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春節

春節的習俗資料

關於春節的習俗資料

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了關於春節的資料,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聯的來歷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東海中有座風景秀麗的度朔山,山上住著形形色色的妖怪。度朔山上有一株大桃樹,上面結滿了鮮美甜蜜的大仙桃。這棵大桃樹根深葉茂,枝幹向外伸展開來,足足有方圓三千里,樹上住著一隻金雞。大桃樹的東北面有座鬼門,世上所有的鬼都必須從那兒出人。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間作祟就派了兩個守門神在鬼門口把守,他們是弟兄倆,一個叫神荼,一個叫鬱壘,還有一隻大老虎陪伴著弟兄倆。

每天早上金雞鳴唱之時,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須趕回鬼域。

神荼、鬱壘弟兄倆便在這棵樹下檢閱鬼怪。這弟兄倆守門可稱職了,專門懲治惡害的鬼怪,如果他倆遇到狠毒的惡鬼危害人間,就用葦索把他綁起來,讓那隻大老虎將他吃掉。所以,任何惡鬼都怕他們。

後來,神荼、鬱壘弟兄倆上了天庭,成了專門懲治惡鬼的神仙,老百姓都拍手稱快。於是,在民間,神荼、鬱壘弟兄倆成了正義和勇猛的象徵與化身。以後每逢過年,老百姓就用桃木製成板塊,約七八寸長,一兩寸寬,畫上神荼、鬱壘的像,或是寫上他倆的名字,掛在家門兩邊。人們還在門上畫虎,門頭掛上葦索,借神荼、鬱壘的威風來驅災壓邪,保佑家人一年都平安。神荼、鬱壘,成為威震妖魔鬼怪的門神。這種用桃木製作的木塊當時就叫“桃符”。現在日本人新年在門前設門松,親自在門媚上掛一個草繩結子,就是源自中國的這種古代習俗。

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開始被秦瓊和尉遲敬德所取代。《西遊記》裡記載了這段趣事:徑河龍王和一位算卦先生打賭,結果觸犯天條,罪罰問斬。玉帝任命魏微為監斬官。徑河龍王來向唐太宗求助。太宗答應了他的請求,快到監斬龍王的時辰,他將魏微召來下棋對弈,魏微只得遵命。不料,到午時三刻,魏微突然伏在棋盤上睡著了。唐太宗暗喜,沒有喚醒他。想不到,一向敬業的魏微居然在夢鄉里靈魂昇天,將那龍王斬了。龍王的魂魄十分不滿,日夜在宮外號叫哭喊,指責太宗沒有誠信。唐太宗為此十分惱怒,弄得食不知味,寢不能安。

秦瓊、尉遲敬德兩員大將見太宗深受驚擾,便挺身而出,日夜守在宮門外面保駕。那鬼魂害怕他倆會將自己捉住,驚恐而逃。

唐太宗十分感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保駕有功,便命宮中畫師將他倆的像畫下來,張貼在大門兩邊,結果也是嚇得龍王魂魄再也不敢出來。於是,這兩員大將便成為了遠近聞名的門神了,被後代人們所尊崇。

到了以後,不僅僅神荼、鬱壘、秦瓊和尉遲敬德,一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如孫武、趙雲、岳飛等,一些神通廣大、百戰百勝的神話人物如《封神演義》中的燃燈道人等,也被奉為門神。隨著門神人物日益人間化,門神的職能開始由單純的保護門庭、驅邪避鬼逐漸擴充套件為飽含人性化的意蘊,增加了慶賀新年、祝福吉祥的內涵。

為什麼要用桃木來做桃符呢?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是仙木,能壓服邪氣,能制伏百鬼。後來慢慢地時間長了,人們就不一定在桃符上畫神茶、鬱壘、秦瓊和尉遲敬德等人的像,而是在上面寫一些除禍降福的吉利話,如“有令在此,諸惡遠避”等。

唐朝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既不失桃木鎮邪的意味,又可表達自己美好的心願。王安石的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正是這種風俗習慣的寫照‘後來,人們越來越覺得桃木板有些笨重,使用不太方便,開始逐漸用紙張代替,稱之為“春貼紙”。

據《宋史蜀世家》記載。到了五代後蜀廣政二十七年(946)春節前夕。五代後蜀皇帝孟和下令,讓群臣在桃木板上題寫對聯以試文采。可是,他看了群臣們呈上來所有的對句都不滿意。最終,他親自提筆在桃木板上寫了一副聯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是我國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副最早的春聯。

到了宋朝,春節貼春聯的民間習俗開始流行,但當時還是把它稱作桃符。春聯的正式命名,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特別喜歡寫對聯,不僅自己喜歡揮毫,還常常鼓勵群臣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上至公卿百官,下至士庶平民,門上必須貼春聯一副。

大年初一,朱元璋微服查訪,看見家家戶戶文采斐然的春聯高興異常。當他行至一戶人家,發現門上沒貼春聯,便問何故。後得知這家是個屠戶,自己不會寫對子,朱元璋便根據此人職業特點,提筆寫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對聯、橫批“祖傳技藝”,送給了這戶人家。這個屠戶感激得直給朱元璋叩頭。

《明史陶安傳》中記載道:明太祖朱元璋“御製門帖子”送給御林院學士陶安。帖上寫道:“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成為當時最有名的一副春聯。

由於朱元璋的倡導,春節貼春聯的習俗越來越盛了。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人臘月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

清朝時,文人墨客常常寫了春聯拿到集市上賣,或在集市上根據顧客的需要來題寫。現在每到臘月,街上也張掛著各種內容的春聯供人們選擇,尤其在農村集鎮,此俗更是長盛不衰。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有人認為,窮年也好,富年也罷,貼上春聯。就等於貼上了喜慶,希望來年的日子愈過愈紅火。

到清代,春聯的水平有很大提高。相傳清朝乾隆皇帝遊江南的時候,有一天經過南方一個口日通州的小鎮。他想到河北省有個大地方也叫通州,於是就寫了一副對聯的上聯,並讓他的隨從侍臣對下聯,他這樣寫道:“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這下可把他的隨從們急壞了,對了很多下聯,乾隆都不滿意。後來,一位小隨從發現通州這個小鎮當鋪比較多,他就對了一句:“東當鋪西當鋪,東西當鋪當東西。”乾隆大加讚賞,認為這個小隨從聰明伶俐,是可造之材,當即御命給他加官晉爵,連升三級。由此故事可知,清朝時期,春聯已經很盛行了。

春聯的種類很多,有門心、框對、橫批、斗方、春條等。採用哪種春聯,多根據使用的場所來定。春聯的內容也豐富多彩。如灶臺上貼上“紅火通山洞。青煙透九霄”,別有趣味;牲口棚裡貼上“槽頭興旺”,主人的心願便已一目瞭然。有的地方農村還用紅紙寫一個“酉”字貼在家裡器物上,“酉”為白虎的代稱,有驅妖、鎮邪的含意,春節貼個“酉”字,表示祈求平安、驅除邪惡、豐衣足食的願望。

春聯的橫批是貼在門口上方橫媚上的,它和門對組成一個整體,舊時一般只寫四個字,如“富貴吉祥”、“江山萬代”、“五穀豐登”、“加官進祿”之類。

總之,“新年新月過新春,紅花對子貼滿門”,人們紅紅火火地度過一個歡樂的節日。迎接一個更新的歲月。

春節的傳統民俗

年節是除舊佈新的日子,年節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年節的活動卻並不止於正月初一這一天。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節起,人們便開始“忙年”:掃房屋、洗頭沐浴、準備年節器具等等,所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辭舊迎新”。

年節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謂穀子一熟為一“年”,五穀豐收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現了一年一度的慶祝豐收的活動。後來,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諸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井神等諸路神明,在年節期間,都備享人間香火。人們藉此酬謝諸神過去的關照,並祈願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年節還是閤家團圓、敦親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分發“壓歲錢”,一家人團坐“守歲”。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辭舊歲、迎新年的活動達於高潮。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後依次給尊長拜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

年節更是民眾娛樂狂歡的節日。元日以後,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雜耍諸戲等,為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喜慶氣氛。

因此,集祈年、慶賀、娛樂為一體的盛典年節就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佳節。而時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動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節的主要習俗,都完好地得以繼承與發展。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窗花與“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於傳統。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之意。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