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簡介

中秋節來歷簡介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中秋節來歷簡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中秋簡介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與春節、端午節、清明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從2011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由來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農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節”。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優良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古人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騷人墨客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徵,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成為一年之中的重大節日,又與科舉考試有著極其微妙的關係,在我國封建社會,開科取士,一直是統治者十分重視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闈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裡舉行。勝景與激情結合在一起,人們便將應試高中者,譽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須進行隆重慶賀,成為全社會人民的重要風俗,經朝歷代,盛行不衰,中秋節逐漸成為我國四大節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傳說

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年天上出現了十個太陽,直烤得大地冒煙,海水乾涸,老百姓眼看無法再生活下去。

這件事驚動了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餘的太陽。

后羿立下汗馬功勞,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奸詐刁鑽、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不久,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

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逄蒙看到了。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 輕而易舉的騙過了后羿。

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開啟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視窗,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逃走了。氣得后羿捶胸頓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絕的后羿,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每天都到月亮前觀望著愛妻。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訊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這個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鮮明的態度和絢麗的色彩歌頌、讚美了嫦娥,與古文獻有關嫦娥的記載相比較,可見人們對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飾,使嫦娥的形象與月同美,使之符合人們對美的追求。與現代流傳甚廣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輯《靈憲》則記載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竊王母不死藥服之,奔月。將往,枚佔於有黃。有黃佔之:曰:‘吉,翩翩歸妹,獨將西行,逢天晦芒,毋驚毋恐,後且大昌。’嫦娥遂託身於月,是為蟾蜍。”嫦娥變成癩蛤蟆後,在月宮中終日被罰搗不死藥,過著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隱曾有詩感嘆嫦娥:“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吳剛伐桂

抬頭仰望明月,可見當中有些黑影,在我國便傳說這就是吳剛在伐桂。唐代,演繹出吳剛砍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達五百丈,這株桂樹不僅高大,而且有一種神奇的自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吳名剛,本為樵夫,醉心於仙道,但始終不肯專心學習,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宮,令他在月宮伐桂樹,並說:“如果你砍倒桂樹,就可獲仙術。”但吳剛每砍一斧,斧起而樹創傷就馬上癒合,日復一日,吳剛伐桂的願望仍未達成,因此吳剛在月宮常年伐桂,始終砍不倒這棵樹,而他也不斷地砍下去。到最後,也沒能將那樹木砍倒。

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古時有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故稱“月夕”或“祭月節”。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中秋節月亮圓滿,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回家團圓,因此又稱“團圓節”、“女兒節”。在廣府地區,中秋節俗稱“月光誕”。仲秋時節各種瓜果成熟上市,因稱“果子節”。侗族稱為“南瓜節”,仫佬族稱為“後生節”等。

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文學作品。《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關於描寫中秋節的詩句

1、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2、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嫦娥》

3、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4、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蘇軾《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5、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 / 中秋月》

6、憶對中秋丹桂叢。花在杯中。月在杯中。——辛棄疾《一剪梅·中秋元月》

7、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8、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9、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潔。——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10、好時節,願得年年,常見中秋月。——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11、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

12、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3、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辛棄疾《木蘭花慢·滁州送範倅》

14、陰晴圓缺都休說,且喜人間好時節。——徐有貞《中秋月·中秋月》

15、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16、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晏殊《中秋月》

17、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秋瑾《滿江紅·小住京華》

18、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19、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蘇軾《念奴嬌·中秋》

20、柳下系舟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劉過《唐多令·蘆葉滿汀洲》

21、一月可曾閒幾日,百年難得閏中秋。——慧霖《閏中秋玩月》

22、雲山行處合,風雨興中秋。——高適《送魏八》

23、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24、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范成大《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

25、何須急管吹雲暝,高寒灩灩開金餅。——高觀國《菩薩蠻·何須急管吹雲暝》

26、瓊樓玉宇。分明不受人間暑。尋常豈是無三五。——郭應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27、中秋佳月最端圓。老痴頑。見多番。——陳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28、萬里嬋娟,幾許霧屏雲幔。——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29、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郭應祥《醉落魄·丙寅中秋》

30、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蘇轍《水調歌頭·徐州中秋》

31、遮莫圓明似前度,不知誰續廣寒遊。——慧霖《閏中秋玩月》

32、分不盡,半涼天。可憐閒剩此嬋娟。——吳文英《思佳客·閏中秋》

33、想見廣寒宮殿,正雲梳風掠。——辛棄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鈐》

34、斟酌姮娥,九秋宮殿冷。——史達祖《齊天樂·中秋宿真定驛》

35、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

36、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文徵明《念奴嬌·中秋對月》

37、每圓處即良宵,甚此夕偏饒,對歌臨怨。——吳文英《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38、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