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手抄報

傳統文化手抄報

傳統文化手抄報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尾月三十除夕和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和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份。

法家

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主張“以法治國”,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後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後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成為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重視法律,反對儒家的“禮”,反對貴族壟斷經濟和政治利益的世襲特權,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勞與才幹授予官職。法律的作用就是“定分止爭”,也就是明確物件的所有權。“興功懼暴”,鼓勵人們立戰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懼,興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富國強兵,取得兼併戰爭的勝利。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提出“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集法家大乘,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別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

瓷器

中國是世界上率先發明瓷器的國家,為人類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瓷器的發明,堪稱我國的“第五大發明”,它在技術和藝術上的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國,並深刻影響了其陶瓷和文化的發展,為我國贏得“瓷器之國”的盛譽。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中國瓷器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詞也有"中國"的意思。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因為其無論在胎體上,還是在釉層的燒製工藝上都尚顯粗糙,燒製溫度也較低,表現出原始性和過渡性,所以一般稱其為"原始瓷"。

“瓷器”的發明始於漢代,至唐、五代時漸趨成熟;至宋代為瓷業蓬勃發展時期,定、汝、官、哥、均等窯。名重千古;元代青花和釉裡紅等新品迭出;明代繼承並發展了宋瓷傳統,宣德。成化窯製品,尤為突出;清代風格古雅渾樸,比前時稍遜,卻勝在精巧華麗、美妙絕倫,康熙、雍正、乾隆時所制器物,更是出類拔萃,令人叫絕。

瓷器脫胎於陶器,它的發明是中國古代先民在燒製白陶器和印紋硬陶器的經驗中,逐步探索出來的。燒製瓷器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須是富含石英和絹雲母等礦物質的瓷石、瓷土或高嶺土;二是燒成溫度須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溫下燒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為陶器向瓷器過渡時期的產物,與各種陶器相比,具有胎質緻密、經久耐用、便於清洗、外觀華美等特點,因此發展前景廣闊。原始瓷燒造工藝水平和產量的不斷提高,為後來瓷器逐漸取代陶器,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礎。

中國瓷器是從陶器發展演變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於3000多年前。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哥窯、官窯、汝窯和定窯並稱為五大名窯。被稱為瓷都的江西景德鎮在元代出產的青花瓷已成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質透明如水,胎體質薄輕巧,潔白的瓷體上敷以藍色紋飾,素雅清新,充滿生機。青花瓷一經出現便風靡一時,成為景德鎮的傳統名瓷之冠。與青花瓷共同並稱四大名瓷的還有青花玲瓏瓷、粉彩瓷和顏色釉瓷。另外,還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之一,"瓷器"與"中國"在英文中同為一詞,充分說明中國瓷器的精美絕倫完全可以作為中國的代表。

道具

小歌班初期的“砌末”(道具),都是日常生活用具,後期及紹興文戲時期,模仿京劇、紹劇道具,並由“檢場”人(越劇稱“值臺師傅”)管理。所用道具都放在一大木箱(俗稱“百寶箱”)裡。這些道具是向“堂中行頭”師傅租來的。以後,主要演員有了“私房行頭”,道具中的桌圍、椅帔也成了主要演員必備的“私彩”。

當時,為與比較寫實的佈景吻合,以及表演上的需要,對舞臺上常用的道具,如刀、槍、劍、棍、馬鞭等,加以改良,達到美觀、輕巧,適合女演員使用。而對另一些道具,就直接採用生活用品,或模擬製作。其時越劇界出現了兼職主管道具的演職人員,開始向“王生記”傢俱店租用紅木傢俱,向電影廠租用道具,或去舊貨店及豫園小商品攤檔購買生活用品。特殊需要的道具,按圖樣到燈綵店去定做。道具製作師,採用翻模脫胎、篾扎紙糊、立粉彩繪、刻花裱託等工藝技法,製作出各式各樣道具。

如《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的酒杯、花瓶,形態逼真。《情探》中的龍王、神像,《北地王》中的先祖列宗,都用篾扎紙糊後彩繪,似廟裡菩薩一般。《紅樓夢》中的花籃、薰爐、立地花瓶等,都是既逼真又美觀,令觀者賞心悅目。越劇的道具,具有“輕”“巧”“美”“牢”的藝術特點,為戲曲界同行所稱道,如明角燈,各地不少兄弟劇種劇團,曾派人到上海越劇院來學習過道具製作。

1981年9月,上海越劇院演出的《淒涼遼宮月》中的道具(由技師李其實製作),獲首屆上海戲劇節道具獎,首開道具獲單項獎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