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中國民間故事

中國民間故事(精選20篇)

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中的重要題材之一。從廣義上講,民間故事就是勞動人民創作並傳播的、具有虛構內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作品,是所有民間散文作品的統稱,有的地方又叫“瞎話”、“古話”、“古經”等等。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民間故事(精選20篇),歡迎閱讀。

中國民間故事1

有關呂布傳奇性的出生和神話般的成長,在五原縣有很多流傳。

相傳東漢章帝年間北匈奴進犯南匈奴及漢朝領地時,呂布祖父呂浩(時任憲部越騎校尉)奉命留守邊塞。呂浩攜妻兒率部駐紮五原郡地,定址北河(黃河舊道現烏加河)南岸五原縣塔爾湖五分橋東,大興土木,建城築堡(今城圪卜就是由此而得名),開荒農耕,並逐步發展畜牧業,紡織業,冶煉治陶業等,固守邊關。

呂布祖父去世後,其父呂良繼任,娶妻黃氏,系五原郡補紅灣(今五原縣城西補紅村)人,是一大戶富豪財主之女。黃氏聰明賢惠,知書達禮,善染織(後成為染織作坊主事)。黃氏生有四女,苦於無子。一日,隨夫到白馬寺廟(今五原縣錦旗東五里處,由於黃河淘堤已毀於河底)拜佛求子。

歸來當晚,黃氏得一夢,夢見有一猛虎撲身而來,黃氏見狀急喚丈夫趕打,老虎卻溫順地臥於身旁。不日黃氏身感有孕,懷孕12個月未見生產,百感焦慮。

後來,黃氏移至染織作坊,突然屋外人聲大嘈。眾人紛紛出外觀之,但見西北上空彩虹映現,光彩奪目,此景奇異。隨之五原山地崩裂,地動山搖。黃氏欲生,身感不適,腹中疼痛難忍,盆骨悶脹,羊水外溢,寸步難行,隨臥於布匹之上,不久產生一男嬰。

男嬰出世更為奇事,但見臍帶自斷,雙目有神,兩拳緊握,站立面前,黃氏驚奇,急擦去汙物抱於懷中。後說與丈夫,呂良心中大快:“吾兒神也。”因出生布上,故起名呂布。

呂布從小隨母習文作畫,聰慧好學,一點就通,過目不忘,他生性好鬥,力大過人,喜舞槍弄棒,身高體重超出常人,同齡孩童都不敢和他玩耍,視而遠之,唯有同女孩在一起溫順體貼,判若兩人。

呂布卻總喜歡和大人們在一起,問這問那模仿學習。從五歲起常隨牧馬人野外放馬,並喜愛馬,只要一見馬精神十足,興奮的不得了。他騎在馬上手舞足蹈,手持一根木棍酷似一名勇士,那時他能持棍刺擊野雞野兔。七歲時,單獨騎馬追擊野狐山鹿,從無空手而歸,經常將重於他幾倍的小馬駒抱起玩耍,有時舉過頭頂。

九歲那年,隨父母到補紅灣拜見外公,外公殺羊招待,大人們在羊群中逮羊不得手,他卻上去生擒兩隻,觀者為此驚歎,外公見狀大喜,當即送與好馬一匹。從此呂布與馬為伴,精心料理,愛馬如痴,從不離胯。

十一歲時,匈漢兩族邊民在白馬寺廟舉行大型慶典,呂布隨父前去參加,在賽馬比賽中,他的騎技超人,馬快如箭,雄姿展現,一舉取得了騎手榮譽。好鬥的呂布,在觀看摔跤比賽時,他看到摔跤手屢戰屢勝全無對手,心中不服,獨自衝入賽場,大聲喊道:“我來試試!”

摔跤勝者見是一童子,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瞬間二人扭在一起。經過幾個回合較量,呂布竟將身高和體重比他超出幾倍的大力士摔跤手撂翻在地,頓時轟動了整個賽場,人們呼之為大力士神童。

從此,五原地區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並引以為自豪。漢靈帝熹平五年(公元176年),鮮卑部落軍事聯盟四處武力擴張,對東漢進行掠奪戰爭。東漢邊將大舉南遷,時年,呂布隨父南撤到山西境內,歸附為幷州刺使丁原部下。

呂布從此離開了五原縣,開始了他橫掃千軍最後悲壯結局的傳奇人生。

中國民間故事2

從前山裡住著一戶人家。母親為人糯弱,兒子大舜,脾性暴躁,年近四十,還未婚配。母子相依度日。

大舜耕田,母親送飯,都要遭到兒子的打罵,不是怪她送早了,就是怪她送遲了。每次送飯,他的母親都提心吊膽。一天,大舜在一塊大田裡犁田,突然犁犁出了一個耗子窩,窩裡有七八個嬌嫩的小耗子,閉著眼睛,在犁亂了的大草窩裡滾來滾去。大舜看著這群嫩耗子,不但不傷害它們,反而起了憐惜之心,於是停著牛,擱住犁,坐在田坎上吸起煙來,看著那群耗子。一會兒來了兩個大耗子,一隻把嫩耗子捲成一砣,另一隻咬住這隻大耗子的尾巴,艱難地把一砣耗子拖走了。大舜看得呆了,心想,耗子這樣渺小的動物,是這樣有感情,這樣心疼自己的兒女,母親把我拉扯大,花了多少心血啊!母親送飯或早或遲,都要遭到我打罵,我連耗子都不如啊!他越想越傷心,竟流出淚水來。他想,我現在知錯就改,也不枉披了張人皮。

不多時,母親送飯來了,他忙停住牛,面帶笑容老遠地去接,他倉促中,沒有放下打牛的條子:哪知母親被兒子打怕了,看見兒子拿著條子老遠向自己走來,嚇得回頭就跑,大舜怕母親跌倒,就大聲喊著,快步追去要扶住母親。母親看見兒子吼著追來,更是慌張,一失腳滾在巖下喪了命。大舜見慈母已死,悲痛已極,撲在母親身上,放聲大哭。

他安埋了母親,為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追悔,他請了個技藝精湛的雕匠,雕了母親的像。每天出工收工,都揹著“母親”;吃飯時,先舀一碗獻給“母親”,以示孝敬。

撻谷季節,大舜忙著收割,就把“母親”背起放在曬穀場上,手裡拿著扒扒,頭上戴著草帽,就象母親生前看谷吆鳥的樣子。一天,忽然天上起滿了烏雲,霎時雷打得遍震,緊接著就是傾盆大雨。大舜正在忙活路,見天色驟變,急忙跑到曬壩。先搶穀子,還是先背“母親”?他想,沒有母親就沒有我,哪有先搶穀子的道理!他背起“母親”就往家跑。當他把“母親,安放在家裡又來搶穀子時,一會兒天就晴了。太陽把剛才打溼的穀子重新曬乾了,原來是雷公菩薩來試大舜的心。雷公菩薩親見大舜先搶“母親”,感到他真有孝心,所以沒有打他。大舜死後,人們傳頌著大舜耕田的事蹟,都說大舜知錯能改,仍然算是個孝子。

中國民間故事3

童年的夏夜,愛跟著奶奶,到老家衚衕口的那棵槐樹下乘涼。在奶奶編的大蒲團上,半躺半坐地依偎著奶奶,奶奶緩緩地揮動著手中的芭蕉扇,眼望著夜幕中閃爍的星星,輕聲細語地講述著那些我喜愛的故事。

這個風箏的傳說,就是在那時候聽奶奶講的。

很久以前,白浪河邊,居住著一個勤勞的少年。少年叫牟天,在河邊墾荒成田,種植著大豆高粱,還有一些果樹。春天到來,田野返青,花開春暖,白浪河兩岸處處是迷人的春光。每到夜晚,少年的夢裡,總會有一個美麗的少女,乘著彩雲,翩翩而來。

這日,牟天在田間勞作累了,來到河邊,洗了把臉,坐在岸旁的一個樹樁上歇息。這時,從蔚藍的天上飛來一隻鳥兒,落在他身旁的灌木叢上,亮開歌喉鳴叫起來。這是一隻嬌小又俊俏的鳥兒,全身的羽毛五彩斑斕,兩隻眼睛湖水一樣蔚藍,鳥兒的鳴叫,更是清脆婉轉。自幼就住在白浪河邊的牟天,從未見過長相如此俊俏,叫聲如此美妙的鳥兒。

正當牟天,如醉如痴的欣賞著鳥兒的時候,一隻藏匿在樹叢後面的狐狸,悄悄的來到了小鳥身邊,猛地一個雀躍,用又尖又長的嘴巴,叼住了這隻小鳥,那甜甜的鳥鳴輒然而之,頃刻間響起了鳥兒悽慘的呼叫。

狡猾又兇殘的狐狸,叼著拼命掙扎的鳥兒,急急向樹林深處跑去,牟天見狀,奮力追趕。一邊狂奔,一邊不住的撿起地上的石塊,向狐狸奮力猛砸。狐狸見到少年窮追不捨,只好丟下鳥兒倉皇逃去。

牟天趕忙把受傷的小鳥捧在手心裡,跑回自己的茅屋中,將開水化上鹽巴,細細的為鳥兒擦淨血汙,清洗了傷處,日日夜夜精心的照料著。鳥兒恢復得很快,幾日後又能自如的飛翔,放聲的歌唱了。這隻鳥兒非常感激牟天的救命之恩,從此追隨著少年,與其形影不離。白天,牟天在田間勞作,鳥兒便落在他身旁的樹枝上,甜甜的歌唱。晚上,牟天躺在鋪上休息時,鳥兒就棲落在鋪的一角,靜靜的守候著他。少年喜歡這隻俊美的小鳥,小鳥依戀著善良勇敢的英俊少年。

傍晚,一場春雨過後,無垠的田野,碧綠一片,兩岸的挑花,豔豔的開著,清涼的風中瀰漫著花的芳香。夕陽西下,一條彩虹架在蒼翠的遠山之上,幾片晚霞在彩虹邊慢慢的飄移。小夥子站在茅草屋前,凝望著天上的彩虹,放聲高歌。白浪河畔好春光,

綠柳花紅百鳥唱。

我問天上的七彩虹,夢中的姑娘在何方?

小鳥兒靜靜的站在枝頭,側耳傾聽著牟天動情的歌唱。

這天夜裡,睡夢中的牟天被一陣輕柔的推搡弄醒了,他睜開惺忪的睡眼,朦朧中看見,自己夢中遇見的那個美麗少女,此刻正坐在他的睡鋪上,雙眼滿含深情的望著自己。牟天以為自己是在夢中,生怕少女再離自己遠去,便張開雙臂將少女緊緊摟入懷中。少女溫柔的依偎著牟天,告訴他,自己就是那隻被他救起的小鳥。她是銀河王的小女兒依依公主,自幼喜歡遊覽天上的勝景,那日清晨,她在天際之上,見白浪河,水流清冽,銀浪微卷,兩岸柳暗花明,風光無限,便化作一隻小鳥越出天界,飛來欣賞,卻被狐狸所傷,幸被牟天救下,才免遭大難。這些日子,依依於牟天朝夕相處,已被其的善良和勤勞所感動,對人間的這個英俊少年,產生了深深的愛慕之情。牟天好高興,他問依依,這是不是一場虛幻飄渺的夢,夢醒之後,,他的茅草屋中又會是空蕩蕩的,沒有了少女的蹤影。依依不作回答,只是不住溫存的親吻著牟天,用自己的痴情回答著少年的疑問。這一夜,一對天上人間的少女,互訴衷腸,盡情地在愛河裡徜徉。

春天裡,莊稼人的農活多,天剛放亮,牟天就起床去了田間。幾場雨後,莊稼地裡的雜草,一個勁的瘋漲,甚至都要漫過那些高粱苗。牟天沿著一條田壠彎著腰耐心的清理著,當他拔著草到了前方的田頭,太陽已從白浪河對岸的樹林裡升起。早晨的天空飄滿朝霞,白浪河面金光萬道,鯉魚跳躍,海鷗魚鷹雲集;樹林裡、草叢中,數不清的鳥兒在飛翔歌唱。

牟天轉身看自己的茅屋,一柱淡淡的炊煙,嫋嫋的向上升騰。依依頭戴一方布帕,站在屋前微笑著向他招手,用亮亮的嗓音喊牟天回屋吃飯。牟天走回到茅屋前,接過依依遞來的手帕,擦淨身上的汗水,同依依雙雙走進茅屋中。屋內的飯桌上,擺滿了依依做好的色香味俱佳的飯菜。牟天津津有味的吃著飯,不住的笑望坐在他身邊的依依。牟天好幸福好滿足。

吃過飯,依依要牟天站在茅屋前,看她怎樣除草。依依摘下戴在頭上的布帕,輕輕拋向空中,那方手帕就像一張請柬飛上了藍天,一會功夫,一群群的天鵝和大雁,從四面八方趕來,落入牟天的莊稼地和果園,整齊有序的排列開,仔仔細細的啃著雜草向前行。這些天鵝和大雁將雜草清理乾淨後,便飛進白浪河內,洗淨羽毛上的塵土,然後排著整齊的隊形,飛向天空,緩緩離去。讓能幹的牟天看的目瞪口呆。

又過了幾天,白浪河兩岸發生了百年不遇的蟲災,所有的果園和莊稼地裡,無數的青蟲肆掠,把嫩嫩的葉片和鮮豔的花朵,啃食的殘差不齊,讓人看了心疼。依依把頭帕拋到天上,無數的小鳥兒紛紛聚來,片刻不停的搜尋吃食著害蟲,很快所有的害蟲被消滅淨光。

牟天分外的珍愛這個來自天宮的美麗少女。

有了依依的幫助,牟天不用天天忙農活了。閒暇的時光裡,這對相愛的少男少女,手牽著手,在白浪河畔,賞盛開在水邊的美麗野花,追著蹁躚的蝴蝶漫步,面對著銀浪翻卷的白浪河,盡情的歌唱。兩人採來無數的鮮花,將居住的小茅屋,裝扮成花的世界。夜裡,牟天愛將幾朵鮮花,插在依依的髮髻,然後捧起依依花兒一樣的笑臉親吻。依依就依偎在牟天的胸上,任心上人親愛撫慰著,靜靜的聆聽窗外夜鶯的歌唱。

小小的茅屋裡,瀰漫著花的芳香,愛的溫馨。牟天和依依盡情的歡度著美好的時光。

日子飛快的流逝,轉眼之間,夏天悄悄的逼近了。

依依顯得很憂鬱,她的眼神裡飽含著憂鬱,歌聲中也充滿傷感。

這天晚上,依依躺在牟天的懷抱裡,淚流不止。她告訴牟天,人間一春,天上一晨,再過會,她的父王將安排天兵天將,在天際四處巡邏,要是發現依依闖入凡間,就要大發雷霆,將其捉拿歸天,重重懲罰,甚至將其處死。依依為了與牟天相守,甘願受到最嚴厲的懲罰,只是擔心深愛著她的母后,在失去了愛女之後,會痛心疾首,難以生存。為了母后的安危,她必須忍痛割愛,在立夏的前日返回銀河。

依依說得傷心至極,牟天聽得淚流滿面,兩人緊緊的相擁在一起。夜幕中的茅屋裡,沒有了往昔的溫馨,傳出的,是一對戀人同聲的嘆息。

之後的日子,兩人更加的珍惜分別前的時光。白天裡,依依默默的行走在田間,行走在果園,行走在白浪河畔。這裡的每一片葉,每一瓣花,每一朵細浪,都讓她深深的留戀,難以割捨。依依去集市上買來布匹,為牟天做好了四季的新衣,把兩人所用的被褥拆洗後,再重新做好,整齊的疊放在睡鋪上,將他們居住的茅屋收拾得乾乾淨淨。依依一邊細心的做著這一切,一邊傷心的落淚。她擔心,在他們分別之後,牟天將是怎樣渡過那孤獨的每一天,思念的每一夜。晚上,晚上兩人相擁著坐在茅屋前,默默的仰望浩瀚的夜空。想到別離後彼此相距的遙遠,悲傷便湧上兩人的`心頭。

時光,沒有因有情人的難分難捨而止步,分別的日子還是從得到來了。

立夏的前一日,天地之間風起雲湧,白浪河內巨浪翻騰,牟天和依依都早早的醒來,即將分離的兩人,緊緊相擁著,從早晨直至黃昏。眼看著天就要黑下來,依依從牟天的懷抱裡站起,兩人把早買下的紅紅的絲線放到茅屋前的,依依將絲線的一頭牢牢地系在腰間,牟天將絲線的另一頭牢牢的抓在手裡。兩人依依道別之後,依依腳下生出一團彩雲,載著淚流滿面的依依,緩緩升起,牟天淚流滿面,望著越升越高的依依,期盼著她明年的春天能早早歸來。兩人分別之後,是無盡的思念。依依和牟天,一個在天上一個在人間,相聚遙遙無期,只能靠那條紅紅的絲線傳遞思念之情。依依總是在天兵天將們不注意時,跑到天邊,抓著自己偷偷系在玉樹上的紅絲線不住的搖晃,把自己的思念和渴盼,傳遞給牟天。牟天在自己的茅屋上繫上了無數條紅絲線,絲線的另一頭繫著五顏六色的綢緞,風一吹,在空中飄飄揚揚,陪伴牟天,等待著依依的歸來。

第二年,白浪河兩岸春暖花開之時,依依踏著彩雲歸來了。這個的春天,依依生下了一對龍鳳胎,自此,依依離去之後,就有一對兒女於牟天陪伴,而依依則在天際更加的牽掛她的愛人和兒女,年年春天都要在歸來,和他們共享天倫之樂。到兩人子孫滿堂之後,依依還會在春天如期歸來,同他們相聚。

在牟天和依依百年之後,他們的兒孫,以及後人,為了紀念這段曠古奇緣,總在春天裡做成各種各樣的風箏,放飛在藍天,一直演繹至今。

中國民間故事4

華佗是我國東漢時期的名醫,他最早發明了麻醉,當時的藥名叫麻沸散。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你爭我奪,戰爭連續不斷,經常打仗;再加天災,軍隊和老百姓受傷得病的很多。這一帶當時屬譙郡(今亳縣),歸曹操管轄,打仗多在長江兩岸,這裡是後方,因而傷病員大都運到這裡。華佗是有名的外科醫生,當然都要請他去治療。

華佗是惜貧憐苦、有求必應的人,不管是兵是民,只要找到他,他都給醫治。經他治好的病傷員,有鋸腿的,有截手的,有剖腹的,有縫補的,啥樣的傷病都有。可是,那時沒有麻醉,每當進行剖腹、截肢等大的手術時,病傷員忍受不了手術的痛苦,有的暈厥了,有的痙攣了,呼爹喊孃的慘狀真使人目不忍睹啊!

華佗看了也很心疼,咋辦呢?為了治他們的病,為了救他們的命,只有咬著牙、含著淚為他們精心治療。傷病員看到華佗那種不怕髒、不怕累,認真為人治病的精神,無不感動地流下淚來。

華佗為了減輕傷病員的痛苦,想了許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總是收不到預期的效果,一次一次地失敗了。但華佗並不灰心,在治療中繼續摸索和試驗,他定要悟出個減輕病者痛苦的辦法來。

有一次,華佗為一個患爛腸的病人剖腹開刀,由於病情嚴重,腸道壞死太多,前後忙了幾個時辰,才把手術做好,病人得救了。手術做好後,華倫卻累得筋疲力盡。為了解除疲勞,他便叫老婆打了一斤酒,炒了兩個菜,自斟自飲地喝了起來。誰知,華倫因勞累過度又加上空腹多飲了幾杯,一下子喝了個大醉,弄得人事不知。他老婆可嚇壞了!她知道華佗是個謹慎的人,從來沒有喝醉過,今天為什麼突然喝醉了呢?莫非他是得了什麼急症?!她當時很害怕,就用扎銀針的辦法進行搶救。人中穴、百會穴、足三里都紮了,可是華佗仍沒有什麼反應,好像失去了知覺似的。他老婆看了更是著急,隨手摸摸脈搏,按按心窩,跳動的還都正常,這才放了心,知道他是真的喝醉了。

過了兩個時辰,華佗醒了過來。他老婆就把剛才他醉後給他扎針的經過講了一遍,華佗聽了甚為驚奇!為什麼給我扎針我不知道呢?難道說,喝醉酒能使人麻醉失去知覺嗎?

第二天,華佗就對他老婆說:“今天我再喝醉酒試驗一下,你再給我扎針,看看我有沒有感覺?”試驗結果,開始扎針時還是沒知覺,後來肌肉打哆嗦,最後才知道有點痛了。就這樣,又反覆地試驗多次,得出結論,酒也有麻醉人的作用。華佗後來給人動手術時,就叫病人先喝些酒來減輕痛苦。可是由於手術時間長,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來麻醉還是不能解決問題。

有一次,華佗到鄉下行醫,碰到一個奇怪的病症:病者牙關緊閉,瞪著眼,口吐白沫,睡在地上不動彈。華佗上前看看神態,按按脈搏,摸摸額頭體溫,一切正常;又問問病者過去有過什麼疾病?病者家裡的人說:“他身體非常健壯,什麼疾病都沒有,就是今天他誤吃了幾朵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才得了這種病症的。”

華佗從病者家人的介紹中,得到了一些線索,他說道:“快找些臭麻子花拿來我看!”

病者的家人就連忙把一棵連花帶果的臭麻子花送到華佗面前,華佗接過臭麻子花聞了聞,看了看,又摘朵花放在嘴裡嚐了嚐,頓時覺得頭暈目眩,滿嘴發麻:“啊,好大的毒性呀!”

華佗摸清了病人得病的原因,就對症下藥,用清涼解毒的辦法把病者救了過來。華佗臨走時什麼也沒要,就要了一捆連花帶果的臭麻子花。

華佗把臭麻子花背到家,高興地對老婆子說:“這回我找到能麻醉人的藥物了。”

他老婆一看說:“嘿,我還以為你得了什麼寶貝呢,原來是臭麻子花!有什麼稀罕,這東西我孃家莊前屋後到處都是。”

華佗說:“那好呀,你趕快到你孃家去,儘快地再多收一些臭麻子花來,讓我配製麻醉。”

他老婆聽了把嘴一撇說:“你今個試驗,明個配製,也不知你哪一天能把麻醉配製好!”

華佗聽了笑笑說:“‘世上無難事,就怕有心人。’只要我不死,就一定要把麻醉配製出來。”

從那天起,華佗開始對臭麻子花進行試驗,他先嚐葉,後嘗花,然後再把果根嚼。試驗結果,臭麻子果的效力最好。華倫又到處走訪了好多醫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性的藥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泡製,終於把麻醉試製成功了!最後他又把麻醉和熱酒配製,麻醉效果更好。因此,華佗就給它起個名字——麻沸散。

華佗製成麻沸散的訊息很快傳遍了各地,“有了麻沸散,治病如神仙”,這話可一點也不假。華佗自從製成麻沸散以後,不論是開刀,還是剖腹,他先讓病人喝麻沸散,失去知覺後,再開刀動手術,這樣病人就減少了痛苦。手術動好後,在刀口上敷些金瘡膏,病人的傷口就癒合得快多了。真是妙手回春呀!直到現在,這一帶的人們都很懷念華佗,都說他是神醫。只可惜,華佗沒有把他的麻沸散配方流傳下來。

中國民間故事5

明光東北約40公里,七里湖東岸有一座海拔180米左右的山。這山南北蜿蜒十華里,如一條巨龍俯伏在七里湖畔,現名叫官滿湖。方圓數里,耕田號子,牧童笛聲,水面漁歌可稱得別有洞天。百姓過著平靜安逸的生活。這裡有一段關於楚懷王的故事,在當地百姓中代代相傳。

傳說中,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了避難,隱姓埋名流落在七里湖東岸的一個叫乜崗的小村子替人放羊。十里山坡牧草豐茂,周圍許多村子裡的孩子也都在此放牛、放羊。因熊心年長斯文,待人和善,有滿肚子的故事。孩子們每天放牧都愛圍著熊心轉,纏著他講故事。開始熊心為了讓孩子們知道人類的祖先及祖先的生活情景,常說:"昔太古尚無君矣,其民聚眾群居,知母不知父矣,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等。孩子們聽不懂,更不懂給他們講故事的人是借原始時期人人平等,無爭無鬥來抨擊秦末戰火連年、你爭我鬥相互廝殺的罪惡時事。孩子們要他講好聽的,好玩的。於是每天放牧,熊心又給孩子們講一些"周武王滅商紂"、"周公旦東征"的故事,又講了春秋時期"五霸、七雄"的史事,講了公元前五三六年鄭子產為"救世"而鑄刑書的故事,還有"孔子傳教周遊列國"的故事等等。孩子們都十分愛聽,有稍大一點的牧童回家後有時還講給村裡人聽。大人們聽了孩子們講的故事都很吃驚,問其究竟,才知是牧羊熊心所講,人們覺得熊心非凡夫俗子,逐漸另眼相待。

一日,村中幾名長輩相聚議事,想讓熊心在村裡設堂講學,教孩子們讀書育經,練字學道。熊心欣然同意。從此牧童和村裡的孩子們每天下午入堂學習,七里湖岸每天有了朗朗讀書聲。訊息很快傳了出去,周邊的村民也有送孩子過來讀書的。七里湖畔有了學堂,可是盤古開天地以來的新鮮事,學堂有個滿腹經綸,無所不知的神人也隨著被傳開了。

話分兩頭。且說秦末陳勝、吳廣大澤鄉點燃起義烽火,受苦受難,身處水深火熱之中的大眾紛紛舉起手中的鐵叉、長矛,起義軍迅速由幾百人發展到擁有兵車七百乘、馬匹千餘,士兵幾萬人,攻城奪鎮,勢如破竹。在攻下陳縣(河南淮陽)時,自立為王,號為"張楚"。許多六國舊貴族如魏咎、張耳、周文、武臣等均加入起義軍。六國舊貴族各懷鬼胎,各自招兵買馬,想恢復六中分裂時代的局面,而後自立稱王。當時有兩支強大的武裝,一是代表楚國舊貴族勢力的項羽,另一是代表中下層勢力的劉邦,當時他們都想稱王。為名正言順以令天下,項羽的軍師範增和劉邦的軍師蕭何分別給主子出了同一個建議:請回楚懷王熊心,擁他為君。

項羽和劉邦各自派人到各地打聽熊心下落。一段時間後,項羽和劉邦都聽到訊息說:在七里湖東岸有一牧羊人,天下事無所不知,根據傳說中的相貌特徵分析也都得出結論:牧羊人就是熊心。項羽搶先一步,首先找到熊心,於是立王,仍稱熊心為楚懷王。後劉邦也找到楚懷王,因劉邦也代表楚的一定勢力,便和項羽共事楚懷王。楚懷王面對這兩股強大的勢力,不好偏向哪一方,於是約定"先入關中者王之"。這就有了歷史上的"楚漢戰爭"。這是另話。

楚懷王熊心離開官山後,當地百姓方知道牧羊人原來是一國之君。人們為讓後人記住這段故事,就給七里湖東岸邊的山起了個名子叫"牧羊山"。直到"文化革名"前,周圍的一些小學校的校歌還有"牧羊山常清,淮河水長流"的歌詞。

中國民間故事6

相傳,在亙古遙遠的年代。從古老的黃河到綿長的賀蘭山之間,有一片土肥水美的原野。那裡四季鮮花盛開,牧草茂盛,清澈的河水滋潤著這方土地和人民。住在在這裡的人們辛勤的耕作,換來的是豐衣足食的年復一年的好光景。

這裡就是號稱塞上江南的“寧夏川”,她不僅有“塞上江南”的美譽,而且據說還有一個“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這個“套”,指的就是位於黃河河套地區的寧夏川。可是在這個美麗的令人嚮往的土地上,卻流傳著一個叫人心碎的傳說。這個傳說已經流傳了千萬年。

原來靠近寧夏西北邊緣的騰格里大沙漠,一直向東南延伸過來,覆蓋著這片土地。從黃河灘到賀蘭山方圓幾千裡寸草不生,是一片渺無人煙的荒沙戈壁。生活在賀蘭山的人們過著“衣不遮體,食不裹腹”的貧瘠日子。他們祖祖輩輩都無法擺脫這樣的貧苦生活,因為這方土地屬於“旱魔”。這個統治者,只有在每年按時收到獻給他的貢品,才會取出“雨珠”,沿著賀蘭山撒上幾滴,讓種在山腳下的莊稼,可以勉強有個收成來維持生計。

那一年,天大旱。因為旱魔沒有收到貢品,他拒絕下雨。

眼看山腳下綠油油的莊稼,打蔫了,發黃了,泛焦了。人們一年的辛苦就要泡湯了。

就在一個小村子裡,有個叫“紅”的小夥子,他是人們公認的英雄。“紅”曾經獨自一人在賀蘭山裡,殺死過野豬,生擒過豹子!還在單騎穿越戈壁沙漠時鬥過群狼。

“紅”不忍看著鄉親們在旱魔的肆虐下受苦,他決心挑戰旱魔,讓人們可以重新擺脫旱魔統治。出征那天所有的人都來送他,每人帶來的都是從山上泉眼裡,背下來的一罐泉水。

“紅”把鄉親們送的泉水,倒進一隻鹿皮縫製的口袋,掛在腰上。他揹著弓箭,插著一把開山斧,手裡提著一把三尖叉,告別鄉親們上路了。

“紅”獨自一人孤獨的走進了無比無際的沙海,一直向西走去。他必須穿越這片完全看不到邊際的沙海,因為旱魔的宮殿在騰格裡沙漠的最深處。

“紅”在沙海里,走了整整十個晝夜,如果不是他精心的分配飲用鄉親送的那袋“鄉親水”,他也許不等穿過沙海就已經葬身在沙漠裡。

終於在第十一天的早上,紅終於看到了金碧輝煌的一座宮殿,這就是旱魔居住的“旱宮”

“紅”與旱魔在宮外一連鬥了7天。

狂傲的旱魔並沒有動用他的屬從。可7天打下來卻無法叫這個年輕人認輸,反倒是旱魔產生了要收服“紅”為己所用的念頭。

他在第8天早上拼殺開始前對紅說:“年輕人,我們不要再打了!我雖然現在不能叫你認輸,可憑你現在的力量要打贏我也是不可能的!你是個不錯的年輕人,可以留在我身邊,我會給你一個很好的位置。說吧,你想要什麼?”

紅抹去臉上的汙血,他已經是渾身是傷,完全成了一個“血人”!卻高傲的仰起頭顱,回答:“我要的東西,你給不了!除非你打死我,否則我一定和你拼殺到底!”

“我知道,你是來討‘雨珠’的。你要它不就是為了下幾場雨,換個好收成可以餬口?來我這裡就是永遠的風調雨順,可以過應有盡有的好日子。”旱魔誘惑著。

他從心裡賞識這個年輕的挑戰者。

“紅”仰面“哈哈”大笑,說:“風調雨順?應有盡有?好!只要你交出‘雨珠’,從此退出河套,我甘願一死聽憑你處置!”

旱魔看了他一眼,搖搖頭,說:“年輕人,這又何苦?你用自己年輕的生命,去換河套的風調雨順,值得嗎?就是被你做到了,你死了,你還能看到這裡的風調雨順嗎?”

“紅”扶住拄在地上的鐵叉,身上、手上連褲腳裡,都在不住的有血水流淌下來。這殷紅的鮮血一滴滴滲進了荒漠乾涸的土地。

他頑強地回答:“只要可以給河套的百姓換來一個可以風調雨順的家園,我甘願用死和你交換!”

旱魔終於知道,自己無法征服這個年輕人,有點惱羞成怒,露出猙獰的面容。他惡狠狠發出了吼叫。“你居然如此的愚蠢!要用自己的生命,為那些愚昧無知的老百姓放棄年輕的生命?好!我現在用自己的魔法賭咒,只要你敢把自己的血在沙漠裡放幹,你說的那方土地就一定會永遠的風調雨順!”

“紅”聽了這番話,毫不猶豫的拔出腰間的佩刀,割斷了自己的手腕……

鮮血像泉水,從“紅”的身體中流淌出來,流進乾涸的沙漠。“紅”慢慢看著旱魔倒在地上。

奇蹟發生了,就在那些鮮血滲入的沙漠上,不斷長出一叢又一叢的細柳。它們不同於其它的柳樹,不是喬木,而是一叢叢的灌木。它們也不是尋常的綠色,而是一種在綠色裡透出暗紅的顏色,像血一樣紅的顏色。那些紅色的灌木柳簇擁著“紅”,彷彿護衛一具神靈。

旱魔呆呆看著眼前發生的一切。他的心被這個青年人徹底打敗了。旱魔尊重這個英雄式的年輕人,他遵守諾言,放出了雨珠。

從此以後,河套不再有旱情,寧夏川變成了風調雨順的米糧川。

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叫“紅”的英雄,把那些細柳命名為紅柳,他們就是“紅”的化身。紅柳遍佈在沙漠上,只要看見有紅柳的地方,就一定可以找到水源。因為紅柳所在之處,旱魔會主動退讓。旱魔曾經對著“紅”的屍體發誓:“你是唯一戰勝我的英雄,以後只要有你存在的地方,我都會退讓出來。”

中國民間故事7

糖葫蘆,酸甜適口,老少皆宜,它不僅好吃,而且還十分好看,紅彤彤的山植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籤子上,外面裹著晶瑩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隻只糖葫蘆串插在特製的木棍上,像一顆結滿碩果的小樹,煞是誘人。

早些年在北京春節的廟會上,廠甸裡,還時常看到串得長長的糖葫蘆,最頂上貼著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來個山植果,被紅紅的果實壓彎了的竹籤子,拿在手中一顫一顫的,更增添了節日的熱鬧氣氛。提起冰糖葫蘆的來歷,還得說說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宋光宗,名趙停(公元1147——1200年),是宋孝宗趙慎的第三個兒子。公元11對年,孝宗立他為皇太子,任臨安府尹。公元1187年10月受孝宗內禪而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紹熙”。

趙伸長期生活於深宮,不達世務。即位時,他43歲,卻已滿頭白髮了。臣下獻上何首烏,說服後能使頭髮轉黑,但他不肯服用,說:“我頭髮已白,可叫天下人知道我是老成的。”即位後,他為李皇后所左右,罷免周必大、辛棄疾等主戰派大臣,起用留正為宰相,朝政為主和派所操縱。

趙倍和大上皇孝宗的關係長期不和,孝宗死後,他不去服喪,致使喪禮無法進行,滿朝大為騷動。知樞密院事趙汝愚和知閣門事韓化胄上奏,建議太皇太后下詔令趙停退位,傳位於其子趙擴,由趙擴主持孝宗喪禮。太皇太后同意趙停禪位,稱大上皇,閒居壽康宮。他每回憶在位時的事情,總要自言自語地咒罵,有時還會痛哭。

公元1200年春,皇帝趙擴從郊外祭禮回來,鼓樂之聲傳入深宮。趙停問是什麼事,左右回答說是街上百姓在奏樂遊戲。趙悼大怒道:“你們這些奴才也如此欺騙我!”一拳擊去,因收制不住而跌倒在地,從此不起,8月辛卯日,病死於;陽安壽康宮。葬於永崇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裡處寶山)。

那是紹熙年間,趙停最寵愛的黃貴妃有病了。她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皆不見什麼效果。皇帝見愛妃日見誰淬,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後無奈只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為黃貴妃診脈後說:“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植)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準見好。”開始大家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口味,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病癒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

後來這種做法傳到民間,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原來,山植的藥用功效很多,它能夠消食積、散淤血,驅絛蟲,止痢疾,特別是助消化,自古為消食積之要藥,尤長於消肉積。也許是黃貴妃所食山珍海味積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也曾經說過:“煮老雞硬肉,入山植數顆即易爛,則其消向積之功,蓋可推矣。”

今人研究證明,山植還有降血脂、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因此而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山植食品也花樣翻新,品種繁多。但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蘆直至今日仍是受人們喜愛的吃食。

中國民間故事8

喬莊水煎包全國聞名。水煎包從外面看,上面乳白,封口處有十幾個勻稱的褶皺,擰成麻花狀,就像一朵盛開的白菊花;底部餎餷成淺黃色。咬上一口,油香滿口,特別是吃到包子的焦殼時,又香又脆,真乃一絕,吃後唇齒流香,回味無窮。來到喬莊鎮,如果不嘗一嘗這裡的水煎包,你就會留下無限的遺憾。

提起喬莊的水煎包,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同治年間,在博興有一戶姓催的人家,主人叫崔方,靠賣水煎包為生,他們的崔氏水煎包獨具特色,價格又便宜,買賣童叟無欺,生意做得紅紅火火。

有一天,崔方正在打著水煎包,突然,門外來了兩位官差,騎著兩匹快馬,在門前停下來,他們跳下馬,一位差人走上前問:“你們可是姓崔,主人叫崔方。”

崔方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小心翼翼的問:“是啊,我就是崔方,不知道官爺有何吩咐?”

那官差說:“好吧,先每人給我們來十個水煎包,我們嘗一嘗。吃過後再告訴你。”

崔方把二十個水煎包,放在兩個盤子裡,端到了兩個官差面前。

兩個管差,用筷子夾起來,放在鼻子上聞了聞說:“嗯,的確很香,果然名不虛傳。”

他們吃光了盤子裡的水煎包,來到崔方跟前說:“崔方接旨!”

崔方哪裡見過這種陣勢,一家人嚇的哆哆嗦嗦的跪在地上。

其中一位官差說:“傳皇上口諭,崔方速進京候旨。”

崔方輕聲的問:“官爺,不知道皇上叫我進京何事?”

官差笑了笑說:“你去了就知道了,現在馬上跟我們一塊走。”

皇命難違,崔方只好跟著官差到了了北京。

原來,同治皇帝身體欠安,整日茶飯不思,有人向皇上推薦了博興的崔家水煎包,皇帝便傳旨讓崔方到京城,進御膳房給皇上做水煎包。

崔方知道後,這才放了心。在御膳房裡,他很快做好了水煎包,讓人端到了皇上面前,皇上嘗過之口,食慾大開,身體也漸漸的恢復了健康。水煎包也成了皇上每餐的必需品。

一年過去了,崔方思念家鄉,思念家中的親人,他提出要回家,可是皇上說什麼也不答應。

直到同治皇帝駕崩,光緒繼位,崔方才回到了家鄉,又幹起了老本行。

光緒帝也是個病秧子,到了晚年,他心力憔悴,茶飯不思,又有人向皇帝推薦了崔氏水煎包,光緒又傳旨叫崔方進京,還沒到京城,因為戊戌變法,光緒帝就被慈禧老佛爺囚禁了起來。崔方又回到了家鄉。

崔家有條家規,他家水煎包的手藝傳男不傳女,傳媳婦不傳閨女。

崔方回到家鄉後,心想:“祖輩們立下這條家規,是為了讓後人能掙出碗飯來吃,如果再有什麼變故,崔家的家傳手藝就後繼無人了,我要讓大家都學會這門手藝,發揚光大,祖先也不會怪罪我的。”

想到這裡,他焚香祭奠了祖宗,開始開門收徒,從此,這喬莊水煎包陸續走出了喬莊,走向了全國。使這“百年老包”,更具特色。

中國民間故事9

從前有個姓祝的地主,人稱祝員外,他的女兒祝英臺不僅美麗大方,而且非常的聰明好學。但由於古時候女子不能進學堂讀書,祝英臺只好日日倚在窗欄上,望著大街上身揹著書箱來來往往的讀書人,心裡羨慕極了!難道女子只能在家裡繡花嗎?為什麼我不能去上學?她突然反問自己:對啊!我為什麼就不能上學呢?

想到這兒,祝英臺趕緊回到房間,鼓起勇氣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讀書。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樣子,一定不讓別人認出來,你們就答應我吧!”祝員外夫婦開始不同意,但經不住英臺撒嬌哀求,只好答應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剛矇矇亮,祝英臺就和丫鬟扮成男裝,辭別父母,帶著書箱,興高采烈地出發去杭州了。

到了學堂的第一天,祝英臺遇見了一個叫梁山伯的男同學,學問出眾,人品也十分優秀。她想:這麼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會學到很多東西,也一定會很開心的。而梁山伯也覺得與她很投緣,有一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於是,他們常常一起詩呀文呀談得情投意合,冷呀熱呀相互關心體貼,促膝並肩,兩小無猜。後來,兩人結拜為兄弟,更是時時刻刻,形影不離。

春去秋來,一晃三年過去了,學年期滿,該是打點行裝、拜別老師、返回家鄉的時候了。同窗共燭整三載,祝英臺已經深深愛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雖不知祝英臺是女生,但也對她十分傾慕。他倆戀戀不捨地分了手,回到家後,都日夜思念著對方。幾個月後,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訪,結果令他又驚又喜。原來這時,他見到的祝英臺,已不再是那個清秀的小書生,而是一位年輕美貌的大姑娘。再見的那一刻,他們都明白了彼此之間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後,梁山伯請人到祝家去求親。可祝員外哪會看得上這窮書生呢,他早已把女兒許配給了有錢人家的少爺馬公子。梁山伯頓覺萬念俱灰,一病不起,沒多久就死去了。

聽到梁山伯去世的訊息,一直在與父母抗爭以反對包辦婚姻的祝英臺反而突然變得異常鎮靜。她套上紅衣紅裙,走進了迎親的花轎。迎親的隊伍一路敲鑼打鼓,好不熱鬧!路過樑山伯的墳前時,忽然間飛沙走石,花轎不得不停了下來。只見祝英臺走出轎來,脫去紅裝,一身素服,緩緩地走到墳前,跪下來放聲大哭,霎時間風雨飄搖,雷聲大作,“轟”的一聲,墳墓裂開了,祝英臺似乎又見到了她的梁兄那溫柔的面龐,她微笑著縱身跳了進去。接著又是一聲巨響,墳墓合上了。這時風消雲散,雨過天晴,各種野花在風中輕柔地搖曳,一對美麗的蝴蝶從墳頭飛出來,在陽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中國民間故事10

牛郎只有一頭老牛、一張犁,他每天剛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後還要自己做飯洗衣,日子過得十分辛苦。誰料有一天,奇蹟發生了!牛郎幹完活回到家,一進家門,就看見屋子裡被打掃得乾乾淨淨,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還擺著熱騰騰、香噴噴的飯菜。牛郎吃驚得瞪大了眼睛,心想:這是怎麼回事?神仙下凡了嗎?不管了,先吃飯吧。

此後,一連幾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個水落石出。這天,牛郎象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出了門,其實,他走了幾步就轉身回來了,沒進家門,而是找了個隱蔽的地方躲了起來,偷偷地觀察著。果然,沒過多久,來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進門就忙著收拾屋子、做飯,甭提多勤勞了!牛郎實在忍不住了,站了出來道:“姑娘,請問你為什麼要來幫我做家務呢?”那姑娘吃了一驚,臉紅了,小聲說道:“我叫織女,看你日子過得辛苦,就來幫幫你。”牛郎聽得心花怒放,趕忙接著說:“那你就留下來吧,我們同甘共苦,一起用雙手建設幸福的生活!”織女紅著臉點了點頭,他們就此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活得很美滿。

過了幾年,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過得開心極了。一天,突然間天空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織女不見了,兩個孩子哭個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著急時,烏雲又突然全散了,天氣又變得風和日麗,織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臉上卻滿是愁雲。只見她輕輕地拉住牛郎,又把兩個孩子攬入懷中,說道:“其實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現在,天宮來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們自己多多保重!”說罷,淚如雨下,騰雲而去。

牛郎摟著兩個年幼的孩子,欲哭無淚,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讓妻子就這樣離我而去,我不能讓孩子就這樣失去母親,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織女找回來!這時,那頭老牛突然開口了:“別難過!你把我殺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編兩個籮筐裝著兩個孩子,就可以上天宮去找織女了。”牛郎說什麼也不願意這樣對待這個陪伴了自己數十年的夥伴,但拗不過它,又沒有別的辦法,只得忍著痛、含著淚照它的話去做了。

到了天宮,王母娘娘不願認牛郎這個人間的外孫女婿,不讓織女出來見他,而是找來七個蒙著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樣的女子,對牛郎說:“你認吧,認對了就讓你們見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懷中兩個孩子卻歡蹦亂跳地奔向自己的媽媽,原來,母子之間的血親是什麼也無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沒辦法了,但她還是不甘心織女再回到人間,於是就下令把織女帶走。牛郎急了,牽著兩個孩子趕緊追上去。他們跑著跑著,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來,眼看著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頭上的金簪一劃,在他們中間劃出了一道寬寬的銀河。從此,牛郎和織女只能站在銀河的兩端,遙遙相望。而到了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萬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架起一座長長的鵲橋,讓牛郎織女一家再次團聚。

中國民間故事11

清明時分,西湖岸邊花紅柳綠,斷橋上面遊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麗畫面。突然,從西湖底悄悄升上來兩個如花似玉的姑娘,怎麼回事?人怎麼會從水裡升出來呢?原來,她們是兩條修煉成了人形的蛇精,雖然如此,但她們並無害人之心,只因羨慕世間的多彩人生,才一個化名叫白素貞,一個化名叫小青,來到西湖邊遊玩。

偏偏老天爺忽然發起脾氣來,霎時間下起了傾盆大雨,白素貞和小青被淋得無處藏身,正發愁呢,突然只覺頭頂多了一把傘,轉身一看,只見一位溫文爾雅、白淨秀氣的年輕書生撐著傘在為她們遮雨。白素貞和這小書生四目相交,都不約而同地紅了紅臉,相互產生了愛慕之情。小青看在眼裡,忙說:“多謝!請問客官尊姓大名。”那小書生道:“我叫許仙,就住在這斷橋邊。”白素貞和小青也趕忙作了自我介紹。從此,他們三人常常見面,白素貞和許仙的感情越來越好,過了不久,他們就結為夫妻,並開了一間“保和堂”藥店,小日子過得可美了!

由於“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難病症,而且給窮人看病配藥還分文不收,所以藥店的生意越來越紅火,遠近來找白素貞治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將白素貞親切地稱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興隆、許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卻惹惱了一個人,誰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為人們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燒香求菩薩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興不起來了。這天,他又來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給人治病,不禁心內妒火中燒,再定睛一瞧,哎呀!原來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條白蛇變的!

法海雖有點小法術,但他的心術卻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後,他就整日想拆散許仙白娘子夫婦、搞垮“保和堂”。於是,他偷偷把許仙叫到寺中,對他說:“你娘子是蛇精變的,你快點和她分手吧,不然,她會吃掉你的!”許仙一聽,非常氣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對我的情意比海還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會害我,何況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離棄她呢!法海見許仙不上他的當,惱羞成怒,便把許仙關在了寺裡。

“保和堂”裡,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許仙回來。一天、兩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終於打聽到原來許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給“留”住了,白娘子趕緊帶著小青來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請法海放回許仙。法海見了白娘子,一陣冷笑,說道:“大膽妖蛇,我勸你還是快點離開人間,否則別怪我不客氣了!”白娘子見法海拒不放人,無奈,只得拔下頭上的金釵,迎風一搖,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過去。法海眼見水漫金山寺,連忙脫下袈裟,變成一道長堤,攔在寺門外。大水漲一尺,長堤就高一尺,大水漲一丈,長堤就高一丈,任憑波浪再大,也漫不過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實在鬥不過法海,後來,法海使出欺詐的手法,將白娘子收進金缽,壓在了雷峰塔下,把許仙和白娘子這對恩愛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離金山寺後,數十載深山練功,最終打敗了法海,將他逼進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從此,她和許仙以及他們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離了。

中國民間故事12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裡做家務,突然發現葡萄架下藏了一個人,嚇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見那個人連連擺手,懇求道:“別喊別喊,救救我吧!我叫範喜良,是來逃難的。”原來這時秦始皇為了造長城,正到處抓人做勞工,已經餓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範喜良救了下來,見他知書達理,眉清目秀,對他產生了愛慕之情,而範喜良也喜歡上了孟姜女。他倆兒心心相印,徵得了父母的同意後,就準備結為夫妻。

成親那天,孟家張燈結綵,賓客滿堂,一派喜氣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漸漸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聽見雞飛狗叫,隨後闖進來一隊惡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說,用鐵鏈一鎖,硬把範喜良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我與其坐在家裡乾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他。對!就這麼辦!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裝,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經歷了多少風霜雨雪,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沒有喊過一聲苦,沒有掉過一滴淚,終於,憑著頑強的毅力,憑著對丈夫深深的愛,她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最後,她鼓起勇氣,向一隊正要上工的民工詢問:“你們這兒有個範喜良嗎?”民工說:“有這麼個人,新來的。”孟姜女一聽,甭提多開心了!她連忙再問:“他在哪兒呢?”民工說:“已經死了,屍首都已經填了城腳了!”

猛地聽到這個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靂一般,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一陣心酸,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範喜良的屍首,孟姜女的眼淚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臉上。她終於見到了自己心愛的丈夫,但他卻再也看不到她了,因為他已經被殘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中國民間故事13

古時候,在高山下面,在大海旁邊有一個村莊。村莊裡有一個老漢,他有七個兒子。七個兒子長得又高又大,又粗又壯。老大叫大壯實,老二叫二颳風,老三叫三鐵漢,老四叫不怕熱,老五叫五高腿,老六叫六大腳,老七叫七大口。

有一天,老漢對七個兒子說道:“咱們莊西是高山,咱們莊東是大海,出門太不方便了,你們把它搬遠一點吧。”

七個兒子答應著出去了。過了一會,老漢走出去一看,海也望不到了,山也不見影啦,四周盡是一溜平川的坡地,黑油油的土不松也不緊,不溼也不於。

老漢又對七個兒子說道:“這麼樣的好地,哪能叫它閒著,你們把這上面種上些五穀雜糧吧。”

七個兒子答應著,就動手耕種起來。

過了些日子,那一溜平的坡地上,長滿了一眼望不到邊的好莊稼,快熟的麥子沉甸甸,溜腰高的穀子金閃閃。老漢和七個兒子都歡喜得了不得。

可是,誰知道,好事引了災禍來。京裡的皇帝也知道了這個好地方,就派大臣拿著聖旨,去那裡坐催皇糧。

老漢一聽發了怒,他不覺嘆了一口氣,對兒子說道:“孩子,咱們不用再打算過好日子了,皇帝的貪心是個填不滿的枯井呀!要是服從了他,那就要給他當一輩子牛馬。”

七兄弟聽了老漢的話,自然是都很生氣,一齊說道:“爹,不用怕,我們弟兄七個進京去和皇帝講理。”

七兄弟還沒走到京城,把門的大將軍老遠就望到他們了,嚇得連忙關緊城門,上上鐵槓,嘎喊地鎖上一把大鎖,爬到城門樓子上躲了起來。

七兄弟到了城門跟前,老大大壯實喊道:“開門呀,我們弟兄七個是進京來跟皇帝講理的。”

大將軍躲在城門樓子裡,仰著臉哆哆嗦嗦他說道:“莊戶人怎麼能跟皇帝講理!”

大壯實一聽火了,伸手一推,只聽嘩啦啦的一聲,城門和城樓子一齊推倒了,塵土揚天,磚石亂滾,大將軍也砸死了。

七兄弟又往裡走,到了午朝門外,午朝門關得嚴絲合縫的。老二二颳風說:“大哥,你先歇歇,我去叫門。”他提起嗓子大聲地喊道:

“開門呀,我們弟兄七個要進去跟皇帝講理!”

二颳風叫了好幾聲也沒人答應,不覺一陣生氣,一口氣噴出來,真好似颳起大風,午朝門和門兩旁那盤龍的石柱連搖晃也沒搖晃一下子就吹倒了。

滿朝的文官武將都嚇慌了,誰也不敢出頭阻擋。弟兄七個到了金鑾殿前,老三三鐵漢說道:“二哥,你先歇一會,我去跟皇帝講理!”

三鐵漢向前一走,皇帝早嚇得臉皮幹黃,慌忙說道:“莊戶人怎能和我皇帝講理,快些推出去斬首!”

三鐵漢聽了,笑了一聲說:“先給你個胳膊試試看!”

他把胳膊朝一個武將伸去,正碰在他那把明晃晃的刀刃上,只聽“砰”的一聲,火星亂冒,刀就四分五裂地碎了。

皇帝嚇得從龍座上滾了下來,好幾個大臣好容易才把他架回了後宮。

皇帝見殺不了七兄弟,就連聲地吩咐點火去燒。

中國民間故事14

什剎海體育運動學校是北京的一所精英體校。我第一天去那裡,常教練把我介紹給他乒乓球班的學生們:“從今天起,我們有了一位來自美國的新同學。”常教練在室內還戴著一副墨鏡,他一邊說一邊從眼鏡上方瞅我。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我頓覺緊張起來,好像又回到了上幼兒園的第一天,只不過這回我都有胸毛了。“據他自己說,他打乒乓球已經超過10年了,”常教練繼續介紹,“但我看,倒像是10天。”全班爆發出一陣鬨笑。

什剎海體校的地下室有3個乒乓球大廳,我們在其中一個大廳排好隊。這個巨大的體育館內有27個球檯,牆壁上掛著中國國旗,到處是攝像頭(常教練說是出於安全考慮)。在這裡,大部分學生是從全中國各地的學校選拔來的。在支付了每節課25美元的高昂學費後(這是外籍學生的收費標準,中國學生每年的學費在1500——5000美元間,包括上午的文化課和一天兩次的乒乓球課,還有食宿),我也成為這裡的一員。報名時我就知道自己會是一名大齡學生,但我並未意識到,自己的年齡會是其他學生的3倍。此刻,在我兩側各站著12名8——12歲的孩子,他們身體瘦高,穿著整齊的隊服和短褲,留著幾乎相同的寸頭,而我則是隊伍中顯得最傻的那一個。

對於乒乓球,我曾有不敗的歷史。小時候,我纏著家人和我打球,弟弟們常被我“打”得直哭。大學畢業後,我住進一幢單身公寓,一次生日,女友送我的禮物就是一張乒乓球桌。我站在球桌一側,痛擊一個個挑戰者。不是他們太差勁,實在是我技高一籌,削球、對角球、側旋球都打得得心應手。最終,公寓樓裡沒人再敢應戰。

去年夏天,我因工作原因來到北京,乒乓球自然而然成為我展開社交、融入當地的門路。這項運動在中國隨處可見,想到1971年重啟中美關係的“乒乓外交”,我更加信心百倍,如果乒乓球能讓中國人喜歡上尼克松,那他們也必定會喜歡上我。

我在什剎海體校的第一個對手是一個面帶微笑的小男孩,個頭剛到我的胸。在常教練的指令下,我們走到球檯邊開始練習。男孩發球,球越過網,擊中我這一側的球檯;我揮拍回擊,球彈過網,但並未打中他那側的球檯,而是飛得老遠。就這樣,在我連續25次回球失敗後,我一下子不會打球了,彷彿拿在手中的不是球拍,而是一個平底鍋。

常教練叫了暫停,我被安排到另一個球檯,一位年長的張姓教練正在充當發球機。他站在球檯一側,不停地從桶裡拿出球,並把它們發過網,每個發球都有著同樣的速度、角度和節奏。一名學生在對面弓著身,以同樣完美的速度、角度和節奏回球。

輪到我練時,張教練糾正起我的拿拍方法來。和大多數美國人一樣,我用的是“握手式”拿拍,把球拍握在手裡。我以為張教練會讓我學習大多數中國人用的“握筆式”拿拍,但他解釋說,不用改變拿法,只是按了按我的大拇指,使球拍牢牢地鎖在我手裡,又掰了掰我的手腕,使球拍成為我手臂的延伸,我才知道自己以往的動作有多麼不標準。下課時間到了,張教練對站在地板上數以百計的乒乓球中間大汗淋漓的我說:“下次還是繼續練正手。”“那反手呢?”我問。“8到10節課以後再說吧。”他回答道,“這裡的學生有的從會走路起就開始練球了,你著什麼急。”

幾周過去了,我在乒乓球課上遇到的“羞辱”並未消失,只不過以更隱晦的形式出現。那是我在體校上課第二個月的一天早上,走進體育館後,我看見兩個孩子面牆站著,我問張教練緣由,“他們練習不專心。”他回答。幾分鐘後,那兩個孩子愁眉苦臉地迎來了懲罰的第二項內容——和我練球。練習的過程和以前一樣,我幾乎無法得分,我打的每一個球都飛出界。我告訴自己,只要得1分,1分我就心滿意足了。比分到0∶10後,我的對手發球出界,我最終以1∶11慘敗。事後,另一個學生告訴我,那個小孩是故意失誤的,那1分是為了給我留點面子。

無論如何,我覺得我的球技提高了。弓著腰數小時練習前後揮拍,不管鍛鍊的是哪些肌肉,它們都變得更強壯。但我的壞習慣仍存在,我不愛移步,不愛轉身,動手腕不勤,發球不會帶轉兒。

總之,我打了10多年的乒乓球,現在得重頭來學。“我兒子都比你容易教。”常教練說的是他6歲的兒子,“雖然他練得還不夠,但他的動作都是正確的。你很努力,但動作都是錯的。”為了證明他說的話,常教練讓他的兒子站在球檯前,和我正手對練。這個孩子也許還在玩拍手遊戲,但我打過去的每個球他都能接住。

中國人稱霸乒壇有各種解釋,從科學的到文化的,再到體制的,但中國最大的優勢也許是參與這項運動的人數。美國女子奧運乒乓球隊前教練蒂爾多·喬治回憶自己訪華時的情景,她聽見一位廣東官員抱怨該省“只有”500萬人打乒乓球。蒂爾多說:“你可以想象我當時有多吃驚。”不像足球或者籃球,乒乓球不需要太大的空間——只需一張球檯、兩個球拍和一張網(或者一排磚頭)。就像沒人比美國小孩更會打棒球,沒人比巴西小孩更會踢足球一樣,沒人比中國的孩子更會打乒乓球。

數週的訓練課過後,我準備好迎戰我第一次真正的比賽——與北京的退休人士過招。那是一個晴朗的休息日,我騎車去了後海的一處公園,我知道在那裡我肯定能找人打上幾局。公園裡全是身穿運動服的老人,做著各種中國式的運動。當我走近乒乓球檯時,人們都看我。我肯定不是他們看見的第一個外國人,但有可能是第一個帶著自己的球拍和球來打球的外國人。一個戴假皮帽的人要看我的拍子,他把球拍貼近臉,用拍把敲了敲頭,以聲音判斷木頭的質量。“你花多少錢買的?”他問。“超市裡花25元買的。”我回答。“質量不行。”他說,然後給我看了他的拍子。球拍一面是他剛換的新膠墊,另一面是裸木,上面有一處深深的凹痕,那是他用了30年的見證。“這拍子只花了3塊5。”他得意地說。言下之意是,我不但能打敗你,而且還更省錢。

運動員總喜歡將他們從事的體育運動與國際象棋相比——擊劍就是拿著劍的國際象棋,拳擊就是會有腦震盪的國際象棋。但乒乓球在我所知的比賽中,是最類似於國際象棋的,因為它帶轉兒。每一個球都需要瞬間計算,球員需要判斷其旋轉程度,以相應的反旋轉回球。“國際象棋中,你可以判斷接下來的三四步棋,”什剎海體校的張教練說,“但對於乒乓球,下一步的可能性是無限的。”那位銀髮老先生的轉球從一開始就讓我處於防守,他贏了第一局。我變得咄咄逼人,試圖以力量抗擊旋轉,藉助幾股有利於我的強風,我贏了第二局。第三局我又輸了。但在過去幾周裡,我一直被一群小屁孩壓著打,這次輸給一個成年人,我仍有勝利的感覺。

如果你從小在美國玩體育,那你肯定知道每個人都會得到獎盃。但在什剎海體校接受了3個月的乒乓球訓練後,我還什麼都沒得到,除了備受打擊的自尊和拇指上的水泡。因此,當聽說5月初社群有乒乓球錦標賽時,我立刻報了名。比賽在北海公園進行,它將是證明我實力的機會。

比賽那天,我6點鐘起床,騎車到公園。還有1個小時比賽才開始,場地上已經人頭攢動,每張球檯兩側的選手們都在熱身。我先抽了個號,好儘早知曉我的對手。當我看見他時,我舒了一口氣,除了人種不同以外,他可以做我祖父了。裁判叫號後,我們開始熱身。他的球風簡單,沒有花哨的動作,這對我是個好徵兆。比賽終於開始,老人先發球——至少我認為他已經發了,雖然我的球拍完全沒接到球。突然之間,我彷彿又回到第一天在什剎海體校時的情景,每一個球打到我拍子上都飛出去好遠。我連輸了幾分後才搞清楚狀況,他發的是古怪的側旋球,我從未遇到過,也不知道如何回球。我試圖在腦子裡盤算著招數——如果他發的球這樣旋轉,我就應該那樣移動我的球拍……等我盤算好,老人又使了另一套轉法,我還是沒能把球回過去。

我想說的是,這個場地是讓我終於能正視自己失敗的地方,否則我過去數月的經歷意義何在?隨著比分的流失,我知道是該扛起失敗重量的時候了。數月的訓練,結果竟沒有變化。比賽很快結束,我連著輸了兩局,4∶11和6∶11。我的對手勝利後過來和我握手。他今年66歲,我問他現在打球和他年輕時有什麼不同。“現在我的動作慢多了。”他說。

我們聊天時,一位比賽負責人遞給我一件藍色球衣,上面有舉辦這項賽事的社群乒乓球聯盟的名字。球衣本來是給獲勝者的,但她說我應該穿上,因為人們會找我合影。儘管我可能是這項比賽舉辦3年曆史中表現最差的選手,但我仍獲得特殊待遇,我立刻把它穿上了。

在什剎海體校上課時,一次我請常教練去餐廳吃飯。他告訴我,他曾在日本教了20多年乒乓球,乒乓球甚至幫助他了解了日本社會——從教授、政治人物到工商領袖。我告訴他,我在中國並未有這樣的收穫。儘管我努力打球,但仍感覺被當做小丑、吉祥物和商業機會一樣對待。

在中國,有一種說法是,到這裡來的很多外國人都是在本國混得不怎麼樣的。換句話說,外國人在中國能更輕易地獲得成功。但對於我來說,恰恰相反:我在美國可是贏家,千里迢迢跑到這裡卻輸了一次又一次。任何一位心理醫生都會告訴你,失敗是有益的,它教會你忍耐和優雅。當我回顧這一年的經歷,打乒乓球被只有我身高一半多的人打敗(6歲和60歲的全算上),我確實重新熟悉了忍耐和優雅這兩種品質。這些失敗也讓我明白,有時,放棄不只是可以的,而且是重要的。當我問常教練我是否有機會成為乒乓球比賽冠軍時,他不假思索地答道:“下輩子吧。”

中國民間故事15

北宋時候,著名詩人蘇東坡第一次來到杭州當地方官。他十分迷戀杭州的山水,覺得西湖比古代美女西施更美,便寫下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絕妙好詩。可是過了15年,蘇東坡再來杭州當太守時,發現西湖長久不治,湖泥淤塞,葑草蕪蔓,就感慨上書,認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決定要學唐朝詩人白居易,疏浚西湖,為杭州人做件好事。

疏浚西湖的告示張貼出來了,可蘇東坡卻被一件事難住了:疏浚出來的葑草湖泥堆放在何處呢?如果堆在西湖四岸,既妨礙交通,又汙染環境;如果挑運到遠處去,費工費事,何年何月才能將西湖疏浚好?愁得蘇東坡三天三夜飯也吃不香,覺也睡不穩。第四天,他決定到西湖四周走走,看看如何更好地處理這件事。蘇東坡帶上隨從,騎馬先到北山棲霞嶺。一看這裡是通靈隱、天竺要道,堆放葑泥,顯然不妥當。於是,想轉到南屏淨慈寺去看看。他站在西泠渡口,正想上渡船,突然聽到柳林深處傳來一陣漁歌聲:南山女,北山男,隔岸相望訴情難。天上鵲橋何時落?沿湖要走三十三。

蘇東坡一聽,心中一陣高興:這不是在向我獻計獻策嗎?對,天上可架“鵲橋”,湖上難道不能修長堤?這樣,既解決了湖上葑泥堆放場所,又方便了南北兩岸交通,真是一舉兩得啊!蘇東坡高興得喊了一聲:“好!再到湖對岸去看看。”這時,從柳林中飛出一條小船,船頭站著一個青年漁民,身打躬,手作揖,向蘇東坡說:“小民在此等候太守多時,快請上船吧!”蘇東坡又驚又喜,問道:“你何以知道我要來湖邊?”那青年回答道:“聽說太守要疏浚西湖,自然要到湖邊來親自察看,因此特來恭候。”蘇東坡說:“好啊,那剛才的漁歌一定是你唱的了!”小青年笑笑說:“是啊,這就是我們西湖南北山小民的心願啊!”蘇東坡乘上漁船,來到南山。柳林中又駛出一隻小船,飛揚起一陣清脆的歌聲:南山女,北山男,年齡大過二十三。兩情相慕難訴說,"牛郎織女”把堤盼。蘇東坡聽了,哈哈大笑道:“唱得好,唱得好,南山女,北山男,讓我在湖上築一條長堤,成全你們的好姻緣吧!”

要在西湖上築堤的訊息不脛而走,南北山漁民、農民和城裡市民都聞訊趕來,自願出工出力。蘇東坡說:“謝謝鄉親們啦,連年早澇成災,你們生活困難。我已申報朝廷,決定撥出一批大米,以工代賑。”鄉親們聽說有糧米可發,更加踴躍。人多力量大,從夏到秋,終於在北山到南山問築好了七段長堤,段與段間留了六處水道,只是由於銀錢不足,暫時未能造橋。湖北岸一個青年樵夫想出了個好主意,砍了一批樹木,拼成木板,造了六頂吊橋。平時吊橋拉起,讓裡外湖的船隻往來通行,早晚把吊橋放下,讓兩岸鄉親通行。又在長堤兩邊種上桃樹和柳樹,一來保護堤岸,二來春天桃紅柳綠,為西湖添一美景。

後人為懷念蘇東坡浚湖築堤的政績,就將這條南北長堤稱為蘇堤。春日之晨,六橋煙柳籠紗,幾聲鶯啼,報道蘇堤春早,有民謠唱道:“西湖景緻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桃。”“西湖十景”中的蘇堤春曉就此而得名。

中國民間故事16

上世紀二十年代,豫南x縣城城牆下的破廟裡,住著一群流浪兒,其中有個約七八歲的小孩子,老是跟在這群孩子的後面跑來跑去,孩子們都叫他小順。

小順是個討飯的孩子,在這小小的縣城裡,幾乎沒有人不認得他,那是因為他多年要飯,走熟了縣城的角角落落。他不愛說話,是個孤兒,從不像有的要飯娃兒那樣刁鑽、無賴,因為他穩重、誠實,大家都可憐這小小的男孩兒,對他也就客氣了許多。天長日久,就連許多人家的狗,見了他都懶洋洋的躺在地上不想起來,象徵性的吠上兩聲就又眯上了眼睛。

這樣的日子過了三年,小順漸漸的長大了。這天,他來到了菜市旁的裁縫鋪前,老裁縫王掌櫃說:“孩子,今天沒剩飯,只有昨天的半塊硬燒餅,你吃嗎?”小順點點頭,接過燒餅道了謝轉身就要走。

“你回來,孩子!”

“啥事?掌櫃的?”

“你今年有十歲了吧?年齡不小了,再要飯別人會笑話的,你願意到我家跟我學徒嗎?”王掌櫃笑著問。

小順怔了一下,“真的?那……我願意!”

就這樣,小順就跟了王掌櫃。換了衣服,理了發,像模像樣的當起了學徒。

“徒弟、徒弟,三年奴隸”,在當時那個年代裡,學徒是件很苦的事,每天要早起、晚睡、吃剩飯、抱孩子、倒尿壺、洗屎布……,一家的雜活都是徒弟的,捱打、受氣也是家常便飯,許多人忍受不了而逃跑。可小順沒有,他把裁縫鋪當成了自己的家,把王掌櫃兩口子當成了父母親來侍奉,很快就融入了這個家庭,他孝順、勤奮、懂事,自然沒有人外待他。長這麼大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覺,這是他夢寐以求的,因此他倍感溫暖。

要說十歲的孩子能懂得什麼,只一個“勤”字就彌補了他所有的不足,眼勤,勤看勤學;手勤,愛幹活,手腳麻利;腿勤,呼之即來,幹啥都跑得快;這樣的孩子誰不喜歡呢?老闆娘總是喜滋滋的看著他,只恨不是親生的,就和王掌櫃商量,想收小順為義子。掌櫃說:“這事我早想過了,咱已有兩個兒子,再收小順合適嗎?再說‘師徒如父子’,和自己的兒子也差不多,我看就算了吧。”從此,兩口子就把小順當成了自己的兒子,疼他愛他,毫不保留的把手藝教給他。

轉眼兩年過去了,一天,王掌櫃準備到武漢去,想再買一臺縫紉機和一些配件,有些不放心的對小順說:“我大約得三天才能回來,你能看的住鋪面嗎?當然,你只接活,記清尺寸就行了,敢嗎?”

“哪有什麼不敢的,接活記清名字、地址、尺寸,有事問師孃行嗎?”

“好!千萬謹慎小心,別惹事,看好鋪子!”

因事情耽擱,王掌櫃直到第七天才坐上回家的輪船,心裡那個急呀!惦記著家裡的鋪子,小順還太小,真怕出點兒啥事,望著那渾濁的江水,直恨輪船跑得慢。天亮下船,僱了頭毛驢,急匆匆的往家趕。

進得縣城,拐過兩條街,遠遠看見自家的鋪子開著,懸著的心才安穩了些。到得門前,急喚小順,那小順見是師傅,高興地一邊對後院大喊:“師傅回來了!”一邊蹦出來接應。師孃也慌慌張張跑了出來。

正當這時,鄰居李二嫂領著小女兒風風火火跑了來,還真把王掌櫃嚇了一跳。

“看看!這是恁家小順給做的,”她一邊扯著女兒,一邊拉著女兒的上衣讓王掌櫃看,“看這衣服做的,咋這麼合身、這麼漂亮,這小順才多大個孩子啊!就這麼有本事!”這連聲的誇獎才讓王掌櫃放下了心。

“王掌櫃,您真有眼力啊!有這麼好個孩子給你做徒弟!真懂事兒,沒要我一分錢啊,謝謝您……”。

王掌櫃沒說話,兩眼閃著慈祥的光,讚許的看著小順。待到晚上

中國民間故事17

科長是金雞寨的人物。

其實,科長也不能算是科長。

金雞寨一帶的小山村都貓在山的犄角旮旯裡,十里八鄉也難得出那麼一個本來意義上的科長。

本來意義上的科長是指縣衙門裡科局長,那種穿著軍便服或者中山裝的走路搖來晃去、人五人六的科長。

不過,科長仍然是金雞寨的科長。

科長坐不更名,姓孫,名吉科,一直當著金雞寨的"長"初級社長、高階社副社長、營長、大隊長。一直當了幾十年,當到連自己的名字都忘了的時候。因為,他的名字裡有個"科",且"長"了漫長的時日,金雞寨人便喊他"科長"。

科長其貌不揚,個子矮,瘦弱,一年到頭總是扎著綁腿。扎著綁腿的科長愈發顯得瘦小,很像魯迅先生說的"細腳伶丁的圓軌"。他的妻子,卻又高又胖,夏日裡敞著懷時,兩個碩大的乳房如兩隻白麵布袋一樣在豐腴的胸脯上滾來滾去。據說,兩口子打架的時候,老婆可以像提溜小雞一樣,時而把圓軌劈開,時而把他小蟲子一樣摺疊起來,很隨意,也挺方便的。

科長怕娘們。

怕娘們的男人,有好日子過。於是,科長便"長"運長久。

68歲時,他意外地摔了一跤。跤也確實摔得意外,他騎著的腳踏車,突然間兩個輪子"離婚"了,他摔了個著實。著實得細腳伶丁的腿安然無恙,卻把嘴巴摔歪了。歪了的嘴巴只會吐沫沫,不會說話。倘不是這一跤,他會一直"長"下去的。

不過,即使他只會吐沫沫的時候,金雞寨人,還是叫他科長。畢竟"長"了幾十年。"長"得山寨人很難改口了。當然,也還有許多尊重的成分。他輩份高,人也清正。

中國民間故事18

一股土匪綁了陳州富戶賈金山家的獨生兒子,要求三天以內回票。不想三日來到,賈家突遭火災,一家人被反鎖在房內,全被燒死了。按黑道規矩,被綁票者在限期內突然出現天災人禍,要儘快將“票”送回。怎奈賈府沒一個人了,將票送回去也沒人接收。怎麼辦?這下可愁壞了匪首。

匪首姓白,叫白狼。白狼當土匪半輩子,還沒碰到過這種難題。他有心將賈金山的獨生子送人收養,不想連送數家沒人敢要,原因是賈金山是被仇家所害,誰敢收他的後代招惹是非?萬般無奈,白狼只好命一個老匪先照看小票,瞅機會再作打算。

小票才6歲,叫賈貴。照看他的老匪姓胡,叫胡老三。胡老三年近半百,當了半輩子土匪,沒發財也沒混著女人。賈貴很聰明,喊胡老三為爺爺,一會兒給他掏耳朵,一會給他撓脊樑,舒服得胡老三直哼哼,他就喜歡上了賈貴,親得離不開。怕賈貴累著,他找來了個大竹筐,夜間行路就讓貴兒坐在竹筐裡,讓他在裡邊睡覺。胡老三上過幾天私塾,認得一些字,白天沒事,他就教賈貴認字。

賈貴8歲那年,白狼也沒找到處理他的好辦法。胡老三看出了白狼的心思,就與白狼商量,說自己年歲大了,不想再拖弟兄們的後腿。這樣吧,我帶賈貴到一個偏僻的地方落戶,供他上學。這孩子聰明,過不了幾年,大王身邊就會多個小師爺。

白狼一想,吃匪飯不養老也不養小,而且多是夜間活動,隊伍裡有這一老一小確實有點兒礙手礙腳。現在胡老三自己如此要求,就順水推舟好了。白狼挽留了幾句,然後就取出一些銀錢,交給胡老三,當天晚上又擺了兩桌酒席,算是給胡老三送行。畢竟出生入死幾十年,酒喝得很沉悶,直到半夜時分,胡老三才帶著賈貴和弟兄們揮淚而別。

到了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小鎮上,胡老三買了兩間草房,算是安了家。第二天,便把賈貴送進了學堂。因為有老人有孩子,人們也不懷疑。胡老三對人說兒子媳婦皆染傷寒而亡,家中只剩下他們祖孫二人,怕在家中思念親人影響孫子學業,才來到貴地安家落戶。白狼不忘舊情,常派人化裝成生意人來送些錢財,並安排胡老三要好生供賈貴上學。賈貴不負眾望,讀書很用功,15歲那年就中了秀才。不想這時候,白狼一干人馬因遭黑吃黑全部遇難。訊息傳來,胡老三悲痛欲絕,當夜帶著賈貴到了白狼等人墳前,向他說明了一切,最後說:“我們弟兄當初雖然起過你的票,但並沒想害你一家,俺們只不過想弄幾個錢花!後來你家遭了變故,這些人就由你的仇人變成了你的恩人!現在他們都走了,再沒人供你上學了!”

賈貴是個聰明人,跪下來在墳前磕了幾個頭,然後對胡老三說:“爺爺,你算不上我的仇人,當匪起票是你們的本分,若不起票搶劫就不能算匪。我的仇家是燒死我爹孃的那個人,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報這個仇!現在沒人供我上學,我就不讀書了,只求你老好好活著,放我出去闖闖,10年或15年後我回來接你,你一定要等我!如果15年後不見我回,那我可能就不在這個人世了!”言畢,又跪下給胡老三磕了三個響頭,起身拜了三拜,說聲爺爺多保重,便消失在了夜色裡。

胡老三一直等了賈貴15年。

15年後的一天深夜,胡老三被一陣馬蹄聲驚醒,醒來一看,他的房子周圍全是兵。一個當官模樣的人在他面前跪下來,喊道:“爺爺,賈貴回來了!”

胡老三亮開昏眼,臉貼臉地望著賈貴,等認清了,一把抱住,淚如泉湧:“孩子,你讓我等得好苦呀!”

貴兒給爺爺抹著淚水,對爺爺說,他現在是個軍長,手下有一萬多人,然後又悄聲說:“爺爺,你當初幹杆子為個啥?”胡老三瞪大了眼睛:“為了發財嘛!可他孃的幹了一輩子匪,也沒發什麼財!”賈貴說:“那怨你們的路子走錯了!爺爺,明天就讓你發財,還你一個夢想,報答你老的養育之恩!”

第二天,賈貴帶隊伍攻破了一座縣城,佔領了銀莊、商號和縣府機關。賈貴讓胡老三坐在縣府大院裡,對他說:“爺爺,等一會兒你就美夢成真了!”

不一會兒,一隊士兵開始朝胡老三面前倒銀元、元寶和金條什麼的,只見白的閃爍,黃的耀眼,頃刻間,胡老三的面前就有了一座小山,直驚得胡老三大叫一聲,雙目噴血,他受不了這驚喜,死了……

中國民間故事19

阿清是東街的雜耍藝人,每到華燈初上的時候,阿清就支起攤位,和自己的夥伴阿遠一起表演飛刀絕技,靠著路人打賞的一些小錢來維持生活。

大家最喜歡的表演是阿清的拿手絕活—矇眼飛刀,阿清會用布條矇住雙眼,手拿一把薄如柳葉的飛刀,而阿遠則在不遠處背靠一塊大木板。只見阿清一甩臂,手裡的飛刀“啪啪啪”像箭一般射了出去,再看阿遠,身體左右兩邊的木板上扎滿阿清擲出的飛刀,刀尖入木三分。圍觀的人群爆發出熱烈的掌聲,阿清解下布條,拿著小盆吆喝:“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捧個人場。”此時,他們得到的賞錢是最多的。

阿清投擲飛刀可以說百發百中,這源於他從小的刻苦訓練。

這一天,阿清和阿遠像往常一樣早早出門支起攤位,突然,一大隊士兵從遠處奔跑而來,嘴裡大喊著讓開,為後面騎著高頭大馬的人開道。路上的行人紛紛作鳥獸散,東街的老乞丐因為雙腿殘疾行動不便,艱難地用雙臂挪動著自己的身軀,哪裡比得過駿馬賓士的速度。

眼看馬蹄離老乞丐越來越近,就要踩上的時候,一個石塊準準地打在馬鼻子上,馬嘶鳴一聲,前腿高抬,才沒有踩到老乞丐。但騎在馬上的人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受驚的馬重重地把他甩在地上,打了好幾個滾兒才停下來。

地上的人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怒不可遏:“是誰扔的石塊?”

“小民無意冒犯大人,請大人恕罪。”

“你……你等著吧。”

阿清扶起老乞丐,說:“雲伯伯,您沒事吧?”

老乞丐捂著胳膊,滿臉感激地說:“多虧阿清了,我只是擦破了點兒皮,救命之恩無以為報,今晚你惹到了城中權貴,請受老身一拜。”

夜色漸濃,阿清和阿遠收了攤位,回到租住的地方準備休息。這時,老乞丐找上門,說:“阿清,我思來想去,這個東西就送給你們吧。”老乞丐遞過來一個木盒子。

“雲伯伯,這是什麼東西啊?”

“這可是寶貝呦。”

阿清開啟盒子,裡面整整齊齊地放著兩枚燕子形狀的青銅符。

老乞丐指著盒子裡的東西說:“這是飛燕符,把它掛在任何東西上,那東西就像有生命一樣,不管你想把東西扔向哪裡,那東西都能乖乖地找到目的地。”

阿遠驚奇地問:“這世間有這麼神奇的東西嗎?”

老乞丐說:“口說無憑,我們試一試就知道了。”他拿出一枚飛燕符,拴在一把飛刀上,說道,“回阿清的老家吧。”

只聽“嗖”的一聲,飛刀就沒有了蹤影。

阿清看得發愣,老乞丐挪動著身體走了,邊走邊說:“至於信還是不信,你們回到老家就知道了。”

回到老家,阿清和阿遠看到一把飛刀穩穩地插在阿清老家的門上,飛刀上掛著一枚小小的飛燕符。阿清知道老乞丐送給自己的確實是寶物,小心翼翼地把飛燕符從刀上解下來,收進木盒子裡。

躺在床上,想起老乞丐的話,阿清和阿遠輾轉反側。

阿遠問道:“阿清,你說這飛燕符真的什麼東西都能找到嗎?”

阿清想了想說:“不清楚,但現在—雲伯伯隨意扔的飛刀真的插在老家的門上了。”

阿遠沉默了一會兒,問:“那你說,如果把飛燕符帶在身上,它能讓我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嗎?”

阿清翻了個身,說:“我不知道,明天幫你準備盤纏和乾糧,試一試。”

第二天,阿遠帶著一枚飛燕符找父母去了。

第三天下午,阿清被兩天前大馬揚蹄掀翻在地的王涯大人抓走了。

阿清被帶到衙門的後堂,跪在地上,抬起頭看見王涯和知府大人。知府指著阿清說:“你一介草民,竟敢衝撞王大人,兩天前王大人的坐騎被你的石子驚嚇,最後將王大人跌落在地。你可知罪?”

阿清道:“大人,小民冤枉啊!”

知府說:“王大人身負皇命,緝拿朝廷要犯,如今因你背部受傷,無法及時完成任務,來人啊,把阿清押入大牢。”

阿清苦苦哀求,但沒有任何效果,最後被衙役拖進了牢房中。

第二天,阿清叫住獄卒,說:“獄卒大哥,能幫個忙嗎?”

獄卒不耐煩地問:“你要幹什麼?”

阿清從懷裡掏出二兩碎銀子,說:“大哥,我有要事求見知府大人。這點兒小意思,請你先拿著。”

過了半個時辰,知府來了,阿清說:“大人,如果我能抓住王涯大人想要緝拿的要犯,您能放了我嗎?”

知府上下打量了一下阿清,說:“難道你有線索?”

阿清連忙跪在地上,把飛燕符的神奇告訴了知府。知府半信半疑地說:“諒你一個耍把戲的也不敢欺瞞本官。說說吧,這飛燕符如何能抓住犯人?”

“我需要兩個風箏。其中一個是一般的風箏,另一個風箏需要三個人那般大,在腹部做一個鐵架,一定要結實。”

知府驚異地看了看阿清,最後還是點點頭,說:“我會吩咐手下人去紙鳶鋪定做的,你還有什麼要求?”

阿清補充道:“在牢房裡,我無法施展飛燕符的法術,必須要放我回家才行。”

知府摸摸鬍鬚說:“好。”

沒過幾天,知府帶著一隊人馬,拿著兩隻風箏,押送著阿清回到他的家中。阿清找到藏好的木盒,從裡面拿出剩下的一枚飛燕符,掛在小風箏上,對領兵頭領說:“你要追的逃犯姓甚名誰,只要告訴風箏,風箏就會帶你找到的。”

頭領對風箏說:“去找朝廷頭號罪犯顏玉清。”然後,他將風箏扔上天,只見風箏在空中打了個轉兒,向相反的方向飛去。頭領連忙對手下說:“快,跟上風箏。”

知府看著遠去的風箏,對阿清說:“抓不到犯人,你就繼續坐大牢!”說著,留下一隊士兵看守阿清,自己和隨從們打道回府了。

果然,風箏飛了兩天就找到了朝廷正在抓捕的顏玉清。知府大人用風箏緝拿逃犯的事情一下子傳遍了京城,王涯聽說了飛燕符的神奇,非常生氣,因為自己的功勞被阿清奪去了。

“大人莫急。”王涯身邊的手下說,“聽那阿清說還有一枚飛燕符,讓小的幫你搶過來。”

王涯聽後,拍手稱好,說:“那就快行動吧。”

王涯的手下帶著一隊士兵,徑直趕到了阿清的住處。

“開門。”他們拍打著緊閉的木門大喊道。

“別敲了,這個地方沒人住了。”一個聲音從房頂上傳來。

他們抬頭一看,阿清正抓著大風箏,大聲說:“回去告訴你們的主子吧,我走了。”說完,跑了兩步,大風箏帶著阿清飛到了空中,轉了一圈兒後,向遠方飛去,門外的一群人看得目瞪口呆。

原來阿遠用那枚飛燕符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后,又把飛燕符拴在飛刀上,說了一聲:“請趕緊回到阿清的老家吧!”如今,阿清從門上拔下阿遠送來的飛燕符,坐上大風箏,輕輕說了一聲:“走了,去找阿遠了!”

中國民間故事20

吳用雖然出身寒門,但生得俊秀聰明,從小在學堂唸書。吳用的對門,是一位財主。這財主念過幾天《四書》《五經》,整天斯斯文文的。他聽街坊鄰居誇獎小吳用如何天資聰慧,心裡不忿,就想耍耍小吳用。

這天小吳用散學回家,財主連忙喊住,對小吳用說:“都說你聰明,來,我考考你。”吳用知道這財主一肚子壞水,並不怕他,說:“你出題吧?”

財主說:“我出的題很簡單,問你有幾位令尊?”吳用連想也沒想,隨口答道:“三位。”財主哈哈笑起來,“鬧了半天,你是個驢屎蛋子,繡花枕頭,稀鬆一包棗。還虧整天唸書,連令尊是啥都不懂。令尊就是爹,你有三個爹。”

吳用反問道:“你幾位令尊?”財主答:“一個。”

吳用一本正經地說:“人哪有一位令尊的?”

“人還有幾個爹。”

吳用鼻子一哼說:“瞎吃那麼多年的飯,連這也不懂。我告訴你,不光你爹稱令尊,你老岳父也稱令尊。沒你老岳父,你打八輩子光棍。你老師也稱令尊。沒你老師,你是個旅生子貨。”

老財主被罵得啞口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