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小學讀後感怎麼寫

小學讀後感怎麼寫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一段影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讀後感也可以叫做讀書筆記,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體,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簡單說就是看完書後的感觸。

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如果是走馬觀花地讀,囫圇吞棗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透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以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準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裡只能論述一箇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裡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複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讀後感範文

範文一:《昆蟲記》讀後感

暑假裡,我反覆讀了法國著名作家法布林的《昆蟲記》。它用生動活潑的語言記錄了幾十種昆蟲的'生活習性,讓我重新認識了昆蟲。法布林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去觀察昆蟲,記錄昆蟲的各種特點,他就是這樣不辭辛勞地為我們揭開了昆蟲神秘的面紗。

看完這套書後,我總覺得昆蟲有時侯就像人一樣,它們也懂得團結互助,比如說糞金龜,如果糞球太大,一隻糞金龜推不動,另一隻糞金龜就會伸出援手,幫忙一起推,這不正是“眾人划槳開大船”嘛!不過有的糞金龜的行為就不那麼光明磊落了,它們有時會把主人剛剛搓好的糞球滾走,這種不勞而獲的偷盜行為讓我有些生氣。有些昆蟲很勤勞,比如說小蜂,它喜歡吃柑橘蟲,如果沒有小蜂,哪來那麼甘甜的橘子?假如沒有蜜蜂和蝴蝶勤勞地採蜜、授粉,我們根本就吃不上這麼美味的蜂蜜;欣賞不到五彩斑斕的花兒。

我最喜歡的昆蟲是蟬,它們在炎熱的夏季不知疲倦地鳴叫,也許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它們的叫聲實在讓人厭煩,但我卻不這麼認為。蟬兒們是用生命在歌唱,因為蟬的一生非常短暫,只有短短的一個夏季,秋天則是它們生命的終結,但它們仍然歡樂地歌唱,像在舉行大合唱。它們的歌聲告訴我們做人不要悲觀,要往好處去想。

在《昆蟲記》中我發現法布林不像有些昆蟲學家,像做手術那樣把昆蟲的肚子用特別的手術刀“破”開後對它們進行研究,法布林是把昆蟲放在一個空間裡去觀察,去思考,從不肆意虐殺昆蟲。他對昆蟲是真正的喜愛,像愛朋友一樣去對待它們,我不禁對他肅然起敬。

感謝法布林,感謝《昆蟲記》,陪伴我度過了無限美好的時光。

範文二:《張良傳記》讀後感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是一篇關於張良的傳記。司馬遷筆下的張良在那個動盪不安、政治鬥爭複雜以及軍事鬥爭尖銳的年代,展現了自己的足智多謀以及超群才幹。

張良,字子房,又稱張子房。漢初三傑之一,偉大的謀略家、政治家。“狀貌如婦人好女”的他隱忍謹慎、高瞻遠矚、淡泊名利、明哲保身、又有著極深的城府。青年的張良血氣方剛,因國恨家仇,不惜一切代價去刺殺秦王,未遂後流亡於外。

我曾以為所有人都會年少輕狂,可在張良身上,我卻看到了一個年輕人的隱忍。《留侯世家》中有這麼一個橋段:張良遇到圮上老人,這位老人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橋下,張良沒有扭頭就走,而是恭恭敬敬地完成老人交給他的“任務”,這是何等隱忍!在《鴻門宴》中,張良建議劉邦以低姿態與會,不要因一時之辱,與項羽發生語言碰撞,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張良隱忍的性格品質。當劉邦聽說韓信攻下齊國想自立為王而怒髮衝冠時,張良讓劉邦隱忍:“漢方不利,寧等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這也許這就是小不忍則亂大謀吧,張良的謹慎隱忍,不僅多次幫助劉邦化險為夷,而且還使自己名留千古,為後人所敬仰。

後來,張良追隨了沛公,處處表現出了他的高瞻遠矚和超群才幹。如設計擊敗秦軍,勸諫劉邦撤出秦宮,爭取彭越,籠絡韓信,進而滅楚助等。劉邦奪得江山之後,張良又建議封賞與之有宿怨的雍齒,這一舉措不但穩定了人心,還加強了內部團結,為初漢的穩定與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作為一位軍師,張良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不用拋頭顱灑熱血便可以引領當時的風向,這就是大智慧,這就是王者風範!

在漢初三傑中,韓信被殺,蕭何被囚,毫髮無損的就只有張良了,這是為何呢?沒錯,就是因為張良淡泊名利,善於分析時勢,懂得在急流中勇敢脫身。漢六年,當所有人都想邀功得到榮華富貴時,張良卻對劉邦說:“始臣起下郢,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那是多少大臣夢寐以求的獎賞啊,在百廢待興的漢朝初年,張良的淡泊名利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贏得了民心。同時,張良也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這個道理,如果當時張良為財富動心,也許就連留候的位置都岌岌可危。

晚年的張良明哲保身、城府極深。面對呂后想保太子之位等涉及利害要緊的事情時,張良一直避免直面鋒芒,且為了逃過這些劫數,張良“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爾”,對外稱病而“到不引食谷,杜門不出歲餘”。

每個人都具有兩面性,我們都應該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和評價張良。因此,稱張良為一代“謀聖”也實不為過!

範文三:《物種起源》讀後感

《物種起源》是出自於英國著名生物學家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之手的偉大作品之一,他用自己的神思妙筆,撰寫了這本家喻戶曉的著作,以帶著神秘色彩的文字,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有趣的生物進化論,使我明白了世間萬物的“平衡”之道!

首先,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達爾文與他的《物種起源》吧!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文名:truncatnles Robert Darwin, (1809 1882),出生於普雷斯頓,畢業於劍橋大學,英國最偉大的生物學家、博物學家之一,進化論的奠基人。曾乘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 年的環球航行, 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在《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著作中,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及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恩格斯將“進化論”列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物種起源》,英文名為:The Origin of Species.是達爾文論述生物進化的重要著作,出版於1859年11月24日。該書大概是19世紀最具爭議的著作,其中的觀點大多數為當今的科學界普遍接受。在該書中,達爾文首次提出了進化論的觀點。他使用自己在1830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達爾文試圖證明物種的演化是透過自然選擇(天擇)和人工選擇(人擇)的方式實現的。

在《物種起源》這本書裡,達爾文用一句句令人信服的話,表現了他追求真理,想以全新的生物進化思想推翻"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理論的決心。在書中,他有過著重的描寫:生物胚胎間,人、雞、豬、蛙、龜、魚等的早期胚胎很相似,這表明它們十分可能有共同的祖先。還有地理的分佈:在大體相似的氣候,如南美洲、非洲、澳洲都位於南半球,具有熱帶和溫帶的氣候,可是生物型別彼此差別很大,或者是說在有些地區,如非洲(或南美洲)內部各地氣候條件很大,但那裡的生物型別卻彼此相似!而生物可分成門、綱、目、科、屬、種六個層次,每個層次都種類繁多,各式各樣,可每一層之間,都有著或多,或少的類似、相同點!

透過這本書,我不僅瞭解到了與科學有關的有趣內容,還讓我有了許許多多的聯想呢!

當我讀過《物種起源》後,第一個在腦海裡產生的聯想,那便是世間萬物的“平衡”。所謂大自然的平衡,說白了,也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無奇不有的自然界裡,什麼都有自己的“平衡”!從進化論可看出很多物種的1、生存的平衡。所謂生存平衡,顧名思義,也就是各種生物為了生存,或者說準確點,是為了適應周邊的生存環境,而進行一代又一代,不斷的進化、演變,繁衍後代,才使得大自然還能像現在這樣:生生不息!最明顯的例子,便非長頸鹿莫屬了!長頸鹿是很古老的動物,他們在古代脖子沒那麼長的,因為遠古的樹長的很高,所以它們只能吃一些比較矮小的樹的樹葉,但那些矮小的樹被他們吃完後,他們沒辦法吃比較高大的樹的樹葉,所以長頸鹿為了吃到高大的樹的樹葉而逐漸進化,所以成了現在這個樣子。2、生態的平衡。這個平衡可以說是“何人不知,哪人不曉呢?”

記得四五年級曾學過一篇別有一番道理的課文《鹿與狼》,相信大家一定都沒忘吧!動物們與自己的天敵互相爭鬥,才是最原始而卻最有效的解決生態平衡危機的最佳辦法。自然還有,3、生命的平衡。宇宙生命從無到有,誰也不知道生命的誕生是如何到死亡的。但其實生命是永恆的,宇宙中的萬物,都有誕生的一刻,但同時也有死亡的一刻,從合成恆星,到自然爆炸或意外毀滅的過程,都是平衡的,自然界對待生命永遠一視同仁… …

《物種起源》這本書為我們開啟了科學那聖神的殿堂之門,它將無限的課外有趣知識、道理帶給我,並告訴了我:科學是永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