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14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1

《時間簡史》一書是大科學家史蒂芬·霍金的名著,自一九八八年初版以來,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四十多種文字,銷售了一千萬冊,成為世界出版史上的奇觀。有如我們當年讀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科學的終極目標在於供給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一個高深莫測的現象。霍金的學生、《時間簡史》的中文譯者吳忠超曾寫道:“他(霍金)象一個孩子,一個好奇的孩子,喜歡問最基本的問題,我為什麼是我?時間是什麼?我們從何而來,又往何處去?”他把宇宙本性最前沿的知識,通俗地展此刻我們面前。

有日月星辰的奧妙,才有時間的歷史。讀《時間簡史》,不僅僅使你瞭解到時間的起源與構成,更應懂得這位偉大科學家在時間暢想曲的後面,還有更多未竟的音符。

時間是每個人的終身伴侶。從少年到老年,我們每時每刻都在時間裡穿過。有悲傷,也有欣慰;有眼淚,也有歡娛;有失敗,也有成功。時間的痕跡刻在臉上,也刻在心裡。如果把人生比作壯麗的舞臺,那麼舞臺上戲劇的演出水平不會僅僅取決於空間因素,還會有賴於時間條件;如果把度過生命的歷程比作攀登歲月的長城,那麼時間戰略、時間信念、時間素質將決定攀登者的行進速度;如果把寶貴的生命比作閃閃發光的星星,那麼星星的光源必然是長時間生命熱能的聚集。

時間也是一部年齡的哲學。富蘭克林曾說:“你熱愛生命嗎?那麼別浪費時間,因為時間是組成生命的材料。”大發明家愛迪生,在他七十九歲時,自豪而風趣地對人們宣佈“我已經是一百三十五歲的人了。”這是因為他積攢了超出常人多倍的時間財富。十六歲至六十歲,愛迪生通常每一天工作十八到二十小時,六十歲以後,每一天仍工作十六個小時。如按平常人一生活動和工作的'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已成倍延長了。所以七十九歲加成了一百三十五歲。其實,人的一生真要無端的浪費許多時間,從指縫間、從酒杯下、從無聊中。但我們並不經意,總覺得時間還長著呢!於是乎“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這樣的生活就縮短了你我的生命。年齡的加減法,加入的是有意義有價值的時光,減去的是揮霍空耗的歲月。

我此刻老了,懊惱自我年輕時尚不努力。但我羨慕此刻的年輕人,因為人生的黃金時代是青年時期。青春的火花、友誼的暖流、生命的歡樂一齊湧來,事業開始了最初的跋涉,人生揚起了破浪的風帆,生活領域急劇地展開,工作課題驟然增多。但我要用一個老者的身份,真切地告誡年輕的朋友們,真正生命的春天,是隨著夢想種子的播下而來臨的。生活的海洋並不像碧波漣漪的西子湖,隨著時間的流動,它有時平靜如鏡,有時浪花飛濺,有時巨浪衝天……僅有把握自我命運的人,才能創造生命的輝煌。

今日之日不可延留,昨日之日不能呼返。這位蜷縮在輪椅上、能與上帝對話的史蒂芬。霍金,似乎在《時間簡史》中告訴了我們這個道理。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2

從識字以來,我讀過很多書:《西遊記》《俄羅斯童話》《上下五千年》……然而,現在五年級的我有些不滿足於這些書了,開始對《前世今生》《時間簡史》一類講述哲理、科學的書興趣盎然。雖然初看上去,這些書枯燥無味,但是細細品味,卻常常引發我無限的思考與遐想。下面,來說說我讀《時間簡史》的故事吧。

第一遍讀《時間簡史》時,我只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大都是跳讀,略去了那些艱澀難懂的部分,只看有趣的內容。但即使這樣,仍覺得無聊,先後也只是翻了兩頁,便束之高擱了。

直到有一天,無聊的我,抱著好奇的心,再次打開了那本黑色封面的《時間簡史》,低下頭,靜心地品味起來。我隨手握起鉛筆,點點劃劃,慢慢記下自己的疑問,一躍而出的靈感……咦!什麼時候那些黑白的文字漸漸生動了起來?慢慢地,我被帶入了一個科學的世界:與亞里士多德觀賞水、火、土、木幾顆星星的變化;與托勒密一起鑽研宇宙中心的秘密;與哥白尼、伽利略一起用真理、事實來推翻錯誤的理論……一頁一頁,我認識了偉大的發明家愛因斯坦,堅持真理的伽利略,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我瞭解了反粒子、對偶性、小圓周、光子的概念……與此同時,我也提出了不少疑問:宇宙的中心到底是什麼?是不是每顆行星的小圓周都是一樣的?在恆星光譜中,什麼顏色代表最熱,什麼顏色代表最冷?行星與恆星各是怎麼形成的?……一堆數不清的疑問,讓我不斷地查電腦,翻閱其它工具書,甚至用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像唐僧唸經一樣在爸媽耳邊不停地問,問到二老大聲喝斥也渾然未醒。無盡的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揮之不去。我對《時間簡史》的興趣也更加濃厚了。看到後面,不少先前的疑問迎刃而解,那種豁然開朗的滋味讓我欲罷不能。

有時候我也會自己去做試驗。我嘗試和伽俐略一樣,從樓上同時扔下兩個質量相差很大的瓶子,看看它們是否同時落地;當看到書上說:“飛船在太空中直線飛行,路徑影子投到地球上的二維影相就顯明是彎曲著”時,我也嘗試著用鉛筆在地球儀上測試;讀到“視差”這一段時,我也試過坐在車上看遠處一點也不動的太陽……那時的我,竟也感受點兒“科學瘋子”的味道。

在讀完《時間簡史》後,更多的書成為了我的閱讀目標:《果殼中的宇宙》《瑪雅曆法》《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感謝《時間簡史》為我打開了科學探索的大門!有時候,我也想過,以小學的水平來讀這一類書,是不是太困難,太“不求甚解”了呢?因此,我開始放慢速度讀,一點一點“煮”著讀,思考研究著讀。

這幾本書便成了我無聲的老師,將知識一點一點地送給我,引領我走向神秘的科學世界。雖然深奧難懂,但是依舊情有獨鍾。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3

斯蒂芬霍金,不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物理學家,至少排在牛頓、愛因斯坦之後,但那幅骨瘦如柴的他坐在輪椅上的影象以及一本本暢銷世界的科學著作,無不證明了他的偉大傳奇。《時間簡史》是霍金的代表性之一,主要解釋了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的一些理論和探索發現。

宇宙如何開端?生命的起源是什麼?源於人類內心最根本的求知慾,推動著我們不斷地探索前行。霍金在《時間簡史》的第一章,概括描述了人們從古至今對宇宙認知的發展,提出了在這個探索時間軸上的重要科學家及其貢獻。為了更簡潔的說明這一章的內容,我們先來建立一個時間軸簡圖,如圖。

人類關於宇宙探索的時間軸

當今宇宙研究理論的基礎,是艾薩克。牛頓爵士寫的那本《數學的自然哲學原理》(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著作,沒有之一)。這位傳說被一顆蘋果砸開竅的偉大科學家,“站在巨人們的肩上”,為現代物理大廈奠定了堅實的數學基礎(ps:關於牛頓的生平品格以及他奉獻餘生的鍊金事業,請大家到網上查查,蠻有意思)。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在太陽系的天體運動解釋中十分成功。直到這個時候,人們還主要是從空間上認識宇宙,認為宇宙是絕對靜止的空間。對於宇宙時間上的開端,在靜止的假設前提下,變成了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要想探索宇宙在時間上的開端,必須跳出經典物理的限制。當今描述宇宙的兩大理論: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分別從近乎無限大的尺度和近乎無限小(普朗克常數)的尺度研究了宇宙的結構及各種現象(光看數字的話0多的真是超乎想象,無論在小數點之前還是之後,絕對數的你頭暈腦脹)。任何理論都需要事實去證實,否則只能是假想。提到這一點,埃德溫哈勃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透過天文觀測,不僅提出大尺度宇宙概念,還在1929年觀測到星系正遠離我們而去,證實了宇宙正在膨脹。這個發現暗示存在一個叫做大爆炸的時刻,當時宇宙的尺度無窮小,而且無限緊密。哈勃的研究,為當今最被廣泛接受的宇宙大爆炸理論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時間簡史》的第一章讓我們大概瞭解了人類探究宇宙的歷史,接下來的章節中會更詳細的闡述現代宇宙理論和發現。圖1中的時間軸也會不斷地豐富起來。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4

讀完《時間簡史》,我頗有感觸。

時間和光不是一種東西,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裡雖然沒有光,但仍然有時間。光速和時間怎樣聯絡起來我還不清楚。我不用去定義宇宙和時間的概念。宇宙構成之前是一個無窮小的奇點,而且無限緊密,我在那裡說成沒有,這不是唯心的沒有,空間和時間在大爆炸時同時的從無生有。這就會產生兩個問題,那個無窮小的產生一切的奇點是什麼和它為什麼要爆炸。那個奇點什麼也不是,不是人類所認識的物質,能夠起個隨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個無窮小無限緊密的點,僅僅是一個點。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為它想那樣,因為此刻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這是無法證明的,人類的證明方法必然會引入第三方,為了證明第三方的正確又務必引入第四方,這樣的證明會無休止的迴圈下去。(看到之後,才明白這就應算人擇原理。)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裡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著存在和生命的好處。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曰心說的演化就花了20xx年的時間。令人吃驚的是,儘管人們明白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只是到了本世紀20年代因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後,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意識

。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宇宙還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證明,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於穩定的狀態。即使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狀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將宇宙常數引進理論中。他們都期望在自己的理論中找到穩定的宇宙模型。可見,宇宙演化的觀念並不是產生於這些天才的頭腦之中。

霍金的生平是十分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狀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因為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儘管如此,譯者之一於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開啟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十分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著電開關。譯者儘量持續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十分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務必依靠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務必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忙能夠體會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一天他務必驅動輪椅從他的家——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

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該係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其實時間作為一個座標軸早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裡了。我們不論幹什麼事情,總會看看時間。關鍵在於,時間並非一個孤立的、自在的直線。時間和空間有同一個出發點,也有同一個終點。這就好比我們的地球,在引力場的作用下空間彎曲,並構成一個球面--沒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無界也就是指我們生

活在一個四維的時間--空間裡,這是一個四維的球體,球面是無界的。可憐我無法想象一個四維的球究竟是什麼樣貌的。

按霍金的說法,其實有十維。這讓我浮想聯翩。我想到古代神話:九重天+時間。

另外,佛教說:三十六重天,十八層地獄。似乎與九有關的倍數都有很大的魔力。

霍金,這樣一位終年坐在輪椅上的人,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5

其實初讀《時光簡史》只是因為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為了在閒暇之餘與朋友之間有一點談資罷了,不得不說這樣的科學著作實在難懂,相比我的張愛玲,三毛,劉墉來說卻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將我引向了充滿幻想的未來。

說它單調是因為它沒有平平仄仄的語調,沒有風花雪月的場景,沒有催人淚寫的辭藻,但他,卻擁有極嚴謹的的探索科學的態度,以一種嚴謹的口吻向我們敘述著蔚藍的宇宙,神秘的黑洞。爸爸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說我再也看不懂這麼深奧的著作,開始我還不以為然,漸漸的我發現我只能讀懂其中一點,而絕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個極平凡的人,他因為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能夠活動。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徹底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演講和問答只能透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但他的智慧彌補了先天的不足,輪椅上的他還是可愛的,值得我敬佩的。30歲,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好處,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齊。

霍金的魅力不僅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明白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他,幾乎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他仍出版了《時間簡史》,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對於這本書我實在做不出自己的評價,因為,可能在之後的幾年,我才能讀懂這本書,但是我能感受到這字裡行間的一份堅持,一份嚴謹,甚至一份心酸。

其實更多的我將這本書當作科幻小說來看,書裡就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時間簡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統一理論,這是愛因斯坦未盡的夢想。霍金在本書中坦言,不能用單獨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預測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為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決定了宇宙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統一的。在本書中,霍金透過地圖模型來說明宇宙的多樣性可能需要一組理論來進行描述。

《時間簡史》是為想更多瞭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睿智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性。該書本來就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絞盡腦汁都無法真正理解的,只能當科幻小說看。《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擬空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進化原理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讀讀它吧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6

自古以來,我們頭頂的天空究竟有什麼奧秘這一難題一向困擾著人們。關於世界起源有我國的盤古開天闢地之說等,西方世界則認為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於是乎,在歐美能夠看到遍佈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數人都虔誠地信仰著上帝。但是很可惜呀,哈勃望遠鏡把地球周圍200億光年範圍內的空間都檢查了一遍,卻絲毫沒有上帝的影子。儘管這兩種看法很明顯都是錯誤的,但它也反映出人類愛思考的一面,實在想不出來時,就編一個盤古,上帝之類的出來,自圓其說。

霍金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到達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必須難度的,如果你沒有必須的物理基礎的話,那就更加難以理解了。其實阻礙我們理解的最大原因還是我們平時生活在宏觀低速的環境中,無法理解在宇觀或微觀下的物質及其運動狀態。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它在物質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才有好處,但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這類狀況,所以除非有超強的想象潛力與抽象分析潛力,想要明白其實很難。所以我將從一個業餘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僅僅是出於愛好與好奇關於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堅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觀點。即宇宙原先是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因而它的密度無限大。它突然就爆發了,四散開來,同時爆炸產生的溫度極高,從此宇宙就一向持續膨脹,直到此刻,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在膨脹的過程中,有些氣體,灰塵漸漸冷卻聚集在一齊,構成各種各樣的星球,宇宙的樣貌漸漸清晰了起來。那裡有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那麼在大爆炸“之前”,那個奇點算什麼,沒有時間跨度麼或許用“之前”有些不適宜,畢竟在開始之前能有什麼呢!但是開始又是從哪來的呢,這彷彿陷入了一個死迴圈,無論

你說什麼是源頭,你都能夠懷疑這個源頭的來源,結束這種無休止的懷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個最早的,沒有“在那之前”。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個“奇點”,可我呢,我不明白,上帝那麼多人信,估計沒什麼可信度,大爆炸理論也只是猜想,沒有被證實。事實證明,沒有信仰的確是件很痛苦的事,腦中一片混沌,無法被拯救。

上面那個問題的確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說的含含糊糊,一筆帶過了,我也略過吧。下面講的是時間與空間、物質的關係。在大一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馬克思簡單的說了下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時間與空間則是物質運動的表現,時間具有一維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學家卻有不同的觀點。首先,物質與空間的關係就很微妙——物質是扭曲的空間。可空間是什麼呢難道是真空真空但是意味著什麼都沒有——虛無。這一點目前科學界仍在作努力,他們試圖發現一種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東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這兒遇到了點障礙,因為夸克已經是一種猜想了,幾十年來一向都還未被證實。由於實驗器材條件的限制,以及理論上的一些缺陷,對微觀粒子的觀測一向都有障礙,無法精確測得其運動狀態。這樣一來,科學家們就只能很鬱悶地整天苦思冥想,試圖發現一種全新的理論,但在這幾十年裡,一向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這本書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是它的時空觀。在相對論中,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都不存在。此刻大部分人都已能理解絕對運動的觀點,也就是說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靜止。因為缺乏絕對的靜止的標準,我們無法確定在不同時刻發生的事情是否處於同一空間位置上,很多人也許會認為這很簡單——同一地點很好確定。但平常人所說的同一地點是指在目前這個星球上的相對地點,把我們置身於宇宙之中,我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永遠沒有重疊的兩點。因為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著運動,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時間也變成相對的,就讓人很難懂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規律行走,不受我們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們總是用時間來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把時間當做一個固定的標尺,我們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標尺下進行交流才不會有困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無情的指出不存在什麼絕對時間,時間只但是是物質運動的附屬品。我們通常所說的時間似乎沒有方向,虛無縹緲,看不見抓不到。在相對論中,時間是一維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脹的方向,我們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脹運動。

關於時間的相對性我還是無法理解,霍金緊之後就介紹了黑洞。我本以為我對黑洞是相當瞭解的,因為我經常能在科普節目中看到關於黑洞的解釋。黑洞是恆星老化後坍縮構成的。恆星靠內部氫原子的聚變產生能量,釋放光和熱,太陽就是這樣。在內部原料用完後,就會發生坍縮,即向一點收縮。當這一點十分十分小時,它的密度就會趨向於無窮大,同時它的引力也會變成無限大。由於引力很大,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從它那兒逃逸出來,那裡面也包括光。眾所周知,人能看到東西,是因為反射那個東西的光進入人眼。此刻那兒不會有光發射出來,所以人類是不可能真正地看到黑洞的,但能夠根據可見星體的運動規律來推測。本來我以為這並有什麼大不了的,看不見就看不見唄。但霍金教授補充了一句,那裡是時間的終點,類似於奇點。

我想在這個年齡的大部分青年都思考過宇宙到底是什麼,從何而來,過去的就過去了麼,未來又在哪裡,命運是否早已決定好了之類的問題。有的時候,我會因想不出來而無限傷感。確實如此,當你發現你根本不明白你所存在的地方到底是什麼,你到底為何而存在,心中肯定會有一絲落寞甚至悲哀。過去我會刻意去逃避這些問題,想得太多或許會影響正常的生活。有時候看新聞,也會發現一些人因為這些問題而精神出現問題。我選取看這本書,就是想解決縈繞於心中頭的疑惑。但這本書只是說了一些猜想和讓人費解的理論。此刻,我能夠稍微理解那些相信上帝或其它宗教的人,畢竟,心中沒有一個信仰會讓人的生活失去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路。我只期望有一個能讓人信服的說法讓我來相信。我是並不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到底誰才是世界的主宰,誰也沒辦法證明。儘管我能夠確信上帝佛祖什麼的都是扯淡,我也不會迷信和神有關的活動。因為我在心中已不明白把那些個神啊仙啊罵了多少回,但此刻仍活的好好的,那些個神仙連我這樣一個普通的人都治不了麼在某種程度上,我把自己歸結為一個宿命論者。因為這個世上巧合總是太多,比如我的存在就很奇妙。試想宇宙中有多少分子原子,偏偏就有那麼必須數量的原子組成了我。話雖這樣講,但我也不會拿命運當藉口,很多失敗的人總把原因歸結於命運。我想一個普通的人怎樣可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命運,不到最後一刻,答案都不會揭曉。

暫時失敗的人,也不代表就必須不能成功。很多人都會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他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有這種態度又是從何而來的,他們的出生難道也掌握在自己手裡麼你或許能夠說人們能夠透過後天的努力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你要奮鬥的這種態度又是從何而來呢,答不上來了吧。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7

所有的物理理論都是臨時性的...

也才明白,我的固有的觀念‘如果所有因素都確定了,那麼結果必須是能夠計算出來的’原先是一種‘宿命論’。天哪,該怎樣辦?我本來還堅信人的思維也因為過往環境的確定性而屬於定數呢。先姑且不去思考思想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因為在基於純物質的理論基礎搞清晰前去強迫自己想這個問題,可能無異於思想上的自殺吧。

既然物理理論都是臨時性的,都隨時做好了被推翻的準備,那麼,人為定義的一些概念所支援的理論就更不長久了...我深信不疑的數學,也是否有一天被自己的悖論所推翻呢?

我感覺自己已經處於半混亂狀態了。我們這個世界,無論多麼精彩或噁心,總有一天所有的這一切都但是會坍塌成黑洞裡的一個極小的點而已...想到那裡我不自覺的伸出手來,要去感受一下這周圍的空氣此刻是否還真實的存在著。而這個‘此刻’又意味著什麼?也是宇宙永恆的一個組成部分吧。

宇宙啊宇宙,你為何如此的存在呢?他們把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稱為奇點,奇點之前就不負職責的不追究了?怎樣能這樣呢?

人類的目標,仍然是不斷去認識和改造自己周圍的世界——無論這種認識會帶來多麼悲觀的結果。是否存在有一天,事實最後可怕到再沒有人敢於去探索呢?我想必須不會的,要不人類怎樣會走到這天——在上帝的關懷下生活不是很溫暖的麼。

我一想到那些為了科學而放下生活樂趣的人——他們才真正在推動人類的前進——我就不由得要鄙視自己,同時鄙視了其他象我一樣為了生活而奔波的人。

當同學把我的書寄過來的時候,雖然少了好些,但是也發現多了幾本原本不屬於我的書。很讓我感興趣的是有一本偵探小說,但是翻了翻後意味索然,又無意識的拿起了這本《時間簡史》。但是拿起來就放不下了。之後我才意識到,這就應是純興趣的選取吧,我仍然熱愛科學的。第一次見它的時候好像是大一還是大二吧,但是它的出現並沒有轉移我們當時打雙扣還是電腦遊戲的任何注意力。我記得高二的時候看因斯坦傳的時候也是抱著濃烈的興趣在瞭解那些未知的不能理解的東西的。當然因為高考的原因,這種興趣很快給中斷了。但是為什麼進入大學後反而失去了對科學的興趣呢?那裡面當然有個人特性,但是教育體系,尤其是高等教育制度也著實很有問題。

當愛因斯坦在無聊的專利局裡花在總結狹義相對論上的時間,被我們的教授們用來思考做什麼了呢?難道當今的科學研究真的就昂貴到那種程度使得連理論物理學家都完全沒有施展的空間了?如果有人鄙視我們所有的教授和所謂的專家,我至少不會去譴責這個人。

什麼叫做對科學的獻身精神?什麼是人道?完美的人道只會讓社會退步。必然有些人要犧牲自己的幸福,但是他們終將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專注於科學的科學家是受我敬重的,即便如霍金這樣身形難堪,這難堪也只會在我的敬重中增加震驚而已。

那麼夫子提倡的仁德又居於何位呢?想到那裡,又想打擊一下人為神話了的先古聖賢。都同樣是人,為什麼先古的就能做到大聖大賢?再更廣泛的打擊一下那些人為誇張臆想以至於捏造的行為。不論我的思想觸動有多大,神,還是我最厭惡的東西。

那麼感情和藝術的地位呢?不得不承認這些東西里邊有些是很崇高甚至偉大的,但是它們畢竟都盤旋在思想體系之內。要透過它們去創新到思想本身的起源以及好處,是不太可能了吧?而這些東西於社會的穩定和發展也是必需的。可見我們這個世界為了發展,所需的額外的代價是多麼的巨大!

所有的理論,都是總結共性的基礎上具有預見性。所以不要在乎理論是否從字面上看起來是否膚淺,更就應注意它是否有效——在此刻或者以後更長一點的時間。

正如書中處處注意處理科學與神學的關係一樣,這本書給我帶來更多的就應不是科學知識,而是哲學理念上的衝擊吧。容我整理一下,讓我思想重新有序,才能夠再次平和的看待這世界。

有必要補充以下摘錄:

迄今為止,大部分科學家太忙於發展描述宇宙為何物的理論,以至於沒工夫去過問為什麼的問題。另一方面,以尋根究底為己任的哲學家跟不上科學理論的進步。在18世紀,哲學家將包括科學家在內的整個人類知識當作他們的領域,並討論諸如宇宙有無開初的問題。然而,在19至20世紀,科學變得對哲學家,或除了少數專家以外的任何人而言,過於技術性和數學化了。哲學家如此地縮小他們的質疑範圍,以至於連維特根斯坦——這位本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都說道:“哲學餘下的任務僅是語言分析。”這是從亞里士多德到康德以來哲學的偉大傳統的何等的墮落!

來更多的就應不是科學知識,而是哲學理念上的衝擊吧。容我整理一下,讓我思想重新有序,才能夠再次平和的看待這世界。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8

時間是個什麼概念?百度百科是這樣解釋的:時間是人類用以描述物質運動過程或事件發生過程的一個引數,確定時間,是靠不受外界影響的物質週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月球繞地球週期,地球繞太陽週期,地球自轉週期,原子震盪週期等。愛因斯坦說時間和空間是人們認知的一種錯覺。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從一個起點處開始,這也是時間的起點。

《時間簡史》講述是探索時間和空間核心秘密的故事,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包括我們的宇宙影象、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基本粒子和自然的力、黑洞、黑洞不是這麼黑、時間箭頭等內容。第一版中的許多理論預言,後來在對微觀或宏觀宇宙世界觀測中得到證實。

自1988年首版以來,《時間簡史》已成為全球科學著作的里程碑。它被翻譯成40種文字,銷售了近1000萬冊。此版更新了內容,把許多觀測揭示的新知識,以及霍金最新的研究納入,並配以250幅照片和電腦製作的三維和四維空間圖。讀完這本書,我不禁為霍金的天才而折服,我不是工科的學生,我是文科生,因此對於時間的感悟,無法像理科生那麼敏感。但是我卻對時間充滿了興趣。

相信大家對於20xx年瑪雅世界末日的預言有所聽聞,甚至人心惶惶。但是,其實在瑪雅人看來,所謂的世界末日不是世界消失殆盡,而是另一個世紀的開始,另一輪迴圈的開始。

而進入這個新世代,世界會有些大大小小的反應,不一定是指這年,而是這個時段,或許早已開始,或許仍未發生。但是,在這過後,人類如果無法從中相應得到心靈的提升,感悟的提升,那麼人類的道路將走得不太好了,相反,如果透過這次的大考驗,人類反省提升自我,那麼下個時代,將是我們重生的時代。其實,瑪雅人對時間持這種態度和想法也未嘗不可。

時間,從何而起,到哪裡結束。這是個最難解的問題,也許時間簡史的解答,仍然不夠貼近真理。但是,作為地球上的人類,時間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不就是一天24小時,每小時60分鐘,每分鐘60秒嗎?也許就連這個時間的演算法都是落後不足的。但是人類還未發展到改進時間系統的程度,也只能從其安排,在時間的細縫中窺探奧秘。

珍惜時間,小學三年級的課本上早已明晰這個道理,不過,現在有多少人能夠做到?珍惜每分每秒,讓生命創造更美的價值呢?珍惜時間的名人也有很多,他們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其中,我想推薦柳比歇夫,此人透過他的時間統計法對自己進行了研究和試驗:試驗在寫、讀、聽、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幹多少?

幹多少?怎麼幹?他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力不勝任;他總是循著他能力的邊緣前進,他對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確無疑。這樣苛刻的自我要求也許我們做不到,可是如果有他的一半甚至是四分一,我們的人生肯定會大有不同!

在探索時間的征程上,讓我們好好的珍惜此時此刻的時間吧!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9

時間是什麼?是看不見摸不著但又如液體般自由流動的非物質形態?還是物質運動中的一種存在方式?是由過去、現在、將來構成的連綿不斷的系統?還是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也許,這一切只有時間才明白真正的答案。

我們從何而來?宇宙為何是這樣子的?這兩個永恆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時間一向是被認為沒有邊界,但在這部探索宇宙時空的書中,憑著對霍金量子宇宙學的理解,僅靠科學定律,我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包括大爆炸和大擠壓的奇點。

霍金教授的論述清晰而機智,每個章節都有著近乎於0的距離,與我心靈存在著趨向於+∞巨大吸引力。但其中對我來說魅力最難以言明的部分,卻是再次印刷時加入的第十章——衝動和時間旅行。“穿越”不是一個新鮮詞。早在馬克·吐溫的《美國康州佬在亞瑟王朝》中,甚至更早,也許那時文字還沒有發明,人類就已經有了探索其他時空的念頭。霍金的態度是令人驚喜的:時空旅行,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根據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當物體運動速度超過光速時,時間會倒流。可是他也指出,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粒子加速器顯示,在粒子速度達到光速的99。99%之後,無論功率加到多大,都無法使其打破光速壁壘。逆時旅行宣告失敗。

就如逆時旅行一般,快速空間旅行也被否決。時空旅行需要時空的扭曲,過去及現在,時空的扭曲程度並未達到滿足時空旅行的條件,將來是未知的,即使時空會扭曲到那樣的程度,允許未來來客拜訪現在的地球,那也只是一張單程航票,無法回去。霍金在章末幽默地指出,他不會在對手也許通曉未來的情況下,對時空旅行可能性打賭。

然而,我認為,不論時空旅行可能與否,這都無法用實驗論證。對一項事物的不同選擇,會帶來不一樣的未來,基於不同選擇造成的不同未來,我們稱之為平行世界。相同的DNA組成、相同的外貌、擁有某段相同的過去,基於一個不同選擇而分立在平行世界,這是一個人,又不是一個人。如果將我們所在的世界命名為A1,A1中的個體a1作為志願者穿越到Ai時空。一個世界裡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自然法則不會允許a1與對應的個體ai同時存在於Ai時空中。即使兩個個體能夠同時存在,身處A1時空的我們也無法接受到a1的跨時空信件及證明。我們有理由相信a1在試驗過程中化為分子。寄希望於Ax時空的個體x來到A1時空也是不可能的。僅中國目前有近14億人口,平均每人一生有n個事件,每個事件有m種選擇,由此衍生出的平行時空數量接近+∞,恰有Ax時空的x攜帶證明到達A1的可能性趨向於0。如果有未來公民到達A1時空,根據時序防衛猜測,他無法透露任何超過A1目前時間軸的資訊,也無法回到未來,並不能驗證時空旅行的可能性。如果他強行改變歷史,也會創造無數新的平行世界,與擁有固定歷史的A1時空無關。當然,這也僅是我個人由《時間簡史》得到的一些想法。

童稚與智慧的結合造就了《時間簡史》。也許只有親自品讀,才能領略其無窮魅力。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10

其實我本對這些學術性的書籍不感興趣。它們不像那些名家寫的散文,讀了一遍還想讀第二遍;也不像那些網路小說,通俗易懂,給人以慰藉。但當我翻看由史蒂芬·霍金著寫的《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時,我徹徹底底的發現我錯了,只希望我發現的還不算太晚。

本書共有12章,開篇霍金由“將宇宙比喻成是一個烏龜馱著另一個烏龜,一直無限下去的烏龜群”來引出他所有的觀點和結論。讓人從枯燥無味的學術性文章中感受到這位科學巨人骨子裡散發出來的.幽默感——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能讀完這本書並愛上它的原因吧。

本書主要對黑洞和宇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重點也是我覺得最為精彩的部分便是黑洞了。人們對於宇宙的瞭解並不多,而且宇宙千變萬化,物質均在改變,與我們距離也十分遙遠,是可想而不可及的。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提出的“黑洞很黑”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黑洞其實並不黑”。因為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因此當能量耗盡時它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並在宇宙中消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於宇宙的熱愛和研究是多麼的深!即使身體癱瘓行動不便,但這不足以阻擋他的熱情和大腦運轉的速度。他對於前人的看法並不時報以恭維性的一味贊成,也不是絕對的全部反對,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一步的去看去望,發現的更多,這才是真正的科學巨人該有的態度!

本書還介紹了關於時間箭頭的內容。在這裡,霍金引入了一個“虛”時間的概念。他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往北走,他就能轉過頭並朝南走;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能在虛時間裡向前走,他應該能夠轉過來並往後走。這表明在虛時間裡,往前和往後之間不可能有重要的差別。因此,霍金在這一章論斷:宇宙的無邊界條件和弱人擇原理一起能解釋為何所有的三個箭頭指向同一方向。他介紹了平時我們根本不會接觸到甚至是想都不敢去想的東西。這就是偉人:敢去假設猜想‘再用強有力的邏輯思維和理論知識去證明,從而得出一個嶄新的知識點,去填補知識海洋的缺漏,為幾個世紀的後人提供繼續做下去的便利條件和處理問題的參考依據。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這本書,在介紹給我們神秘的宇宙的同時,又用十分學術性的語言告訴我們其中不為人知的深奧秘密。讀這本書,你還會被作者那種身殘志堅所打動。身體不是全部,殘疾不是終點,只要大腦還在運轉,我就還有存在的意義,還可以思考研究,繼續瞭解這個世界,繼續為人類做貢獻。“一個人如果讓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這,就是這部名著的創造者——史蒂芬·霍金。他敢於向之前的偉人發出挑戰,並且博得了滿堂喝彩。我特別喜歡他的一句話:“當你面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意味深長啊……

合上這部著作,彷彿從宇宙遊覽一番回來一樣。 “宇宙有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過什麼?”霍金提出的這個問題,又有誰能夠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呢?宇宙的深奧,沒有一個人完全知道……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11

宇宙經過無數次的爆炸走向滅亡;又經過無數次爆炸留下殘骸而重生。

在《時間簡史》中,霍金力圖以普通人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解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黑洞和時間旅行、爆炸與重生等科普知識,完全改變了人們有關物理學、宇宙和時間本身的觀念,向人們展現了當代有關宇宙的最重要的科學思想。

這本書讓我聯想到很多的事情,世界萬物的構成,人類及各種動植物的最初形態—成長—發展—衰亡的過程和輪迴;就像草,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各種小草。它們在冬天會枯萎、發黃甚至死去。可是,每年的春天一到我們又能見到翠綠的草原,正是應驗了一句古詩: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試想這不也是一種死亡後的重生嗎?

在地球上,我們每個人都只是渺小得如一粒沙子;在整個太陽系中,地球也只可是是千萬星球中的一顆;而在宇宙中,太陽系是不是隻是渺小的一個,我們人類的位置又是在哪裡呢?

迴歸到地球上的萬物,不管是人還是植物,都會有終結而被代替的一天。因為宇宙是不規律的,正因為宇宙的不規律才有此刻的太陽系、此刻的地球以及此刻的人類和此刻的完美生活。浩瀚宇宙,遼闊蒼穹,我們何其不只是一粒微塵,一粒各有缺陷,需要互相交融溝通的塵土。而世界上亦沒有十全十美,不管是對待自我的還是他們的錯誤,我們能做的是隻是以一顆微塵謙卑的心,給予多一點包容少一點責備,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不規律的宇宙之中,我們需要互相理解!

宇宙是由微量原子經過迅速的膨脹直到爆炸,再在宇宙中萬有引力的作用下,將爆炸後的相同元素的殘骸吸引到一齊。成千上萬次的爆炸和一次次的萬有引力作用才造就了今日的宇宙、星系、地球和人類。

這樣,我們不難想象滅亡之後的重生將會更精彩。就如同神話中的鳳凰,每次死亡都是重生的開始,都會變得更加美麗。太陽系如此、地球如此、人類也是如此。但這都是很久之後的事情了。也許等到地球、太陽系結束生命的時候,人類已經找到另外一個能夠生存的星球。此刻的人類只是整個地球的一個佔有者,或許那時人類就是別的星域的主人了。

霍金給我展現的這一切,或許有人會認為是危言聳聽,可是時間會是一個公平的評判者。然而,短時間內,我們能賴以生存的星球就僅有地球,我們無法打破宇宙的法則,所以我們只能愛惜每寸時光,將每一天都當做我們在世的最終一天,用生命感悟世界,才能使我們的每一天都過得更加充實,無悔。

再聯想到我們這一代的高中生,我們將會是人類下一代最為重要的支柱,我們將要負責支起人類的未來,或許人類的未來就在我們的的手中。那我們還有什麼理由浪費這寶貴的時間呢,我們有什麼理由揮霍自我的青春呢,在一點的挫折前萎頓不前呢?看看霍金先生吧,身殘志不殘,不僅僅於疾病鬥爭了數十年,還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與無匹的智慧為科學的發展做了無比巨大的貢獻。上帝是公平的,關上了一張門卻總會為你再開啟一扇窗。儘管如此,可是生活是不公平的的,所以我們只能用堅強的心靈去克服前方的一切困難。

讓我們記住霍金和他的《時間簡史》,更讓我們銘記自我內心深處的感悟。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12

其實初讀《時間簡史》只是因為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為了在閒暇之餘與朋友之間有一點談資罷了,不得不說這樣的科學著作實在難懂,相比我的張愛玲,三毛,劉墉來說卻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將我引向了充滿幻想的未來。

說它單調是因為它沒有平平仄仄的語調,沒有風花雪月的場景,沒有催人淚寫的辭藻,但他,卻擁有極嚴謹的的探索科學的態度,以一種嚴謹的口吻向我們敘述著蔚藍的宇宙,神秘的黑洞。爸爸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說我再也看不懂這麼深奧的著作,開始我還不以為然,漸漸的我發現我只能讀懂其中一點,而絕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個極平凡的人,他因為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徹底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演講和問答只能透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但他的智慧彌補了先天的不足,輪椅上的他還是可愛的,值得我敬佩的。30歲,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他,幾乎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他仍出版了《時間簡史》,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對於這本書我實在做不出自己的評價,因為,可能在之後的幾年,我才能讀懂這本書,可是我能感受到這字裡行間的一份堅持,一份嚴謹,甚至一份心酸。

其實更多的我將這本書當作科幻小說來看,書裡就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時間簡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統一理論,這是愛因斯坦未盡的夢想。霍金在本書中坦言,不能用單獨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預測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為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決定了宇宙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統一的。在本書中,霍金透過地圖模型來說明宇宙的多樣性可能需要一組理論來進行描述。

《時間簡史》是為想更多瞭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睿智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性。該書本來就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絞盡腦汁都無法真正理解的,只能當科幻小說看。《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擬空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進化原理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13

道說:這裡是人間;佛說:這裡是六道之一;上帝說:這裡是天堂和地獄之間的戰場;哲學說:這裡是無窮的辯證迷霧;物理說:這裡是基本粒子堆砌出來的聚合體;人文說:這裡是存在;歷史說:這裡是時間的累積。所有的解釋都在這裡,看來這個世界是有無數面的不規則體。

在這麼多種解釋中,你更願意相信哪種呢?我更相信物理。萬物的真理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地方,不一定是真的,但是人類那短淺的目光,這些真理似乎已然是現實中的財富,我並不認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就是現實,你難道沒有懷疑過你是否真實存在,沒有想象過你其實是沒有任何能耐的物種嗎?

霍金教授親口說過:“能看懂此書的每句話,那你已經具備了能考物理學博士的資格。”很顯然,我並沒有,但我願意跟隨《時間簡史》去了解什麼是宇宙,但一旦踏入,如同恐怖的深淵,越深知自己的渺小,越懷疑現實的存在,在深淵裡,我掙扎的問題就是:到底什麼才是現實?

我們肉眼所看到的顏色只是太陽照射後反射出來的,這是太陽固有的顏色,試想有一天太陽的顏色轉變了,那這整個世界都不是你現在看到的樣子。

宇宙中有一樣叫黑洞的東西,據說只要進去,那就出不來了,大家愛好物理的都會應該記得一句話,“所有的時間與空間不會消失,只會轉化”。那麼,那些消失的東西轉化去哪裡了呢?或許轉化為我們意想不到的地方去了,也或許這條法則根本不成立,就像牛頓的萬有引力,這條曾經被人認為是亙古不變的定律,就被一座在美國西部的森林所打破了。

我並不否認《時間簡史》是物理學的寶庫,是有著常人無法理解的真理,但真理又何謂真理?五百年後,我們現在的真理還是真理嗎?真理難道不就是放著讓一代代人去研究,讓一代代人嘗試打破,看看是否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的嗎?

所以我更想要的是“懷疑”這本偉大的科學著作,可那種已經在星河中的觀點,是我這種還在仰望星空的人所能“懷疑”的嗎?可即使不能,我們也不應該停止探索的步伐,因為太陽底下無新事,所有的時間與空間都在那兒,他就這樣發生,他就這樣運動,只在於你有沒有發現。

現實是我們永遠不能確定的東西,無論科學有多先進,思想有多進步,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你做的東西是否存在,你只知道你做過,你看到你生活在地球上,既然宇宙那麼茫然,那麼浩瀚,你怎麼知道這“地球”就不在“黑洞”裡,你怎麼知道人類就不是一種物種轉化為另一種物種的銜接點?又或許像人類創造的機器人一樣,你怎麼知道你不是被“創作”出來的?又或者向人們所說的: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你怎麼知道你不是在那一線之中,越發深刻“思考”,越深刻的在“恐懼”中。

我相信,我可以堅持去“懷疑”,我想要看到我向往的境界。

心懷宇宙,就可以用位於顱腔內那個中樞神經系統的主要部分,超越星河,奔向人不可企及的科幻世界。

《時間簡史》的讀書筆記14

《時間簡史》是由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黑洞理論和“大爆炸”理論的創立人史蒂芬霍金撰寫的一本有關於宇宙學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將高深的理論物理通俗化的科普範本。

“任何物理論總是臨時性的:你永遠不可能將它證明出來。不管多少回實驗的結果和某一理論相一致,你永遠不可能斷定下一次結果不會和它矛盾。”是我看《時間簡史》中所得出來的結論,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所有的物理理論,你永遠不可能說是真理,哪怕是準確推測了千萬次,只要下一次出現了不貼合的推斷,那麼這個理論就不成立。

正如我在網上所看的馬克思的座右銘,思考一切,換而言之也就是懷疑精神。懷疑精神是人類前往的動力,僅有這樣禮貌才會提高,不然將會面臨的結果只會停滯不前。以前,我從來沒有過這個觀念。

讀了這本書後,腦中一向旋繞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宇宙到底有沒有過大爆炸?宇宙到底是不是一個無限小的一個點?會坍塌,還是最終趨於穩定?宇宙是無邊無際的還是有盡頭的的?人類能否發明出時光機回來過去?所有問題迎面而來。

霍金曾說過:“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完成我對宇宙的認識,這包括宇宙為什麼會存在。”包括霍金在04年也宣佈過關於黑洞的理論存在的錯誤。他說:“黑洞並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數物理學家以前認為的那樣。

宇宙是神秘的也賦予黑暗,可是在我們內心之中有擁有著這樣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