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鄉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故鄉讀後感1

在星期二的上午,姚老師同我們一起探究了《故鄉》這篇經典而又飽含深意的作品。

從魯迅的筆中,在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面當時農村生活的鏡子,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強烈反差:一個是開朗、樂觀、健康的孩子,但是二十多年過去,卻已經變得與魯迅生疏起來,臉上也變得灰黃有皺紋,不在有兒時的開朗。這究竟是為什麼?我不禁要這樣問。

是他多子、饑荒、苛稅?還是賓、匪、官苦得他?他確實被苦得像一個木偶人。

故鄉讀後感2

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讀了《故鄉》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魯迅與閏土深深的友情。雖然認識的時間並不長,但友誼已經十分的深厚了!閏土會捕鳥、看瓜!閏土的心裡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都是魯迅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都和魯迅一樣只看見院子裡高牆上的四角的天空。在和閏土的交往中,魯迅學到了不少新鮮的知識,得到了不少的樂趣,所以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必須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後來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才是永遠的。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應該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故鄉讀後感3

最近我們學習了一整組關於魯迅的文章,以前比較疏遠的人物一下子給拉近了,拉近了我才真正的知道魯迅為什麼被稱為“民族魂”了。就是因為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我課本上有一篇叫做《少年閏土》,學完這篇課文後,我找到了原文章讀了深有體會。

在那個時代的人民,主僕關係有必要分得那麼清楚嗎?老爺都不在意,你又何必分得那麼清楚呢?在故鄉這篇文章裡寫的最多的主要是回想少年時代的閏土,魯迅把閏土寫的多麼細緻啊!足以表現了魯迅對他和閏土這份友情的珍惜。可閏土那聲“老爺”喊出口時,那份友情只能作為回憶了。我從心底裡為他們這段友情感嘆。魯迅之所以能把文章寫好,主要是他在文章上下了功夫,用了感情,讀者在他的文章裡能讀出他的感情。看完這篇文章我學到了很多很多,我會好好利用這些知識的。

故鄉讀後感4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著“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故鄉讀後感5

我故鄉在江南,我愛故鄉的楊梅。

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端午節過後,楊梅樹上掛滿了楊梅.

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等楊梅漸漸長熟,刺也漸漸軟了、平了,摘一個放進嘴裡,舌尖觸到楊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細膩而且柔軟。

楊梅先是淡紅的,隨後變成深紅,最後幾乎變成黑的了。它不是真得變黑。因為太紅了,所以像黑的。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新鮮紅嫩的果肉,嘴唇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鮮紅的汁水。沒有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

我小時候,有一次吃楊梅,吃的太多,發覺牙齒又酸又軟,連豆腐也咬不動了。我才知道楊梅雖然熟透了,酸味還是有的。因為它太甜,吃起來就不覺得酸了,吃飽了楊梅再吃別的東西,才感覺到牙齒被它酸倒了。

故鄉讀後感6

《故鄉》是魯迅一生悲劇命運的先聲。它講了魯迅先生在回到久別的故鄉時與閏土見面的情景,向我們展示了年代由盛轉向衰敗的過程。

本文中魯迅的命運由此和整個近代中國人聯在了一起,而且,他不準備從一個“文化優先”者的角度出發來展示自己思考到的一切。因之,這部故鄉就使悲劇更加悲劇化了。為什麼呢?因為閏土這個人物。魯迅最先發現,無可救藥的“國民”原來就是他一直以為活得會更鮮活也和自己最密切的人。故鄉一下子成了故鄉。

魯迅童年正是中國傳統的鄉土文化走向末路的時期,百草園、三味書屋都不可能阻止帝制中國末代所遭遇的衝擊。在中國這次最深刻的轉型過程中,民眾的麻木性卻並沒有改善,他們更加委頓在搖搖欲墜的“優先”階層之下,並沒有藉此而覺悟,實在令人遺憾。

故鄉讀後感7

這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瓜地,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想一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當“我”記起童年時的“故鄉”,浮現在腦海裡的首先是深藍的天空、金黃的圓月、海邊沙地上的碧綠西瓜,整個大自然是那麼靜謐,那麼安詳,但在這個靜謐的世界上,卻有著活潑的生命。這活潑的生命給這個幽靜的世界帶來了動態的感覺。“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捏一柄,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胯下逃走了。”它幽靜而沉悶,活潑`而不雜亂。和諧自然,是一個另人心曠怡的世界。

故鄉讀後感8

人生的旅途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苦難。所以當我們面對它時懷著一顆怎樣的心就顯得異常重要了。也許在苦難面前,我們無從下手,沒有人告訴你該怎樣去面對,怎樣去解決,你找不到辦法就像你在前行時找不到地上的路一樣,可是希望是本無所謂有,本無所謂無的;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問題是我們所面對的,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是需要我們自己去開拓的。所以我們可以在希望的盡頭找到希望,在路的盡頭踩出新的路。

故鄉讀後感9

魯迅,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

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閏土會捕鳥、看瓜,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務必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之後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才是永遠的。

可小時候大多不太懂事,常常浪費時間。有時,晚上有一個十分好看的電視,就看了起來,看完了才想到作業沒做完,只好匆匆忙忙做起了作業,馬虎潦草,效率很差。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懂得珍惜時間。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就應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

魯迅先生以前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讓我們把它作為座右銘吧!

故鄉讀後感10

我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故鄉讀後感11

在寒假,我看了一本書——《紅色羊齒草的`故鄉》。

故事的主人公——比利,在十歲的時候患上了戀狗症,而父母愛莫能助。於是比利透過買野果子來攢錢,透過積累,比利終於擁有了兩隻浣熊獵犬——老丹和小安。老丹和浣熊在捕獵大賽中得了金獎,可在回家的路上遇見了山獅,丹為了保護比利而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安也不願獨活於世,也死了。

這本書讓我領悟了許多道理。我讀丹為了小主人而犧牲的時候,我不經為這是狗對人的忠誠,後來我才明白這是狗與主人間那真摯的愛。這個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它是一本讓我無法忘懷的書。

我希望我也像比利那樣有一隻寵物,我會給它吃很多東西,讓它吃飽喝足。晚上,我會帶它散步,我會在家裡給它建狗窩……。

這是一本很好的有關冒險和愛的書。

故鄉讀後感12

我”對“故鄉”現實的所有感受都是在少年時已經產生的感情關係的基礎上發生的。“我”已經不可能忘掉少年閏土那可愛的形象,已經不可能完全忘掉少年時形成的那個美好故鄉的回憶。此後的感受和印象是同少年時形成的這種印象疊加在一起的。這就形成了多種情感的匯合、混合。這種沒有鮮明色彩而又複雜的情感。《故鄉》表現出來的是一種憂鬱情感的美,憂鬱是悠長的,這種美也是悠長的。

魯迅在《故鄉》這篇小說裡紀念他的故鄉,但其實那故鄉沒有什麼可紀念,結果是過去的夢幻為現實的陽光所衝破,只剩下了悲哀。但此外也有希望,希望後輩有他們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原文結末雲:“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鄉讀後感13

這篇文章看起來是寫小時候的鄉村生活的情趣,但是卻寫的是對於的故鄉的懷念,人們對於故鄉的懷念總是因為因為一些難忘的人和難忘的事,而少年的閏土是引發作者對於家鄉懷念的一根導火索,年少的趣事和家鄉獨特的風景和趣事歷歷在目。

作者透過對於“閏土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等語句形象的細節描寫來表現對於他印象的深刻,也體現江南水鄉人家的普遍的特點,健康和樸實。

本文透過閏土也見識到了無數有趣的稀奇事,透過雪地捕鳥、海邊拾貝、看瓜剌猹、看跳魚兒等動作,表現閏土的思想的性格特點,也間接的表現當時年少時的單純和無憂無慮,以及豐富的孩童內心。

最後透過小夥伴之間互相贈送禮物來表達作者與閏土之間深厚的情誼,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與家鄉之間的羈絆和深切懷念。

故鄉讀後感14

《故鄉》是魯迅先生的一篇《魯迅》名作。

看完《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劇中主人公從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激勵半夢半醒的國人,用還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國人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做為一名中學生,我應學習他做事一絲不苟,他的每字每句時刻在啟示我:大千世界有著深刻的道理,豐富的知識,高尚的道德。在現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我應該抓住機遇,不斷學習總結虛心向同學請教,從一點一滴做起,克服一切困難,敢於面對一切挑戰,早日挑起大梁。

他寫作的目的是喚醒我們封建社會里的那些知識分子。

故鄉讀後感15

故鄉不是一個地點,而是一種情感,一種親切的感覺。而在魯迅先生的筆下,他的故鄉是一個舞臺,演繹三種人生。或許在今天看來,魯迅半白半文的風格,一直讓人感覺生澀。

閏土是文中一個主要人物,他就是一個農民的代表。閏土的少年時光多美好!抓鳥,刺猹,拾貝,觀魚,多快樂的生活。但中年時的閏土呢?多災多難,生活灰暗得不能形容,這又是怎樣的不幸!不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人性的黑暗。逆來順受代替了勇氣,小偷小摸代替正直,拜天拜地代替了自信,一個閏土的麻木或許不算什麼,但千萬個閏土的麻木不仁又會怎樣?倘若人人振奮起來,閏土又怎會成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