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精選6篇)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精選6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斷舍離》讀後感800字(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1

  山下英子的《斷舍離》曾經風靡一時。

  日本是個以會收納為榮的國家,每個成年人都要必須學會多種收納方式,特別是女性。這一點,從很多書籍和影視中都可以看出,日本的媽媽們在家就是一刻也不停的收拾整理,物品要按季節分門別類收拾整理,就連垃圾也要按類別分好整理。

  斷舍離非常適合不太會收拾的人,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念。的確是這樣,氾濫的物品,收拾起來耗損了我們大部分精力,讓我們沒有多餘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就會覺得很累。學會了斷舍離,就是學會了不收拾的收拾法。

  首先,從最小的一個空間開始,如一個抽屜。然後從自己經常用的物品著手,比如杯子、餐具、衣物等等。看看自己哪些東西是每天都用的,每週用的,每月用的,甚至是每年用的,或者幾年偶爾用的物品。那些每年都難得用上一次的東西,就可以捨棄了。

  學會斷舍離,才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從而也會找到真正的自己。書中提到的故事:香織本來對生活感到茫然,連看電視也是不停地換臺,後來毅然將四十英寸的電視捨棄掉,整個人從此豁然開朗。

  在本書中我學到了精髓。物品要為人服務,而不是人為物品服務,選擇和當下的自己相稱的東西,在這樣的過程中,就不需要收拾了。

  斷:購物時三思而後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須的物品。

  舍:收拾沒用的破爛兒,賣掉、贈送物品,縮小喜好範圍。

  離:脫離執念,瞭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悅。

  書上說:物質過度的泛濫容易讓人感到疲憊,從而感受不到快樂。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實的自己的鏡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實的自己。

  1、選擇物品的竅門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這一點必須銘刻在心。

  2、透過限制總量,更加嚴格地篩選出自己喜歡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了品味。

  3、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掉進折扣的陷阱,完全忘記了“東西是不是適合自己的品味”。

  4、所謂斷舍離,就是訓練自己成為能夠信賴的自己。

  最大限度的減少不必要的物品,讓生活變得簡單輕鬆。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享受生活的陽光。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2

  曾經透過意象對話的覺察、體驗,領悟到現實空間的清理對於調節內在心靈的效果,也在對來訪者的工作中引導其透過感受與物品的關係而啟動了他主動整理、歸納、調節的意願,並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現實關係的互動發生了驚人的轉變--當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名《斷舍離》時,心中不由一陣悸動,斬“斷“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廢物的物品,“離”開對物品中的執著與依賴,讓“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變得有序、和諧。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懷著消遣和印證的心態,沒想持卷若珍,感悟頗深。它不是簡單的收納整理之術,而是引導人去面對與物的關係,覺察內心,迴歸感受力,直面困境,激發選擇的動力與智慧。書的內容本來就讓人感覺到清晰、透徹和溫暖,可見這個“斷、舍、離”的修煉不是取利獲益的術,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顯現出了修煉的效果。如果用意象來描述我透過這本書看到的作者的內心,那一定是窗明几淨,清爽透亮,沒有繁複多餘,但並不單調匱乏,整體格局上透著美與細緻。

  “斷舍離”是一種尊重,不是簡單的捨棄與選擇,而是將物歸於其適當的地方,物盡其用。它所營造出一種“餘裕”,是一種視覺感觀的舒適,更是內心具有彈性的需要,也為內在的美與自在騰出了必要的空間。“斷舍離”更是讓我去審視我們因物品的困擾而消耗的時間和能量,透過主動的清理,而非被動的接受,對自己承當起必要的責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斷舍離”更是相信和接納的態度,把內心開放給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一邊看書,我一邊也在對照自己對物品的態度,腦海裡閃過那些堆砌經年、閒置許久卻總是不被處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從來不用但卻一直被認為是“不能棄”“不捨棄”“不敢棄”“不願棄”的東西,看來是時候要“斷舍離”了,好好去體會與這些物品的關係,審視與它們曾經或正在發生的連結,選擇用一種適當地態度對待它們------我想我的此舉,不是因為書的立場所激發起的一種暫時衝動,而是內在的聲音告訴我,我有清爽、和諧、舒適、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願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適”釋放出來,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對當下的智慧與勇氣!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3

  聽朋友介紹《斷舍離》這本書不錯,於是我買了這本書來讀,起初的印象是:很簡單的書頁,整個書的體積也比較小,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給人一種輕鬆的感覺,我便欣然開始讀了。果然讓我收穫滿滿。

  什麼是斷舍離?作者告訴我們,斷舍離就是透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也就是收拾家裡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要採取的行動是: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裡的不需要的東西;舍=捨棄家中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初聽起來,斷舍離似乎很簡單,就是拒絕不需要的東西,從入口把關,解決掉多餘的存量,只剩下必需的物品,就達到斷舍離的目的了。事實上,這個過程非常奇妙,不解決心理上的執念,真正到實施的階段,你會發現你忙了一天,只是對物品做了收納,卻總也難以扔掉那些似乎還有用的東西,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其實是一場內心的自省與革命。

  的確,現在做家務是一件非常費時費力的事情,大多數家庭主婦深有同感。把龐雜的物品反覆整理、歸類,過不了多久,還是會恢復原貌,亂七八糟,把大量寶貴的時間浪費在這項幾乎沒有價值的事情上面,真是讓人痛苦極了。

  春節將至,又要為大掃除了,是不是想起來就特別難心?那麼,什麼是大掃除?我們通常只是打掃、整理、歸納,卻沒有洞悉“除”的真正意義。在斷舍離裡,收拾是“篩選出必需的物品”,只有把不需要的東西丟出家門,才算是真正的收拾。其次才是整理,掃、擦、刷等的打掃。

  與物品的斷舍離如此能夠讓人徹悟覺醒,我們頭腦中的那些垃圾念頭呢?那些回不去的過往裡積累的怨與恨、愧疚和遺憾呢?面對人世的紛紛擾擾,需要從內心的覺知和慈悲去活好生命的這一場旅行。用生命中的那些溫暖光明的信念和力量,化解生活中的憤怒、浮躁、不安,活出生命的自在感、決斷力、愛和喜悅。讓我們停止負面的思維模式,順從自己的本心,割捨既有,簡約生活,放下一切執念,迴歸輕鬆自在的自己,在新的一年裡,輕裝上陣,帶著愉悅感一起努力奔跑吧!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4

  《斷舍離》是一本相對極簡主義可以更加簡單地學習到處理物品的書籍。在這個物資充足的時代,現代人所擁有的東西數量,其實已經超出了自己所能管理的程度。

  《斷舍離》是山下英子比較當時物質太過充裕的日本寫下的書籍,其實日本真正物資飽滿是走在中國前面的。正因如此,日本才會誕辰出優衣庫、muji這類簡約時尚的品牌,《斷舍離》在中國的影響,反映了我們也開始需要對這飽滿的物資做整理。

  覺得《斷舍離》只是教我們怎麼去整理物品、捨棄物品嗎?其實不然,斷舍離的內涵如下:

  斷就是購物時三思而後行,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增添必需的物品。舍就是收拾沒用的破爛兒,賣掉、贈送物品,縮小喜好的範圍。離就是脫離執念,瞭解自己,愛上自己,心情愉悅。

  有的人會說,我不需要去整理物品,我覺得自己很整潔,實際上這只是我們主觀地對自己的評價,很多人不會去實實在在地明白自己的經濟能力,買一些超出自己預算的物品,或是買了沒有任何實際用處的物品,它們佔據著我們的空間和時間,我們要花多餘的時間打理這些物品。

  學會打理物品,也是重新認識自己,斷舍離的目的就是,為我們帶來“需要、適合、舒服”的著陸點,幫助我們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透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加舒適的行為技術。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當然有的人懂得操控自己的金錢和物品,就不需要斷舍離了!斷舍離是給意識到自己無法操控自己的金錢,被物品帶來困擾而不是享受的人群。

  與《斷舍離》、《自在力》等同類書籍一樣,斷舍離並不是單純地在教我們如何處理物品,其中更多的是傳遞一種精神。當我們在處理物品時,同時也會反問起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東西是什麼呢?”我們時常無法擺脫外界的誘惑,所以自己和物品都應該保持一種“清醒”。扔掉一些物品不完全等同於浪費;相反,我們會更加珍惜已經擁有的物品。清除自己的需求,這種精神甚至可以讓我們更容易地投入到生活中,讓行動與內心一致。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5

  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是在一個聽書的微信平臺上,很新奇,很獨特。又聽說作者山下英子在日本做了八年主題講座,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忍不住心癢,借給女兒買書的機會帶回來一本,以快朵頤。

  此書從表面上是講家庭收納類的,透過收拾自已居住的空間,讓生活更舒適的行為技術。但深讀以後卻發現是一本類似於心理學的著作,透過收拾家中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兒,讓人生變得更開闊更開心。透過“斷”“舍”“離”三個階段,讓自已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從而走向更加精彩的人生。

  當下的世界,是物質的世界,更是物慾橫流的世界。在商家狂轟濫炸般地促銷鼓動下,我們人人奮勇,個個當先,本著買便宜的原則,大量購買那些“以後”“或許”“用得著”的商品,不知不覺間我們的家中已變成了倉庫,變成了垃圾堆,雖不停地收拾規整,但過不了多久還是一塌糊塗。有些東西,明明知道用不上了,但自幼銘刻在骨子裡的厲行節約決不浪費的觀念卻讓我們捨不得丟棄,這樣一來,物品成了主角,我們則變成了物品的奴隸,終日受其所累。

  斷舍離則成功地解決了這一生活難題。

  斷,是斷絕想要進入家中不需要的東西;舍,是捨棄家中到處氾濫的破爛兒;離,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讓自已處於自在的空間。主角永遠是我們自已,時間永遠是當下,物品是否適用於當下的我,適用則留下,反之則該送人送人該丟棄丟棄。若能徹底執行此原則,肯定會得到一個清新整潔的[]生活環境。清新的環境又影響人的心情,好心情則會讓人選擇更加積極的生活方式,如此良性迴圈,從而提高生活品質,使人生越來越舒服。

  網際網路時代,資訊量浩如煙海,常使我們在工作中疲於奔命。斷舍離思維可以改變我們陳舊的思維方式,挖掘出一個全新的自已,遵從自已內心的想法,清醒地分辨出哪些才是我們想要的,哪些是我們該捨棄的,過程中會變得越來越肯定自已,相信自已,知行合一,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邁向更精彩的人生階段。

  到底有沒有這麼神奇呢,那就讓我們一起來體驗斷、舍、離吧!

  《斷舍離》讀後感800字6

  最近一直在閱讀關於整理的一些書目,《斷舍離》是讓我覺得豁然開朗的一本書,顛覆了以前關於家庭收納、整理的很多的理念。作者主張的斷舍離就是把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斷絕、捨棄,並切斷對她們的眷戀。這跟我們一直以來受到的教育要珍惜東西,不能隨便扔東西的理念完全相反,但是卻讓我一下子覺得心頭明亮了很多。總是整理不好自己的家,其實就是因為有太多其實我們用不到的東西佔據了我們的家裡的空間,真正用的時候又找不到。而且心中總是有貪念。老想往家裡搬東西,這些平時用不到的東西即佔據了你的空間也佔據了你的心靈,耗費了你的能量,應該從現在開始,丟掉那些不需要、不合適、令人不舒服的東西,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簡約,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書不大,字很大,所以內容其實不太多。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感受自己的物品的存在,認真思考自己和物品之間的關係。作者羅列了多餘的東西再家中所起的各種負面作用,以及六種不能丟棄物品的理由,並進行了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第二部分,丟掉無用之物,只保留必需的、合適的和令人愉悅舒適的東西。

  作者提供如何開始斷舍離整理自己家的各種理念和方法,但是並不夠詳細,大多數還是在講道理,列出的都是總的目標的一些東西,細節操作不是特別多。主要有收納的三個鐵的法則,看不到的收納、看得見的收納、用來展示的收納三種情況下東西的比例分別是7:5:1。收納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要豎起來放著。這就明顯不如《讓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書中作者的具體實踐方法了。第三部分,認識自己,解放被囚禁的心靈。作者透過舉例來說明整理了不需要的雜物後,生活發生的各種好的變化,例如讓自己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型別,變得更喜歡自己,人際關係變得更好等。鼓勵大家去整理自己的家庭。

  我還看了另外一本,發現出版社不同,有張德芬寫的序,那本其實東西比這本倒是多一些,不過基本理念什麼的都沒有變化,只是擴充了一些。還是值得看看的,能夠改變你的一些理念。張德芬的序寫的很好,關於人生的感想寫的很透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