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是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下面pincai小編為大家精心蒐集整理的幾篇蘇東坡傳讀後感,歡迎參考!

【1】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軾和林語堂,這兩個閃耀文壇的名字放在一起,想不熠熠生輝都難。恰巧這兩位文學家又都是我鍾愛的大家,所以讀《蘇東坡傳》就有了“讀一本書,曉兩大家”這樣絕對划算的感覺。看蘇軾的生平,和林語堂對話,在時空隧道中來來回回。

讀完這本書,從對蘇詩的喜愛到對蘇軾的瞭解,再讀蘇詩,就有了更深的感受。斷斷續續下來,邊讀邊忘,用了半年多才讀完。掩卷之餘,一個相對完整的蘇軾的形象模糊且清晰地展現在眼前。在我眼裡,蘇軾既是凡人亦非凡人。他有普通人都有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更有常人沒有的文學造詣,居高望遠。。

蘇軾的藝術成就廣泛,令人稱歎。我們熟知的詩詞歌賦自不必說,書法繪畫方面他也頗有造詣。“崇尚自然”這種創作或審美的趨向,是蘇軾一貫的藝術追求的一種表現。他為文,不飾雕琢,純自天然,任情資性,洋洋大觀。有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風貌。蘇軾曾言作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在他的辭章,詩句中,我們所閱讀和體察到的恰恰是他的這種渾然天成的特質。蘇軾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他最早提出“文人畫”,認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他主張,畫不應著意於形似,而應注重寓意,表意,用意傳情。其筆底的盤繞扭曲的奇石怪樹就是他內心複雜情感,抑鬱感慨的真實寫照。他是把他內心的情感意象化了,那磐鬱屈曲的筆線構築起的石頭與樹木,其實已不是客觀現實中的頑石與樹木,而是被蘇軾人格化了的,給予了其自身命歷與精神象徵的樹木與頑石。所以,那形象距離客觀物像雖越來越遠,但離內心卻越來越近了。在書法上,他的態度與詩畫是一脈相承的。他在《評草書》中道:“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草書雖是積學乃成,然要是出於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書,此語非是。若是匆匆不及,乃是平時亦有意於學,此弊之極,遂至於周越仲翼,無足怪者。吾書曾不佳,然自出新意,不賤古人,是一快也。” 除此之外,他還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

最讓我敬佩的是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期間,胸懷天下,心繫百姓。在杭州發生了旱災和飢疫的時候,就請求朝廷減去杭州上供物品的1/3,用以救濟災民。他自己也拿出一些錢供救濟災民之用。杭州經歷旱澇災害之後,蘇軾深感興修水利的重要性。當時,西湖已經嚴重淤塞.蘇軾招募民工,共用了20萬工,全面疏浚了西湖,並用西湖裡挖出來的葑草和淤泥,堆築起自南至北橫貫湖面的長堤,在堤上建造六座石拱橋。後人為紀念他,將這條長堤稱為“蘇堤”。詩詞上的成就展示了他文學的才華,政績的英明彰顯了他人格的高大。而蘇東坡的偉大卻不僅僅體現在這兩方面。他最吸引人的是他人格的完整,性格的本真。蘇東坡的一生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因為他可以駕馭自己心靈。他欽慕屈原、諸葛亮、曹操、周瑜等經世濟時的人物,提倡"丈夫重出處,不退要當前",要做一個風節凜然、敢作敢為的儒者;在他身遭貶謫,處境危艱時,又能以佛、老思想作為其處世哲學的主導思想和在險惡的政治逆境中自我解脫的精神支柱,保持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樂觀的情懷,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是極其難能可貴的。有言道,一味地執著經不起挫折,"至剛則易折","至皎則易汙"。然而蘇軾在他屢遭貶謫、備受打擊之後,並沒有陷入悲觀的泥潭.蘇軾的超脫不是與世無爭的歸隱,也不是放棄報國大志的出世的消沉,而恰恰是建立在對祖國、對江山、對人民更深沉更濃厚的愛之心靈。這是他幾經洗煉之後的蘇東坡的英雄本色! 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一個富有責任感計程車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人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  以儒治世,以道治身,以佛治心,這就是蘇東坡。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這就是蘇東坡。這位曠古奇才,留給我太多的遐想和深思。而林語堂的筆力也讓人意猶未盡。讀完全書,有讀完《紅樓夢》的感覺,竟迫不及待地想再讀一遍,相信,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2】蘇東坡傳讀後感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時光的沙漏中一點一點溜走,漸漸被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經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麼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迴盪。

往事如煙,似水流年,卻帶不走這樣一個熟悉的名字,一個為人所傳誦,為人所敬仰,為人所品味的名字蘇軾。

蘇東坡永遠是一個謎。他是一個政治家,一個大文豪,一個月夜徘徊者……而這並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蘇東坡一生坎坷,縱然歷“烏臺詩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苦痛,“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是何等灑脫。“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坦然。蘇東坡昂然挺立,捋須而笑,他的心靈完全向自然敞開,承受靈性的誘惑,以心靈的真實來體驗生命的過程。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為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於說:“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林語堂評價蘇東坡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為蘇東坡人格中那豁達樂觀的一面,他的詩詞奔放靈動,豪放不羈。“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背後,是詩人廣袤千里的豁達胸襟。

他至情至性。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對他情深厚重,妻子對他關愛有加。 悼念亡妻悽婉哀傷。他熱愛生活,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更是留下了“東坡肉”以傳後世。

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

蘇東坡一生都追求著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

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為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但是一代大師終於還是走了,走在了北歸途中,但即是面對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來生。此心安處是吾鄉。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是的,蘇東坡為文人留下了千古標杆,他為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靈魂。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3】蘇東坡傳讀後感

《蘇東坡傳》,非簡單之流水帳,更非採用“春秋筆法”,而是林語堂先生閱讀大量資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著的傳記。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與蘇東坡有諸多相似之處,不然為何其言己瞭解、喜愛蘇東坡,而又能將《蘇東坡傳》寫得如此色彩鮮明、感情豐富。

觀蘇東坡一生,無法不對其才智讚歎不已;而其言行、詩詞、幽默,無一不是其才智的體現。

蘇東坡是幽默的。某次與王安石談及王之所謂“字源學”時,引用《詩經》中“鳴鳩在桑,其子七兮”,並父母共九隻鳥,以王安石的方式來向其解釋為何“鳩”為“九”、“鳥”二字合成,實為嘲諷;後某次更戲謔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則‘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貶至缺醫少藥的海南之後,對朋友僧人參寥的關心,他仍在回信中說“但若無醫藥,京師國醫手裡,死漢尤多。”以此來告知朋友不必擔憂。

蘇東坡是熱愛生活的。其餘不必說,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蘇東坡是感情豐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詞,對其亡妻寄以情思,與其“大江東去”風格迥異,悽婉哀傷。在朝雲因瘟疫早逝後,他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均表達了深切情愛與傷痛,後來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詞中,以梅花象徵朝雲,既似寫花,又似寫人。

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群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剛剛被釋出獄後,即寫詩兩首,隨後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蘇東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無數,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對其關愛有加。儘管不如意事眾多,如朝雲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時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稱為過得快樂呢?

如林語堂先生所言,蘇東坡“像一陣清風過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誰說不是呢?僅此感懷東坡居士這位曠古奇才吧!

相關文章:

1.蘇東坡傳讀後感5篇

2.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

3.蘇東坡傳讀後感3000字

4.蘇東坡傳讀後感800字作文3篇

5.蘇東坡傳讀後感500字

6.蘇東坡傳讀後感600字

7.蘇東坡傳讀後感600

8.讀蘇東坡傳讀後感3篇

9.蘇東坡傳讀後感500

10.蘇東坡傳讀後感豁達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