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讀《寂靜的春天》有感

讀《寂靜的春天》有感

讀《寂靜的春天》有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寂靜的春天》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全書共十七章,主題就是以著名化學農藥DDT為主要例子,討論了人造化學品對人類健康和地球環境的潛在危害。在卡遜的筆下,幾乎每一章都是一個揭露慘象的鏡頭,對準那些在殺蟲劑的陰影籠罩下的領域和生靈,每一章都在為那些被害的生靈立傳。

  極具鏡頭感的文筆

  此書吸引我的第一點是其文筆。我知道,這樣來形容一本生態科普讀物是有點兒怪。畢竟,好的文筆並不是這類讀物首要的目標。但這確實是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卡遜顯然做到了這一點。

  卡遜用和梭羅比起來也毫不遜色的筆觸描繪了殺蟲劑濫用前的理想小鎮:“春天,繁花像白色的雲朵點綴在綠色的原野上;秋天,透過鬆林的屏風,橡樹、楓樹和白樺閃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輝,狐狸在小山上叫著,小鹿靜悄悄地穿過了籠罩著秋天晨霧的原野……”

  在遭遇殺蟲劑之後,“……一個奇怪的陰影遮蓋了這個地區,一切都開始變化。一些不祥的預兆降臨到村落裡:神秘莫測的疾病襲擊了成群的小雞;牛羊病倒和死亡。到處是死神的幽靈。……城裡的醫生也愈來愈為他們病人中出現的新病感到困惑莫解。不僅在成人中,而且在孩子中出現了一些突然的、不可解釋的死亡現象,這些孩子在玩耍時突然倒下了,並在幾小時內死去。”

  前一刻是田園牧歌,下一刻便成了恐怖片的鏡頭。前後對比,極其強烈。對科普讀物來說,這種駕馭文字的高超能力雖然不是必不可少,但至少也是錦上添花吧。畢竟,只有先牢牢吸引讀者的目光,才能抓住讀者的心。

  這是可有可無的賣弄之筆嗎?不是的。世上有太多的冷漠是因為不能共情,無法感同身受。這些描繪絕非無關宏旨。透過卡遜鏡頭般的語言,我們得以身臨其境,也就愈發感到情況的可怖,和行動起來的急切。

  論證的科學性

  本書的文學性並沒有掩蓋其在論證觀點時具備的科學性。論證的科學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論證結構嚴謹,內容詳實。

  說它結構嚴謹,是因為每個篇章雖然各有主題,但都服務於全書的宗旨,章節緊湊,論證脈絡清晰可見。第一章的功能在於提出問題:“是什麼使得美國無以計數的城鎮的春天之音沉寂下來?”第二章強調的是:“民眾有權利瞭解這些問題。”接著,卡遜向我們科普了以殺蟲劑為代表的化學藥物的性質和藥力,並指出,正是它們在人體內一點一滴的積累,最終對人類肝臟等器官造成嚴重損害。

  那麼,這些化學成分是如何進入人體的呢?卡遜用七個章節的篇幅重點介紹了化學藥物在我們周圍環境散播之廣,不但對環境和生活在其中的生物造成了不可磨滅的災難,還最終透過生物鏈影響到人類自身。

  事情到此並沒有結束。人們原本可以避免陷入這種困境,因為很多時候沒有必要使用殺蟲劑,但殺蟲劑依然被大規模噴灑。卡遜並不反對使用殺蟲劑,而是反對濫用殺蟲劑。更諷刺的是,隨著殺蟲劑的濫用,人類的健康被逐漸蠶食,但昆蟲的抗藥性卻在急劇提高。至此,卡遜回答了開篇提出的問題,並進一步回答了殺蟲劑等化學藥品的濫用是怎樣導致了美國城鎮的春天之音沉寂的。

  說它內容詳實,是因為本書並沒有陷入空洞的說理或純粹的抽象分析,卡遜在每一章都引用了眾多的案例和科學理論,這些理論和事實材料充分支援了她的觀點,增加了讀者的認同感。卡遜此書寫作的緣起是一位朋友在1958年寫給卡遜的信。信中說自家後院的野鳥都死了,並猜測這是飛機噴灑的殺蟲劑所致。雖然這只是一個地區性事件,但卡遜隨後的材料蒐集,證明這一問題並不限於一時一地,甚至也不侷限於美國。

  阿拉巴馬州,田納西河支流,氯化烴使得河中魚全部死亡,該河還供給城市用水。

  科羅拉多州,生產殺蟲劑的工廠排出的化學藥物汙染了井水,人和牲畜病倒,並在池塘裡合成新的汙染物,毀壞了莊稼。

  美國西部,森林地帶,地下水遭到汙染。

  美國西部,鼠尾草地帶,因要改為大型單一牧草,大面積噴灑藥物,羚羊、松雞和鹿隨著鼠尾草一同絕跡。因失去能保持水分的鼠尾草,土地更加貧瘠,牧草也無法順利生長。

  加利福尼亞州,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鳥類大量死亡,因為湖裡的魚和浮游生物都含有殺蟲劑。

  加利福尼亞州,甜薯因大面積土地汙染被丟棄。

  華盛頓地區,用殺蟲劑控制象鼻蟲,導致釀酒植物被毀。

  此外,緬因州、馬薩諸塞州、康涅狄格州、密歇根州、伊利諾斯州大量城鎮的植被也因類似的原因遭到破壞。

  甚至在英國,從北部的安格斯到南部的'康沃爾,從西部的安哥拉斯到東部的諾斯克,也有上萬只鳥、數千只狐狸,因殺蟲劑在食物鏈傳播而死亡……

  透過如此眾多的案例,卡遜說服我們,殺蟲劑帶來的問題並不是一個地區性的特例,而是跨州界,乃至跨國界的全球性問題。

  兩條道路

  本書核心的爭論在於控制害蟲的兩條道路的選擇:化學控制和生物控制。

  化學控制,是使用殺蟲劑。人類使用的殺蟲劑分為兩種:無機化學藥物(砷、銅、鋁、錳、鋅等元素的化合物);有機殺蟲劑。後者由有機碳分子組成,在二戰後投入使用,比戰前增長五倍,且更具有殺傷力,不僅能毒害生物,而且能進入體內要害的生理過程,並使之產生致命的病變。有機殺蟲劑又分為兩大類:氯化烴(比如DDT)和有機磷殺蟲劑(比如敵敵畏)。

  卡遜提出的解決之道:生物控制又是什麼呢?其實,生物控制並不是新近出現的方法。比如,其中的一種,利用昆蟲天敵控制昆蟲。這在美國始於1888年,其優越性在於:便宜,永久性,不會留下殘毒。它得到過較大規模的使用:東部十四州就曾透過黃蜂控制甲蟲。但卡遜也看到了它的不足:這種方法暫時缺乏科學嚴密性,精確性不足。

  還存在其它類別。比如使用細菌或病毒進行害蟲控制。和化學藥物相比,昆蟲病菌除了對特定昆蟲有效外,對其它生物都是無害的。新澤西、康涅狄格、紐約、特拉華河馬里蘭州就曾藉助細菌性疾病—— “牛奶病”,控制甲蟲。

  使用引誘劑吸引昆蟲進行集中撲滅。僅需極少數的誘餌就可以吸引大量昆蟲,且所使用的纖維板載體不會被其它野生動物食用,殘留物會很快消逝,不會對土壤和水造成汙染。

  使用聲音誘殺或驅趕害蟲,或直接使用超聲波殺死昆蟲。

  使用放射性或化學方法使害蟲不育,最終達到控制昆蟲數量。這種方法將比殺蟲劑更有效。但化學不育劑仍包括一些烈性化學物質,回應噴灑這些藥物的要求,“在沒有對這種做法的危險後果預先進行透徹研究就試圖去幹這樣的事那是極不負責任的。”

  有人批評說,本書不是全面的科學考察,而像是檢方律師的呼籲書。其實,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本書恰恰做到了全面的考察和謹慎的思考。卡遜是一個思考者而不是鼓吹者,她沒有隻考慮有利於自己觀點的一面,她看到了生物控制尚不成熟的地方,也並沒有說化學控制有弊無利,只是這個利是短期的,是得不償失的。

  反對的聲音

  對卡遜的批評一直存在。總的來說,主要有三種反對的觀點。

  有學者批評卡遜過分渲染了化工產品對大自然的負面影響,並認為DDT的害處是很輕微的,必須平衡地看待DDT的優劣,不能只盯著它的缺點。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無害的化學藥品。但卻存在著無害的使用方法。

  但其實卡遜在第三章討論過這一點。那些鼓吹DDT無害(或害處很少)的人往往引用這個例子:DDT在一戰時曾製成粉劑噴灑在士兵、難民、戰俘身上,用來滅蝨,而並沒有帶來直接的危害。卡遜解釋說,這是因為呈粉狀的DDT並不易被皮膚吸收。DDT具有脂溶性,一旦進入人體,就會儲藏在脂肪和富於脂肪質的器官內,並會不斷積累到致死量。更不用說其含量還會經過食物鏈,逐漸濃縮而增高。

  還有一種傳播廣泛的反對聲音來自一篇 《自然》雜誌在20xx年發表的由英美兩國科學家共同撰寫的文章,將瘧疾死灰復燃歸罪於的DDT的被禁,呼籲在發展中國家重新使用DDT,以對抗傳播瘧疾的蚊蟲。

  但卡遜並沒有否認DDT殺蟲的功能,同時卡遜也指出,雖然能解一時之急,但這是用“使問題惡化的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第十六章),如同飲鴆止渴。更諷刺的是,化學藥物將提高害蟲的抗藥性,並殺死捕食性昆蟲和鳥類,反而引起害蟲增多。反對觀點罔顧這一事實:非洲國家從未嚴格禁止DDT,但瘧疾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

  也有人反對DDT會讓鳥的蛋殼變薄,直接造成了鳥類的大規模死亡這一說法。認為造成鳥類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是耕作方式的變革,減少了鳥類的食物,而非DDT。

  這一反對觀點也罔顧這一事實:耕作方式是逐漸變化的,但鳥類大量死亡的現象在使用DDT後呈現急劇增加的趨勢。死亡的鳥類體內也的確檢驗出了超量的DDT殘餘,在死前也表現出中毒症狀。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是因為食用大量含DDT的蚯蚓所致。(第八章)

  總之,這些反對觀點提出的問題,卡遜並不是沒有考慮過,在書中也早已有充足的解釋。這不由得給我一種印象:很多反對者似乎並沒有認真對待這本書,而是匆匆給它戴上科學不夠嚴密的帽子。

  作為一本上個世紀60年代出版的讀物,《寂靜的春天》提出的觀點很多在當時尚屬創見,掀起軒然大波也是自然的。不論在輿論中,還是在實踐中,本書對現代社會的形塑作用不可謂不巨大。在卡遜,這位“現代環境運動之母”,及其擁護者的推動下,美國成立了環保署,頒佈了多項環保法規。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和綠色和平組織在內的多個國際環保組織相繼成立。

  時至今日,書中的很多觀點已經不再新鮮,其中涉及到的科學推論如今看來也許有些粗糙,需要進一步嚴謹地審視。但書中表現出來的遠見卓識,對可能影響自然和社會環境的事物,始終保持警覺(stay alert)、保持慎重的態度將永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