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春節

春節的故事

關於春節的故事(精選14篇)

春節是中國最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提到春節,大家就會想到:“火紅的福字”,“燦爛的煙火”等等景象。快快來看,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是關於春節的故事(精選14篇),歡迎你的閱讀。可以借鑑的哈。

春節的故事 篇1

一、熬年守歲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二、貼福字的傳說

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檢視,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三、春節接財神的傳說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過了年初一,就要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關於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於正月出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後祭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變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聖帝君的說法。

春節的故事 篇2

農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長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髮、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閤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遠門,初二、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族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這便是古時福州新正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孃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婦女,頭戴紅花,藍衫青褲,布底青鞋,結伴登岸,挨家串門,用福州話唱詩賀年:“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舊年過了又新年,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過,送奴?粿過門前。”這叫“討?詩”,又是賀年詞,賀年討?以示吉祥。春節期間,福州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歡聲笑語,到處呈現一派節日氣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黨政領導在節前或節日期間,持禮物到軍烈屬、離退休幹部及老勞模等府第拜年。各有關部門組織春節遊園、各界聯歡會、文藝晚會等活動。那些有迷信色彩的舊俗逐漸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數居家都安裝電話,一般親戚好友用電話互拜新年,減少節日交通擁擠。

初四清晨,家家戶戶,焚香“接神”,迎接灶君迴鑾視事。各行各業開假,放鞭炮,商店開門營業,工廠開工,機關開始上班。九十年代後,作習時間進行調整,現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務行業,則春節仍在營業。

春節的故事 篇3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這首詩中寫道:“千門萬戶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詩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總把新桃符換下舊桃符—除舊佈新。關於桃符有個美麗的傳說。

很久以前,東海度朔山風景秀麗,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樹巨大無比,枝繁葉茂,曲蟠三千里,結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這樹上的桃子能變成神仙。

一個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紅髮綠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鬱壘二兄弟用桃枝打敗鬼怪,並用草繩捆著餵了看山的老虎。從此,兩兄弟的大名令鬼怪為之懼怕,他們死後變為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後世人們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兩神仙像掛在自家門兩側,以驅鬼祛邪,這種桃木板被稱作“桃符”。

隨著時代的變化,桃符本身也在變化,以後人們又將兩個神仙的名字寫在桃符上,代替畫像,再後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即將字數相等、結構對稱、意思相應的短詩題寫在桃符上,這就是春聯的前身。

古代的賀年卡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我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看這春節的來源之後,媽媽們是不是覺得春節的故事太多了呢?不知道爸爸媽媽們記住了多少,可以講給寶寶聽呢?

春節的故事 篇4

有一種傳說是: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獸。“年”,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一天(就是現在的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里一片匆忙恐慌景象,沒有人理會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那老人把鬍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趕走。老婆婆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噼裡啪啦”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開啟,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廣泛流傳,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故事 篇5

1、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於是王羲之書寫了一付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對聯是:

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可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時人所景仰,此聯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訴王羲之後,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付,讓家人再貼出去。這付寫的是: 鶯啼北星, 燕語南郊。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了春聯,惟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付,寫完後,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張貼於門上: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見這付對聯寫得太不吉利。儘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也不能將這付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取走張掛啊。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變成: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2、傘鋪酒館合寫春聯

山西有兩兄弟雙合門面開了一家鋪子,長兄經營紙傘,老弟經營汾酒。商店開張營業那天,兄弟倆特意請當地名流寫了一副對聯:

問生意如何,打得開,收得攏 看世情怎樣,醒的少,醉的多

春聯貼出後,看的人特別多,都誇這聯寫得好。上聯以“打得開,收得攏”惟妙惟肖地描繪了雨傘的形狀,又詼諧地展望了店裡的生意行情;下聯用“醒的少,醉的多”繪聲繪色地摹寫酒館的熱鬧場面,又勸諭人們保持清醒頭腦,聯語寓意深刻,因此招徠了不少顧客。

3、巧借春聯度過年關

舊時代常有“過年如過關”的說法。某年除夕,一窮困長工怕債主上門糾纏,一大早在家門貼了一副春聯:

米無面無油鹽醬醋皆無,如此貧寒,哪個小子敢討賬

筆有墨有琴棋書畫俱有,徒然富貴,何愁老子不還錢

而另位寒士為了過個安穩年,門上春聯為:

是君子容我過年;乃小人找咱討債。

這副對聯還配了“看刀子”的橫批。“看刀子”三字用得好,萬一逼得無路可走,不是自殺,就是殺人。按舊時代的慣例,春聯一貼出,討債的就不能再要賬了,只能把債務推到下一年。

4、兩副奇特的春聯

綜觀千百年來,人們寫春聯,總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禱祝頌之語。但也有與此相反內容的奇特春聯。

清代寧波有位著名的老中醫,名範文甫,他就寫過兩副奇特的春聯。一副貼在自家大門上,曰: 但願人常健, 何妨我獨貧。

另一副貼在自己臥室門上,曰: 何必我千秋不老; 但求人百病莫生。

這位老中醫,在除舊迎新之際,不求自己的富貴康寧,卻一反常情俗態,虔誠地去祝願別人的“常健”,高風亮節,令人敬仰。

5、巧寫春聯“討”來年貨

明朝時候,福州有個叫徐英的屠夫,因排行第五,人們都稱呼他為徐五。他家一貧如洗,四壁懸空,淒冷之清,難於言狀。但他很有文才,深得鄉里稱讚。

一年除夕,家裡無米過年,他面對窮困生活,徐英發出了感慨,寫出一副絕妙對聯,一大早就貼到房門上。那對聯是: 鼠因糧盡潛蹤去; 犬為家貧放膽眠。

對聯一經貼出,眾人議論紛紛,同情的人們將家裡準備過年的食物拿出一些送給徐英。這一年,徐英過了一個好年。

6、九九迎春聯

我國有數九的風俗,從冬至日算起,每過九天算一個“九”,算到八十一天,稱為九九,到時,九九寒盡,春暖花開。有個農民創作一副“九體”對聯:

故城秋荒屏欄樹枯榮; 庭院春幽挾巷草重茵。

上下聯各九字,每字皆九劃。把這對聯寫成空心字,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全聯填完,即八十一天,“九”已盡了,已到花紅柳綠、春光明媚的時候了。

7、“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朱元璋為屠夫寫的春聯

春節的故事 篇6

從小年說起吧,俗話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過小年的那天晚上,把新買的灶王爺貼到廚房裡,桌前貢著糖瓜,核桃等各種水果。其實這些都是有講究的,比如糖瓜,是為了粘住灶王爺的嘴,省得他到了天上,說你的壞話,灶王爺兩邊的對聯就是: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二十四“大掃除”,一般講究的人家都在這一天把房子清掃、粉刷一下,打扮一新等過年。

二十五開始蒸饅頭、烙餅,過年的饅頭有時都要做上百個,可以吃到正月底,還可以拿來送給回家過年的外地親友,這種綠色饅頭現在越來越受城裡人歡迎了。蒸完饅頭,做豆腐,做年糕,炸丸子,煮豬肉,趕大集,買年貨,因為在早時候,過了年,不出正月,什麼都沒有賣的,所以年前都得備好,不像現在,大年初一,商場超市照常營業。

大人們忙得團團轉,小孩子就扯著勁的玩,而過年,最好的玩物就是鞭炮,按習慣,過小年放一支鞭炮,大年放一支大點的,另外大年三十上祖墳還要放一支。

大年三十那天一早煮“百年飯”,就是用小米煮半生不熟的,只要米飯不要湯裝成尖尖的一碗,再在米飯上面點綴上紅棗,還要在碗中央插上一棵搖錢樹,掛上不同面值的紙幣,顧名思意就是家有搖錢樹,財源滾滾來。從上午開始家人就要開始“做供碗”,就是把過年用來擺供的熟食炒的炒,煎的煎,還要貼對聯,貼門箋(門箋,俗稱“攔門錢兒”“過門錢”、“門吊子”或“花紙”,是我國傳統的年節門(窗)

楣吉祥裝飾物。在山東集中流行於臨沂、濰坊、棗莊等地。“門箋”一詞最初見於《後漢書·禮儀志》,到了南宋,開始把春幡勝與元旦(既春節)懸掛於門首。從幡勝到門箋,從絲絹到五色紙,走過了千餘年的漫長歲月,由“過門錢”改稱“門箋”。

門箋,一般都用紅棉紙或其他彩紙裁製而成,呈長方形,長約一尺左右,寬約七寸左右,四周鐫有圖案,鏤空的背飾有方孔錢紋、萬字紋、水波紋等。

上為吉語題額,中為“吉慶有餘”、“五穀豐登”之類吉祥語或吉祥圖案,下呈多種多樣變化的穗狀。每逢春節(舊曆新年),貼上於門楣上,稱作“喜箋”。還要準備紅燭,供香,一家人忙裡忙外很有年味。

下午男子要隨整個家族的人去隆重的祭祖,女人開始包水餃,這個水餃也是有講究的,要是素餡的,還不能太大,說大了家裡容易出大腳女。餃子裡還要包上錢(寓意來年發財)棗(越過越好)年禚(生活節節高)糖(生活甜蜜)。

天黑之前還要迎財神,掛燈籠。之後同一支的家人就在一起炒菜喝酒,看晚會。春節是中華民族一個傳承了幾千年歷史,有著深深文化根基的節日,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年味卻越來越淡了。

鞭炮聲越來越少,禮儀越來越簡化,過去對穿新衣、戴新帽、壓歲錢、年夜飯的渴望也越來越淡……相反,與春節相近的聖誕節、情人節等西方節日卻大行其道,搞得紅紅火火。

春節的故事 篇7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超過4000多年的歷史,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多姿,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的故事 篇8

春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春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春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春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

春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春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春節的故事 篇9

春節這幾天氣候很冷,天空一直飄著雪花,但寒冷不能阻隔人們之間的新年祝福。按照我們老家的習俗,三十與大年初一是不出門的,初二就開始出門拜年了。

這天(初二)早上,我對妻子說:“我們去父母家拜年去吧!”,還不等妻子說話,躺在床上的女兒就急忙答話:“恩,好的!媽媽,我們去吧!我早就想去爺爺奶奶家了!”侍侯女兒吃完早飯,我就帶上新年禮物,領著妻子女兒打車去了鳳凰山。

一路上,女兒都很興奮。看著車窗外路邊的積雪,我在回味著過年的心情。因為每次過年都遇上妻子做透析的時間,所以我已經有好多年沒有回家陪父母,過一個開心的除夕之夜了。也不知道父母春節過得是否快樂?雖然除夕的當天,女兒已經打過電話給爺爺了,但我也想去看看老人家,陪父母說說知心話,聊聊生活中的事情。

經過40多分鐘的顛簸,我們終於來到了鳳凰山父母的家。下了車,女兒就筆直地往爺爺家跑。見到爺爺,女兒就撲進爺爺的懷抱,“爺爺,新年好!”女兒嬌嫩的話語,好讓爺爺激動!爺爺抱著女兒,一個勁地說:“你怎麼才來看我啊?我都想死你了!”我與妻子站在一旁,看著他們親密的樣子,我們也很感動!這就是親情的魅力啊!

進了家門,我的媽媽就忙著為我們煮餃子、剝茶葉蛋,妻子也去廚房幫忙,我則陪著父親與女兒說話。有了女兒的到來,父親也就不怎麼理睬我了,只顧著為女兒拿這拿那,忙得是不亦樂乎!我也不閒著,既然他們不願意陪我說話,我就自己看電視吧,欣賞春節的快樂氣氛!

日子雖然是一天天地好了,但是聯絡我們的親情也一天天地濃厚了。我們春節來父母家,不是為了吃點什麼,而就是為了感受一下平常很難獲得的好心情!什麼是生活的快樂?在喜慶的日子裡,能安心陪陪父母妻子女兒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事情!

今年的初一與西方的情人節恰巧是同一天,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看望父母。因為在我與妻子的眼裡,只有春節是最重要的。情人節只是一種象徵性的意義,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相愛的人能有一份真誠的愛就可以了,何必在乎什麼情人節呢?有愛的人,天天都在過情人節;如果沒有了愛,即使天天擁有情人節,也是枉然!

在吃飯的時候,我才有機會與父母說話。在與父親的交談中,知道他老人家近期的身體還很好,我也就放心了。看著父親花白的頭髮,我也很慚愧!因為平時為了照顧妻子女兒,我就很少有時間回家探望父母了。好在父母都是很通情達理的人,他們對我的要求就是照顧好妻子女兒,希望我們一生平安幸福!

下午我們又去了岳父家,岳父是個很隨和的人,他善於與我們相處。我也很喜歡岳父家的氣氛。自從妻子生病後,岳父母一直對我有份歉疚,總是感謝我的辛苦與付出。在閒談中,我對岳父母說,“你們放心吧!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顧好你們的女兒,不會讓她感到半點委屈的!”對我的承諾,岳父母很感動!

家是什麼?在我的眼裡,家就是一種快樂的氣氛。我不會因為生活的艱難,就對家失去信心與希望。雖然健康快樂離我還有點距離,但我會盡力去做的,為家人為親人爭取到幸福的笑容。

春節很快就過去了,迎接我的是漫長的日子。在這些遙遠的時光裡,如果我能用百分之百的熱情,去贏得或許只有百分之一的開心,我也就滿足了!我幸福,因為我的家人與我在一起;我開心,因為我的家人理解我做的一切!

春節的故事 篇10

燙衣板,給愛人的最好禮物

背景資料:葛文彬,男,26歲,江蘇盱眙人,南京某裝潢公司臨時工。三年前離家來寧打工。每年春節都要回家,結婚已兩年。

現場目擊:在南京長途汽車站,記者在揹著大包小包的一群民工中發現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他除了大包小包外,手上還拿著一個用報紙和塑膠紙包起來的燙衣板。記者好奇地和他聊了起來。他是來南京做裝潢小工的葛文彬,知道每年春運期間車票緊,便提前回家,辛苦了一年,他在城裡買了一大堆東西帶回去。當記者問到他手中的燙衣板時,他靦腆地笑笑,說起了他的故事。

新聞回閃:小葛說自己最對不起的就是老婆,去年離家來寧前,老婆特地穿了一套新衣服為他送行。直到現在每想起此事,他眼前就浮現出站在村口,穿著新衣,眼裡盈滿了淚水,向他頻頻揮手的妻子的身影。可他後來得知,那件新衣妻子再未穿過,妻子說她怕穿皺了,一直壓在箱底。這次回家,他給妻子買了城裡人用的燙衣板,這樣,妻子就可以每天都穿得那麼光鮮、漂亮。小葛自顧自地說著,眼中溢滿了幸福。

點評:其實在回家的民工背後都有著他們自己的故事,所有的情誼都凝結在背在他們身上的那些行李裡。生活好了,帶回家的年貨也變了,他們每一年的收穫,每一年的希望都凝結在了他們背在身上的行李裡。

春節的故事 篇11

到兒子家過年,別總往鄉下走

背景資料:李鳳雅,女,61歲,江蘇啟東人,其子在寧工作,今年買了一套新房。

目擊:在火車站的出口處,記者遠遠地看見一位小夥子正領著一對老人走出車站,身上揹著兩個大包袱。記者一問,知道是兒子接父母的。母親李鳳雅告訴記者,他們是從啟東來的。今年,兒子在城裡買了一套新房,裝修得非常漂亮,讓他們也來住住。兒子從小在家喜歡吃家鄉特產,這次來就多給他帶一點來。她知道城裡什麼都有,但這畢竟也是長輩的一點心意呀。記者看到,雖然包袱重得讓他們直不起腰,但兩位老人臉上流露出的喜悅是溢於言表的。

回閃:李鳳雅說,往年都是兒子帶著媳婦和孫子,拿著大包小包回老家過年。雖然孩子盡孝心讓父母感動,可他們還是盼著孩子們能在城裡立足。這下好了,這一願望實現了。

點評:現在買房子的人越來越多了,什麼時候也讓我們的父母也揹著這樣幸福的行李來自己家過個與往年不同的新年。

春節的故事 篇12

“老鼠嫁女”的民間傳說,在我國很流行。但是,各地“老鼠嫁女”的時日所不同。

江南一帶的民間傳說中,說老鼠是害人的,不吉利,所以舊曆年三十夜要把它嫁出去,以確保來年平安吉祥。上海郊區些地方說老鼠嫁女是在正月十六,這天晚上,家家戶戶炒芝麻糖,就是為老鼠成親準備的喜糖。

在北方,老鼠嫁女是在正月二十五日的晚上。在這天夜裡,家家戶戶不點燈,全家人坐在炕頭上,一聲不響,只是摸黑吃著用麵粉做成的“老鼠爪爪”、“蠍子尾巴”和炒大豆。不點燈、不出聲的意思是為老鼠嫁女提供方便,生怕驚擾了娶親喜事。吃“老鼠爪爪”表示人們期望老鼠的爪子發癢,好早些起來行動;吃“蠍子尾巴”即是為了老鼠嫁女出洞時不會受到蠍子傷害。吃炒大豆發出嘎嘣的脆響,似乎是給老鼠娶親放鞭炮。

在老鼠嫁女夜晚,的地方在屋角、過道遍插蠟燭,意思是將老鼠娶親途經之路照得通亮。

春節的故事 篇13

有關於春節的傳說故事一:驅趕年獸

從前,有一種怪獸的名字叫“年”。它的頭上長著角,非常厲害。平時,年獸躲在海底下,快過春節了,年獸就會從海底下爬出來,吃牛羊雞豬,甚至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獸要來了,都帶著牲口進山裡躲避,這時候,來了一位白鬍子老爺爺。一位老婆婆勸白鬍子老爺爺趕快躲一躲。白鬍子爺爺說,我住在這裡,不會怕年獸的,只會是年獸怕我。

原來,年獸最怕紅色,響聲和火光。

從那以後,大家知道了敢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快到的時候,都會在門口貼上紅對聯,紅福字,在窗子上貼上紅窗花,還會放起“砰砰啪啪”響的爆竹,煙花。

有關於春節的傳說故事二:貼春聯和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後來就形成了春節貼門神的傳統習慣。

有關於春節的傳說故事三:爭花治天下

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著有關有關於春節的傳說故事故事。傳說,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幫忙探查。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藉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

春節的故事 篇14

空手而歸,帶的是一包“放心”

背景資料:陳東華,男,24歲,南京某大學四年級學生。

目擊:在汽車站候車室,記者看到一個和別人大包小包截然相反的人,他身上什麼包袱也沒有,手上只有一個小小旅行包,記者問他怎麼就拿著這麼一個小包回家呀。他告訴記者,他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回家呆幾天就回來了,所以就不帶什麼行李了。

回閃:還記得三年前上大一的時候,那次回家也是大包小包的,說來不好意思,放假前一個多月的髒衣服都在裡面呢。今年,就要畢業了,想早點回來找找工作,回去主要是看看父母,所以也就不帶太多的東西了。小陳說,就給母親買了隻手爐,給父親一條煙,其實回去看看就是給老人最好的過節禮物了。

點評:輕裝回家也許正成為現在年輕人的回家方式,無須太多的東西,父母需要的也就是能和我們在一起吃個團圓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