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弟子規的所有故事

弟子規的所有故事

弟子規的所有故事

  《弟子規》根據《論語》等經典,集孔孟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其中有哪些好的故事呢?

  董遇巧用三餘(有餘力則學文)

  時間: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人們很佩服他。名聲也越來越大。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並問他是如何學習的。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學習要利用三餘,也就是三種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透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孟母斷機(父母教須敬聽)

  孟子是古代儒家代表之一,著有《孟子》七篇(孟子者七篇止——三字經)。孟子小的時候,並不太珍惜學習的機會,有一天讀書厭倦了,就跑出學堂去玩。後來孟子的母親知道了,就在織布的時候,突然很生氣的樣子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問母親為什麼生氣。母親說:“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但是如果把梭子折斷了,不去織它,還能織成一匹布嗎?你的學業也一樣啊,你還沒有學成就厭倦了,怎麼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呢!”孟子聽了,明白了做學問的道理,從此發奮學習,終於成為一代大師。

  郯子鹿乳奉親(親所好力為具)

  郯子,春秋時郯國國君。古代的一位大孝子,父母年紀大了,都患眼疾,很想吃鹿乳。郯子聽說鹿乳可以治好雙親的眼疾,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想盡辦法混入鹿群之中,終於有一天,他得到鹿乳,帶回家讓父母喝了。在取得鹿乳的過程中,有一次,一個獵人誤認披著鹿皮的郯子是鹿,正要射他,郯子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被他的孝心感動,護送郯子出山,並且將這件事告訴了大家。從此國君鹿乳奉親的孝順故事也成了千古佳話流傳至今。

  解:家裡有好吃的不能只想到自己的滿足,更應該考慮到長輩。水果或菜餚也都要和長輩一起分享,不能吃“獨食”。(推而廣之:親所惡謹為去)父母親不喜歡的東西,或者我們自身而不好的習慣,都要把它去除掉。

  臥冰求鯉[親愛我孝何難 親憎我孝方賢]

  晉朝人王祥,幼年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又娶了繼母,繼母朱氏不喜歡王祥。經常在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久而久之,連父親也不喜歡他了。雖然失去了父母的慈愛,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繼母病了,想吃新鮮的鯉魚。當時天寒冰凍,河面都結冰了,一般漁民都已經不出去捕魚了。王祥為了捉到活魚,竟然脫掉衣服臥在冰上,希望能用體溫化開河面的冰以後再捕魚。(神話色彩的情節是)這時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開一條縫,從裡面躍出兩隻鯉魚,於是拿回去供母。王祥的孝行感動了繼母,以後繼母對他也就格外關心起來了。一家人的生活慢慢融洽和諧起來。

  原文: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閔子騫諫父[親有過諫使更 親憎我孝方孝][撻無怨]

  周朝時候,有個孝子,叫做閔子騫。他是孔子的學生。生他的母親,早已過世了,他的父親娶了一個後妻,生了兩個兒子。那個後母很厭惡閔損,冬天的時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給閔損穿的衣裳卻是隻裝著蘆花的。

  有一天,他的父親叫閔子騫推車子出外。可是因為衣裳單薄,身體寒冷,一個不小心,不覺失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他的父親起初以為兒子太粗心很生氣,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全是不保暖的蘆花,才知道大兒子是穿了蘆花的緣故。回家後,再摸摸另外兩個孩子的衣服,卻是暖和的棉花。父親的心裡明白了,是後母虐待了閔子騫,一氣之下,就要趕走後母。這時閔子騫 跪下來衰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寒。"母親在家,只有孩兒一人受凍,如果母親走了,家裡就有三個孩子要受寒。這兩句話感動了父親,留下了後母,也使後母知道反省改過,而變成了慈母。閔子騫的孝行是發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對他是疼愛或是憎惡,他始終都是用心盡孝的,安頓了一家人的心,讓一家人世間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學時,還特別稱讚閔子騫說:"真是難能可貴的孝子啊!"

  解: 父慈子孝,不一定讓我們的.家富裕有錢,不一定有花園別墅可以住,但是"孝行"卻可以建立天然和諧的秩序,讓我們活在安和樂利的環境中!家如果是一個人的堡壘,孝就是堡壘的其石,多一份孝心,家就多一份保障,讓我們用孝行,把家固若金湯堡壘!

  親嘗湯藥(親有疾……)

  原文:漢孝文帝,母病在床。三載侍疾,湯藥親嘗

  漢朝時的文帝,叫做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文帝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順的,他雖然做了皇帝,每天要處理的公務都很多,但是卻從來沒有忘記到母親的房間進行問候;朝朝夜夜,奉養這位母親,從來沒有懶惰的意思。有一次母親薄太后生病一直沒有好轉,漢文帝就不分曰夜盡心照顧母后,把侍奉母后當成一件大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文帝服事他母后的病,總是殷殷勤勤,看護得精心周到。夜間睡的時候,眼睛也沒有閉好,衣帶並沒有解開過,沒有睡一個安穩的覺。對於母后的湯藥,必定親自嚐嚐,確定熱度和甘苦(看看會不會太燙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給母后服用。常言道:久病無孝子。漢文帝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足足病了三個年頭,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后的身體才好轉過來。這件事感動了文武百官及天下的百姓,母的故事成為了千古傳頌的佳話。

  孔融讓梨—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晏嬰使楚(行高者……非貌高)

  晏嬰是春秋時期齊國的相國,但長相很普通。一次,齊王派他出使楚國,楚王聽說晏嬰來了,想羞辱他,於是就在城牆下開了一個又低又小的門。晏嬰知道這是楚國人故意羞辱他,就說:“我是前來訪問的,這是狗洞,不是國門,如果我訪問的是狗國,我就從這個門進去。”楚國人一聽,馬上開啟城門讓晏嬰進去了。晏嬰見到楚王,楚王故意問他:“齊國沒有人了嗎?怎麼派你來了。”晏嬰回答說:“我國派人出訪有一個規矩,上等國家派上等的人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我到楚國來了。”楚王聽後,覺得晏嬰很了不起,對他肅然起敬,並馬上向他致歉。

  齊桓公的教訓[不親仁無限害]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晚年開始生活腐化,寵信壞人。他寵信易牙、豎刁和開方三人。易牙為了讓齊桓公嚐到人肉的味道,不惜把自己的兒子殺掉;而豎刁為了新近桓公,主動閹割自己成為宦官;開方為了討好桓公,15年不回家看父母。管仲對他們很反感,多次對桓公說:“像他們這樣殺死自己的兒子、自己閹割自己,背棄自己父母的人是靠不住的。”齊桓公卻聽不進去。後來,齊桓公病了,他們原形畢露,對病重的桓公不理不睬,最終桓公被餓死了。

  紙上談兵[但學文不力行]

  趙括是戰國時期大將趙奢的兒子,從小熟讀兵法,講起戰術來十分在行,趙奢卻不以為然。這一年,秦國攻打趙國,趙國派大將軍廉頗前去抵擋。廉頗很有經驗,他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採取堅守不出,儲存實力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秦國的進攻。秦國見廉頗難付,就採用了反間計,派人散佈流言,挑撥趙王和廉頗的關係。趙王中計,派只會空談兵法的趙括代替了廉頗。趙括沒有分析敵情,輕率地改變了老將廉頗的戰略,在泰軍的引誘下出兵迎戰,結果使40萬大軍全軍覆沒。

  半部論語治天下[一門深入][方讀此勿慕彼]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房室清——筆硯正]

  韋編三絕[有缺壞就補之]

  齧指痛心

  周朝的曾參夫子,表字叫子輿。他的奉養爺孃,和別人不同,最能夠養他父親母親的志向。每逢吃飯的時候,必定有酒有肉。將要收去的時候,一定問過他父親,這個餘下來的酒肉,送給哪個。他的父親生平喜歡吃那羊棗子,後來他的父親死了,曾參就終身不吃羊棗子了。有一次,他在山裡砍柴,不料家裡忽然有客人來了。他的母親因為曾參不在家裡,又沒有錢可以備辦供客的東西,不知所措,就用牙齒咬破自己的指頭。當時曾參在山裡砍柴,忽然心頭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陣,就慌慌忙忙背了柴回到家裡來。(母子同心,無時不刻將親人的安危放在心裡)。曾參在孔子門下受學,孔子傳了他一部《孝經》,內容共總有十八章。

  戲綵娛親[親所好力為具]

  拾椹異器[親所好力為具]蔡順喪父,世亂歲荒。奉母,赤黑分筐

  漢朝有個蔡順,從小就沒有了父親,他服事母親非常孝順。那時候正逢著王莽的變亂,年歲又荒。沒有飯吃了,他就拾了桑樹上結的果子,去供奉母親。用一個器皿裝著黑的桑子,又用另一個器皿裝紅的桑子。赤眉賊見了很奇怪,就問他這是什麼緣故。蔡順說,黑的奉養母親,紅的自己吃。赤眉賊聽了,也很可憐他的孝順,就送他牛蹄和白米。

  陸績懷橘六歲,作客歸來。母性所愛,懷橘三枚。

  在我國東漢時,有一位年紀才六歲的小孩,名字叫陸績。有一次,在九江遇見當時的守袁術,袁太守認為他的相貌不凡,就拿出橘子請陸績吃。陸績就多拿兩粒藏在衣服裡,等到要告辭回家的時候,橘子突然掉出來。袁太守以為是陸績貪心,就問他原因。陸績回答說:"橘子是我母親吃,並非自已貪心,還請太守原諒!"袁太守覺得這孩子太難能可貴了,肯定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有出息。同學們!陸績時時想著母親,希望母親和他一起分享甜美的橘子,這般孝心,多令人感動!我們對父母親不僅不私藏東西,更要能體貼親心啊!

  學文並且力行:

  對於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實行的本分,卻不肯力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求,這樣最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對的,如果只重力行,對於學問卻不肯研求,就容易執著自已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這也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度!

  《論語》中提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每一種行業,都有各自的專業場所辦公經營,才能成就事業;何況是淑世的仁德君子,更應虛心好學,藉著師友的指導切磋,才能認清仁德大道,一步下行抵目標。孔子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立志自利利人的君子,要廣博地研究各種學問,然後用禮節來約束言行,這樣一個具有知識和禮節的君子,他的行為就不至於太離譜了。《弟子規》把禮的內容具體化,只要循著《弟子規》來實踐,兼學各種經典和生活知識,就能擁有高遠的智慧,和實踐的勇氣。這智勇雙全的人,必然不會偏離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達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