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洗去的繁華散文
看過《喬家大院》電視連續劇,嚮往劇情裡高牆、深巷、青磚、灰瓦的景緻,還有那歲月沉澱出的故事,但卻被朋友牽引著,走進了另外一座深宅大院……
——題記
2016年7月4號,參加完《作家報》在平遙古城的各項活動,便和幾位老師相約,一同去目睹王家大院曾經的繁華。
吃過早飯,大家分別坐兩輛車前往。我和中國作家報主編何寶華、山東美女作家李華、還有慧娟同乘一輛車。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靈石縣靜升鎮,距平古城遙約一百多公里路程。汽車馳騁出平遙古城,沿著大街小巷,一直向西北方向行馳。七月的氣候熱得連麻雀都不願意出來覓食。即使坐在空調車裡,還是感受到陣陣悶熱。剛離開縣城,進入平靈公路,突然,一陣宏亮的聲音打破沉默:“親愛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肖學海,很高興認識大家,現在,我們去的地方是山西省靜石縣王家大院,在那裡,我們將欣賞到一個大家族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目睹他們曾經的繁華……”
近耳聆聽,原來是肖老師在影片拍攝。真看不出,七十多歲的肖老師聲音宏亮,口詞清楚,主持風格挺有味。我被老師這種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感染,一時車廂裡傳來陣陣掌聲,氣氛非常活躍。汽車在狂奔,肖老師生動、風趣、幽默的主持還在繼續。一邊聽老師的演講,一邊透過玻璃,欣賞晉中大地的景色:都是北方,和家鄉的山一樣美,藍天下,樹木蔥蘢,綠茵茵的莊稼纏繞在黃橙橙的大山上,裝點出山的靈秀。兩個多小時後,便來到了風景秀麗的靜石鎮。
開啟一扇門,豁然,一座跨越近七百個年輪的古建築群出現在我的面前。只見高大精緻的門樓,青磚藍瓦的建築,高牆幽靜的深巷,無不彰顯出主人當年的尊貴。走進一座大廳,原來這是王家大院博物館,在展示窗裡,有兩座王家大院的濃縮立體圖,一座是老建築,一座是現代的院落。從建築佈局上看,院落佈局似一個大大的王字,這種巧妙的佈局,標新立意創意,蘊含著深刻的含義,令人人歎為觀止。
這座氣勢恢宏的大院,擁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間,總建築面積4.5萬平方米。
踏進這座古樸典雅的古宅,我不禁遐思,過去是否有規劃、設計院?如果沒有,僅憑個人的奇思妙想,就能建設出規劃如此緊密完善,設計超群,精美絕倫的建築群,令人讚歎古人的高超技藝和智慧,讓這麼一座民宅屹立大地幾百年。
由於沒有導遊,我們只能穿越一磚一瓦,一樓一擱、一石一雕、一院一牆,一階一巷,在古樸中讀這座主人,還有這座老宅子的前因後果。
漫步在這座大院的深巷、小院,觀賞它,雖然歲月將它的容顏打磨的'失去了原有的顏色,但並未失去它的優雅。它有著纖巧爛漫的特徵,且凝結著質樸自然、清新典雅、明麗簡潔的鄉土氣息。整個建築的主色調是青灰色,顯的寧靜,莊重。建築結構是一家一獨院,傳統的井子式四合院結構,每個院落都設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還有各自的廚房、庭院,並有共同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或隱或院內有院,門裡套門,彷彿走進了迷宮,給人以神秘之感,也體現了建築的私密性,符合北方人居住習慣。尤其是這裡的最高族長王石的院子,更體現出一種尊貴、一種高大的品位和一家之主的名望。整座建築做工精巧,巧在佈局合理,功能齊全,而且加上了民間的藝術精華——磚雕、木雕、石雕是整個建築群顯的精緻超群,其寓意深刻悠遠。在這些民間藝術的元素裡,它們題材豐富,技法嫻熟,大量採用了自然界裡的各種意像、隱喻、諧音,甚至禁忌的藝術形式,在文人、畫家、雕刻家的共同醞釀下,將花鳥、魚蟲、山石、水舟、傳說、戲曲、人物或雕於磚、或刻於石、或鑲於木,深刻的體現了一個大家族的風範,並將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與漢民俗文化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是整座建築顯的典雅、古樸、大氣,表現出主人獨到的品味。
細細觀摩這座建築,它高雅的造型,細膩的線條,豐富的內涵,無不體現出它深厚的文化造詣。它是清代建築的精華所在。如穿廊上的斗拱、額枋、雀替等處的木刻,柱礎石、牆基石等裝飾以及各院落內的楹聯匾額,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做工極佳,體現了中國古代北方地區漢族民居的“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築特點。
在這座大院裡,不但深藏著很多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還涵蓋了大量的文化元素。楹聯、匾額,從字面上就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
走進這諾大的宅院,無不為它的奢華而感嘆。在這座大院裡,它既有有江南水鄉的柔美、清靈,也有黃土地上的粗狂、厚重。只見小橋、曲徑、廊橋、垂柳,古樹裝點著這座北方大院的神韻,此時,我似乎看到前世大院裡太太小姐,青年公子,少年兒童,身著華麗的衣服,嬉玩遊園的景象,演繹出了多少人間故事,或悲情、或歡愉,都已化為塵埃,淹沒在這座大院裡。前行,被一座很大的湖泊將大院一分為二,一座很長的橋連線東西,又將它連為一個整體,穿越橋面,走向另外一座大院,這裡地勢漸漸高起來,巧妙的順勢造景,建成了一個觀景臺。道路兩邊的厚實的圍牆約一米之高,凹凸著,給人們提供了遊覽觀景的平臺。三座造型不同的亭子將道路連為一個整體。登高望遠,層層疊疊的屋面、挑簷、錯落有致,那瓦藍上延伸出的煙道,雖然沒有炊煙裊裊,但也看得出當年各家各戶的煙火,匯聚在一起的旺盛。繼續前行,前面一個拐彎,道路又成為一個下坡,輕輕鬆鬆下山,繼而來到了一座很大的廣場,前面一塊石雕照壁,龍飛鳳舞,做工精巧細膩。硃紅大門,大紅燈籠,依然鮮豔奪目,石獅子威風凜凜,體現出一些民族的魂。原來,這裡才是王家大院的正門,是迎接貴賓,迎來送往的熱鬧之地,從諾大空曠的廣場,能看得出這個家族當年的聲望和尊貴,顯示出不凡的家族背景。
走過,看過,被這座大院精工雕琢的建築和他的主人所敬畏。
是何許人,締造了這麼一座民居宮殿,傳至今日,為後人留下了一座人類建築史上的瑰寶。
追根尋源才知,原來王氏家族的先祖,早年出生於太原,元仁宗皇慶年間(1312年—1313年),先祖王實遷至靜升後,王氏便農田耕作、兼營豆腐業開始起步,漸漸發展壯大,由於為人誠實憨厚,家業漸豐,後由農及商,緣於他的勤耕守農、誠信守信、仁義善良,加上他的精明睿智,原始資本漸漸擴張,也漸漸得到了周圍人的擁戴,他的資本也像滾雪球似的淵源不斷的流進他的口袋,家產漸漸豐益,名聲遠揚,繼而由商到官,事業漸漸飛黃騰達。為了家族有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在此前提下,王氏便開始更大的設想,想有自己的莊園,便大肆買地,擴大宅邸,興修院落。王家大院,提早的宅子建於槐樹附近,之後,由西向東,從低到高,逐漸擴充套件,便建起了“三巷四堡五祠堂”等龐大的建築群,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以上。造就了王家大院前所未有的輝煌。王氏家族從十三世進入清朝。鼎盛於康熙、乾隆、嘉慶年間,除大興土木,營造住宅、祠堂、墳塋和開設店鋪、作坊外,王氏還在當地辦有義學堂,設有義倉,修橋築路、蓄水開渠、賑災濟貧等,善舉不斷,深的民心,被大家尊崇、愛戴。人們常說:“事物往往帶有兩面性”。前人辛勤耕耘,打造家業,建基了王家大院的輝煌。但到了明天啟年間,族人中,有的不再以耕讀為本,安於享樂:有的不持續以商發展,得過且過:有的滿足於一官半職,有的安樂於錦衣玉食,不少人既無承繼先業之志,亦無固本守成之心,有的竟成為盜賊、乞丐或不惜賣兒賣女之“草民”。到了十八世以後(清道光年間),除政治上的一些矛盾之外,家族矛盾也逐漸顯現”就這樣,王家大院繁華落盡,一片慘敗,直落的人去樓空,一片淒涼,唯有這些建築,閃現著昔日的繁榮。這就應驗了一句話:“創業難,守業更難”
走在迴歸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不知王家大院的後裔今昔何處?也許已流落它鄉,迴歸一個平民的生活:也許還在晉商的路,繼續拼搏,延續著祖輩們的生活:也許過著仕途,為官之道的浮華:也許還不知道,祖先為他們締造的這座大院,曾經有他們的根、他們的魂。
這座大院裡,彰顯出一個大家族的魂魄,不僅僅體現著一個家族的興衰,還體現出他們誠實守信、耕讀傳家、善德仁義所具備的良好家風,才留下了這塊民居上無以倫比的華夏之最,世界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