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助人> 助人為樂的感悟

助人為樂的感悟

助人為樂的感悟

  助人為樂,是正直善良的人懷著道德義務感,主動去給他人以無私的幫忙,並從中感到快樂愉快的一種道德行為和道德情感。

  助人為樂感悟

  “助人為樂”顧名思義,意思就是:幫忙人就是快樂。雖然這句話聽起來、看起來、寫起來都很容易,但真正做起來卻並非易事。助人為樂的模範有很多,數不勝數。如果我為大家說雷峰等人們,大家肯定不用我說都知道吧?!那我就為大家說幾位我們身邊的“活雷鋒”吧!

  他,長相不出眾,學習卻很好。他,永遠微笑應對生活,總是那麼樂觀,那麼幽默。他,總是不走尋常路,總是幹一些別人不會做的事情!他很個性,在路上遇見老師就會像好朋友一樣打招呼。跟學弟學妹們見面似乎很合得來。他經常在食堂裡幫忙在食堂工作的老師們端碗,幹這幹那。這在我們學校就應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看到別人遇到挫折,會像離了弦的箭般第一個衝上去。看到一點紙屑就會撿起來乖乖地放進垃圾桶。有些人或許會以為他像個傻瓜,但我卻覺得他值得我敬佩,正因他和別人不一樣,有著一顆樂助於人的心。

  如果你經常在我們班,你肯定會知道接下來我要說的是誰了。在亂哄哄的教室裡,她總是第一個幫忙做值日。即使這天不是她的值日。在嬉笑打鬧無人管理的教室裡,第一個站起來訓誡我們的是她。即使她不是我們的班幹部。在有人感到無聊到都能睡著的課堂上,最專心聽講的也是她。即使有的知識她可能聽不懂。她的學習成績雖然不是最好的,但我肯定她肯定是最發奮的那一個。他永遠銘記著:“學文學問,不懂就要問!”這句格言。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他會盡自己所能幫忙她、他。

  在我們的生活和學習周圍有許多類似這樣的“活雷鋒”,他們都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好榜樣。在此我想對你們說:“幫忙只是舉手之勞,或許正因我們的舉手之勞,人們會順利地度過難關,過上快樂的生活!如果你遇上一個需要幫忙的人,就請給他一點幫忙吧!

  助人為樂感悟

  當人們尋找快樂的源泉,不難發現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情。其實,助人為樂是的一大美德。人們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幫助了自己,或者說從上了自己,使自己也得到了快樂。有證據表明,無私的行為能夠增加人們的快樂。

  有這樣一個故事:愛麗斯幾年前因失戀得了憂鬱症,從原來居住的美國東北部移居到中西部來生活。愛麗斯很快就發現,中西部人們的生活習慣與東北部居民有很大的不同。中西部的生活節奏緩慢,民風比較純樸,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很和諧。好幾次,她從停車場出來上車道,儘管車道上排著長長的車隊,可是總有人給她讓道。這種彬彬有禮、先人後己的行為,讓她深受。一個早晨,她讓一輛大卡車先行,結果深受的卡車司機後來在路上從後視鏡裡發現愛麗斯的車沒油停下來了,他就停下車取出自己的備用汽油加進愛麗斯的車裡,並“護送”愛麗斯到附近的加油站加足了油,後來這兩個年輕人竟然喜結良緣。愛麗斯的憂鬱症也從此不治而愈了。

  這聽起來很像個浪漫的電影故事,學家卻認為其中蘊含著深刻的科學道理。美國一家學雜誌發表了一個大型問卷的調查結果,發現經常幫助別人的人明顯比不樂於助人的人快樂;從精神病學的角度來看,前者患憂鬱症的可能性要比後者低得多。研究人員由此得出結論,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和治療憂鬱症的'良方。助人為樂的結果往往是雙贏,既幫助了他人,同時也留給自己一份金錢買不到的快樂。

  助人為樂感悟

  助人為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閃光點,亦是做人的道德。

  助人為樂,是正直善良的人懷著道德義務感,主動去給他人以無私的幫忙,並從中感到快樂愉快的一種道德行為和道德情感。我國古代先賢們有許多關於助人為樂、成人之美的處世格言,如“忽已之慢,成人之美”,“貴人而賤已,先人而後已”,“趨人之急,甚於已私”,“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亦是福田;樂與人善,即隻字片言皆為良藥”。兩千年前墨子就倡導:“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其意思是說,對別人有利的事,即使從頭頂到腳跟都受到損傷,也要幹。這種精神發揚到此刻,就是我們所提倡的“毫不利已、專門利人”的精神。

  助人為樂要有一種忘我的奉獻精神,並要把它貫穿在自己的生活中,作為為人處世的一種準則。當見人遇風險時,要先人後已。《三國志·蜀書》中有句:“每有患急,先人後已。”它要求人們,臨危不懼,見義勇為,這是助人為樂最高思想境界的體現。《世說新語》上記載著這樣一則故事:華歆、王朗二人一齊乘船避難。半途遇有一人想要搭乘便船,華歆感到很為難。王朗說:“幸而船上還有空餘,為什麼不許可呢?我們要多做幫忙人的好事才對。”這個人上船後不久,就聽到後面殺氣四起,原來是盜賊追來了。只見盜賊離船越來越近,在這事態險惡之時,王朗想拋棄之後的這個人,但是華歆說:“我原先之因此猶豫,正是正因思考到這種狀況,既然已經理解他的請託,怎樣能夠正因形勢危急而見死不救呢!”最後,他們最後使那被盜賊追趕的人獲救。

  見人遇到災難時,要排他人之憂。我國古代名醫華佗,不僅僅醫術高明,而且醫德高尚。他的助人為樂精神感動了許多人。華佗行醫不像當時其他醫生那樣,必須要病家尋上門來才給醫治。他經常是主動去給病人治病。為減輕病人的痛苦,他常常跋山涉水,餐風宿露,到幾千裡、上百里以外去給人醫傷治病。有一次外出看病回來,天已經很晚,途中碰到一個人蹲在路邊呻吟,他就主動走上前去詢問。路人說:“肚子突然痛得厲害,什麼東西也不想吃。”華佗就在路旁為他診斷,告訴他說:“你肚子裡有蟲,可向附近小店要三小杯醋酸,喝下去就會好了。”那人照辦,果然肚子不疼了。當這位病人要感謝時華佗時,華佗卻連名字也沒有留下就走了。類似這樣的事情在華佗的一生中不知有過多少次,經他搶救而生存下來的病人不計其數。

  一個人,在助人為樂的道德實踐中,會自然地使思想道德境界得到昇華。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一個人給予別人的東西越少,而自己要求的越多,他就越壞。”世界是個展覽。我們從人品的“展覽”中看到:世間的助人為樂者都不是庸庸碌碌、自私自利之徒。

  要做到助人為樂,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快樂觀,把為他人謀福利當作自己的義務和快樂;其次,要樹立正確的處事觀,遇事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再有,要樹立正確的知行觀,要到社會的大課堂中去鍛鍊、去實踐,在千百次的實踐中去鑄造自已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個人的潛質有大小,但是有了助人為樂的品德,就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