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家務的好處
1、有助於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家長們有沒有發現,當自己請孩子幫一個小忙之後,孩子會特別地快樂,他們也特別願意家長們下次再請他們幫忙。這就是自我價值的體現,孩子們覺得自己是這個家庭的一分子,他們能幫助家裡做點小家務,從中找到自我價值和自信。所以,家長們不妨給孩子一些做家務的機會,盛飯、洗碗,這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不妨交給孩子去做,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大有幫助。
2、有助於練習動作技能。
不同的家務可運動到不同的部位,禮物折衣服可練習到小肌肉,擦地板則可運用到大肌肉。
3、培養責任感。
做家務看起來似乎只是簡單的重複性動作,但讓孩子先從和自己相關的事情做起,再擴充套件到其他家人,從小學著為家中盡一份心力,便可培養出責任感。因為家務本就是家中每個人的共同責任,整理自己的東西更是責無旁貸,大家生活在一起,自然都有責任參與整理和打掃。
4、增加自信心。
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還能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雖然年紀還小,不能做得很完美,但在練習的過程中,孩子會發現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所以從中獲得自信。
5、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剛開始學習做家務,一定有做不好的時候,但是媽媽不需要著急,在練習過程中,孩子會觀察媽媽的做法,媽媽也可一步一步地進行示範講解,讓孩子透過模仿媽媽的動作來完成家務,這樣能讓孩子思考“怎麼做才能做得好”,進而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6、練習分類與收納的能力。
家務中除了常見的打掃、清潔外,也包含了許多收納整理的部分,這個部分可讓孩子練習分類與配對等收納能力。例如襪子手套要一對一對地折在一起,還要將衣、襪、裙、褲等衣服根據屬性放進不同的`抽屜。
7、可以讓孩子懂得感恩。
孩子平時都是坐享其成,從來不知道做飯的辛苦。如果父母讓孩子也體驗一下在廚房裡做飯有多累,多辛苦,孩子就會明白,這些香噴噴的飯菜有多來之不易,從而懂得感恩。很多孩子從小到大,手指頭兒都沒碰過丁點家務,他們甚至連廚房都沒有進過,不知道飯是怎麼煮出來的,不知道菜要如何下鍋,總之就是一個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孩子,這樣子的孩子爸爸媽媽能把他們放心交給社會嗎?
8、有助於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
許多父母不讓孩子做家務的理由很簡單,他們認為孩子做不好,所以不讓他們做。或者說想等他們大一點之後再讓孩子做。其實,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三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幫家裡做些簡單的家務了,比如倒垃圾,把垃圾倒到垃圾桶內,這雖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也可以鍛鍊孩子養成做家務的好習慣!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只要你讓他們參與,有了參與的熱情和父母的正確引導,孩子在七歲之前可以基本學會所有的家務,當然做飯要稍微延後些,一般需要等到孩子十二歲左右才能學會。
9、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務。
(1)9—24個月:可以給孩子一些簡單易行的指示,比如可以讓寶寶自己拿湯匙吃飯,把髒的尿布扔到垃圾箱裡等;
(2)2—3歲:可以在家長的指導下把垃圾扔進垃圾箱,或當家長請求幫助時幫忙拿取東西,如幫媽媽把衣服掛上衣架;使用馬桶,刷牙澆花,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3—4歲:除了以上技能外,還要喂寵物,到大門口取回地上的報紙,睡前幫媽媽鋪床,飯後自己把碗盤放到廚房水池裡,並幫助媽媽把疊好的乾淨衣服放回衣櫃,把自己的髒衣服放到裝髒衣服的籃子裡;
(4)4—5歲:則要學會準備餐桌,飯後把髒的餐具放回廚房,準備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將自己用好的毛巾、牙刷掛好、放整齊
這個時候如何發揮指令很重要。如果一個模糊的指令,“把餐桌收拾好”,就會讓孩子困惑。家長需要把一個任務分拆成一個個步驟,從幫家長拿筷子開始,慢慢讓孩子開始幫忙擺盤子,這樣他才會確切的理解家長的要求。
(5)5—6歲:自己準備第二天去幼兒園要用的書包和要穿的鞋,並且學會收拾房間的技能;
(6)7—12歲:需要學會做簡單的飯,幫忙洗車擦地,清理洗手間,掃樹葉,掃雪,會用洗衣機。
(7)13歲以上:換燈泡,換吸塵器裡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灶臺,修剪草坪等繁雜的家務也被列入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