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情人節

中國有多少個情人節?分別是幾月幾號?

中國有多少個情人節?分別是幾月幾號?

對於中國情人節,目前大致有三種說法:一個是元宵節(正月十五);二是農曆三月初三,相比之下,這個更為準確,另一個是七夕節(本稱乞巧節,七月初七) 正月十五元宵節,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七夕更傾向於是一個女子過的節日,其內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因此不能單純地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就把七夕附會成“情人節”,嚴格意義來說,元宵節的“情人節”功能勝於七夕節。

爭議

對於中國情人節的說法,有民俗學者2013年7月相繼痛批是商業炒作,北大教授張頤武7月13日在微博中稱,傳統上,除了牛郎織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說:“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靈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兒節。”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說,七夕節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白頭偕老"的情感,不是表達婚前情人或戀人的情感,這是在不同人生階段的兩種感情。將七夕節稱為"中國情人節"並不妥當。

三月初三是情人節的理由

周禮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閨閣之中的(也就是閨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幾天出門時間,(雖然這是禮節,不是硬性規定,但是誰會去追求不守禮教的人。)元宵看燈,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單身男女們相遇相識的日子。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都停下勞作,穿上新衣,沐浴祭祖,然後踏青賞春,結伴遊樂,單身男女們都到河邊相遇相識(和現在的相親大會一樣,只是沒有主持人而已)。

相比七夕,三月初三更適合中國情人節: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與愛情並無直接關係。

其次,“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遊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這,這一定也並沒有跡象表明是情人節,而只是乞巧節。而“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三,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只有在春天的時日裡才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之時,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裡悽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四,儘管七夕與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有關,但不能因為這個愛情故事就想當然地把七夕當成是情人節。況且由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成的故事演繹為中國的情人節,總會給人一種悽苦的審美感覺,缺少情人節的'甜蜜氣氛。難怪早在秦代的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牽牛、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了。

由此看來,作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作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時下有人炒作‘七夕’是中國的情人節,儘管有牛郎織女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但七夕是一個多情自古傷離別的日子,是讓情人們喜歡不起來的。而農曆的‘三月三’,時值清明前後,楊柳婆娑,春暖花開,帥哥靚女相約踏青,互表愛慕之情,才是最具浪漫的情人時節,人們哪有拖兒帶女談戀愛的,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情人節’是三月三。”任振河教授堅持自己的想法。

乞巧內涵

其實,乞巧節並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民間又稱“七姐”。乞巧節是女子的節日,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乞巧的方式各年代地方皆有不同,最有名的是穿針乞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得巧者;蛛絲乞巧則是把小蜘蛛放在盒子中,以其織網疏密為得巧多少;明清時代流行的投針驗巧是指在水盆中放入縫衣針,以盆底針影形狀判斷是否“得巧”。除了穿針乞巧,還有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為牛慶生、曬書曬衣、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誕、染指甲、婦女洗髮、結紮巧姑、拜“七孃媽”。後來這個“乞巧節”還被傳到東南亞以及日本和韓國。

商業炒作

民間的一些節日得到重視,乞巧節,在民間一直過得很正常,有人還在為這個乞巧節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不知哪一天開始,乞巧節又有些變味,這個節日又被一些人說成是“中國的情人節”。商家媒體聯合炒作報道,使人一聽見“中國的情人節”,就不免心生厭惡,因為“中國的情人節”未免太多了,你看,正月十五元宵節,被意淫成“中國的情人節”;八月十五,也被意淫成“中國的情人節”;好端端的一個七夕節,又被說成是“中國的情人節”。有些商家藉機搞促銷,有些婚介機構趁機搞聯誼,媒體也不惜版面爭相報道。“中國的情人節”剛開始聽說的時候,也覺得浪漫、洋氣,與國際接軌;但是,一年有好幾個“中國的情人節”是不是太俗、太濫、太賤了?當然,不可否認,對真心相愛的人來說,每天都是“情人節”。然而,無論以什麼形式過這個“七夕節”,都請尊重它本來的文化歷史內涵,千萬別褻瀆了愛情。

元宵愛情元素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南宋歐陽修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物件。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

乞巧節

七夕乞巧 ,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

七夕節別稱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塗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曆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七夕,原名為乞巧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

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