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七夕節

古人怎麼過七夕

古人怎麼過七夕

古人怎麼過七夕

七夕最早源於三四千年前,通俗名是“中國女兒節”,是姑娘們穿針乞巧、祈願禱福的日子。原汁原味七夕習俗卻日漸式微。讓我們一起看看古人是怎麼過七夕的。

一曰卜巧。“卜巧”即卜問女孩子將來是否心靈手巧、巧到何程度?《開元遺事》有載:唐玄宗與諸妃每至七夕晚上,便會聚集清華宮就宴,讓宮女們將蜘蛛放進一個小錦盒裡,察看蛛絲的細密,用以卜問巧的程度如何。《夢梁錄》則說,南宋杭州“其日晚晡時,傾城兒童女子,不論貧富,皆著新衣。富貴之家,於高樓危榭,安排宴會,以賞節序。又於廣庭中設香案酒果,遂令女郎望月,膽鬥列拜,次乞巧於女、牛。或取小蜘蛛,以金銀小盒兒盛之,次早觀其網絲圓正,名曰‘得巧’。”

二曰賽巧。民間女子們比賽穿針引線,誰穿得快,誰便得巧。《荊楚歲時記》說:“是夕,人家婦女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榆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杭州一地則以麵粉和糖,製成各種形狀的小果,再以油煎之,名曰巧果。向晚陳於庭中,佐以蓮蓬、白藕、紅菱之類。對目穿針,祈織女賜以巧技。有詩曰:穿線年年約比鄰,更將餘巧試針神。誰家獨見龍梭影,繡出鴛鴦不度人。”

三曰乞巧。七夕前一天,女孩子們取雨水、井水各半,盛在碗中,放置露天一夜,再在太陽下曝曬半天。中午時分,每人將繡花針(或用新掃帚梢頭代之)放在水面上,浮而不沉,然後觀察針在水中的影子,或散如花,或動如雲,或成物形而巧妙者,被認為是“巧得巧”。如果針影或粗或細或直,毫無花樣者,便認為是“乞得拙”矣。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說明乞巧節是古人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拜月:

七夕蘭夜,拜月前先沐浴。樹液洗髮恐怕現在不大容易,畢竟切樹皮萃樹液要被視為環保的反例,因此取其意摘採幾片樹葉放入浴湯中就可以了。沐浴畢,換上輕盈的夏季盛裝,推薦民族傳統服裝漢服,輕盈的紗質裙衫比較符合祭月的氣氛。最好姐妹幾人聚集戶外,設小几案、上置簡單時令水果、七夕巧果等,焚香嫋嫋,輕衫飄飛,靜默地對月傾訴心願。

乞巧會

穿針應巧最傳統的乞巧活動是穿巧針。古時的巧針一般是多孔針,而現在還有待商業開發。現在可將七枚針合併在一起,一次穿過就算勝利。

喜蛛驗巧各人將自己準備的小蜘蛛一隻(鑑於晚上抓不太容易,建議事先準備)放在盒子裡,一邊蓋上蓋,一邊念:“七夕織女賜新妝,挑來蛛絲盒中藏。明朝結成玲瓏網;試比阿誰稱巧娘”……等第二天觀看織網情形。如果又圓又密就是巧兆啦。注意:記得將可憐的小蜘蛛及時放生。

七夕娛俗

染指甲:對於女孩子,可以動手用天然的方式染指甲。鳳仙花染出的丹蔻不僅環保,也要比有機化合物的指甲油有趣味多了。方法很簡單:準備一些明礬,細細研磨成粉末,與搗碎成泥的鳳仙花瓣和在一起,敷在指甲上,用布條固定裹好,2天左右就可以了,其間可換敷幾次,也讓指頭透透氣。

做泥塑:作為對先人風俗的承襲,做磨喝樂泥偶自然是經典的`七夕節物手工。節日的休閒不必總是寄託於商業購買,自己動手學泥塑工藝,本身就是非常有意思的娛樂活動。磨喝樂是佛教護法神的一種,查其貌塑其形,順帶還學習了佛教知識,何樂而不為?自然,泥塑人偶皆為七夕玩具,造型空間本就沒有邊緣,自己做,和愛人一起做,手把手帶小孩子做,泥巴弄到了臉上,快樂留在了心裡。商業者也可以開發,讓更多更豐富的七夕節日人偶玩具回到我們的街市,回到我們的心中。

姐妹盟

古時流傳有湊齊七位姐妹在月下義結金蘭的習俗。據說這天夜裡結盟的姐妹會友誼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