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頂》讀後感900字

《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精選900字

人是孤獨的,在世上被許多事情牽扯著,實際上只是對付,尋得著說得著話的人,難之又難。而若一輩子沒處說,卻也憋得慌。相信許多人看完這本《一句頂一萬句》的書後的第一個感覺就是憋屈。

《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精選900字

劉震雲多次提到一個生活中的現象:只要是中國人,幾個人湊在一塊兒,都是歡聲笑語。不但知識分子是這樣,酒桌上是這樣,就是工地上的民工也都一樣,都是歡聲笑語,但剩一個個體的時候,他們在街頭蹲著,你會發現他們眉宇之間露著一絲憂鬱,這是中國人的孤獨。劉震雲想借《一句頂一萬句》來“全面、系統、特別深入地挖掘這種孤獨。”

他甚至想過給書取名叫《一地孤獨》,劉震雲談過自己對中國人的孤獨的理解:“很多中國人不認為自己生活得孤獨,這就跟酒暈子說自己沒醉一樣。中國人的孤獨是體現在細節上的。西方是人神社會,人可以對神懺悔,對神傾訴。但中國沒有上帝,就只能找人說話,但找一個知心朋友是非常不容易的。神不會背叛人,都是人背叛神。神的嘴是嚴的,知心朋友卻不一樣,他可能會把你說的知心話都說出去,知心話馬上就會變成危險的刀扎向你。所以知心的朋友是危險的,知心的話兒是兇險的。”

我不止一次向人推薦過《一句頂一萬句》這部小說。這部小說上半部分是我模仿不來的文筆,歲月與經歷沉澱下來的瀟灑;後半部分告訴了我關於愛情的真諦,就是找一個能說上話能說一輩子話的人。《一句頂一萬句》這部電影,拍了一個綠帽子的故事,改編自原著後半部章節,講的事中國式的孤獨。窩在影院角落看完這部電影,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日子,過的是以後,不是過去。

大學的時候我認為一個人去看電影的是相當有勇氣的人,而然畢業後的我習慣了一個人坐在電影院的角落,看大熒幕上精彩紛飛,而我面無表情。

作為小說的忠實粉,是不能錯過這部電影的。這是部慢節奏的電影,如果沒有原著的底蘊支撐,這應該還是一部貼上文藝冷在角落的電影。因為那句“說不著”的話不是大多數人能夠感同身受的。

從劇情結構上來講。人物的歷史感是不足的,無法托住劇中人物“這些年找不著說話的人”這句話的沉重性。真正的悲劇都是需要喜劇來襯托的,這部電影就是讓歡樂部分變得如流星閃過,也唯有原著讀者明白其中真意。

電影的亮點就是將小人物的姿態演繹得生動形象,尤其那種“恨”以及生活的場景,特別能讓人體會到小人物的內心世界。從原著來而並不是原著的影射,而是另一種詮釋,歸功於編劇劉震雲掌控了真正核心的東西。

再從鏡頭方面講。一般準備以一部沒有大明星進入娛樂圈的,要麼他有《瘋狂的石頭》那樣的劇本,要麼他能夠像《路邊野餐》般炫技鏡頭,甚至像《心迷宮》一般的剪輯也可以。

顯然這部電影在鏡頭方面並沒有特別與眾不同的地方,慣用的還是文藝片的靜鏡頭。配樂也沒有特別出眾,中規中矩講完了一個完整的故事。

結尾我期待王小波的短篇小說《綠毛怪》翻拍成的電影。

我也希望劉震雲的作品能更多得翻拍成電影。

《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精選900字

世上的人有千千萬萬,能過心的人卻千里難尋;書中的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說上知心話的朋友,說得上話,且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一句頂一萬句》反映了中國式的孤獨和友情觀。

《一句頂一萬句》書中的內容極其豐沛。且洗盡鉛華,返璞歸真。故事的厚度、寬度和深度,讓人看到百年蒼生的寬廣和深邃。人世間百態叢生,恩恩怨怨,倫理情感……被作者“剔骨剝肉,一碼一碼,碼放得整整齊齊”。書中描寫了很多人物之間的`關係:N對朋友,父子,父女,母子,夫婦,情人,僱主與員工……既覺得繁複又簡單,且充滿寓意。似乎所有的社群組織關係,朋友間的情誼,家庭的和諧,乃至於性慾愛情,都和人與人能不能對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衝突、激發情慾有關。

書中描寫的雖是一班生活在鄉土間的卑微百姓:賣豆腐的老楊,剃頭的老裴,打鐵的老李,以及殺豬的,販驢的,染布的,開飯鋪的,還有提刀上路殺人的……但這並不重要,因為無論你生活在何處,從事什麼工作,都能對書中的人物的情感和故事感同身受,從中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關於書名,用劉震雲自己的話說:“相對於書的內容,書的名字應該是一塊冰,掉到水裡也就是書的內容裡能融化,而不是一塊石頭,在水裡還是石頭……”

一句頂一萬句:“那一句”應該是句什麼話就是一句有見識的話,因為“一句有見識的話,頂的上一萬句廢話”。書中的人物為了那句話,一個“走出”,一個“迴歸”,苦苦找尋百年,孤獨伴隨一生。心靈的疲憊和生活的苦難,以及無邊無際的茫然和累,如影隨形的陪伴著一代代中國人。

朋友是危險的,知心的話更是危險的,有時甚至像一把鋒利的匕首,反而刺向自己。由於人心難測,由於社群、地位和利益變了,情景變了,時間變了,朋友也變了。因此,能夠說貼心話、溫暖靈魂的朋友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獨當中。

《一句頂一萬句》,好書啊好書!

《一句頂一萬句》讀後感精選900字

當我看到《一句頂一萬句》的最後一頁,卻不願掩卷,我意猶未盡,沉思片刻,書中眾多的人物慢慢地在我的眼前消失,而他們共同的渴望卻變得越來越清晰。進而,又變成是我每天都在尋求的那種精神需求。我被作者的辛勞感動,密密麻麻的字裡行間透出的是我們民族的每一份子幾千年來都在呼喚的。多少年來每個人都在找尋靈魂寄託的方式,而多少年來又是那樣的難以實現,所以才形成了我們的千年孤獨。

本書寫的就是我們最樸素的農耕民族的兄弟姐妹們。我曾經也是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人與人的溝通靠的是對話,這是最簡單的靈魂碰撞方式。人從開口講話起,說話就是一個最能完整徹底表達情感的方式。當你成年了,你說的每一句話將是透過大腦思維的,而你欲找尋能夠傾訴的物件必定是你最信任的人。書中的人物都是在尋找能夠說得上話的人。可是卻是不盡如意,因為此時能說得上話的人不一定彼時就能夠說得上話了。環境、文化素養、愛好、物質條件等等都會是形成能否說得上話的條件,而這些又經常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要有一個一輩子都能說得上話的人確實少之又少。所以也就有了魯迅先生說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以為,不是足矣,因為得一知己尚且很難,所以有一知己已經是萬幸了。也就有了俗話中的“千金可得,知音難求”。

書中的人物性格是堅強的,百折不饒,為了尋找能夠說得上話的人不斷地與命運抗爭。

看此書讓我有一種沉重感,同情書中的人物,其實也是為所有需要得到靈魂寄託的人吶喊。

多年來,人心叵測和缺乏信任,人與人中間築起了一道防線,阻止了相互間的溝通。傾訴與被傾訴是平等的,是需要心心相貼來完成。這是做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我為之追求鍥而不捨。

感謝作者說出了我的心裡話。我性格開朗,喜歡和人交流。但是由於自己對人過於信任和不設防又會經常感到失望。曾經聽人說起,朋友是階段性的,我想這個原本是指在特定地點和場合得到的朋友,以及浮躁的社會造成的交友的浮躁。

看完此書,我又為自己慶幸,我有好多能夠傾訴的好友,而他們又會無私地幫助我為我排憂解難。每當我得到快樂的時候我第一想到的就是告訴我的好友們,快樂成倍地放大了。每當我受到不舒時,我最先想到的也是告訴我的好友們,因為他們分擔了我的痛苦減少了我的不快。

孤獨的靈魂遊走在幾千年的華夏文化中,如果你能夠找到一個精神寄託的方式,那麼你會覺得並不孤獨,畢竟你可以在文化長河中得到合適你自己的一杯水。茫茫人海中,難以尋覓你的知己,然後當你敞開心扉,以心換心,你會發現你不止一個知己,甚至有二個三個……

我是幸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