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元宵節

元宵節猜燈謎遊戲

元宵節猜燈謎遊戲

謎語:

1、圓圓漿果色澤豔,草龍珠兒味道甜(打一水果)

2、寶島盛產越王頭,甜汁美味好好喝(打一水果)

3、胖胖小傘林中開,等著姑娘把它摘(打一蔬菜)

4、白裡透紅渾身毛,果肉豐富皮兒薄(打一水果)

5、身材纖細披綠袍,切碎包餃味兒好(打一蔬菜)

6、圓圓個頭呈青色,輕輕一咬皺眉頭(打一水果)

7、高高個頭不算醜,一身上下寶貝有,頂上穗兒當笤帚,剩餘穀粒可釀酒(打一植物)

8、紅紅燈籠高高掛,歡歡喜喜迎新年(打一節日)

9、十蒸九曬肉兒厚,酸甜適度好入口(打一食物)

10、蜻蜓最愛頭上留,停歇片刻立馬走(打一植物)

11、身披綠袍有柔毛,頭上開有小黃包(打一蔬菜)

12、硃紅果兒掛樹腰,透明天漿甜度高(打一水果)

13、小小丸子白又白,裡面黑泥流出來(打一節日食品)

14、青青藤兒上籬笆,紅白喇叭美如畫(打一花卉)

15、小小球兒渾身刺,醫藥當作瀉藥吃(打一植物)

16、粉色絨球討人愛,人若一碰它不開(打一花卉)

17、青青草兒水上漂,風兒一吹隨著搖(打一植物)

謎底:

1、葡萄(別稱“草龍珠”,漿果多為圓形或橢圓,色澤隨品種而異。粒大、皮厚、汁少、優質,營養價值很高。)

2、椰子(寶島為海南島,盛產美味怡人的椰子,又稱“越王頭”,果實很大,垂掛於枝間,果實外有粗皮,棕色。皮內殼很堅硬,圓而微長。膚內裹有像乳汁一樣的漿,飲來清涼可口,芳香溢人。)

3、蘑菇(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兒歌叫作《採蘑菇的小姑娘》,而我們在生活中常見的蘑菇多半為矮小偏胖的形狀,菌蓋的形狀似一把撐開的小傘。)

4、水蜜桃(成熟的水蜜桃略呈球形,表面裹著一層細小的絨毛,青裡泛白,白裡透紅。皮很薄,果肉豐富,宜於生食,入口滑潤不留渣子。)

5、芹菜(芹菜葉洗淨剁碎,與肉餡按1∶1的比例攪拌均勻,放入少許食鹽、薑末、五香粉等調料,這樣做成的餃子味道鮮香。)

6、梅子(也稱為青梅,性味甘平、果大、皮薄、有光澤、肉厚、核小、質脆細、汁多、酸度高,被譽為“涼果之王”、“天然綠色保健食品”。)

7、高粱(中國栽培較廣,以東北各地為最多。食用高粱穀粒供食用、釀酒。糖用高粱的稈可製糖漿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

8、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9、話梅(製作話梅用芒種後採摘的黃熟梅子,俗稱黃梅。“十蒸九曬,數月一梅”,最後成為肉厚乾脆、甜酸適度的話梅。這種話梅如果貯藏得好,防潮防蛀,可儲存數年而不變質。)

10、蓮蓬(蓮蓬的中間有無數顆嘿元洞,長得像浴池裡的噴頭一樣;池塘中的美景美不勝收,蜻蜓、水鳥都愛停靠在蓮蓬上歇息。)

11、絲瓜(有稜溝,被微柔毛。花冠黃色,輻狀,開展時直徑5-9釐米,成熟瓜纖維發達,可人藥,稱絲瓜絡,有調節月經,清熱化痰,涼血解毒等功用。)

12、石榴(別稱:天漿,多為硃紅色,亦有黃色和白色。漿果近球形,甜度高,花朵潔白,果實淡綠,籽粒明如翠玉而著名。)

13、湯圓(中國的代表小吃之一,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裡面多半是芝麻餡兒,為黑色,煮熟後的湯圓,流出來的黑芝麻像一灘泥一般。)

14、牽牛花(別名喇叭花、牽牛,繞籬縈架的牽牛花枝頭,就開放出一朵朵喇叭似的花來。晨曦中人們一邊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一邊飽覽著點綴於綠葉叢中的鮮花,真是別有一番情趣。)

15、蓖麻(別名紅麻、草麻、八麻子、牛蓖等;蒴果有刺;橢圓形種子,種皮硬,有光澤並有黑、白、棕色斑紋。喜高溫,不耐霜,酸鹼適應性強。種子叫蓖麻子,榨的油叫蓖麻油,醫藥上做瀉藥。)

16、含羞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或亞灌木,花為粉紅色,形狀似絨球,討喜可人。含羞草與一般植物不同,它在受到外界觸動時,葉柄下垂,小葉片合閉,此動作被人們理解為“害羞”,故稱為含羞草、知羞草、怕醜草。)

17、浮萍(浮萍是浮萍科植物紫背浮萍或青萍的全草,在我國各省都是常見的水面浮生植物。多年生細小草本,漂浮水面。)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他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於是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十分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要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加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燈謎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猜謎變成燈謎,還有個有趣的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個財主,人稱笑面虎。他見了衣著體面的人,就拼命巴結,見了粗衣爛衫的窮人,就吹鬍子瞪眼。有個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爛,一次去借糧時,被他趕出大門。王少回去後越想越氣,於元宵之夜,紮了一頂大花燈,來到笑面虎家門前。這大花燈上題著一首詩。笑面虎上前觀看,只見上面寫著:

頭尖身細白如銀,

稱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笑面虎看罷,氣得面紅耳赤,暴跳如雷,嚷著:“好小子,膽敢來罵老爺。”便命家丁去搶花燈,王少忙挑起花燈,笑嘻嘻地說:“哎,老爺莫犯猜疑,我這四句詩是個謎,謎底就是‘針’,你想想是不是。這‘針’怎麼是對你的呢?莫非是‘針’對你說的,不然你又怎麼知道說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氣得乾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圍的人都樂得哈哈大笑。這事傳開後,越傳越遠。

第二年元宵節,人們紛紛仿效,將謎語寫在花燈上,供人猜射取樂。以後相沿成習,猜燈謎、打燈虎成了元宵佳節的重要活動內容。

《紅樓夢》裡有好幾個章回都描繪了清人制猜燈謎的情景。燈謎活動,一直傳至今天。春燈謎語,雖屬藝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經史辭賦,現代知識,包羅無遺,非有一定文化素養,不易猜射,而其奧妙詼奇,足以抒懷遣興,鍛鍊思維,啟發性靈,是一種益智的娛樂活動。

古代,元宵夜還有元宵照井的習俗,古諺語說:“照井水,面姣美。”俗傳元宵夜去觀井水會顯得更美麗,所以古代少女常乘元宵夜明月當空、皎潔玲瓏之際,去俯視井水,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可愛,顯現出花容月貌來。

元宵節除了保留著許多有趣的遊戲習俗外,還流傳著許多逸聞趣事。“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成語,其趣事就是出於元宵節。相傳,宋朝有一個叫田登的人,做了州官,為了避官諱,他驕橫跋扈,不許百姓言登,因登和燈同音,也就不許百姓說燈,點燈只能叫點火。這個州官在元宵節時,貼出告示寫道:“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於他平日胡作非為,人們便針對他的告示,譏諷他是“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

猜謎和制謎是一種啟迪智慧、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和豐富文化生活的文藝活動。燈謎的特點也是熔趣味性和知識性於一爐,所以長期以來為人們所喜聞樂見,不單在中國境內盛行,遠至美國的唐人街或近在東南亞各地每逢新年、元宵節或中秋節多有舉辦燈謎會,頗受人們喜愛。

燈謎的由來,源遠流長,據專家考證,至今最少已逾1500年。所以猜燈謎是元宵節不可少的節目之一。

●歷史發展●

古代,每屆元宵節,人們總要分曹射覆,引為笑樂。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猜燈謎是我國傳統的娛樂形式,它運用藝術的手法和漢字的規律,著眼於字義、詞義變化,常用一個詞句、一首詩來製成謎語,既能達到娛樂的目的,又使人增長知識,為人們所喜聞樂見。

春秋戰國時代,宮廷和墨客中出現了隱語、文義謎語等文字遊戲,這可以說是最早的燈謎。那時一些遊說之士出於利害考慮,在勸說君王時往往不把本意說出,而借用別的語言來暗示,使之得到啟發。這種隱藏的話語,當時叫庚詞(庚是隱藏之意),也叫隱語。秦漢以後,這種風氣更加盛行。

《文心雕龍諧隱》指出“自魏代以來……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唐宋時代,文義謎語日漸發展,制謎和猜謎的人多起來。至南宋時,每逢元宵佳節,文人墨客把謎語寫在紗燈之上,供人們猜測助興。

燈謎至此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燈謎了。至明清時代,春節前後各城鎮皆張燈懸謎,盛況空前。

●具體結構●

燈謎的結構是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的,即謎面、謎目和謎底。這三個部分缺一不可。謎面是告訴猜謎者的條件,也是猜謎者思考的依據,它好比幾何學中的假設。而謎目是限定所猜的是哪類事物,是答案所屬的範圍,它就好比幾何學中的求證。謎底就是答案了,它就像幾何學中證明的結果。舉個例子說吧,書山有路勤為徑(猜學科的名稱),答案是應用力學。其中書山有路勤為徑就是謎面,學科名就是謎目,應用力學就是謎底。再比如,花褪殘紅青杏小(猜一個科技術語),答案是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