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文學常識> 高中語文必修課本文學常識

高中語文必修課本文學常識

高中語文必修課本文學常識

  文學常識廣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接下來小編蒐集了高中語文必修課本文學常識,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必修1

  1.詞:又叫(詩餘、長短句、曲子詞、樂府),是我國傳統的中的一種特殊體裁,起源於隋唐之際,盛行於宋。詞根據長短來分,有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詞的一段叫闕,也叫片。詞牌,古人填詞用的(曲調名稱),與作品內容無太大關係。

  2.《沁園春 長沙》,作者(毛澤東),中國現當代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本文選自《毛澤東詩詞集》。

  3.《雨巷》作者戴望舒,20世紀30年代中國“現代派”(象徵主義)詩人的領袖,因成名作《雨巷》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美稱。

  4. 《再別康橋》作者徐志摩,中國現代詩人、散文家,“新月詩派”代表人物,曾提出現代詩歌創作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主張。

  5.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現代著名詩人。作者把個人的悲歡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中,表現出對光明的熱烈嚮往與追求,富有強烈的時代感和現實性,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推動一代詩風的重要詩人,被譽為“卓越的民族詩人 ”。詩集有(《大堰河》《北方》《歸來的歌》)等。(自傳性抒情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成名作。

  6.《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稱《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因為(《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都是為解說《春秋》而作,所以它們又被稱作“春秋三傳”。

  7.《荊軻刺秦王》選自(《戰國策。燕策三》)。《戰國策》既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又是一部歷史散文集。又稱《國策》,由西漢末年(劉向)編訂。

  8.《鴻門宴》節選自(《史記項羽本紀》)《史記》作者是(司馬遷),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它也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三千年間的歷史。它不僅是一部相當完備的古代史書,而且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作。魯迅曾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9.《記念劉和珍君》選自雜文集《華蓋集續編》。作者魯 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近現代最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雜文集《墳》《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等。魯迅以筆為武器,戰鬥一生,被譽為“民族魂”。毛澤東評價他是中華文化革命的主將。“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魯迅先生一生的寫照。

  10.《小狗包弟》選自《隨想錄》。作者巴金,原名李堯棠,“世紀老人”,享年101歲。他被公認為20世紀不多的幾位文學大師之一,他的作品代表著20世紀中國現代文學與人文精神的巔峰。主要作品:《滅亡》;“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長篇小說《寒夜》,《憩園》等。《隨想錄》是巴金最後一部重要的書,被譽為“一部說真話的大書”、中國當代散文創作的“里程碑”。

  必修2

  1. 《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現代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頌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作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收在《朱自清文集》裡。散文名篇有《背影》、《綠》、《匆匆》、《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等。

  2. 《故都的秋》作者郁達夫:現代小說家、散文家。1921年第一部小說集《沉淪》問世,主要作品有《沉淪》、《春風沉醉的晚上》等。

  3.《氓》《采薇》均選自《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詩經》按內容(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指十五國風,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詩宮廷樂歌;“頌”有“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詩經》六義:風、雅、頌、賦、比、興。《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

  4. 《離騷》作者是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偉大的愛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為中國古代最長的(政治抒情詩)。《離騷》又常被舉作屈原全部作品的總稱。在文學史上,還常以“風”、“騷”並稱,用“風”來概括《詩經》,用“騷”來概括《楚辭》,分別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

  5. 樂府詩是一種合樂的古詩,因傳自樂府官署而得名,樂府原為漢武帝劉徹設定的音樂機關,專事製作樂章並採集整理各地民間俗樂和歌辭,分別用於朝廷典禮和宴會時演唱。這些樂章、歌辭,後來就叫“樂府”,成為繼《詩經》、《楚辭》而起的一種新詩體。《孔雀東南飛》原名《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的(《玉臺新詠》)。它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敘事詩。後人把《孔雀東南飛》與北朝的《木蘭辭》及唐代韋莊的《秦婦吟》並稱為“樂府三絕”,並且前兩者又被稱為“樂府雙璧”。

  6.《古詩十九首》(《涉江採芙蓉》)選自南朝梁(蕭統)所編的《文選》,是東漢末年文人(五言詩)的選輯,這些詩作不僅繼承了《詩經》和《楚辭》的傳統,還吸收了漢樂府的營養,藝術成就很高,被稱為“五言之冠冕”。

  7.《短歌行》作者是曹操,字孟德,東漢人。 “秋風蕭瑟,紅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與“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是曹操的《觀滄海》和《龜雖壽》中的名句。

  8.《歸園田居》(其一)作者是陶淵明,東晉偉大詩人。一名潛,字元亮,稱靖節先生,又自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不滿於官場的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務農,終身不再出仕,亦有 “隱逸詩人”之稱。他開創了田園詩體,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飲酒》。

  9.《蘭亭集序》選自《晉書王羲之傳》。作者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出身士族名門,是東晉政治家王導的從子。曾任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世稱 “王右軍”。早年從衛夫人學習書法,後多鑑前代名家書法,博採眾長,備精諸體,有“書聖”之稱。

  10. 《赤壁賦》作者為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並稱“三蘇”,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學家、書畫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

  11. 《遊褒禪山記》作者為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世稱王荊公,卒諡文。臨川人。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

  必修3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慶奉節東白帝山上。東漢初年公孫述所築,公孫述自號白帝,故名城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傳說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3、琵琶行,行,古詩的一種體裁。

  4、元和十年,元和,唐憲宗的年號。

  5、左遷,貶官,降職。白居易任諫官時,因為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州司馬。

  6、司馬,州刺史的副職,當時實際上是有職無權了。

  7、京都聲,唐代京長安城流行的樂曲聲調。

  8、賈人,商人。

  9、出官,(京官)外調。

  10、管絃,指音樂。管,簫笛之類的管樂。弦,琴瑟或琵琶之類的絃樂。

  11、教坊,唐代官辦管領音樂雜技、教練歌舞的機關。

  12、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貴人家的子弟。五陵漢代五個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3、青衫,黑色單衣,唐代官職低的服色為青黑色。後人常用“司馬青衫”形容悲傷悽切的'情感

  14、望帝,周朝末年蜀國君主的稱號,傳說他死後,魂魄化為鳥,名杜鵑,啼聲哀悽,暮春而鳴,傷感春去。也哀痛亡國。春心是傷春之心,比喻對美好事物的懷念。

  15、雞人報曉籌,漢代制度,宮中不養雞,而用傳唱報曉。雞人,宮中掌握時間的衛士。籌,更籌,敲擊報時用的竹籤,這裡指代時間。


  16、“六軍”,周制,天子有六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

  所指因時代不同而不同: (1)指天子所統領的皇軍。《周禮·夏官·序官》:“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後來把“六軍”作為國家軍的統稱。如《三國志·魏志·辛毗傳》:“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則六軍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橋》詩:“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廻。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2)晉代稱領軍、護軍、左右二衛、驍騎、遊擊為“六軍”。《南齊書·百官志》:“領軍將軍、中領軍,護軍將軍、中護軍……左右二衞將軍,驍騎將軍,遊擊將軍。晉世以來,謂領護至驍、遊為六軍。” (3)指唐之禁軍六軍。《新唐書·百官志四上》:“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號六軍。”而《舊唐書·職官志三》說六軍指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17、當時七夕笑牽牛,指唐玄宗和楊貴妃在發生"馬嵬事變”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農曆的七月七日夜,民間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會,婦女們便在這個夜晚於自家庭院中間向織女進行乞巧活動,故也稱乞巧節。

  18、四紀,古代以木星繞日一週(12年)為一紀,四紀為四十八年。

  19、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國君對自己的謙稱。

  20、河內兇,河內遇到饑荒。河內,今河南境內黃河以北的地方。兇,穀物收成不好,荒年。

  21、河東,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稱山西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

  22、粟,穀子,脫殼後成為小米,也泛稱小米。

  23、監生,國子監生員的簡稱,指明清兩代在國子監(我國封建時代的中央最高學府)讀書的人。清代乾隆以後,國子監只存空名,地主豪紳可以憑祖先“功業”或捐錢取得監生資格。

  24、謹庠序之教,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謹,謹慎,這裡指認真從事。庠、序,都是學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

  25、理學,又稱“道學”,是宋代周敦頤、程顥、程頤、朱熹等人闡釋儒家學說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它認為“理”是宇宙的本體,把“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說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

  26、君子,這裡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27、金,指金屬製的刀劍等。

  28、崤函,崤山和函谷關。崤山,在函谷關的東邊。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

  29、連衡,秦國採用的一種離間六國,使他們各自同秦聯合,從而各個擊破的策略。也作“連橫”。

  30、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嘗君,齊國貴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趙國貴族,姓趙名勝;春申君,楚國貴族,姓黃名歇;信陵君,魏國貴族,姓魏名無忌。他們是戰國時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攬賓客著稱。

  31、約從離衡,相約為合縱,擊破秦國的連橫策略。約,結。離,使離散。

  32、履至尊而制六合,登上皇帝的寶座控制天下。履至尊,登帝位。六合,天地四方。

  33、執敲撲而鞭笞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敲撲,刑具,短的叫“敲”,長的叫“撲”。

  34、俯首繫頸,意思是願意服從、投降。繫頸,頸上繫繩,表示投降。

  35、遷徙之徒,被徵發的人。指陳涉被徵發戍守漁陽。

  36、謫戍,因有罪而被貶調去守邊。

  37、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

  38、一夫作難,指陳涉起義。作難,起事,首事。

  39、七廟隳,宗廟毀滅,就是國家滅亡的意思。七廟,天子的宗廟。

  40、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敕,本來是通用於長官對下屬、長輩對晚輩的用語,南北朝以後作為皇帝釋出詔令的專稱。

  41、巫醫,古代巫和醫不分。巫的職業以祝壽、占卜等為主,也用藥物等為人治病。

  42、百工,各種工匠。

  43、六藝經傳,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六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樂》久已失傳,這是沿用古代的說法。傳,古代解釋經書的著作。

  必修4

  1.讀盡縹緗萬卷書:縹,青白色的絲織品。緗,淡黃色的絲織品。古人習慣用這兩種絲織品包書或做書袋,後來用作書籍的代稱。

  2.宮調:我國古代音樂以宮、商、角、變徵、徵、羽、變宮為七聲,以其中任何一聲為主,均可構成一種調式。凡以宮聲為主的調式稱“宮”,以其他各聲為主的稱“調”,合稱“宮調”。

  3.《本草》指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藥書。

  4.戲曲中的行當:京劇行當又稱角色,主要可分為生、旦、淨、末、醜,共五大行當。

  末 行:在京劇形成之初,舞臺上確實有末這一行,而且由專攻末行的演員來出演,不能由生行演員兼演。京昆十三絕中的張勝奎就是末行的傑出代表,他在那張畫像中扮演的《一捧雪》的莫成,就是末行。因為末與衰派老生非常相近,而且後來一些擅於演老生的演員兼演末戲,一些演末的演員兼演生行戲,二者的界限被打破,末就併入了生行。

  末行與生行表現手法不同,化妝方式也不同,直觀上來看,最大的區別是髯口上,生行是戴“三”,其餘的都算末行。現在舞臺上還有末的痕跡可見,比如《四進士》的宋世傑,戴白滿,這就是原來末行的戲。馬派《龍鳳呈祥》的魯肅,戴二濤,也是末行的遺風。但是現在已經不單把末再拿出來了。

  醜 行:簡稱“醜”。劇中醜行勾臉,而勾畫“三花臉”,面譜與花臉有很大區別。

  醜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為方巾醜(文人,儒生);武丑,專演跌、打、翻、撲等武技角色。根據動物屬相,醜屬牛,牛性笨,醜為笨的代名詞。但舞臺上的武丑亦叫開口跳,而能說能跳,表演出活潑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與牛的醜笨性又截然不同.

  生 行:簡稱“生”。生行分為鬚生(老生、鬍子生)、紅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為京劇中的重要行當之一。

  鬚生(老生、鬍子生):即中年以上的劇中人,口戴髯口(鬍子),因性格與身份的不同,可分為安工老生或稱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將),衰派老生(如扮演窮困潦倒之人等)。

  紅生:為勾紅臉的鬚生,如扮演關羽、趙匡胤等。

  小生:指演劇中的翎子生(帶雉翎的大將,王侯等),紗帽生(官生)、扇子生(書生)、窮生(窮酸文人)等。

  武生:為戲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長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稱短打(撇子)武生。

  旦行:簡稱“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貼旦、閨旦等角色。旦角全為女性。

  青衣:以唱為主,扮演賢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潑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劇和反面人物。

  花衫:介於青衣和花旦之間,梳古裝頭(如古代仕女畫中的頭型)穿花盆底鞋。

  武旦、刀馬旦:為演武功見長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為中老年婦女。

  淨 行:簡稱“淨”,亦叫花臉。淨角指臉畫彩圖的花臉角色,看來並不乾淨,故反其意為“淨”。淨行分如下幾種角色:以唱為主的銅錘花臉與黑頭花臉;以工架為主的架子花臉,如大將、和尚、綠林好漢及武花臉與摔打花臉等。銅錘花臉稱正淨,架子花臉叫副淨、武工花臉名武淨,武二花臉言紅淨,在表演風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如包拯就是“淨”角色。

  5.蹠:傳說是春秋末年奴隸起義的首領,過去被誣稱為“盜蹠”。顏淵,孔子弟子,被推崇為“賢人”。盜蹠,顏淵,這裡泛指壞人、好人。

  6.《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節選自《樂章集》。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在雨中聽到鈴聲而想起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宋代柳永 的《雨霖鈴》最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更成為千古名句。

  7.把吳鉤看了:吳鉤是春秋時期流行的一種彎刀,它以青銅鑄成,是冷兵器裡的典範,充滿傳奇色彩,後又被歷代文人寫入詩篇,成為馳騁疆場,報國的精神象徵。在眾多文學作品中,吳國的利器已經超越刀劍本身,上升成為一種驍勇善戰、剛毅頑強的精神符號。

  8.一片神鴉社鼓:社日是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開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社日。唐代詩人王駕有《社日》一詩,主要是描繪社日的歡樂場面。

  9.封狼居胥:狼居胥,即今蒙古國境內肯特山,一說今內蒙古狼山。此山地處荒漠,鮮有草木,且長年風大沙多。

  封狼居胥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後來封狼居胥成為漢人的最高榮譽之一。

  西漢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43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漢書·霍去病傳》曰:“驃騎將軍去病率師躬將所獲葷允之士,約輕齎,絕大幕,涉獲單于章渠,以誅北車耆,轉系左大將雙,獲旗鼓,歷度難侯,濟弓盧,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

  10.冠冕:(1)指仕宦的代稱。《北史·寇洛等傳論》:“冠冕之盛,當時莫與比焉。” (2)指第一;首位。 《三國志·蜀志·龐統傳》:“徽甚異之,稱統當為南州士之冠冕。” 鍾嶸《詩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 (3)指體面。《官場現行記》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輩人見他話說得冠冕,都說,‘某人雖有嗜好,尚還有自愛之心。’”

  11.三公九卿:夏朝時即設三公九卿(《禮記》:“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設四輔及三公,不必備,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通典·職官一》),也有的說三公為司馬、司空、司徒(《韓詩外傳》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馬、司空、司徒也。司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師、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為九卿。

  秦變周法,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荀悅曰:“秦本次國,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無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天下之事皆決丞相府。又設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掌邦國刑憲、典章之政令,以肅正朝列),為丞相副手。

  12.位在廉頗之右:秦漢以前,以右為尊。

  13.負荊:揹著荊條,表示願受責罰。這是向對方請罪的一種方式。

  14.閼氏:匈奴單于配偶的稱號,如同王后。

  15.相坐:相連坐(治罪)。一個人犯了罪,有關的人連同治罪,叫“連坐”或“相坐”。

  株連:指一人有罪而牽連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樹根,根與根之間牽連甚多。

  16.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靈的總稱。指天地。舊時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萬物。亦作“后土皇天”。

  17.遊於三輔:三輔:西漢時本指治理京畿地區的三位官員,後指這三位官員(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管轄的地區(轄境相當今陝西中部地區)。 漢代在京城繼續沿襲秦制的京畿制度。

  陵邑制度:始於漢高祖,從長陵開始在陵墓旁修建陵城,入住遷入的富戶;其目的是擴大都城人口規模,打擊六國舊貴族的勢力,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是西漢喪葬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西漢統治者的一項強幹弱支的重要措施,對於西漢政治、經濟和文化都有較大的影響。

  郊縣:由都城的經濟縣和一般縣構成,集中手工、冶鐵、技術等生產活動—經濟型的衛星城。一般縣城人口規模2-3萬人,經濟蕭條,人口稀少。

  18.太學:太學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夏、商、周,大學的稱謂各有不同,五帝時期的大學名為成均, 在夏為東序,在商為右學,周代的大學名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

  漢武帝時,採納董仲舒“天人三策”,“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於京師長安設立太學。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太學零落。

  當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后,戎馬未歇,即先興文教。東漢太學始創於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漢光武帝起營太學,訪雅儒,採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雲會京師洛陽,於是立五經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學講堂“長十(丈)丈,寬三丈”。永建六年(130),漢順帝詔修:趕學,"凡所造構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達11.2萬人,營建規模達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漢質帝時,太學生人數已有3萬餘人。

  19、五經、六藝: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五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六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後來亡於秦末戰火,只剩下五經。六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還有一種說法將六藝解釋為六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

  20.舉孝廉不行:孝廉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以任用官員的一種科目,孝廉是“孝順親長、廉能正直”的意思。後代,“孝廉”這個稱呼,也變成明朝、清朝對舉人的雅稱。

  21.公車特徵:漢代以公家車馬遞送應徵的人,後因以“公車”為舉人應試的代稱。

  22.乞骸骨: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如: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後漢書·張衡傳》

  必修5

  一、人的稱謂

  【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稱字】蘇軾為蘇子瞻,蘇轍為蘇子由等。

  【稱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階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徵士,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一種“惡諡”。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里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

  【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

  【兼稱】如《遊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係,再稱名和字;

  【謙稱】(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敬稱】也叫“尊稱”。(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令閫(kǔn) (對方妻子)、令兄、令郎、令愛。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一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后,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 (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 ,“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援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 (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弱冠是男子二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知命是男子五十歲。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二、官吏任免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 “於是辭相印不拜”。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職,如《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徵拜尚書。”

  【察舉】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察舉有考察、推舉的意思,又叫薦舉。由侯國、州郡的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察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賢良文學、茂才等。《陳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徵辟】也是漢代選拔官吏制度的一種形式。徵,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闢,是中央官署的高階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屬吏,再向朝廷推薦。《張衡傳》:“連闢公府,不就。”

  【孝廉】漢代察舉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實際上察舉多為世族大家壟斷,互相吹捧,弄虛作假,當時有童謠諷刺:“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三、科舉制度

  【科舉】指歷代封建王朝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詩話二則·推敲》“島(指賈島)初赴舉京師”,意思是說賈島當初前去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明朝,科舉考試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考試內容基本是儒家經義,以“四書”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熹《四書集註》為準。

  【童生試】也叫“童試”;明代由提學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促織》“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參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諮”,陳堯諮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範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範得了訊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透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而稱秀才為茂才。

  四、地理知識

  【州】參見“郡”條。《隆中對》:“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赤壁之戰》:“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

  【道】漢代在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這是一種行政特區,與縣相當。唐代的道,先為監察區,後演變為行政區,是州以上一級行政單位。明清在省內設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區,而巡道只有監察區性質。《譚嗣同》“旋升寧夏道”,這裡的“道”,指道的長官。

  【路】宋元時期行政區域,相當於現在的省。《<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山水陰陽】古代以山南、水北為陽,以山北、水南為陰。《愚公移山》:“指通豫南,達於漢陰。”“漢陰”指漢水南面。《遊褒禪山記》:“所謂華陽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另《滕王閣序》一文中有:

  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弱冠,指二十歲,古代以二十歲為弱年。今無此意。句意:自己和終軍的年齡相同,卻沒有請纓報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