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報告> 小學數學觀課報告

小學數學觀課報告

小學數學觀課報告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為了讓您不再為寫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觀課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數學觀課報告1

  觀課議課是教師改善自己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師實現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一線老師主體參與,也是觀課議課的主要特點。教師不是作為一名旁觀者和外部的觀察者的角色進入物件,而是以一名參與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與物件融為一體,在課堂評價的互動交流中不斷地透過體驗、反思來發現自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修正自身的教學行為、領悟教學的技藝、體味教學的樂趣和生成過程、感受自己生命意義的存在價值。

  我選擇“教學問題的設計”作為自己的觀察視角,現將觀課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問題設計時考慮到了學生興趣

  《有餘數的除法》是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呈現情境圖後,教師提問:你會不會把9個麵包分給4個小朋友?課堂上許多學生躍躍欲試,競相發言,動口動腦,收到了較好的課堂效果。

  二、問題設計層層遞進

  生演示完分麵包,老師提問:還有不同的分發嗎?學生演示不同的分發。在學生分完後,老師提問:應該用哪一種運算表示呢?

  問題設計有階梯,層層遞進,逐級攀登,對於教學中的一些重難點,教師設計一系列鋪墊性的問題,依據學生水平,化難為易、化繁為簡、由近及遠,一環扣一環,逐步解決大問題,透過由淺入深的逐步分析和理解,使學生掌握知識,讓學生思維在問題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終達到“能自己跳起來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

  三、問題的'提問掌握時機

  教師在提問設計時,能視課堂教學流程中各個時機、環節的不同而不同;針對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提問方式縱橫交織,多種多樣,採用了多種提問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選擇比較式、填充補續式、追蹤探因式、檢查整理式等。教師在操作過程中能把握提問時機,掌握火候,啟發引導,循循善誘,本課的教學重點得到了落實。

  四、問題的提問注意了對學生回答的處理

  提問時注意了對學生回答的處理。教師面向全班學生提出問題後,待學生略作思考後,指名學生個別回答。學生答題後,教師又恰當地指名其他學生,引導他們對這一學生的回答進行補充、評價。這樣做有利於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師所提出的問題上來。

  在問題設計上,胡老師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比如在學生分完麵包列完算式後,老師提問:同學分完了麵包,還有很多的東西分一分,你能不能用手中的學具分一分,能不能把算式寫到草稿紙上?這個問題要求不明確,不具體。

  小學數學觀課報告2

  11月9日,我參加了xx小學的磨課活動,對王濤老師執教的五年級數學《三角形的面積》的課堂教學進行了觀課。透過課前觀課會議的分工,我承擔的觀課維度是有關“情境創設的有效性”中的第一個問題——創設的情境能否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保持持續的關注。本節課以創設情境透過學生動手操作各個教學環節,教師圍繞著學習目標,結合學習內容設計了許多學生喜愛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具體情境,在引發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思維中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第一個環節:在複習引入,學生已有學習經驗的階段,教師設計了猜測認識三角形,全班學生反應迅速、整齊,大多數同學積極舉手主動參與猜測認識三角形的活動。說明在這個情境中,為學生三角形的面積喚起舊知學習新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第二個環節:在觀察情境圖,進一步瞭解三角形的面積的一般步驟的階段,教師利用三角形的模型創設了形象情境。從學生參與問題思考和回答情況看,這些形象情境吸引學生興趣並能使學生保持關注。

  教學第三個環節:在基本練習的階段,教師透過組織學生完成書中練習題進行了同位交流的情境。學生雖然能認真完成練習,但因為此時教師對交流的要求欠具體明確,學生的交流活動比較被動,是在教師不斷巡視提醒中完成的。

  教學第四個環節:猜測,驗證三角形的面積的是推倒,教師精心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模型情境,非常直觀。學生們興趣濃厚,認真觀察,利用圖中呈現的所有資訊編出了不同的四個故事,是本課的一個亮點。

  教學第五個環節:在結構訓練階段,為學生們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搭建了思維的平臺,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進而引導學生逐漸達成了學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