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文化

小暑是第幾個節氣

小暑是第幾個節氣

小暑是第十一個節氣。我國一共有24個節氣,分別如下:

立春、雨水、驚蟄、 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 小滿、芒種、夏至 、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 大雪、冬至、 小寒、大寒

俗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7月7日為小暑。我國古代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7月13日,將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小暑是入伏嗎?下面為你解答什麼是小暑,什麼是入伏?

什麼是小暑?

小暑,是中國24個節氣中的第11個節氣。小暑的時間是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05°時為小暑。因此今年的小暑是7月7日。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小暑是相對大暑而言,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小暑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

什麼是入伏?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今年初伏第一天是7月13日。“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小暑是入伏嗎?

小暑並不是最熱的時候,進入伏天后,市民將迎來酷暑的考驗。人們常說“熱在三伏”,通常三伏天就在小暑節氣中開始的。每年夏至日開始的第三個庚字日(如庚子日、庚寅日)出現的那天,就是入伏的日子,每年入伏的日期各不相同。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曆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

在夏至後氣溫驟升,形成灼熱的暑天。把最熱的.暑天稱為“伏天”,是起源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史記·秦紀六》中雲:“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張守節曰:“六月三伏之節,起秦德公為之,故云初伏,伏者,隱伏避盛暑也。”

小暑期間是雷暴、雨水最多的季節,二十四節氣之小暑後還有一週時間就將“入伏”,進入一年中最酷熱的日子。今年的伏天有40天,比去年多出了10天。眾所周知,小暑節氣的到來標誌著將進入夏季最炎熱的階段。氣象專家表示:實際上小暑節氣炎熱程度取決於出梅早遲和有無颱風影響,出梅遲和梅雨量大,易出現洪澇災害;出梅早並且沒有颱風影響,天氣就炎熱,易出現高溫伏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