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1

關於這節課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地設計教案,組織教學,從課堂效果來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的效果,本節課主要有兩點亮點:一、設計情景,在情景中提出問題選擇一些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情景來呈...

關於這節課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地設計教案,組織教學,從課堂效果來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的效果,本節課主要有兩點亮點:

一、設計情景,在情景中提出問題

選擇一些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情景來呈現問題,讓學生“神入”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之中,對歷史進行合理想象,例如在本課學習鐵農具中設定情景“假如現在給你一塊地去耕種,而擺在你面前的工具中有石器、木器、骨器、青銅器、鐵器,你會選擇哪種?”和學習都江堰修築原理時設定情境“假如你是李冰,你會怎樣解決岷江水患問題?”,一方面使教學顯得生動有趣,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另一方面有利於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的知識結構來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他們歷史思維能力的目標。

二、設計角色表演活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節課在教學商鞅變法的內容這塊,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歷史劇。分別扮演守舊貴族,和商鞅。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她們就得牢記商鞅變法的內容,並充分理解其變法的目的和好處。這樣的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是課堂效果達到高潮。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2

在本課教學目標設計上重點突出了新的教學理念,特別是注意學法指導、注意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引導式教學。

這節課成功之處以下幾個方面:

1、讓學生透過講成語故事的方式,既充實了相關歷史知識,又增強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在這種愉悅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學習效率也比較高,基礎知識也能夠得以掌握。

2、在講授陳勝吳廣起義時,設定情境教學,還原大澤鄉起義的場景,讓學生更能深刻的體會到當時的歷史背景。

3,在匯入中,用民謠引導學生探索秦暴政的表現,也吸引學生注意力。

在實際教學中,該課還有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1、對學生活動時間的把握不夠緊湊,導致課堂前松後緊,拓展、鞏固時間偏少,《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使用不夠充分等。

2、對難點的突破做的不好,學生還不能夠很好區分陳勝、吳廣起義和項羽、劉邦楚漢之爭的不同性質,而且在講到鉅鹿之戰和楚漢之爭時,學生混淆了這兩個戰爭。

我認為教學案的編寫要注意留有餘地,讓學生有充分的思維拓展空間,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完善和發展教學案。努力避免一體化教學案的使用給學生帶來的消極、負面影響。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3

歷史教學往往存在只重視教師的教,忽視學生的學的狀況,教師上課只把知識點一教了之,根本談不上學法的指導,學生則認為學不學無所謂。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念重點,學生畫橫線這種現象,嚴重妨礙了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於智力的開發、人才的造就。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對於學生能力培養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新課標下的歷史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營造寬鬆、民主、自由、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合作共進的積極性,已成為我們每個歷史教師的共識。

歷史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給學生創造大膽發言的機會。比如對“中華文化的勃興”這節課的學習,可以提問“你知道春秋戰國時有哪些著名的思想家嗎?你喜歡其中的哪一位?為什麼?”而後讓學生先看書準備,再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激烈的各抒已見中就將幾位大思想家學活了,理解透了。由此可見,課堂是活生生的,是學生的樂園,只要教師耐心引導,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歷史課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萬不可就課本知識照本宣科。“用故事激趣匯入”這是歷史課的一大特色,如學習《秦王掃六合》一課,教師可以先講講“荊柯刺秦王的故事”,既而提問“荊柯應不應該刺殺秦始皇呢?秦始皇在歷史上到底有何作用?”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找答案。這樣一來,學生興致極高,會迫不及待地啃起書本。整節課,學生都會處於一種興奮的狀態,教師只要稍加點撥,本課的重點——秦始皇鞏固國家的措施就會很自然地掌握了。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看書找重點內容,會讓本就枯燥的歷史課堂更顯得索然無味。

歷史課程的改革給所有的歷史教師帶來了挑戰,但也提供了機遇。只要經過磨礫,教師觀念得到更新,理論得到充實,實踐得到提升,我們將滿懷信心,為歷史教學開闢一片肥沃的土地。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4

一、成功之處

1、本節課貫穿了“人本”的教學原則,著重鍛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並運用了現代的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在這節課中“學”“思”“練”三者結合,形式多樣。便於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加強了遷移知識的能力。

3、教師和學生是處在平等對話的關係中,促進了學生主體與教師的協同成長,打破了原來沉悶的課堂教學,給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有待提高之處

1、順其自然、課堂生成性

匯入時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這種高昂的情緒持續到學習完第一部分文景之治,在學習第二部分漢武帝的大一統時,學生略顯疲勞,我還是按照教案設疑、組織學生閱讀教材,用筆勾知識要點,由於文字多、難度大外加學生疲勞等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對這部分教學可以把漢武帝大一統的原因、措施、意義分3部完成,先分析原因,再引導學生閱讀政治上措施,然後思想上措施,由此教師自己歸納意義,(因為比較抽象)引導學生理解記憶。再如,學習漢武帝的大一統政治措施的背景由學生介紹完畢後,過渡“如果你是漢武帝,面對如此囂張的諸侯王,你怎麼辦?”由學生說“把他斃了”,生集體回答。如果由學生個別回答可能會更好的理解推恩削藩的2個步驟,課堂氣氛會更活躍,當然由2張圖形也體現出推恩削藩的2個步驟。教學目標雖然實現了但氣氛略顯沉悶。

2、眾生平等,關注邊緣學生

在閱讀漢武帝的大一統時,文字多外加學生疲勞以及基礎較差,有些學生在閱讀時就偷偷休息,課堂效率不高,儘管我透過集體回答形式解決了設疑的問題,但確實存在濫竽充數的現象,在教學設計時我忽視了邊緣學生。

3、突破教材編排的束縛

歷史發展有一定線索,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感知歷史本來面目,有些時候可以教材突破教材編排的束縛,採用多種手段和方法把歷史基本問題講清楚並讓學生理解。

教學改革來自於對實踐的反思、對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反思。每一次反思都是對自身教學的再定位和思考,也是一個認識自己和學生的過程。我相信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痛苦。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5

本週我在七年級四個班上了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教學反思如下:本節課距離我們較為遙遠,所以上課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利用歷史圖片進行輔助教學,收效很好。透過展示歷史圖片,同學們直觀地感覺這段歷史,進而瞭解這段歷史。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地記憶重點知識,充分說明學生對歷史這門學科的興趣。學生們透過小組間的交流比較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山頂洞人的復原圖,得出他們的體質特徵的不同,從而進一步認識山頂洞人的進步。

由於學生未作很好預習,對本課知識有些生疏,因此在教學進度上沒達到預期效果。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使我意識到讓學生提前預習在歷史教學中的意義,以後要重視對學生預習的指導。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6

本節課共有三部分內容:1、張騫通西域2、絲綢之路3、班超經營西域;其中,第1和第2個問題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透過學習本節課,讓學生掌握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地區與邊疆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絡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歷史過程。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並透過學習張騫、班超兩個歷史人物,強化學生愛國主義熱情。。

但是,學生們對於基礎知識的鞏固程度還不夠,欠熟練,掌握得不夠紮實,我在本節課中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1、張騫通西域這一部分的教學其實應該做得更好,我可以把這部分的內容搞活起來,比如把張騫在西域的所見所聞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讓學生來描述;或者以張騫為記者進行追蹤報道,這樣就可以訓練學生的口才,同時也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2、關於絲綢之路的教學,如果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更好地記住絲綢之路,我應該用多媒體展示出地圖,讓幾個學生按照地圖來重新走一下絲綢之路。

3、知識的延伸不夠,如:可以結合現實生活談一談西部的開發,也可以結合講講關於東突事件等。

4、在當堂鞏固環節,應多設計一些選擇性題目和材料分析題。

5、學生會了的問題,不應該再去過多的強調。

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要多看一些與歷史知識有關的書籍,拓展自己的知識面,爭取做一名與時俱進、知識淵博的教師。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7

1.本課的設計線索脈絡清晰,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把教材內容分解成三部分:一、草原帝國的興起。二、草原帝國與西漢王朝的和戰。三、草原帝國的消失。以匈奴政權的興起、發展、消亡為主線串起全文。以漢匈的“戰—和—戰”為中心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教學過程宏觀設定合理,能保質保量完成教學任務。第一環節【設定情景點撥匯入】約三分鐘。第二環節【自主探究合作掌握】約三十五分鐘,其中一、草原帝國的興起約十分鐘。二、草原帝國與西漢王朝的和戰約二十分鐘。三、草原帝國的消失約五分鐘。第三環節【本課總結】約兩分鐘。第四環節【自我檢測鞏固提高】約五分鐘。

3.教學設計平穩紮實,知識脈絡構建系統清晰,能用學生喜見樂聞的形式,把握重難點適時形成課堂高潮。如:問題二(3)觀看《漠北戰役》影片再用上節課總結的學習史實的方法概述漠北戰役的經過和影響(時、地、事)。問題二(4)你贊同這時再實行“和親”政策嗎?(創設漢元帝朝辨情景,學生分文武大臣兩組辯論)假如你是王昭君,你願意出塞嗎?這使大部分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出現有效知識生成,達成教學目標。

4.能挖教材,找立意,聯絡生活,關注社會,引導學生擴散思維。如:問題二(2)結合史實比較一下,漢初對匈奴的政策與漢武帝時對匈奴的政策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會有這種不同,請用史實說明(政治、經濟、軍事)。---關注社會:放眼當今世界,你認為中國立足於世界取決於什麼?。問題三(1)天56個民族中有匈奴族嗎?匈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問題三(2)我們中華民族大家庭擁有56個民族,那麼今天民族與民族之間應該如何相處呢?。

5.但是,總的來講這一節課我仍然沒有改變對知識點處理面面俱到的習慣,所以受時間限制,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這一部分的拓展還是有所不足。我是應該打破體系,還是堅持風格呢?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8

近日,我執教了一節《華夏之祖》的公開課,上完之後,感覺不甚良好,雖然不排除一些客觀原因,但回首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失誤頻頻,怎一個“差”字了得。

首先,未體現“自主”的教學理念。雖然學生是以小組的形式學習的,但在展示環節,我並未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話題投放形式太過單一、刻板,如請學生講述堯、舜、禹的故事,完全可以讓一個組的學生自由選擇講述,而不是先講堯,繼而舜,再而禹。學生講述後,也未引導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進行互動、補充。教學內容顯得單薄,不夠豐富。

其次,對學情認識不夠。未充分考慮七年級的學生只上了兩節新課,學習歷史的熱情、能力都相對底下,從而對學生預習情況把握不準,對學生學習、展示能力不能有準確的認識。要求學生進行表演“禪讓制”的環節,課前沒有進行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空有表演的熱情,卻不知怎樣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課堂氣氛略顯尷尬。

再次,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落實不夠。要求學生合作探究“什麼樣的人才能被推選為部落聯盟會首領?你覺得堯、舜、禹有什麼優秀的品質值得你去學習?”原本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各抒己見,這本是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絕好機會,我卻沒有充分利用,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敷衍了過去。

最後,教學未有激勵措施,評價方式單一。原本打算獎勵給學生的幸運星因為時間匆忙忘記帶到課堂,雖然少了物質獎勵,但整堂課下來,我也很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沒有對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獨到的見解表示過由衷的讚揚,對學生缺乏激勵性評價。評價方式也都是自己在絮絮叨叨,沒有引導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進行互評,導致整個課堂教學氛圍壓抑、沉悶。

當然,失誤還有許多,在此不再一一列舉。總之,這堂課是失敗的。但也帶給我太多的反思,反思是為更好的成長,它讓我找到了自己的軟肋,也讓我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俯下身子,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去鑽研、實踐。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9

因為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比較熟悉,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說出一二個三國時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語,學生學起來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力度會比較大,能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特點。授課時,我遵循的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原則,設計了講故事、小組討論、分組比賽複述故事。上完課之後,我體會到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

(1)由於時間比較緊,備課不夠充分,因此對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沒有進行進行太多的展開介紹,只是一帶而過。對於《三國演義》裡面的人物和故事,應該引導學生多講,充分體現學生參與的力度,調動學生的氣氛。

(2)在學生討論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更深入些。

(3)最後在課堂小結時,不應該幫學生歸納,而應該讓學生作一個總結性歸納,讓他們談談透過學習這一課,可以學到什麼,有何啟發,以進一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

透過這節課,我發現了很多我關於教學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對新課標的認識的不足,以後我肯定會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學,爭取進步,彌補不足。反思讓我看到自己的優點,有了進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10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我以春秋戰國這段錯綜複雜的史實為藍本,進行了科學宏觀設計。首先我利用大螢幕展示並介紹《春秋爭霸形勢圖》和《戰國形勢圖》時,為學生形象直觀掌握本節的知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成語典故較多的特點,讓學生課前積極收集本課的成語典故,如:退避三舍、老馬識途、一鳴驚人、臥薪嚐膽、圍魏救趙、朝秦暮楚、紙上談兵等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平時多閱讀課外書籍、收集課外資料的好習慣,也積累了文學素養。同時也透過學生們上網查閱資料,提高了同學們學習現代資訊科技的'能力,尤其對於鄉下剛剛步入我們三中的初一學生來說,提高現代資訊科技水平是非常有利的。

3.我讓學生講授”臥薪嚐膽“的成語故事,這樣既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透過同學們瞭解故事中的越王勾踐的曲折的人生經歷,培養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對培養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他們將來步入社會,成為一名品學兼優、健康向上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4.在講成語退避三舍時,讓學生了解古代戰爭的戰略思想,從而引發學生了解21世紀我國“鋼鐵長城”取得輝煌成績,培養學生的國防意識。

5.在講齊桓公、晉文公的改革時,使學生懂得:國強要革新,國立靠人才的道理,從而刻苦學習。

6.在講“戰國七雄”時,教師利用大螢幕展示的《戰國形勢圖》講述,在增強教學直觀性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地理空間分佈的記憶,也使學生明確不但“文史不分家”,而且,“史地也不分家”。

7.在記憶戰國七雄的地理位置時,利用圖加縮字記憶法,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

8.在討論“由春秋紛爭到戰國七雄,說明了什麼問題?並聯系現實說明有什麼意義?”時。這個問題的設計,即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意識,又體現了歷史“以史鑑今”的功能。

9.小節部分老師編歌決、即精練省時又幫助學生記憶。

二、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授課時間稍長,達32分鐘,學生練習時間相對少些。如:討論題,透過對比“春秋和戰國分爭形勢圖。我們不難看出國家逐漸減少了。這說明什麼問題,感想是什麼?”這個問題雖設計的較好,但由於授課時間稍長,討論這個問題時,僅有4名同學發表觀點,大多數同學沒有發言,沒有達到學生全員參與這個效果。這是本節課最大的遺憾。

2.春秋戰國的成語典故沒有與商周的成語典故聯絡記憶。

3.春秋爭霸戰爭的影響應讓學生分析,老師不要先說出來。

4.有的問題的設計還不夠合理,過渡還缺乏邏輯性,語言有的地方還不夠精練。

5.教師有的問題提出後,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少,就急於讓學生回答,忽略了初一學生的分析能力,影響了學生的接受效果。

6.由於是剛接觸初一學生,對學生的名字記憶不熟。也影響了授課時間和效果。

7.最後一個班的授課,教師先總後分的授課靈感,效果極佳,值得我今後沿用。

總之,我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屏氣舊的教學模式,不斷最佳化自己的課堂教學,遵循學生的年齡特點,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科學把握好訓練的層次和坡度,多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利用歷史這一平臺,虛心學習他人,從細微處慢慢改變,不斷完善自我。讓歷史課真正成為有趣味而又充滿智慧的課堂。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11

透過本課教學,感受最深的是:怎樣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透過加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去實現。初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一是更新教材使用觀念,由過去的“教教材”的舊觀念向“教學生如何學”的新觀念轉變;二是由過去教師為主導向以學生為主體觀念轉變;三是課堂教學模式由注入式、填鴨式向啟發式、探究式等演進。這就要求教師從課程目標出發,根據初中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需要,靈活地取捨、整合、運用課程資源及多媒體,完成課程目標,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率,這就要求對課堂教學進行最佳化。

1、教師課前提出學習目標,要求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本課歷史史實豐富、生動,容量大,而教材編寫又比較簡煉,如果學生不做好課前準備,那麼單靠課堂想取得最大的學習效率是很難的。課前作業主要是兩方面,一是預習新課,要求學生理解本課講什麼(大標題-昌盛的秦漢文化),是怎樣來講的(四個子標題-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興起、王充和《論衡》、司馬遷和《史記》、轟動世界的秦兵馬俑),瞭解每個子標題的基本史實,從而使學生理清標題關係,形成粗的知識鏈和基本史實。二是要求學生根據預習中可能不懂或者不是很清楚的知識,利用百度搜索網路等工具查詢,拓展知識。

2、教是為了不教。在本課教學中,發現學生對問題的分析不全面,缺乏思考問題的角度。例如:宗教與邪教的區別是什麼?許多學生只答了一點,繼續深入沒有了,但是經過老師指導如何思考問題的角度後,則大多數學生都能很好回答出來

3、教師備課要整合、開發資源,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在教學中,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多媒體資料展示太多,設問過繁,拓展太深,表面熱熱鬧鬧。課後問學生學習效果,則一臉茫然,而真正需要解決、掌握的重點知識沒有掌握。本課有許多教材外的資料,如果都去講解,事實上是不可能,因為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即使那樣,也不可能取得較好效果,所以教師必須根據課程目標和初中學生的知識特點和結構,對教材和課程進行再一次整合、開發,但要突出重點。同時設問要適度,要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與啟發性引導相結合。

4、充分利用網路來輔助歷史教與學。本課有很多歷史知識,是學生很感興趣的部分,網路提供了歷史教材無法提供的資訊和知識,不僅如此,我們還藉助網路優勢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師生互動、學生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探究、共同提高、自主創新的目的。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12

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提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的保證。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和教學的設計者及組織者其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發展學生教學學習的主動性。要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就要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展,成為學習的主體,積極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因此,在教學中要創設各種條件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主動發展。大家都知道,歷史學科的主要功能是傳承人類的文明,它不僅告訴我們人類的過去怎麼樣,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應該吸取怎樣的經驗和秉承哪些的可貴的精神。

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條件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以及成功的機會,促進學生主動發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本課我透過設計學生體會古人用算籌運算、賈思勰拜訪老羊倌、酈道元答記者問三個活動,學生都積極參與,興趣很高。從中可以發現其實很多學生其實很有表演慾望,並且具有一定的表演技巧,作為老師,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及時表揚這些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愛的鼓舞和情感的激勵。

同時藉助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在時空結合,回到歷史的情景中,體驗歷史,當學生有了親身的“算籌”運算體驗,才能深切地感受到科學家在追求科學當中的辛勞與不懈。透過具體表演賈思勰向老羊倌請教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到學習賈思勰的愛學習,虛心請教的精神。以及用酈道元答記者問的形式讓學生全面地瞭解酈道元寫《水經注》的過程,並從中體會到酈道元熱愛祖國和大自然的高尚品質,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透過本課的教學我認識到:歷史是有生命的,學生學習歷史,不是老師無限動情地講,而學生揣著手在聽,老師要放手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中提高自己的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13

轉瞬間,一個學期又將結束,本學期課改如火如荼的的在深入進行著,反思自己的教與學,深受啟發,感觸也頗多,特作反思如下:

一、注重設計全面性,重視學生全面發展

1、從“鑽教材”向“鑽學生與教材”轉變

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只是注重研究教材、考綱等文字資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情,這樣的做法是不科學的,違背了新課程“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教師不僅要潛心鑽研教材,把握好每一個知識點,還要認真研究學生的學習現狀與身心特點,綜合考慮,制定最最佳化、最科學的教學流程。

2、從“備教法”向“備學法與教法”轉變

新課改下的教師不僅要考慮自己怎樣組織教學活動,還要滲透進學法的指導;不僅要完成教材知識點的傳授,還要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歷史素養,以促進學生德育全面發展。

3、從“重優生”向“關注每一個個體”轉變

一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喜歡關注優秀生,在課堂提問、教學設計等方面對這一群體考慮較多,反而將原本最需要教師關心的潛能生群體邊緣化了。這樣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行為也極易造成歷史學習中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影響教學成效的提高。所以,教師應該採取有效措施,關注潛能生,將潛能生的學習置於課堂教學的重要位置,最終實現班級學生整體均衡發展。

二、注重教學關口前瞻性,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1、體現預習題綱的選擇性新課改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平時做好學生預習活動的指導。教師可以從示範開始,逐步培養學生自己獨立編寫預習的能力與習慣。

2、體現預習方法的科學性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按照“讀” “劃” “想” “做”的步驟進行,透過通“讀”教材,宏觀把握預習內容,將自己認為應該重點強調的知識點做上標記,對照預習題綱進行獨立思考。

3、體現預習成果的針對性預習活動結束後,學生還要完成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將預習成果沉澱下來。一方面,要將自己在預習活動中獲得的知識積累記錄下來,一些學習方法或是心得體會也需要進行記錄;另一方面,對於一些掌握與理解不夠深刻的地方,要進行羅列,以便課堂學習時聽教師講解正確的答案或是與同學進行互動交流。

三、注重教學過程探究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科學設計好探究提綱探究題綱的設計難度要適中,要體現相互關聯以及由淺入深的原則,引導學生思維發展。例如在教授“ ”內容時,教師設計探究題綱,可以著眼於分析,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深刻揭示。

2、啟發點撥好關鍵環節

例如在“ ”教學中,教師對於學生的探究學習,要緊扣“中國和世界的形勢”“的原因”等關鍵節點進行點撥。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以“現象與本質”“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思維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了教學質效。

3、歸納完善好學習成果討論探究環節結束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教學成果“去偽存真”。如“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學習成果歸納中,一位教師讓學生各抒己見,學生從清政府腐敗沒落、封建經濟薄弱、軍事力量落後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出了“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資本主義”這樣的實質,讓學生深刻認清了清政府的腐朽無能,從而體會到“落後就要捱打”的道理,增強了學生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情感。

四、注重教學空間的拓展,構建立體教學模式

1、開展專題研究活動,延伸教學環節在課堂教學之餘,教師要結合本校條件與學生興趣愛好等方面的情況,組織第二課堂活動,可以就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專題研究,也可以開展辯論活動,為學生創設濃厚的歷史學系研究環境。

2、開展歷史競賽活動,鞏固教學成效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安排,可以適時組織一些歷史學科競賽活動,幫助學生鞏固學習成果,也可以就某一歷史事件、熱點話題舉行演講、辯論等形式的競賽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深化學習成效。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深化教育成效教師可以利用本地區愛國主義教育場所,組織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將學生帶進專門的愛國主義教育場所接受革命傳統主義教育,也可以發掘學生生活中的素材,開展諸如“訪問老紅軍”“家鄉抗日事蹟尋找”等主題實踐活動,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體現歷史教育教學思想性的重要特點。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14

原本以為《兩漢經濟的發展》這一課是選學課,我沒有必要講,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學。況且這一課比較枯燥,也比較簡單。但是,在準備的過程中,才發現並非我所想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極大熱情,出乎我的意料,也讓我受益非淺。

首先,歷史劇表演的嘗試,讓師生親身感受體驗了歷史,對歷史的陌生感與距離感縮小了,以往枯燥的歷史學習也變得輕鬆多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大大的提高了,師生關係更融洽。同時,在創作歷史劇的過程當中,師生對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與體驗,老師適當指導,學生充分發揮,甚至為了設計一個時間,都要查閱大量的資料,最終決定以公元前110年作為劇本的背景時間,這樣才能將書本中導言中的材料與第一目治理黃河的材料聯絡起來等。透過這一活動,對於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資料收集與整理能力、協調能力、創新能力等都有較大的促進。

第二,影片資料的恰當使用,為課堂增色不少。在查閱影片資料中,我在無意間找到一種以FLASH形式出現的教學影片,該FLASH《漢武大帝》,比較適合學生口味,同時,這個動畫開始的三個畫面中的文字“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國號成了一個民族永遠的名字”,對漢武帝的一生,可以說做了充分概括,對學生認識漢武帝這個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同時,畫面中出現的人物、服裝與場景,比如匈奴、馬車等,讓學生更直觀地瞭解漢朝人的生活及漢武帝的事蹟。說實在以前根本沒有關注過此種形式的教學影片,甚至有時還嗤之以鼻,以為純屬小兒科的,可是透過實踐,此類影片倒是挺能提高孩子們的關注度,何樂而不為呢?

講農業的發展環節中,我運用了大量的有關農業發展的農具圖片、耕作圖片,也進行了講解,有一張圖片中的耬車立馬吸引住孩子們的眼球,立即有的學生情不自禁開始討論這個耬車為何“長三隻腳呢?”最終,還是“回答問題專業戶們”道出了心聲:三隻腳的耬車可以同時播種三行,同時耬車又翻鬆泥土把種子全部覆蓋上了。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學反思15

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透過我這段時間的歷史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的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成長的重要性,下面我就來談一談“反思”給我帶來的益處。

1、回顧經歷,積累經驗:

(1)賞識的目光象陽光,照到哪裡哪裡亮:

在上每節課時,我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悅、或平淡、或痛苦、或氣憤,在這不同的情緒中,往往蘊藏著寶貴的經驗教訓。有一次,我在給七(2)班上完歷史課後,感覺非常愜意與喜悅,因為平時上課不聽講、很愛說話的兩位同學居然在那節課上從始至終保持積極狀態,後來,我仔細回憶每個細節,不禁豁然開朗:課前,我走進教室,對學生說:“哪位同學幫老師把圖片準備好?”這兩位同學就不約而同主動去做了,我在課上對她們熱愛勞動和樂於助人進行了表揚,學生報以鼓勵的掌聲。這兩位同學臉上洋溢著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課上的表現與以往也就大相徑庭了:潛心貫注的聽講,爭先恐後的發言,面紅耳赤的討論。針對他們的變化課堂上共響起5次掌聲,它緩解課堂的緊張氣氛,就象潤滑劑一樣,使枯燥的知識變得有趣,使學生感覺象做遊戲一樣,在愉快中獲得了知識。尋找閃光點真誠讚美、賞識激勵,這一條作為寶貴的工作經驗被我收入行囊,並在以後的工作中運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燈,指引教育邁向成功:

由於歷史學科的特點,要求識記的知識很多,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很好的鞏固所學的知識,我採取的措施是,每節課在講新授課前,總是進行小測驗,不合格的同學要受到一定的懲罰。記得有一次測驗時,有一名同學早做了“準備”,當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動”時,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邊,輕輕的在她的桌上點了三下,這三下既有對她行為的提醒,又有對她行為的“包庇”,公佈於眾與尊重暗示中我選擇了後者。她當時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從這件小事之後,樓道中擦肩而過中多了一雙真誠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後的測驗中沒有再發生過作弊現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學反思中寫下:“即便學生有錯,也要給學生留面子,也要絲毫不懷疑他們自省和改正錯誤的能力,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訣。”

2、發現問題,尋找方法:

有一次,在七(2)班課上,我有意識地貫徹新課標,上了一節以“討論”和“學生編演課本劇”為主線的歷史課。課前,由於我做了充分的備課和精心的課堂設計,所以我滿懷信心地走進了課堂,誰知那堂課上得亂七七糟,課堂秩序混亂不堪,課本劇的節目還沒上演就草草收場……從講臺上我灰頭土臉地下來之後,在反思記錄上我這樣寫到:“這節課我耗費的精力最多,但卻上得最失敗,究竟是為什麼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請教七(3)班的幾位同學,他們告訴我說:“老師,分組討論可有學問了。首先,你得選一個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組長;其次,不能自由結組,平時混得不錯的哥們兒姐們兒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談天說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後,在課堂組織的問題上,我更加註意細節問題,把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問題儘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這一進步,不得不歸功於課堂反思的驅動力。

透過課堂實踐,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經驗+反思=成長。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師。大浪淘沙,回顧反思我不再一味重複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嘗試中變化、改進。你想跑得更快嗎?你想從眾多的競爭者之中脫穎而出嗎?那麼,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請抽出一點點寶貴的時間來“反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