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通用6篇)

弟子規讀後感

弟子規讀後感(通用6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弟子規讀後感1

  所謂德,即:道德。道是自然規律,德是力行。所以只有在生活中實踐,真幹,處處力行弟子規,才是真正的學習,因為學而不習,等於無學。“不力行但學問,長浮華成何人”。

  力行也一定要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身教勝於言教。所以末學要感恩我們的孩子們,他們的每一個問題都是在幫助老師們成長,這就是“教學相長”的最好體現。末學更要知難而進,好好學習和領悟教育的真諦。讓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能為每位孩子傳道,授業,解惑,這是末學現在最大的目標和志向。

  教育無小事,他不光只是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將其落實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一心為孩子著想,用一雙敏銳智慧的雙眼觀察孩子,瞭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先知其心,然後才能救其失也。用真誠的心喚醒孩子本善的心,讓他們順著天性幸福成長。

  但,苟不教,性乃遷,順“天性”而非“個性”,這兩個詞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其根本區別在於:一個無私利他,一個自私自利。所以,要從小給孩子灌輸正知正念,培養浩然正氣,為自己培福積福,再造福,那麼,他的晚年必定是幸福圓滿的。人生最難得的莫過於此。

  讓末學跟孩子一起努力,從當下做起,一步一步向幸福出發!

  弟子規讀後感2

  記得我在讀大班時,爸爸曾教我學了幾句《三字經》和《弟子規》,那時只知道嘰裡呱啦讀幾句,背幾句,覺得順口好玩。

  去年春節的一天,我在找東西時又翻出了那本圖畫精緻的小書本——《弟子規》。翻了幾頁,有些看不懂,不知什麼意思,就去找爸爸,爸爸說你現在讀二年級了,這些字會讀就要知道它的意思。這本書是教導我們怎樣先學做人再學做事。也就是告訴我們如何孝敬父母、長輩,關愛兄弟姐妹和待人接物的態度和禮儀,以及怎樣發奮讀書、立志、做一個有用的人。在爸爸的指導下使我知道“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出必告,返必面”的道理,就是要我們孝敬父母、親人,他們所說都是為我們好,我們都要聽從他們的教誨;還有“用人物,須明求,借人物,及時還。凡出言,信為先”等一些待人接物的道理……

  現在我在家學會做家務,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回家、外出都能問侯爸媽好,見到客人和鄰居的叔叔阿姨能主動問好,他們都誇我越來越懂禮貌是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在學校,我能自覺遵守課堂紀律,尊敬老師認真聽講,能團結同學,幫助朋友,自己覺很開心很自豪!這都是我學《弟子規》的結果使我有了這些進步,今後我要把這個習慣保持下去,做一個有用的“弟子”。為我加油吧!

  弟子規讀後感3

  題記:道德的光輝就像太陽的光芒,而一個人要想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首先自己心中要充滿陽光啊!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很早就知道《弟子規》是好東西,所以,幾年前兒子上幼兒園時,我就教他背誦,後來,也推薦給學生,領著他們去背誦《弟子規》。然而,自從我接觸傳統文化以後,我再讀《弟子規》才深刻地體會到:《弟子規》看似平淡無奇,而其中所真正的內涵只有用心體味。《弟子規》不是用來背的,它是用來做的,而知道和做到之間還有很遠很遠的路,慢慢地,在踐行《弟子規》的日子裡,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弟子規》是一本薄薄的厚書,淺淺的深書,小小的聖書,它幫助我從陰霾走向光明,甚至讓我重新做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此文脫胎於孔子的“論語”學而篇,分為總敘、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獨立成章卻又密不可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做人、處事等行為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行為敦厚、人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教育意義。它清晰明瞭的向我們傳遞著做人的基本準則。

  《弟子規》的宗旨是“孝”,俗話說“百善孝為先”,一個把孝心裝在心中的人,一定是一個善良、平和、又幸福的'人,因為厚德載物嘛!所以我自己要以身作則,並帶動我的孩子和學生們“孝敬”!

  透過閱讀《弟子規》,我感覺到了孝敬、誠信、仁愛、尊重……的重要,小小的《弟子規》,其中富含的哲理足夠我終生受用。它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自己的狀態。為我指明瞭追求的方向。督促我將聖人的教誨貫徹於實踐、落實於言語、行動中,並帶動我的學生們一起學習和踐行《弟子規》。但願小小的我也能融入到社會進步的洪流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我萬世開太平!”做一個真正播撒陽光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4

  炎炎夏日,在陽光的照耀下,我拿著《弟子規》津津有味的讀起來,這本原名《訓蒙文》,它以三字可以一句,兩句一韻編纂工作而成的,分為以下七個重要部分學生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一些為人農民子弟學校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等應有的禮儀與規範,特別需要講求一個家庭環境教育與生活進行教育。

  做一個受人尊敬的人,你必須有紀律,有禮貌,有禮貌,有禮貌,遵紀守法,守信。

  第一個是“入孝”.“進”是在家,“孝”是好父母,是好父母在家。銘記父母為我們養育子女付出的時間,照顧他們的父母。只是所謂的“百善孝為先”。我們的父母做的都是為了我們好。不管發生什麼,我們都應該聽從他們的指示。因此,我們應該,首先,“父母,不要慢; 父母,不要懶惰。父母教導,必須傾聽。父母必須遵守家長打電話來,及時回答,長時間不要吞下你的話。如果你的父母有話要說,立刻開始,不要拖延,不要拖延。父母教我們如何舉止得體,我們應該尊重地傾聽。當你做錯事的時候,當你的父母責備你的時候,你應該盡力去糾正它。不要反駁你的父母,讓他們生氣和難過。

  其次是“出來的兄弟,”教我們如何與他人相處。也就是說,生命服從長上,封氏兄弟。 “..各位兄弟,哥弟穆骷嗯路,孝”就是告訴我們:當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愛,兄妹寫作是明智的國王兄弟姐妹,兄弟姐妹能夠和睦相處,一男人快樂,喜悅親生父母,孝在其中。

  《謹》是指我們學習行為要謹慎,不可進行放縱。我們應“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淨手。冠必正,紐必結,襪必履,俱緊切。”早晨可以起床後,務必自己洗臉,刷牙,漱口使面貌更加整潔,精神具有清爽,有一個好的開始。大小便後,一定要及時洗手,養成學生良好的衛生工作習慣,才能有效確保幼兒身體心理健康。要注重對於服裝以及儀容要求清潔,戴帽子要戴端正,衣服沒有釦子要扣好,鞋襪穿整潔,鞋帶應繫緊,一切都是穿著以穩重風格端莊為宜。

  “信任”是誠信的含義守信是人的根本基礎。 “人而無信,不知,可能吧。”沒有信用,又有多少透過在這個世界上年齡的人不是土地的行為。

  《弟子規》這本書對我們可以一生髮展都會有幫助,讓我們時時刻刻用這本書來鞭策學生自己的言談舉止。人生在世。品行問題不是一種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需要培養。《弟子規》中要求就是我們先端正品德一孝,悌.禮.仁.忠等。再學習,不但要認真研究學習過程中還要不斷實踐,這樣企業才能實現真正地讀好書,成為社會有用之人。

  讀完這本書,我真的受益匪淺! 想到我的性格,我又感到羞愧。 每天我的父母都對我聽話,我不滿意,總是抱怨我的父母。 我只想快樂而不進取,但讀了這本書後,我決心成為一個好學生,一個好孩子。

  弟子規讀後感5

  首先感謝公司為了我們的知識更加豐富,嘉人們每月讀完一本書,本人6月份讀了一本叫做:最徹底的家庭教育方法-《弟子規》裡的教育智慧這本書(以下簡稱《弟子規》),使我漸漸感悟了《弟子規》的意思。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幾點感受吧!

  《弟子規》是我們生活的典範,讓我看了深有體會。這本書是根據先師孔子的教誨由李毓秀而編成的。它告訴我們許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慎。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都要盡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不孝敬,又怎麼能去愛別人呢?

  “凡出言,信為先”這句話在這麼多道理中,是對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只要是說出口的話,就要講信用,不能食言。“信”是儒家的道德規範,主要意思是誠信,言而有信。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容教導學生,認為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言而無信,怎麼能行呢?這足以說明:對於一個人的成長而言,信是非常重要的,是立業處世的基礎。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想要教育好孩子,先要從自己做起。

  弟子規讀後感6

  《弟子規》是古代聖賢的智慧結晶,是教育子弟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特別是當今社會風氣不好,我們更應該以書中的思想光輝作為我們前進路上的明燈。以下是我閱讀書後的深刻體會。

  首先是“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裡主要是教誨我們讀書要專注,集中注意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位教育家說過:“注意力是心靈的窗子,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不進來。”就拿我們學生說吧,要想學習好,上課就要認真聽講,老師的一舉一動都要仔細觀察。為什麼在講這個問題時老師聲音那麼大;為什麼講那個問題時,老師特意打了個手勢。如果聽課時東瞅瞅西望望,不能全神貫注,是聽不好課,掌握不好所學內容的。

  其次是“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告訴我們把握光陰及時努力,如果經常熬夜玩電腦遊戲睡懶覺會影響身體,人也會很快衰老的。

  另外,我對書中提到的“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意。”這幾句話,受益匪淺,也是感觸最深的。因為這幾點也是我在學習中做得最不足的地方。我寫作業時,總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後一刻都不想去做,就算做,也是馬馬虎虎的。有時遇到不懂的問題,不但沒有記錄下來,深入思考或查閱資料,而且也沒有虛心向別人請教,含糊了事。這兩種錯誤都是我經常犯的,這樣的學習效率通常不高,甚至常被父母批評,也讓老師跟著操心。我周圍還有些同學,經常抱怨自己腦子笨基礎差,自甘落後。其實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們對自己沒信心,因此就不能像學習好的同學那樣尋求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創造性地去學習。

  讀著這本書就像在讀一片天空,深邃悠遠。我要慢慢品出其中的真諦,從小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品行,為以後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