和下邊各雕一圈蓮花瓣,四角有四位大力士託塔金剛,臺基中間內槽的坐佛小像為110尊。墓塔底座為八角須彌座,每角又各雕一力士像,寶壺形塔肚設四塞,各刻一尊彌勒佛像,這是因為普濟生前自稱彌勒轉世,所以弟子特刻彌勒像。塔腹上面這八角飛簷,配以斗拱,宛若傘蓋,既蔭被四佛,又美觀大方。頂覆圓盤上原安銅頂,現已不復存在。西院也有一座石塔,為南山寺第二代當家和尚的墓塔。此外,龍泉寺西北0.5公里左右那座名塔,叫令公塔。相傳楊業戰死後,其子五郎收其遺骨葬於塔下。

  南山寺:從龍泉寺出來向東望去,我們可以看見一處宏大的殿宇群高掛於對面山坡,這便是著名的南山寺。驅車幾分鐘,東行北折再東過清水河不遠就到達了南山寺腳下。南山寺北距臺懷約2公里,依山勢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窯房300餘間,佔地6公頃,規模之大在五臺山首屈一指,而且懸於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偉氣勢。南山寺整個建築群由七層三大部分組成,下三層名為極樂寺,上三層叫做佑國寺,中間一層稱作善德堂。該寺創建於元代,當時叫“大萬聖佑國寺”。清光緒年間再行修建,稱為極樂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濟和尚募得巨資,將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體,稱為南山寺,連續施工23年,終於形成今天的規模。

  南山寺引人入勝之處是它的氣魄、石雕和泥塑。我們沿登山古道盤桓而上,未入山門已被古剎的氣勢所折服。五臺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這一影壁是最大的,寬17.3米,高約8米,石砌底座,細磨青磚築壁身,中嵌漢白玉石雕,多有題詞和對聯,頂部壁據有磚雕。轉過影壁便是氣魄雄偉的108級石階和石牌樓。108級臺階在五臺山不只一處,但比較而言,菩薩頂的臺階是以陡峭著稱,而南山寺的臺階則以宏偉寬大聞名。臺階分三段,每段36級,直抵盡頭的牌樓。南山寺的這座牌樓同樣以氣勢取勝。這座牌樓寬達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樓頭,中間大而高,兩旁稍低矮,比例勻稱,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構更使牌樓氣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額更令人玩味。牌樓之後的大鐘樓兼作山門,下面是方臺石券門洞,上面是兩層木樓,高大而穩健,我們可以順門洞兩側小洞的28級臺階登上木樓,樓上四周圍以石欄,圍欄上刻

  各種花草樹木,雕工純熟。憑欄遠望,清水河谷的風光,中臺、北臺、南臺的雄姿可盡收眼底。

五臺山導遊詞400字 3篇2

遊客們:

  大家好!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忻州地區五臺縣,距太原240公里,是我國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天下第一佛教名山享譽中外,有此殊榮,一是,這裡是我國最早建寺的地區之一,而且從古至今,這裡的寺僧在規模上都是第一;二是,佛典有記載,這裡是佛教四大菩薩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三是,歷朝歷代,凡信奉佛教的帝王,都特別關注這裡,這裡是我國唯一的青廟和黃廟共生榮的佛教聖地。

  五臺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為一體的旅遊區。“五百里道長風風雨雨,依然日出東臺。月掛西峰,花放南山,雪霽北巔。兩千年香火斷斷續續,又是晨鐘悠揚,晚罄清澈,香菸繚繞,勝幡翩躚。”寫出了五臺山的悠久歷史和奇異風光。

  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顯通寺,在五臺山寺院當中,顯通寺的規模最大,歷史最古和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是五臺山佛教界最為尊崇的領袖寺廟。

  首先,我們看到的是鐘樓,這是五臺山最大的一口銅鐘——長鳴鐘,重達9999.5斤。

  顯通寺沒有天王殿,只有兩通石碑,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龍虎二碑,此二碑寓意為龍虎把門,不勞駕四大天王。

  顯通寺,佔地120畝,殿堂樓舍400多間,正院內中軸線排列七座大殿,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後高殿。

  現在我們來到了觀音殿,殿內供奉著三尊菩薩.中間為觀音菩薩,兩邊分別為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所以又叫”三大士殿”.由於兩側擺滿了經書,故也稱藏經殿.

  觀音殿外邊一左一右兩座碑亭.裡面各有一碑,一通有字,刻著<<御製顯通寺碑文>>,一通無字,無字碑.這通無字碑是康熙皇帝立下的,似乎在讚美顯通寺的雄偉,壯麗和佛教的博大精深,難以用文字表達.

  參觀完了觀音殿,我們就來到了,大文殊殿,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寺廟中大都建有文殊殿,而這座文殊殿卻加了個”大”字,這個大字有四層含義:顯通寺是五臺山最古老的寺院,是五臺山寺院中建築面積最大之一,是五臺山儲存最完整之一,是供奉文殊菩薩最多的文殊殿,由於在這裡可以同時拜到五方文殊,當地人稱其為方便朝臺。

  好,現在我們去全寺的中心,顯通寺的重要建築,大雄寶殿,它是五臺山殿宇之最,重頂飛簷,巍峨寬大,佔地一畝二分,裡面供奉橫三世佛.中間為婆娑世界的釋迦牟尼,左側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藥師佛,右側是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大雄寶殿即釋迦牟尼的尊稱,寓意像大勇士一樣,英勇無畏,無畏一切,殿堂採用108根木柱支撐整個大殿,進到大殿感到十分寬敞,此殿,是五臺山最大的大雄寶殿,也是寺裡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

  這是顯通寺的第一大特色---------全木結構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白色全磚建築是無樑〔量〕殿,由於它全部用磚壘砌而成.沒有用樑柱,所以叫無樑殿,又因為它代表的是佛法的無量,所以我們稱之為無量殿,從外觀看,似歐洲建築,並且塗成了白色,白色在西方代表純潔,在這裡象徵佛教的無限光明。整個大殿從外看是7間,實際為3間,外觀2層,內為1層。殿內中間供奉佛祖的抱身像盧舍納佛,體現修成正果而得到佛境的光明智慧。

  無樑殿又叫七處九會殿,取釋迦牟尼曾在7處講經9次之意,所以外觀7間,這座大殿建於明萬曆年間,距今有近400年的歷史了。此殿沒有樑柱支撐,殿頂的重量由四周厚重的牆體支撐。

  這是顯通寺的第二大特色---------全磚結構

  建築穿過供奉有千缽,千手,千釋迦的千缽文殊殿,我們就來到了銅殿。

  此殿是我國僅有的三座銅殿之一,小巧精緻,殿內中這尊銅鑄的文殊坐獅像,造型美麗,四壁上的銅鑄小佛琳琅滿目,有萬尊之多,故也有人稱之為萬佛殿,此殿是明萬曆年間,妙峰祖師化緣十萬斤銅所造,民間所流傳“顯通,顯通,十萬斤銅”,就是由此而來。

  此殿也是顯通寺的第三大特色--------------全銅結構建築

  現在是自由活動的時間了,大家可以嚐嚐原平的鍋魁,莜麵窩窩,高粱面魚魚,還有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得臺蘑,可以看看在民間流傳了300年,具有山西黃土文化特色的剪紙,也看看形制美觀的澄泥硯。

  夜色將至,我們也踏上了返程的大巴,今天我們遊覽了五臺山青廟之首---顯通寺,看到了全木,全磚,全銅不同時代,不同建築風格的寺院,有人說五臺山是“一部佛國寺,百座藝術宮”,我覺得很貼切,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五臺山導遊詞400字 3篇3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臺縣境內。五臺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

  五臺山是馳名中外的佛教勝地,是文殊菩薩的道場,而五臺山又以其建寺歷史之悠久和規模之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尼泊爾等國享有盛名。五臺山寺廟始建於漢明帝,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達360多處。清代,隨著喇嘛宗教傳入五臺山,出現了各具特色的青、黃二廟。五臺山五座臺頂合圍的地區,稱為臺內,其外圍則稱臺外。

  現五臺山寺廟尚存43處,其中臺內37處,臺外6處。五臺山眾多的佛寺皆聚集在臺內臺懷鎮。這裡寺廟林立,殿宇鱗次櫛比,聖景聖蹟薈萃一處,其中顯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羅寺和菩薩頂被稱為五臺山五大禪處。

  臺外的寺廟比較分散,其中以南禪寺、佛光寺最著名。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所以這裡眾多寺廟的正殿都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關於他的來歷,說法很多,而最流行的說法是他出身於舍衛國的婆羅門家庭,因有慈愛之心,後隨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佛的大弟子,幫助佛化導芸芸眾生。他在諸大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故專司佛的智慧,有“大智文殊”的尊號。文殊的坐騎為一青獅,表示智慧威猛。他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文殊菩薩因智慧第一,所以被推為眾菩薩之首,後因對觀音信仰流傳,逐漸被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