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音樂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精選15篇)

在辦理事務和工作生活中,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班音樂活動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1

設計意圖:

雨是幼兒感知、觀察過的自然現象,利用幼兒對雨的初步認識來學習樂曲中的節奏,起到了對新知識的鋪墊和孕育的作用,從而使幼兒能更深入的理解和學習本次活動中的樂曲節奏。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感知複合節奏,並能用兩種不同節奏進行演唱。

2 、瞭解一些自然界常識,發展幼兒的唱歌水平。

3、 培養幼兒積極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體驗合作帶來的快樂。

活動重點:

能夠正確的唱出歌曲的節奏。

活動難點:

瞭解複合節奏。

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

1、 匯入

2、 創設情景

(二) 、基本部分

1、欣賞歌曲

2 、練節奏

(1)、 大雨節奏

(2)、 小雨節奏

(3) 複合節奏

3 、演唱歌曲

(1) 、遊戲:開城門

(2)、 大雨的歌.

(3) 、小雨的歌.

(三)、 結束部分

幼兒在歌舞表演中結束。

[反思]

學習音樂節奏對於幼兒來說是枯燥的,我將節奏融入到有情境的音樂城中,調動了幼兒學習和探索的積極性。在進入音樂城之前,完成了節奏訓練,學會了區分兩種不同的節奏,解決了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問題,讓幼兒在積極參與音樂活動中,體驗了合作帶來的快樂,順利完成教育目標。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2

時間流逝,新的學期已來臨,此時,孩子們也是一個新的開始。本學期,我們班又插了不少新生,對於這些剛來幼兒園幾天的孩子,大家相互都不是很熟悉。為了讓小朋友之間能夠開心玩遊戲,本月在主題活動《我和朋友在一起》中,安排了《哈羅哈羅》這一音樂活動。透過這個活動,讓幼兒感受歌曲的歡快愉悅情緒與同伴之間伴舞的快樂。

剛開始,我以一個娃娃引出話題,“小朋友,你們看這是誰?我們應該怎樣向他打招呼呢?”只聽到有小朋友們迫不及待地說:“你好”,“嗨”。“小朋友們真是太熱情啦,那我也跟他打個招呼把,“哈羅哈羅-----”。透過對話,來引出歌名,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同樣,我請每組幼兒找到好朋友,並相互學著打招呼,邊說邊揮手,來提升興趣。

對於打招呼的方式,在平時的生活中,基本以“你好”為主,因此,讓幼兒以“哈羅”的方式,幼兒感覺比較新鮮、好奇,對於性格偏內向的幼兒來說,不敢大膽的打招呼,但在老師的多次引導中,才漸漸習慣。又由於班裡來了好幾名插班生,孩子們對於她們還不夠熟悉,因此,在對於(一新一老)這樣的一對搭檔中,孩子顯得有點不自然,因為,“以老帶新”的方式,對於性格外向的幼兒來說,極為有效。在針對一些情況後,後來我換了一種方式,就是調整了部分搭檔,就是一位開朗,一位偏內向,這樣,讓幼兒在一動一靜的帶領下,調動更大的氣氛。

透過唱歌,來表達各自的心情;透過遊戲,讓幼兒開心的玩一玩;透過表演,讓幼兒有進一步的接觸。相信,在接下來幾天的時間裡,孩子們便會更深層的融入到班集體中。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3

音樂活動《迷路的小花鴨》活動目標是讓幼兒在學唱歌曲後,能夠感受兩段歌曲的不同情緒,並且用哀傷緩慢和歡快跳躍的兩種唱法表現歌曲。由於我班大部分幼兒直接上了中班,許多幼兒都以自我為中心的,很少會替別人考慮,藉此活動,讓幼兒體驗幫助他人快樂,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美德。

活動的第一步為欣賞音樂,理解歌詞。我以故事為匯入,並讓幼兒欣賞音樂,幼兒很快地便理解、記住了歌詞。第二步為學唱歌曲,由於幼兒很好地理解了歌詞,學唱歌曲的時候就輕鬆了許多。第三部為感受兩段歌曲的不同情緒,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感受情緒,我還製作了圖譜,讓幼兒看著生動形象的圖譜,在多次欣賞中感受不同的情緒,並用緩慢和歡快的唱法來演唱歌曲。幼兒在最後的演唱時,都情不自禁地把不同的表情都顯示出來了,感受到了小花鴨迷路的哀傷和小朋友幫助小花鴨的快樂。

本次音樂活動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幼兒在欣賞完故事、歌曲之後,再學習歌詞,兩個環節之間顯得有些僵硬,幼兒的注意力都在故事中而不是在歌詞上了。在學唱歌曲,感受歌曲情緒時,我在彈琴時兩段都用了一樣的伴奏形式,使得幼兒無法感受兩段歌曲的感情,最後我用了兩種不同的伴奏形式,將哀傷和歡快的情緒區別開來,幼兒的情緒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4

活動目標:

1、幼兒邊聽音樂邊表演,根據自己的想象,大膽的用動作表現老鼠的興奮、害怕、得意,小貓的敏捷、機靈,培養幼兒大膽創造想象的能力,激發幼兒表演的慾望。

2、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大膽的表述,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3、透過拼圖遊戲,培養幼兒對圖形的興趣,激發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4、讓幼兒能在集體面前大膽表演、表現自己。

5、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小貓、老鼠胸飾若干;

2、大小圓形、三角形、橢圓形、方形圖片若干,

3、音樂磁帶《小花貓和小老鼠》,錄音機。

活動過程:

一、教師講故事,引導幼兒理解音樂含義。

(1)教師講故事《貓和老鼠》。

有一隻小老鼠,它的肚子特別的餓,想出來找東西吃,它瞪著小眼珠,左右瞧了瞧,小花貓不在家,小老鼠就偷偷的溜出來。就在這個時候,小花貓喵、喵、喵的回來了......

師:請小朋友們想一想,小花貓回來以後,發生了什麼事情? (請孩子續編故事)

(2)幼兒唱歌曲《小花貓和小老鼠》。

二、引導幼兒創編小花貓和小老鼠的動作及表情。

(1)引導幼兒創編小老鼠的動作;

師:小老鼠看見小花貓不在家,心裡覺得怎麼樣?它把高興偷偷藏在心裡,誰能學學小老鼠?

教師示範表演小老鼠找食的賊溜溜的表情。

(2)引導幼兒創編小花貓的動作。

師:小花貓怎樣才能不被老鼠發現,捉到老鼠?

三、教師引導幼兒聽音樂表演。

(1)教師與幼兒一起邊聽音樂邊做動作。

師:我們一起來玩《貓和老鼠》的遊戲吧。

(教師與幼兒一起邊聽音樂邊分角色玩遊戲。)

(2)幼兒自己創編動作進行表演。

師:現在請小朋友自己想動作,來表演,在表演的時候,你做的動作要與別人不一樣。

(3)交換角色玩遊戲。

四、拼貼貓和老鼠。

(1)教師講解拼貼方法。

師:這麼可愛的貓和老鼠是怎樣拼出來的呢?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四、教師總結。

展示幼兒的作品,並組織幼兒欣賞作品,表揚鼓勵,用的圖形種類多,能用語言正確表述運用了那些形狀的圖形的孩子。

活動反思:

1.選材新穎動畫《貓和老鼠》一直是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而動畫中,貓和老鼠豐富的動作與表情,給孩子們帶來了極大的興趣和模仿的動力。孩子們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跟著做動作與表情。所以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的興趣一定是非常的濃厚的。

2.教學形式多樣,即體現了集體活動,又關注了小組活動以及個別活動。

3.充分利用電化教學資源、多媒體這種聲形並茂的教育輔助材料,它生動形象的提點容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讓幼兒敢說、敢做、敢演。教師以角色的身份參與到表演與模仿,引導孩子們豐富的表演,體現了師幼互動。

4.重視分層引領,先由"聽"與"看"後由"說"與"演"。在孩子們表演的極其精彩與生動時,給予鼓勵與表揚。

5.與孩子們互動及分組遊戲,讓整堂課不乏味,讓孩子們有極大的興趣參與與配合。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5

一、課題:

《春天沙沙》(中班下學期)

二、教材簡解

中班幼兒的思維方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音樂形象與情緒的感知必須藉助於多種感官進行感知,因此,本次活動我採用多通道感知、情境對唱等方式,引導幼兒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內容,感受歌曲情緒,激發幼兒積極參與歌唱活動,並能夠傾聽同伴的歌聲、協調一致地演唱。

歌曲《春雨沙沙》旋律活潑歡快、內容形象生動,問答式的歌詞描繪了一幅極富童趣的春天場景。歌詞內容淺顯易懂,音樂情緒活潑歡快,非常適合中班的小朋友演唱。

三、目標預設

《綱要》中指出,藝術是情感啟迪、情感交流、情感表達的良好手段,是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從中班幼兒的已有學習經驗與年齡特點出發,本次教學活動目標確定如下:

1、知道歌曲名稱,理解歌曲的內容。

2、能用自然聲音唱歌,學習用不同方式變化演唱。

3、嘗試將新編的詞替換到歌曲中,喜歡演唱歌曲。

4、感知樂曲的旋律、節奏、力度的變化,學唱歌曲。

5、理解詩歌內容,初步學習有節奏地完整朗誦詩歌。

四、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歌曲的內容,學習用不同的方式變化演唱。

難點:創編歌曲。

五、設計理念

新的《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活動中除了以積極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外,我精選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歌曲的意境是春雨的美,因此透過演唱來感受這個意境,因為對歌曲比較熟悉了,所以在此基礎上進行仿編,從多個角度來感受春雨的美。

1.根據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我採用視聽唱法,引導幼兒在觀察生動形象的圖片,充分地刺激幼兒的視覺,用語言和音樂薰陶幫助他們輕鬆地理解歌曲內容,熟悉歌曲旋律。

2.根據"先行組織者理論",採用難點前置的方法,引導幼兒感知歌曲的強弱節奏,並分段學唱。從幼兒熟悉的下雨聲入手,引導幼兒感受歌曲的節奏,同時熟悉歌曲旋律,學唱歌曲。

3.根據幼兒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採用遊戲對唱的方式,引導幼兒傾聽同伴的歌聲,學習協調一致地進行演唱。

六、設計思路

教學活動是老師和幼兒共同表演的舞臺,而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表演"以及活動中所呈現的一切都必須為孩子自然的學習服務。因此,我在本次活動中注重幼兒自身的學習和體驗,採用體驗學習法和多種感官參與法,引導幼兒在體驗中學習,透過想一想、說一說、看一看、聽一聽、學一學、唱一唱等多種感官的活動,學習演唱歌曲。

七、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激發興趣。

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觀察,相互交流。

師:春天來了,我們身邊都有哪些變化呀?幼兒自由講述

教師小結:春姑娘悄悄地來到我們的身邊,它帶來了許多它的好夥伴,就連小雨也迫不及待的唱起了歌,你們聽……

第一環節匯入,引起幼兒的興趣,在引導幼兒討論"春天來了,身邊的變化"同時,為下面創編歌曲做了鋪墊。幼兒觀看課件,體驗感受歌曲的活潑優美的情趣,把握歌曲的情感線路,使幼兒能進入春雨美的意境中來。

二、欣賞歌曲

1、完整欣賞

師:剛才你聽到誰在說話?它說些什麼?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感受都有所不同,回答可能多種多樣。如何提升幼兒對春天的認識,使他們的學習變得主動而且有意義,需要老師靈活機智的引導。歌曲的第一段與第二段節奏相同,但歌詞內容有明顯的區別,所以我先讓幼兒熟悉第一段。

活動反思:

《春雨沙沙》是一篇非常好聽、活潑、歡快,富有動感的歌曲。它描寫了春雨中迷人景色。歌曲節奏較簡單,歌詞結構工整,語言具有韻律感,適合中班幼兒學習。這首歌曲主要是讓幼兒感受歌曲活潑、歡快的情緒,能較清楚的演唱歌曲。活動中既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觀點。將教師作為幼兒發展的引導者,支援幼兒的自主發展,在支援中進行有效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有效地回應幼兒,不僅能梳理提升幼兒的經驗,還能肯定鼓勵幼兒激發幼兒思維學習的積極性,本次活動總的來說效果非常好,幼兒興趣高,能感受歌曲的優美,用不同的力度來演唱歌曲。而且幼兒是以角色的身份來演唱。演唱的時候非常有感情,很投入。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6

本次活動是一次音樂教學活動,與以往活動不同的是,它是說、唱互動。

這首歌小朋友很喜歡,並且很快就學會了。

在活動開始時,先讓幼兒談談自己喜歡的遊戲,從而引出“辦家家”這個話題,然後讓幼兒想想、說說他們玩辦家家時的遊戲。在他們討論過程中,我有意識地滲透歌詞內容,還根據歌曲旋律進行哼唱,改變傳統的歌曲教學方法,這既將歌曲形象的融入了遊戲,也是為後面的學唱歌曲作準備。

這首歌曲中間的說唱部分,是最令幼兒興奮的部分,孩子們用歌聲唱出了當“爸爸媽媽”的喜悅之情,也用動作表現了歌曲中的說唱部分(炒菜的姿勢)。在學唱歌曲時,幼兒的興趣非常高,還能自發地做一些相應的動作,學的.非常的投入,整個活動氣氛比較活躍。

活動中存在不足的地方:在炒菜這一環節,應鼓勵幼兒大膽創編,用不同的動作來表現炒菜的姿勢,這樣更能讓幼兒感受到歌曲的歡快氛圍,從中體驗到遊戲的樂趣。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7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中的速度變化,並用相應的動作表現音高。

2.瞭解音樂的強與弱,用聲音與動作表現強弱,表達歌曲的情緒,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正確地使用樂器,學會看指揮,能整齊地齊奏和輪奏。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各種樂器若干,大雨小雨的錄音、大鼓、小鼓。

活動過程:

1.幼兒聽音樂《進行曲》,按節奏合拍的拍手走步進入教室。

2.感知音的強弱,老師敲大鼓和小鼓,幼兒用動作表現出大鼓的聲音和小鼓的聲音。

3.放錄音,大雨和小雨的聲音。 引導幼兒發現鼓聲的強弱變化,請幼兒討論,生活中哪些聲音有強弱變化,如:馬跑遠的聲音,近了強,跑遠了弱。

火車到站聲音強,開走了聲音弱。在幼兒說的過程中,出示節奏帶領幼兒用動作用聲音表現出來。 xx xx∣ xx xx ∣xx xx∣馬跑 xx xx∣ xx ∣x─∣火車進站

4.歌曲:《大雨小雨》

(1)放錄音啟發幼兒回憶下雨時的情景,並讓幼兒學一學大雨小雨的聲音。

(2)老師範唱全曲,幼兒欣賞,感受樂曲的強弱變化。

(3)利用整體都唱的方法,重點輔導幼兒唱不準的句子,吐字要清楚,要唱出強弱的變化。

(4)老師和幼兒分角色唱。

(5)老師再次範唱,幼兒欣賞,用聲音大小的變化來表現大雨小雨,把歌曲唱的生動,即富於藝術表現,幼兒可隨著音量的大小變化做出相應的動作。如:強音時拍手,跺腳,弱音時可拍腿,拍肩。

5.節奏樂《小號手之歌》

(1)聽音樂讓幼兒練X拍的節奏、強弱。

(2)教給幼兒正確使用各種樂器。

(3)幼兒自選各種樂器為樂曲伴奏。

注:拍手一鈴鼓、響板、小鈴、沙球; 腳一釵,由老師打或能力強的幼兒。

幼兒學習時先分部,後集體,鼓勵幼兒按音樂的節拍大膽的敲打樂器。

6.音樂遊戲:(搶椅子) 遊戲玩法:全體幼兒每人一把椅子在圈上坐好,圈裡也有一名幼兒坐在椅子上。

遊戲開始,幼兒都在椅子上面坐好,曲一:中間幼兒蹲,外圈站,反覆幾次後到裡圈幼兒到外圈的任一位置上全體幼兒側轉身。曲二:聽音樂雙手叉腰腳做小碎步順圈走,當音樂突然停止時,所有的幼兒馬上搶外圈的椅子,只有一名幼兒沒有搶到(受罰),也可讓他表演節目或當中間人,遊戲重新開始。

活動反思:

在新《綱要》中提出,教師是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觀察者。而事實上老師常常是將自己預先設計好的東西去教授給幼兒,幼兒會了就算達成目標了。就像剛開始我只一味的要求幼兒學唱歌,而忽視了幼兒是不是對這首歌感不感興趣,忽視了唱歌的形式幼兒是不是感興趣。此次活動,我能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充分的發揮了觀察者的作用,當我發現幼兒對單一的唱歌不感興趣時,我就及時調整,透過音樂遊戲,調動孩子的運動覺,讓孩子們在感興趣的形式中,在動作的過程中自然的學唱歌。結果孩子不但很快掌握了這首歌,而且唱歌的時候還特別開心。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8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優美的旋律,學習用連貫、柔和的聲音演唱歌曲。

2.學習根據歌詞創編動作,知道媽媽工作的辛苦,會關心、體貼媽媽。

3.樂意參加表演,體驗表演的樂趣。

4.在感受歌曲的基礎上,理解歌曲意境。

5.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活動準備:

1.節奏卡、歌曲圖譜。

2.音樂《好媽媽》

活動過程:

一、出示圖片,談話匯入活動主題。

1.教師:這是誰?媽媽工作了一天,辛苦嗎?回到家,我們應該怎樣關心,照顧媽媽?幼兒自由討論。

2.教師介紹歌曲名稱。

二、教師引導幼兒欣賞、表演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旋律。

1.欣賞樂曲,幼兒初步感受歌曲優美的旋律。

2.教師引導學唱歌曲,理解歌詞。

(1)教師演唱歌曲,出示圖譜,幫助幼兒記憶、理解歌詞。

(2)教師唱歌曲附帶表演,並請幼兒跟唱。

(3)教師哼唱旋律,幼兒學唱歌曲。

(4)幼兒用歡快的聲音演唱歌曲。

3.根據歌詞創編動作。

(1)鼓勵幼兒隨音樂旋律嘗試自編動作。

(2)結合幼兒創編的動作進行動作整合。

(3)幼兒隨音樂進行完整的表演。

4.引導幼兒仿編歌詞,進行表演。

小結:媽媽工作辛苦,我們要關心她。在你的家裡還有誰也在辛苦的工作?你的周圍有辛苦工作的人嗎?我們也來唱歌給他們聽吧!

三、隨音樂一起唱歌表演,活動結束。

四、活動延伸與建議

1.幼兒相互結伴,分角色進行歌表演活動。

2.在美勞區提供不同的作畫工具和材料,進行繪畫活動“我的好媽媽”。

活動反思:

《好媽媽》這是一首幼兒較熟悉的曲子,有部分幼兒已經會唱這首歌了,於是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鞏固歌詞的基礎上,讓幼兒學習用身體動作來進行創編表演,從而體驗歌曲表演帶來的樂趣,激發孩子愛媽媽的情感。在演唱歌曲時,由於部分幼兒已會唱歌曲,所以這一環節中主要引導幼兒用連貫的聲音有感情的進行演唱。我採用鋼琴伴奏,示範演唱和引導幼兒討論媽媽工作的辛苦等,讓幼兒有感而唱。這首歌曲歌詞內容富有情景性,十分適合表演。所以在活動的一開始我採用情景表演的方式,讓孩子回憶媽媽在家的場景,媽媽下班回到家做些什麼,累不累之類的,勾起孩子對媽媽的愛,從而引出“我們可以怎樣來愛媽媽?”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是引導幼兒自主學習的一個重點,幼兒的知識比較弱,但是從生活經驗出發可以給予幼兒不一樣的收穫。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9

活動目標:

1.願意參與小豬蓋房子的創編遊戲,感受遊戲的快樂。

2.探索搭建不同房子的肢體動作,並在音樂的伴隨下生動地表現。

3.能大膽創編動作並在集體面前表現。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聽過《三隻小豬》的故事,有搭房子的基本常識。

2.物質材料準備:圖譜9張,草房子、木房子、磚房子的圖片,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進行曲片斷,放鬆音樂。

活動過程:

一、出示三隻小豬圖片,談話匯入

師:小朋友們都聽過《三隻小豬》的故事,故事裡都有誰?它們分別蓋了什麼房子?

二、幼兒創編,並在音樂伴隨下整理幼兒的動作

1.引導幼兒創編蓋房子的動作。

師:你們最想蓋什麼房子?

師:蓋磚房子需要哪些材料?怎麼樣蓋磚房子?你們做給大家看一看吧?

(1)幼兒創編蓋磚房子的動作。

(2)教師出示圖譜整理幼兒的動作。

師:我這還有一段音樂,聽著音樂蓋房子一定會很快樂吧!我們一起來聽聽看。

引導幼兒發現動作與音樂之間的聯絡。

師:聽完這段音樂你感覺怎麼樣?為什麼這有兩張圖片上的動作是一樣的,和這段音樂有什麼關係嗎?再次欣賞音樂並加上動作。小結:原來音樂重複的地方,動作也就重複了一遍。

(3)分析音樂節奏

(4)請小朋友上來放圖譜。

(5)再次聽音樂做動作。

2.教師引導幼兒創編蓋木房子的動作。

師:接下來我們要幫誰蓋房子了?那蓋木房子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呢?怎麼樣蓋呢?師:有哪些動作可以來表現蓋木房子?

幼兒創編,教師提煉三個動作,引導幼兒伴隨音樂一起蓋木房。

3.編蓋草房子的動作。

師:豬老大是用什麼蓋房子?怎麼蓋草房子呢?有哪些動作可以來表現蓋草房子?幼兒創編,教師提煉三個動作來蓋草房子。

三、幼兒自由分組,合作完成

1.幼兒按意願分組。

2.幼兒對照圖譜分組表演。

師:我們看看草房子在哪裡?木頭房子在哪裡?磚頭房子在哪裡?

3.分組表演,幼兒評價。

小結:原來表演得好的小秘密是,動作整齊、優美、表情生動。

4.幼兒再次表演,請不表演得小朋友做評委。

四、活動結束

師:小朋友們今天幫小豬們蓋了三間房子,辛苦了,快回去休息吧!

教師帶幼兒伴著舒緩的音樂漸漸放鬆離場。

活動反思:

在角色表演過程中,孩子們可隨著音樂舉手投足,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流露真情,在動中感受體驗、表現美。活動自始至終都興趣盎然。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10

以前,上完一個活動,常常習慣從執教者的角度來看。但,往往覺得身在其中看不透。於是,我想到也許可以換個角度來看,以聽課的老師身份來看這個活動。

一、目標的設定及達成

《問答歌》是一節音樂領域的活動課。目標設定為:1、學唱問答歌,感受一問一答的演唱樂趣。 2、創編新的歌詞,體驗歌詞變化的挑戰。

《綱要》中指出,應讓孩子“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藝術表現活動”,歌曲《問答歌》的歌詞是問答歌,是一種傳統的語言遊戲,讀起來妙趣橫生,容易為孩子喜愛和接受,從而也有利於他們對歌曲的掌握。

當然,《綱要》中也指出,教師在指導藝術活動時,應“支援幼兒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重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克服過分強調技能技巧和標準化要求的傾向”。目標2的設定,鼓勵了幼兒對歌詞的個性創造,同時在他們接受挑戰,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開動腦筋,勇於嘗試,積極表現,自身也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本次活動中,教師始終圍繞著預設目標,引導組織幼兒學習問答歌和歌曲,鼓勵幼兒的個性和創造性的表達,重視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幼兒也較好地掌握了這首歌曲,並能夠大膽運用重組法創編新的歌詞進行演唱,因此目標達成度較好。

二、年齡特點的把握

4—5歲的幼兒已能清晰地談話,詞彙開始豐富,能夠獨立地講述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這也為他們創編問答歌的歌詞提供了語言上的儲備條件。同時中班的

幼兒喜歡唱歌,能感受、表現較容易的節奏,喜歡錶達與創造,能初步感受藝術活動中的美,這為他們掌握這首問答歌歌曲作好了情感和技能上的準備。

三、教師的組織引導

1.重組法

《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過程是教師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的過程”。教師在引導幼兒創編歌詞時,運用了重組法。即,照搬原來歌詞的語句形式,重組裡面的內容。教師將這個“重組法”融入到遊戲中,採用了動物合唱隊表演的形式,將幼兒的位置調換成一個動物演員。將歌詞進行更替從而達到將歌詞重組的目的。

2.體驗法

所有的活動都應注重幼兒的體驗。因此,在這個活動中,教師讓幼兒真正體驗了回編導的成功感。教師用開放式的提問,給了幼兒充分的思考創造空間。幼兒在一邊演唱一邊角色表演的過程中,盡情體驗了自己編歌的樂趣。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11

活動目標:

1、感受歌曲輕鬆愉快的玩樂情緒初步學習在休止間奏處控制不唱。

2、透過回憶、模仿、吹泡泡遊戲情緒,掌握間奏。

3、大膽參與歌唱活動,體驗間奏處等待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吹泡泡工具一套

活動過程:

1、匯入(激發幼兒的興趣)

“小朋友們有沒玩過吹泡泡啊?”

“今天新老師帶來了吹泡泡的工具!小朋友來看看吹出來的泡泡是怎麼樣的?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泡泡吹出來後是怎麼樣的?”

“一樣大嗎?”

“吹出來後泡泡怎麼樣啦?”——飛上天了。

“剛才新老師吹的那麼多泡泡都去哪裡了?——破了,不見了。”

2、改編兒歌“吹泡泡好玩嗎?那今天新老師把吹泡泡遊戲編成了一首好聽的兒歌,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那小朋友跟著新老師一起來唸一遍!”

3、把兒歌放在了一首好聽的音樂裡

“今天,新老師把兒歌放在了一首好聽的音樂裡,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吧!”(有歌詞的地方不加動作)

4、小朋友跟唱

“現在小朋友跟著辛勞是一起唱,會唱的大聲一點,不會唱的小聲跟著唱。”

“剛才新老師在唱的時候有兩句是沒有唱的,是哪兩句呢?我們一起來聽聽看。”

“這是音樂休息的地方,這叫著間奏。”

“那剛才新老師在不唱的時候都做了什麼動作?”

“那間奏的時候可以幹什麼啊?”

“咦”泡泡不見了時小朋友覺得怎麼樣啊?“泡泡不見了是不是很奇怪啊?那怎麼表示很奇怪啊?聲音上也要表現出很奇怪。”

5、邊唱邊和泡泡做遊戲

“你們來變成我們可愛的泡泡”

6、全班一起唱3—4遍

活動反思:

這是一首極具童趣的歌曲,歡快的旋律和富有畫面的歌詞都讓孩子們非常喜歡,由於是出於孩子們的興趣點出發,本次活動的開展十分順利,孩子們伴隨著歡快的歌曲吹泡泡活動中結束。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12

黃老師上了三次中班的音樂活動《敲小鼓》,每一次我都聽了,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樣,這讓我感促很多!

第一次展示這個活動是在村幼,先學了《敲小鼓》這首歌,學唱歌曲的同時學打鼓,由於村幼孩子看到來了客人老師所以非常專注,而且平時幾乎不接觸打擊樂器所以興趣很濃,邊玩邊學的方式孩子們十分喜愛。教師也十分投入,整個活動開展的很順利。在創編鼓點節奏時有一個孩子非常突出,創編了不同的鼓點節奏,其他孩子也很快學會了不同的鼓點打擊方法。這種同伴間的互學會讓孩子的思維更活躍,學習更主動。我覺得這個活動真的既簡單又有成效。

第二次展示這個活動是在黃老師自己班裡,一開始孩子們很投入,但歌曲的學習部分教師沒有關注到孩子的接受情況,以至於影響了接下來的打鼓部分,孩子們很喜歡很興奮,但沒有掌握方法,也沒有靜下來聽要求,只管自己亂敲。這時經驗豐富的黃老師一時也有點不知所措,只好讓孩子們停下反覆再學歌曲,這時的孩子興趣全在打鼓上了,不能很好地靜下來。我開始覺得這個活動上起來也不是很容易的,很想自己也開展一次,有點真情實感。

第三次展示這個活動前黃老師有點不自信,對於孩子的接受能力沒有底,所以她降低了要求,改變了方式,沒有讓孩子人手一隻小鼓,重點放在學習歌曲這一步上,而且放慢了教學節奏。在活動的程序中黃老師越來越投入,越來越自信。在創編鼓點部分時間有點久,如果她能大膽地讓孩子有更多的打鼓機會則效果更好!

我想我們教師的專業成長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摩課中得到的,我佩服黃老師的鑽研精神,也感謝她給我們聽課老師帶來的反思成長機會,其實每個活動無論上課的還是聽課的只要用心都會有收穫有進步!因為我們的課是有那樣多的變數,充滿靈動,賦予我們更多的挑戰機會,成長和提升機遇!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13

整個活動是按照我的思路進行下來的,很多孩子很投入,而且學得也很快。但我很累:一個活動放開來後,要使孩子們加快安靜下來,我要講很多遍。這是一個習慣和常規問題。同時,在語言的引導和組織上還有所欠缺。

音樂活動就是要讓孩子感受音樂,音樂的元素要重一些,可今天的活動太過形式化了,為了儘快完成下一個目標,對於歌曲的把握,我自己感覺孩子們還沒有完全達到目標,如:如何歡快地演唱這首歌,表現“鞋匠”的心情,如何引導孩子在“拉拉拉拉叮叮叮”時表現“鞋匠”在用力等。把本活動改成兩個課時,時間會更充裕,效果會更好。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14

在本次活動中,我讓孩子充分的聽音樂,充分的感受,這樣給歌曲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孩子透過感受音樂,能夠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心情,這是個進步,對於中班的孩子來說,能夠跟著音樂的節奏做動作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抓住了孩子的心理,那就是“交朋友”,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有很多的好朋友,而他們也都希望自己能夠和老師成為好朋友,這一點我利用這首小歌《拉勾勾》得到了解決,在歌唱過程中,我深入學生中間,與他們每一位唱的好,表演得好的人去拉勾勾,並且告訴孩子,和我拉過勾勾的人都已經成為我的好朋友了,這樣一來,激勵了其他沒有被我拉過勾勾的孩子,大家是在開心的過程中學會的,因為每個人在學會歌的同時,都和老師成為了好朋友。

在活動中遇到不認真聽講的幼兒,我會用很委婉的一句“我的好朋友在哪裡呢?”來集中他們的注意力,這樣一來,大家都會用最快的速度把心思迴歸課堂,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許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在歌曲學唱的過程當中,我深入孩子中間和他們拉勾勾的時候沒有想到要按照音樂的節奏拉勾勾,只是和學生簡單的拉了幾下,如果按照音樂的節奏拉勾勾則能夠滲透到音樂中,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讓孩子更容易理解3/4拍子。

本次活動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和要求,孩子學會了許多知識,學會了一首歌曲,能自己根據生活經驗來創編動作,上了一節有趣,活潑、開心的音樂課。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總結不足,發揚優點,不斷的提高自己。

中班音樂活動反思15

活動目標:

1.感受音樂活動帶來的快樂,初步理解音樂三段體的結構。

2.根據根據音樂節奏及樂句變化創編健身動作。

3.瞭解合理飲食和適當運動對身體健康的作用。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音樂《瑞典狂想曲》片段(附後),胖鴨、瘦鴨圖片各一張。

活動過程:

一、觀察圖片

1.出示胖鴨圖。嘎嘎嘎,誰來了?它長得怎麼樣?(胖胖的。)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

2.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示胖鴨的大肚子。

二、感受及表現

1.探索A段動作

①唐老鴨自從住進迪斯尼樂園後就開始變懶了,每天吃很多食物,又不運動,結果越來越胖,肚子也越來越大。你們聽,它來了。

②幼兒聽音樂,感受音樂節奏Xx,Xx,,探索表現胖老鴨搖搖擺擺、笨手笨腳的樣子。

2.探索B段動作

①幼兒傾聽B段音樂,感受其與A段音樂的不同。

②唐老鴨胖得連路都走不動了,它心裡可著急了,怎麼辦呢?(透過運動來減肥。)它會做哪些運動呢?

③引導幼兒大膽想像,自由探索唐老鴨可能做的健身動作。

④引導幼兒跟隨音樂節奏各自表現。

(評: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透過調動幼兒的多種感官,不僅幫助幼兒感受了音樂,而且讓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創編動作,充分發揮了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探索C段動作

①出示瘦鴨圖。正像小朋友所希望的那樣,透過運動胖老鴨變瘦了。它變瘦以後走路會變得怎麼樣呢?請你們聽音樂想像一下。

②幼兒根據節奏表現減肥後的唐老鴨輕快的動作。

③減肥後的唐老鴨參加了動物運動會的100米賽跑,你們猜他得了第幾名? ④引導幼兒在樂曲結尾表現唐老鴨快速奔跑的動作和得冠軍後的激動表情。

(評:戲劇性的故事情節和螺旋式上升的音樂結構相得益彰,音樂的高潮和幼兒情緒的高潮得到了有機統一,幼兒在表現音樂形象的同時,心理上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三、完整表演

1.鼓勵幼兒根據自己設計的情節、動作進行表演。

2.透過這個故事,唐老鴨懂得了什麼?

延伸活動:

1.提醒幼兒注意合理飲食,加強鍛鍊。

2.在表演區投放錄音機、磁帶和表演材料,供幼兒表演用。

(評:教師創編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情節,將音樂中原本較難理解和表達的意境表現了出來。幼兒在趣味性和遊戲性的環境中享受到了音樂活動的樂趣,又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能力和表現能力。

活動反思:

音樂這種藉助旋律來詮釋意境的藝術方式,必須透過靜靜地欣賞才能感受它所具有的獨特魅力,但對於中班的幼兒來說,這一要求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執教者透過一個有趣的故事情節將原本比較難以表達的意境表現了出來,且那麼自然和諧,聽來讓人感覺彷彿音樂敘述的原本就是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讓幼兒在趣味性和遊戲性濃郁的環境中,既享受了音樂活動的樂趣,又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音樂欣賞能力和表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