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筆記> 教師教學讀書筆記

教師教學讀書筆記

教師教學讀書筆記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教學讀書筆記 ,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教師教學讀書筆記 1

  一、書名:(致青年教師) 作者:吳非

  二、內容簡介:

  該書是吳非告別講臺之作。在書中,作者與青年教師促膝談心,將30年的教育教學經驗與教訓和盤托出。該書40餘篇隨筆文章,涉及青年教師工作與生活的諸多方面。作者就像是一個即將交班的老師傅,手把手地在教徒弟,領著他們去思考和解決一個個即將面對的問題。他推心置腹,現身說法。今天應該如何做教師,吳非以自己30年的經歷作了回答。因為真實、坦誠,該書格外打動人。

  三、內容摘錄與感悟:

  1、(珍視我們的專業)

  優秀的教師應當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就在他自己的手裡,這或許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並有不同的闡釋。他的“亮度”在於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髮光,一直在照耀著學生面前的道路;教師的進德修業應當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終止。(p16)

  感悟:學會學習,學會讀書 教師是最需要讀書的職業之一,真正的教師一定是讀書的愛好者。

  讀書,能夠改變教師教育匱乏、蒼白的狀態,才能“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才能妙語連珠,引經據典;讀書,能改變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才能“腹有詩書氣自華”,把陽光散佈在別人心裡;讀書,能夠使教師思考人生,改變孤獨、麻木、灰色的人生狀態,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層次,才能賦予課堂激情和智慧,才能賦予課堂蕩氣迴腸的藝術魅力,才能不用再談“職業倦怠”。

  2、(不能疏忽的教育細節)

  校園裡有些事,在教育圈之外的人看來,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的人去關注,但對教育者來說,如果不關注細節的作用,也很難為人師表。(p74)

  感悟:關注細節 “以身立教,為人師表” 是我們行為永遠的準則,無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考慮孩子們投在我們身上的目光,應該考慮我們該給孩子們展現些什麼。我們應該關注我們言行中的細節: 表現出我們的激情,因為激情不僅會被感染,而且是一位優秀教師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

  展現一種好的態度,表現出你的喜愛、關心和尊重,因為態度是會影響的。

  3、(這樣的學生可愛嗎)

  應當說,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經過良好的教育,他們都有可能成為有教養的公民;我們應當珍視他們身上的那些值得愛的稟賦,不要輕易地讓它們丟失。無論這樣的工作有多艱難,我們必須去做,而且要抱著這樣的信念:這件事,如果我們不去做,可能就沒有人做了。(p117)

  感悟:要樹立服務意識 因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務精神的教育。服務不僅僅是一句問候,一個微笑,一種獎品和一句讚揚,真正的服務應該在課堂。比如:你是否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了;課堂上是否關注每一位學生了。

  4、(做個有胸襟的教師)

  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他的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p9)

  感悟: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現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 端事件的發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為,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5、(炸土豆條是哪裡來的)

  不要讓孩子們離開土地,更不要讓他們厭惡體力勞動,因為學會勞動,人才會有一雙靈巧的手,人就是在勞動中逐漸站立起來的。

  感悟:學生可以離大志,考名校,這無可厚非,但作為教育者,作為家長,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進名校,不培養動手能力,考進了名校又有何用,高 分低能,毫無創新,這樣的學生,這樣的所謂人才,比比皆是。中國人的教育觀念,是時候需要徹底革新了,讓學生對社會多點了解,讓學生對生活多點認識,這也 是學習,也是教育的外延,我們的教育不應該越來越狹隘!

  看完整本書,對我的觸動很大。聯想到現在許多老師沒有把教育當成事業,對教學沒有理想,沒有追求,把完成任務當成目標,工作就是為了掙份兒工資,於是乎,工作處於被動狀態,領導推一推,他就動一動,教學沒有激情,更沒有幸福感,這樣的教師教出的學生又會怎樣呢?教師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吳非先生說的多好啊,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負責,就要對得起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於創新,上出一節節精彩 的課,讓學生徜徉於課堂的幸福中,同時自己也因精彩課堂而新鮮著、幸福著!

教師教學讀書筆記 2

  1.細心觀察,為總結評價提供真實素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做有心人,面向全體,分層觀察,做到心中有數,總結評價時才能言之有物,具有針對性,收到實效。

  2.留足時間,使總結評價得以課內完成。

  為取得評價效益,首先要有足夠的時間作保障。一般來說,總結評價所用的時時,少則2—3 分鐘,多則3—5 分鐘,一節課如能做到總結評價完成,佈置作業後,就鈴響下課,效果最佳,也最受學生的歡迎和讚賞。

  3.把握要點,讓總結評價內容具體而全面。

  很多人都同意這個公式: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人才。因為制定教學目標要考慮它,設計教學程式要考慮它,所以總結評價時更不應忽略它。

  (1)在智力因素方面,要對知識結構進行總結評價。透過歸納總結,進一步揭示規律,使知識得到昇華。(2)在非智力因素方面,要對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品質等進行鼓勵性評價。

  4.方法靈活,使總結評價取得最佳效益。

  課堂總結評價,沒有固定的模式,應形式多樣,方法靈活,不拘一格。

  一般要按總結評價的幾個方面,遵循評價原則,採取學生自評、互評、師生共評,多向資訊交流等方式方法,目的在於把個別的優點和長處化作集體共有的精神財富。

  總結評價搞好了,會使全體學生在認知和情感領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造成一個愛集體、愛學習、團結互助的好學風,並使學生優秀的個性心理品質生動活潑、主動積極、全面和諧地得到發展。

教師教學讀書筆記 3

  如今每年暑假總有一本教師必讀書,今年也不例外,學校推薦了一本美國教師帕克帕爾默寫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

  初始一看這書題目,高!大!上!教學勇氣,我們做老師的每一次進講臺是需要一定的勇氣的,哪怕現在我站在這三尺講臺已過十年,每當看到那一張張陌生的熟悉的臉,總有那麼種新鮮感,更不用說次次教室人相同,節節課堂知識卻不同,不同人需要用不同的教法,不同的知識也總要想出不同的學法。

  可是很遺憾,不知道是我這個理科生閱讀能力太差,還是美國教師的課堂觀念與我跨度太大,《教學勇氣》這本書,我讀到越是後來越是迷糊,字倒是認得清清楚楚,但是如何把書本內容與現在自己的教學生活相聯絡,我是怎麼都理解不了。唯一讓我有點印象的也就是第一章教師的心靈——教學中的自身認同和完整及第二章一種恐懼的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帕爾默在這兩章中以艾倫和埃裡克的不同經歷及自身如何面對一個“地獄學生”的教學例項來論證,在課堂中教師不僅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具備的強大自信及無所畏懼地面向全體學生,不拘受於個別學困生或個別事件中,而這一切的基礎是教師必須有一個完整的自我,我歸之於師生間的相互誠信。

  教師,一門受人尊敬的崇高的職業,是園丁、是蠟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享有最高評價的美譽、最溫馨的愛稱,在學生時代,老師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個個“師”的印跡,讓我對教師這一職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無限的嚮往,有感於此,自己在中學生涯最後一次班級聚會上,在全班同學面前宣稱,將來要做一名好老師。

  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涯,也有很多的無奈、恐懼。

  一、信心源自於一個很多“第一”的班級

  我教書生涯中第一次班主任是接一個初二班級,當時剛接班就有不少初二老師提醒我了:這個(6)班“家底很薄”,要好好幹了。我知道我所帶班級成績不好,可絕沒想到差到如此。這個班給我帶來了很多“第一”——倒數的第一!一次月考,四門主課,三門倒數第一,數學倒數第二。每每想到這些我起初只能沉默,我為我自己找理由、找藉口,逼到最後我對自己說壓力就是動力,有挑戰才能體現自己的能力,如此安慰自己。調整心態,總結、反思、批評、談話、教育,我在疲憊之中充滿了期待,可是在後面的考試中,五門課,三門倒數第一,現實總是那麼慘酷,可是讓自己心安的是,自己所教的科學這次總算沒墊底,雖然也是那麼慘淡。做為一個老師,必須要對學生有信心,哪怕再糟糕的情況,如果連我都喪失了信心,那我的學生們更加找不到自己的學習目標、自己學海的“彼岸”。

  二、耐心磨練自“懶”人遍佈的班級

  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那一屆的學生,讓我印象深刻的一個字就是懶。衛生懶,開學初每每進教室隨處可見紙屑亂丟,後面的廢紙簍裡總是空蕩蕩的,而在它旁邊卻倒處是零食袋等垃圾,屢教不改,往往還查不到丟垃圾的學生。體育懶,開學體育課沒上幾節,體育老師來抱怨了,我們班學生太懶了,做操手腳伸展不開,跑步跑不動,連排隊都是東倒西歪的。於是我很“光榮”地成了體育老師,每每體育課前總要訓話。作業懶,抄作業、不交作業、作業中有空白、作業不認真等等,每個任課老師都訴苦過,可他們不知道的是,我這班主任所教課目的作業,心中也是一肚子火,每天督促訂正、補寫作業就差不多佔了我一半空餘時間。帕爾默遇到的是一個“來自地獄的學生”,而我則面對的是一群。家校的聯絡讓我更受打擊,在家時父母根本沒能力管住自己的孩子,有時候心中不由惱火,我在學校所付出的努力、浪費無數的口水,都讓學生到家全敗在了家長上。可埋怨歸埋怨,工作還得繼續做,誰讓我是做老師的呢,全當小孩子健忘,耐心著教吧,羅馬也不是一日能建成的,抗戰勝利都要八年。

  透過十多年的教學經歷,我從不覺得自己是所謂的園丁,是所謂的蠟燭,更不是什麼工程師,我只是希望儘自己最大所能把自己的所知教給學生們;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像當年的啟蒙老師們一樣,讓更多的學生能記住自己;我只是希望將來我的學生能放飛我所未能完成的夢想。這些就是我堅持在教學前線的勇氣。

教師教學讀書筆記 4

  記得當初讓選讀的時候,自己選擇了這本書,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心靈”。帕爾默把教師心中深處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心中的矛盾闡述出來了,而且剖析的非常深刻。

  曾有人這樣評論過《教學勇氣》:他的作品罕見地整合了嚴密與典雅、熱情與準確、智慧與人性。他的書是給所有熱愛教與學的人們的一份厚禮,特別是那些掙扎於痛苦中的教與學的熱愛者。書中提出的問題是普遍的,但又是個別的,從教師對於自身完整的探索到大規模的教育改革計劃,都有所涉獵。這些問題是再迫切不過的了:我們怎樣增強教與學的能力?我們怎樣保持對教學的樂趣與熱愛?作為教師,作為人,我們怎樣成長?我們怎樣滿足對加強彼此間聯絡的渴望,我們怎樣發展能夠支援教與學的共同體形式?……

  而反思,自己缺乏的就是心靈的溝通,缺乏與自己的心靈溝通,缺乏與學生的心靈溝通,缺乏與同事的心靈溝通。

  還曾記得自己剛入職時,滿腔熱血,想把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訴學生,而當他們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想好好學習的時候,沒有取得好的成績的時候,自己就在想:要把自己的命運交到這幫學生手裡嗎?有的時候自己會想不通,但是帕爾默卻告訴了我答案:作為老師,我們大可不必為只能“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委屈,實際上,在“與學生的生命重逢時”,我們便有了新的發展機會。在教學中,我們已經收穫了許多。有時候,停下來,自己和自己的心交流一番,自己的教育理想是什麼?有沒有實現?我的不足在哪裡,到底該怎樣教學,我瞭解學生嗎?什麼在支撐著自己?自己就會豁然開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觀察他們,去傾聽他們,去了解他們,我們才會有更多的寬容和理解,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教育。

  書中告訴我們:優秀教師都有這樣一個特點:他們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他們能編織一個複雜的網,這張網聯結著學生、課程以及他們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世界。自己要做的,就是與學生交流。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課堂不僅是教師的課堂,更是學生的課堂,我們應該聽聽孩子們的心聲,就像書中說的,可以讓他們提意見,參與學習活動,單獨與老師交流,或者彼此之間交流學習的看法,教會孩子們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比教會知識更重要。

  《待墾之路》中“它始於你說‘我們’,而你清楚‘我們’是何人,且你一心要天天壯大‘我們’”告訴我們志同道合的共同體的重要。所以,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關起門來造車,而是同教研組的其他老師交流,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運用集體的智慧共同致力於學生的發展,共同進步,解決教學困難,加深個人友誼,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追求教育的真諦。

  “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為友,這是一天也不能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你的思想。”相信自己在作者的引導下,也有勇氣在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髮現的。

教師教學讀書筆記 5

  春花秋月總能引發詩人的感懷,而寒來暑往卻能激起老師的惆悵,在週而復始的疲憊、迷茫、失落中,我們能否可以再一次鼓起教學勇氣,像優秀教師那樣——把心靈獻給學生嗎?

  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裡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裡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預設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絡,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1、“但是我執著於?誰?的問題,因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問題中顯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徑,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

  我是誰?這裡我想起古希臘神廟“我是誰”的刻字,太陽神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弗洛伊德說:“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當一個老師如此真實的瞭解自我是誰時,才會瞭解他的學生們是誰。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好的老師,正如作者所說,具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絡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這些編織者用的方法也不盡相同:講授法、蘇格拉底是的對話、實驗室實驗、協作解決問題、有創造性的小發明。好老師形成的聯合不在於他們的方法,而在於他們的心靈——即人類自身在整個智慧、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所在。基於這樣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預設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為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複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裡,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讀到這裡,帕爾默為我們描繪的美好願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實現它,真的還有很遠的路要走,不過,我們已經上路了,不是嗎?

  3、“除了問一個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外,‘明確委員會’成員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與焦點人物對話”

  帕爾預設為“要想在實踐中成長,一個是達成優質教學的內心世界,一個是由教師同行所組成的共同體。”對於後者,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非常重視,我們通常稱其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許多老師走出孤獨和封閉,在互幫互助中迅速成長起來。但帕爾默的“明確委員會”與我們的“同伴互助”相比,卻是別有一番洞天。需要幫助的人被稱之為

  “焦點人物”,“明確委員會”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幫助他——“沒有忠告、沒有過量確認、不會把問題轉移給他人,不用提建議。共同體的成員只會提焦點人物誠實而開放的問題(如,這樣的事情以前發生過嗎?你有什麼感覺?)??”讀到這裡,我的好奇心被極大的激發——這樣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嗎?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終於陷入了另一種沉思。帕爾預設為,如果“明確委員會”成員不能走進另一個人的心靈,其實根本無從知道另一個人所問問題的答案。而且除非這個人發自內心的領悟,否則任何的建議也會收效甚微。所以,只問問題好了,需要做的其實只是幫助焦點人物發現內在的智慧。從這一點上,我們不難看出帕爾默不淺的心理學造詣。他的觀點甚至對於我們“幫助學生”也有同樣的借鑑意義,我們應該真心地充分地聆聽學生的聲音,在那開放的空間裡,接受學生也接受自己。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款款撣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師教學讀書筆記 6

  我們中的很多人,是出於心靈的原因,再加上熱衷於某些學科、樂於幫助人們學習等願望的激勵而成為教師的。但是,教學上的種種要求常常使得許多教師感到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心教學。我們能不能也像一些優秀的老師那樣,把愛獻給孩子們,用心來教,為我們的教學注入鮮活的情感?在本書中,作者帕爾默帶領教師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教師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

  對我來說,讀書之美妙不僅在於書本身的好,還在於我是在一個適當的時候遇上了它。在已經歷了五年的教學實踐,開始對教育教學問題自覺思考之時,我有幸與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相遇,看作者從關注教師心靈的角度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讓我有豁然開朗,重獲教育生命之感。當初剛剛走上講臺,面對讓我棘手的課堂,我總喜歡這樣安慰自己:等我再多教幾年書,多一些經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而如今,已上了快三個月的課程,每每走進課堂時,卻並不如我當初所想的那樣遊刃有餘。我依然困惑,依然茫然,依然是每節課後,我都能找到一大堆存在的問題,以致於我有時都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做一名教師。我常常為教學而痛苦,為教學設計時無法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為課堂上無法激起所有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教學時不能作出迅捷的明智的引導,為苦心孤詣的教育卻看不到相應的效果……

  以上的感受,相信很多老師都有,我們熱愛教育,同時為教育痛苦。我們不辭辛苦,我們樂意學習,我們希望自己的教學生涯充滿成功。但現實往往是不盡如人意。有時,我們甚至想放棄,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勇氣。

  為什麼會處於這樣一種狀態中呢?是學科知識的淺薄?是教育方法、技巧的缺乏,還是對學生的研究不夠?我們自我反思著。反思中,唯獨缺少了對自己內心的關注。然而,帕爾默告訴我,核心問題是“認識自我”,是自我認同和自身完整。他說:“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就不瞭解我的學生們是誰。……當我還不瞭解自我時,我也不能夠懂得我的學科。”優秀教學需要教師的內心世界資源,因此,我們要去探索教師的心靈世界。這是帕爾默獨特的眼光,嶄新的視角。

  在閱讀《教學勇氣》一書的過程中,我不斷有新的發現和感動,驚奇於這本書豐富的資源,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去探索其中的寶藏,共享這美妙的教育經典,傾聽到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聲音,能夠注意、尊重和默契地回應學生內心深處的聲音,進入學生的內心深處,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

教師教學讀書筆記 7

  每天週而復始重複的工作,早已讓教師忘記了最初的教學理想,冷卻了教學的熱情。面對教師這種心靈的迷失,帕克。帕爾默在他的《教學勇氣》一書裡從自然科學到社會科學,從生物學、心理學、甚至物理學、化學、宗教等領域進行了深入的探討,他的很多觀點都給我震撼的感覺,加之字裡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帕爾預設為教學的困惑主要來源於教師的教學行為與自我認同的分離,而當分離產生後,面對源自內心的恐懼,教師只能在面具後隱藏,與內心隔離、與學生隔離、與學科隔離、與同伴隔離……

此刻,教師深感疏離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離”。所以,帕爾默呼喚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坦然面對恐懼,積極重建聯絡,在“共同體”中實現真正的教學,也重新找到自我的價值和教學的勇氣。

  1、“但是我執著於‘誰’的問題,因為它在探究教育改革問題中顯然是少人踏足的小徑,一種優秀教學永遠需要的重獲內心世界資源的小徑。真正的改革是如此強烈地需要它……”我是誰?這裡我想起古希臘神廟“我是誰”的刻字,太陽神阿波羅神廟的門楣上的神諭:認識你自己。弗洛伊德說:“人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當一個老師如此真實的瞭解自我是誰時,才會瞭解他的學生們是誰。

  其實,作為教師,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好的老師,正如作者所說,具有聯合的能力,他們能夠將自己、所教學科和他們的學生編織成複雜的聯絡網,以便學生能夠學會去編織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基於這樣的前提,我懂得: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

  2、“也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為中心,而應以主體為中心”

  我們的教學經歷了“學科中心說”“教師中心說”,而今已步入“學生中心說”,學生和學習過程比教師和教學過程更重要,教師的角色在促進者、學習同伴和必要的監控機制間轉換。而帕爾預設為這幾種方式均有啟發性和優點,但又未能完全解決問題,要麼教師成為權威,要麼學生永遠不會犯錯。他提出應該以“第三事物”成為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共同專注這一“偉大事物”,構建複雜互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中,沒有單方面的教學者,也沒有單方面的接受者,更沒有單方面的成長者,它就是一個五行相生相剋的“相互影響”的系統。在這樣的系統裡,真正的教學和教師的自我完善也就產生了。

  《教學勇氣》如同一位深刻的摯友,讓自己在思考與追問中卸去去滿身的浮躁和疲乏!

教師教學讀書筆記 8

  時間在眼皮底下流過,只留下感動的心,在忙忙碌碌中,感受努力帶來的收穫,在初秋時節感受生活帶來的陽光。我有幸拜讀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帕爾默是一位體現教師一詞最真意義的導師,他的《教學勇氣》極富靈感地表達了對教學的呼喚以及教學的痛苦與喜悅,熱情洋溢,引人共鳴。正如在導言中所說:“這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的時日,而且其痛苦時日承受的煎熬僅僅源自其所愛;本書適合這些教師:他們不願意把自己的心腸變硬,因為他們熱愛學生、熱愛學習、熱愛教學生涯。”這本書透過相互滲透的三個方面,即智力、情感和精神,來處理一些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全書的思想軌跡以教育觀為指導對這三個方面進行解釋,從內容到敘事風格,都是有關大家十分關心的話題——教師個性,所以讀此書較有感觸。

  “那堂課有30名學生,可能有29位是想學的吧,但我無從得知。在最後一排的遠遠的角落裡,有一位‘來自地獄的學生’沒精打采地坐著,像個幽靈。”帕克如此地描述著他曾被人請進一個要上政治課的班級時的感受。雖說時間只有一小時,但那位“來自地獄的學生”的一舉一動完全打亂了教學思路,帕克的心思與教學注意幾乎都投向了這個年輕人,竭盡全力地想把他從僵化的麻木狀態中喚醒。但所有的努力,好像都沒有效果,甚至帕克越努力他越後退。就這樣,帕克忽視了其他學生的需要,使得其他的學生都成了可有可無的人。在作者的表述中是如此訴說他的感受的:“那天我知道什麼是黑洞——黑洞就是物質的密度太大以至於光線都消失了的地方。”

  這無疑是最能讓我產生共鳴的地方。在我的教學中,我不也是這樣時常關注著那極個別走神的同學,竭力地想讓他回到課堂教學中心,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記得有一次,我在給學生排列隊形,她不聽我的講解動作,還故意和旁邊的孩子吵鬧。她的“與眾不同”不僅攪擾了我的教學情緒,也影響了整體教學策略。雖說,這樣的事往往不為他人所覺察,因為畢竟課堂上絕大多數同學的表現還是讓人滿意的,更何況我們對課堂糾正個別同學的“走神”與“開小差”是司空見慣的事,誰不會怪罪於教師的“多此一舉”。事實上,這樣的學生是常常被忽視的社會邊緣的人。

  《教學勇氣》震撼我的還有它對恐懼文化的詮釋。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麼大的差距……因為恐懼,繼而便拼命地尋找改變的源頭活水,一而再,再而三,不斷地拼搏、抗爭、奮鬥,終於,有了小小的收穫,然成功的喜悅尚未遍及全身,便發現自己早已因此疲憊不堪,只不過成功之前是處於高度興奮狀態而未覺著累而已;倘若拼搏、抗爭、奮鬥失敗,那更懊惱不已,覺著自己沒有功勞連苦勞也忽略不計了。於是忍不住感嘆:人是多麼渺小,以人個體之柔弱真的根本無法和那些看不見的、又無處不在的力量抗衡。感嘆過後,很多人會選擇再戰,當然也有人會選擇逃避,喪失鬥志,從此消沉。

  在這本書中,帕克同樣提到了教育使命的兩個核心問題的回答:我們以何種方式獲得知識?我們根據什麼說我們的知識是真實的?面對學生渴求的雙眼,我苦苦尋求能解釋得清的答案。我總以為自己勝他們一籌,不斷告誡自己不用去擔憂自我的“權威”性質的動搖。而在客觀主義者看來,主觀本身就是最令人恐懼的敵人。所以帕克說客觀主義是這樣描繪真理的:真理是隻有透過把我們自己、把我們身心與我們要認識的事物相分離才能獲得的東西。如果我能走出我的空間,把認識作為一種愛的形式,也許我就能放棄我控制的幻想,而與學生以及世間萬物形成良好的協作。

  《教學勇氣》恰好是引領教師進行心靈之旅的導航圖,閱讀《教學勇氣》就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但由於自己的理解不夠,認識比較膚淺,感受也比較瑣碎,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之餘,還要認真閱讀,認真實踐,從中獲得教學勇氣,提高自身的素養,從而在教學體驗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收穫。

教師教學讀書筆記 9

  熟練運用簡約語言的正確方法

  教學運用簡約語言並不簡單,需要我們認真研究,不斷實踐。如何提高教學語言的簡約性呢?

  (一)透過讀書,積累語言素材

  教師的語言功底全要來自於平時的知識儲備。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泛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中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教師只有廣泛讀書,不斷積累更豐富的知識,教學語言的表達才能更加精練,切中要點。讀書時切忌走馬觀花,應吸取書中語言的精華,積累語言素材,提高課堂語言表達的簡約性。

  (二)透過練習,提高概括能力

  教學環節往往需要總結性的概括,如問題解決完後關於方法和技巧的總結概括,課堂結束時的課堂小結等。課堂語言概括性強,才能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言之有物的課堂教學氛圍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明確地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語言既是一種工具,又是一門藝術。教師透過情趣盎然的描述,鞭辟入裡的分析,畫龍點睛的點撥,可以把學生帶入瑰麗的知識殿堂,開啟他們的心智,陶冶他們的情操,自己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錘鍊自己的語言,摒棄空洞乏味,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一、教師課堂用語要尊重事實,言之有物。

  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言之有物,使教學達到最好的效果,必須具體講明學生要做什麼、怎麼做、做到什麼程度。切忌要求混亂,言語籠統,使學生無所適從,從而收不到實效。教學語言最忌空洞無物,華而不實,廢話連篇。在課堂上,如果教師只是漫無邊際地誇誇其談,或者缺少重點,必然會阻礙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說話言之有物的具體方法

  教師應該怎樣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做到言之有物呢?

  (一)語言要富有知識性

  課堂是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的主要來源。傳授多少知識給學生,是檢驗一堂課優劣的重要標準。課堂語言滲透著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對教學目的的探究,是教師定向思維的主要方向。因此,教師課堂語言必須具有高度的知識性。同時,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裡傳授儘可能多的資訊,最好不要涉及和課本知識關係不大或無關的內容。

  (二)語言要有具體內容

  “物”是指教學的具體內容。言之有物,就是要求教師說話要有具體充實的內容,講有針對性的要點,少說繞彎子的廢話,儘快切入主題。在教學活動中,有些教師不由自主將一些與學習不相干的內容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但對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卻沒有或很少涉及,以至於口乾舌燥講了半天,學生還是不知所云。

  (三)語言要健康文明

  教師語言要健康、文明。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體現,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為人師表的重要因素,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和審美修養有著極大的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為了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必須用健康、文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的心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美好、高尚的心理世界。

  (四)以理服人

  言之無物還要求教師避免嘮叨,同時要以“理”說服學生。過多、不當的語言刺激不但不會加深學生的印象,反而容易使學生反感,甚至出現逆反心理。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師要儘量做到以理服人,使其心悅誠服地重新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教師只有把道理說得明白、透徹,才可以解開學生心中的困惑,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