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傳統節日

7月13日三伏天

7月13日三伏天

7月7日6時35分迎來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一個節氣——小暑,此節氣內,將迎來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專家表示,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13日開始,共計40天。

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為小暑,7月23日或24日,太陽到達黃經120度為大暑。“三伏天”在夏至後,小暑和大暑之間某日開始,立秋後還有一段民間所謂的“秋老虎”。民間有“小暑接大暑,熱得無處躲”的說法。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13日開始,8月22日結束。

人們常說“熱在三伏”。那麼,“三伏天”為何最熱?這是因為進入伏天后,地表溼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也就最熱了。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氣溼度大,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

針對即將到來的“三伏天”,勞動保障部門特別提醒說,用人單位應根據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適當調整作息制度,增加休息和減輕勞動強度,保證安全生產。

進入“三伏天”,天氣潮悶,使人難以喘息,這也是夏季最難熬的一個時期,人們彷彿置身於一個大蒸籠。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豔玲在此提醒說,此時節,要合理作息,晚睡早起,穿淺色衣服,隨身帶防暑降溫用品。在飲食調理上,少油膩,多清淡,可適當多吃一些苦味和酸味食物。

最熱的天不是夏至 “三伏天”為啥最熱?

夏天,北半球傾向太陽,太陽光的方向與地面近乎垂直,我們看到太陽在天上很“高”。夏至這一天,太陽在天上最“高”,理應是最熱的一天。但在實際上,最熱的天不是夏至,而是一個多月後的“三伏天”,大約是7月12日到8月27日。

這是怎麼回事呢?主要的原因是地球被濃密的大氣層所包裹。太陽光並不直接加熱靠近地面的空氣,而是先加熱地面。地面再透過紅外輻射、空氣對流和水分蒸發把熱帶給空氣。每平方米的地表上面,有大約10噸的空氣,可以儲存大量的熱。這就使地表的溫度不會太高。到了晚上,這些熱量又使地表的溫度不致過低。這樣,地球上的晝夜溫差只有幾攝氏度到十幾攝氏度。火星上空氣稀薄,晝夜溫差就可以超過100攝氏度。在太空中執行的人造衛星,被太陽照射到的地方溫度可達100到200攝氏度,而照射不到的'部分溫度又可以低到零下100到200攝氏度,就是因為周圍沒有空氣的緩衝作用的緣故。

因此,每天的平均溫度就不完全取決於從太陽得到多少熱量,而是每天得到的熱量和散失的熱量之間的差,即積累的熱量的淨變化。夏至那天北半球從太陽那裡接收到的熱量的確最多,但是在夏至過後的幾十天中,雖然太陽的位置不是最高了,但還是相當高;日照不是最長了,但還是相當長。每天接收到的熱量還是超過散失的熱量,所以日平均溫度繼續升高,到“三伏天”升到最高。只有當太陽足夠“低”,每天接收的熱量少於散失的熱量後,溫度才開始降低。

同樣的道理,每天中午12點是太陽最“高”的時候,但是一天之中溫度最高的時候不是中午,而是下午兩點左右。

有趣的是,地下的溫度也和地表的溫度變化不同步。比如8月6日一般是地表日平均溫度最高的時候。但是在地下60釐米處,要到8月20日溫度才最高。在地下1.5米處,就要等到9月10日。在地下3.5米處,要等到10月29日。到了地下9.4米處,夏季和冬季就和地表反過來了。窯洞冬暖夏涼,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且由於地下的冬夏與地表相比在時間上可以相差很大,有些植物根部細胞的繁殖反而是在冬天進行,夏天停止。

火星上空氣稀薄,不僅晝夜溫差大,日平均氣溫與日照相比,也沒有明顯的滯後現象。金星上又是另一番景象。由於大氣過於濃密(是地球上大氣壓的90倍),又主要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從太陽進來的熱量很難“逃脫”,使得金星表面燙如煉獄,鉛在上面都會融化。這樣一比,我們生活在地球的大氣中,真是很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