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
本學期以來,面對前教學工作和月考成績,心中有不少感慨。新課改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透過自我感悟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顧教學工作和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覺得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要求不好.
初一學生,自我約束力、閱讀能力不強,讓學生自讀課文找重點知識,總覺得太浪費時間,需要十分鐘左右,而且重點找不準,在書中亂畫,在自學完後,不知道記憶重點知識,有時一節課學習效果太差。所以有時乾脆放棄學生自學這一環節,該用傳統的老辦法,結果學生的自學能力沒有得到鍛鍊,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
二、對學生能力培養沒有很好地重視。
能力應是學生在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經過獨立的思考歸納經過長時期的培養訓練才能形成的,限於在課堂上時間緊任務重這一現實,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培養訓練,使學生在考試時面對一些考察能力的題目上,學生應考能力差,得分不高。
三、對基礎知識抓得不牢。
從這次考試反映出來的情況看,一些問題平時都講過,也都讓學生記過,但由於學生人數太多,照顧不全,檢查不及時,使一些學生成績並不理想,該會的沒有做好,得分比較低。
四、對學習較差的同學重視不足,特別是每一小組中的一少部分同學。
由於這些同學基礎較差,個人素質不是很好,在學習中是比較困難的,每次檢查一般都是這些同學不過關,由此造成成績特別懸殊。
由於以上問題,在期中考試中考試成績不很理想,在以後的工作中,應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檢查,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的檢查力度,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使每個同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期望在期終考試中提高成績。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2
成功之處:
1、在需要學生們記憶的地方增加了新增效果,使同學們能清楚的瞭解、掌握本節課需要記憶的地方;
2、在瞭解鄭和的基礎上,透過分析討論鄭和在航海途中會遇到的危險?同學們能對鄭和下西洋及鄭和本人作出公正的評價;
4、能對戚繼光領導的抗倭鬥爭作出公正的評價,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
5、能過教學,同學們能悟出“落後就要捱打”的真理,只有透過我們的努力,才能讓祖國強大;
不足之處:
1、時間安排不太合理,前松後緊。比如課前複習提問環節時間稍長了些。
2、不能正確地給戚繼光本人一個公正的評價,只能讓學生被動的接受戚繼光是一位民族英雄。
3、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鼓勵學生相互合作、努力實踐方面還有欠缺。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3
打造高效這種教學模式能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預習課本,對課堂上的一些重難點問題有所思考,使學生對歷史的線索更加清晰,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課後的小測有利於在學生拓展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知識點。教學方法是好的,課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將從兩個方面予以說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講第一課繁盛一時的隋朝時,作為起始課,在匯入新課時利用歷史朝代歌,透過提問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絡。
2、這幾節課都利用影片輔助教學,透過大運河、和武則天的影片資料,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3、透過預習題綱導讀,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不足之處一:
1、在第一課設計了三個合作探究題有點多,時間不夠用,而且
有些影響重點的突出。
2、在預習導學時讓學生按所有的提綱的順序通覽全書有些浪費時間。
3、上了兩節課了都感到課堂練習時間不夠充分,鞏固不到位。
4、學生在發言方面,7.7班較好,其他班級學生不願舉手,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5、透過課前默寫檢測發現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對對第一課知識大運河的相關知識掌握的不好。
三、採取的措施:
1、在導學案的設計上再精煉,問題的設計要少而精,討論問
題要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能有感而發。
2、增加課堂練習時間,保證學生能當堂掌握所學知識。
3、督促學生利用好小組互幫互學,發揮小組的作用。
4、對學生髮言好的及時加分鼓勵,激勵其他同學參與進來。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4
作為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這一個月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說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作為老師愛學生天經地義,特別是愛好學生一點不難,但要愛學困生,與你頂撞,又不會尊重同學老師的學生,我們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要提高歷史成績,除了讓孩子們對歷史學科感興趣外,還應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
前一段時間從課堂教學看,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由於識記、鞏固複習、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加之學生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歷史課餘一般不會複習歷史,針對此,我又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重視落實檢查;同時,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向課堂要質量。歷史知識積累,僅限於每週的兩節歷史課是遠遠不夠的,歷史試卷要拿高分,必須要對教材有足夠的掌握,要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因此要教會學生合理的安排複習時間,做到多看、多讀、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試題也會是"難於上青天"。
針對新課程背景下試題較為靈活這一特點,我在今後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有如下設想:
1、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對學困生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2、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在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資料,積累命題素材。這樣,每次作業可以佈置可供選作的自主命題。此題較為靈活,應多讓學生見之,熟悉題型增強能力。
4、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課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紮紮實實的去努力,去嘗試,去探索!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5
教學中會積攢出一些學生對教學和學習上怨言和不滿,例如:覺得老師課堂上婆婆媽媽速度慢,對學生的違反紀律現象視若罔聞,對同步學習處理不徹底,在工作上做了很多無用功,作業不切實際或者過多,上課程式或步驟不適用,老師對歷史知識的掌握不夠熟練,等等,本星期我在課下和課上時間透過觀察和找學生談心,總結出很多教學當中出現的缺點和不足之處,發現了很多學生有著很多怨言和不滿,這些消極的心理因素影響了學習效率和教學效率。我必須找出引起這些消極因素的原因,清空教學中出現的垃圾和汙濁之氣,克服自己不足和不好的地方,讓自己帶領學生輕裝上陣,逐步提高學生學習速度和效率,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發揮潛能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優秀的發展平臺。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6
每一次複習都會有很多收穫,也會發現很多不足。
歷史複習課上,主要是讓學生針對七年級下冊的重點知識進行了梳理與鞏固,透過學生的表現來看,本節課中預設的目標(即學生能明確問題的要點,加以落實鞏固)完成較好,學生都能自主參入到學習中去,順利的完成問題的梳理,展示環節,多數同學能熟練地複述知識點,複習效果較好。
反思課堂,存在以下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1、時間分配再合理。複習課中知識梳理階段時間可以放短,這樣有時間讓學生相互檢查一下複習的成果,也可將能力提升題當堂完成,從而上一節完整的複習課。
2、評價點撥要到位。在課堂上時常忘記給學生及時的評價。
3、課堂設計要精要細。課堂細節也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如:匯入的創設、課堂語言的精煉、評價的激勵性等我都需要注意、學習、提高。
透過這上覆習課我些許體會到一點幸福,我作為老師看到學生會學習的幸福;看到學生自己體會學習快樂的幸福。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7
近日,我執教了一節《華夏之祖》的公開課,上完之後,感覺不甚良好,雖然不排除一些客觀原因,但回首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失誤頻頻,怎一個“差”字了得。
首先,未體現“自主”的教學理念。雖然學生是以小組的形式學習的,但在展示環節,我並未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話題投放形式太過單一、刻板,如請學生講述堯、舜、禹的故事,完全可以讓一個組的學生自由選擇講述,而不是先講堯,繼而舜,再而禹。學生講述後,也未引導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進行互動、補充。教學內容顯得單薄,不夠豐富。
其次,對學情認識不夠。未充分考慮七年級的學生只上了兩節新課,學習歷史的熱情、能力都相對底下,從而對學生預習情況把握不準,對學生學習、展示能力不能有準確的認識。要求學生進行表演“禪讓制”的環節,課前沒有進行必要的指導,導致學生空有表演的熱情,卻不知怎樣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課堂氣氛略顯尷尬。
再次,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落實不夠。要求學生合作探究“什麼樣的人才能被推選為部落聯盟會首領?你覺得堯、舜、禹有什麼優秀的品質值得你去學習?”原本讓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各抒己見,這本是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絕好機會,我卻沒有充分利用,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敷衍了過去。
最後,教學未有激勵措施,評價方式單一。原本打算獎勵給學生的幸運星因為時間匆忙忘記帶到課堂,雖然少了物質獎勵,但整堂課下來,我也很吝嗇自己的讚美之詞,沒有對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和獨到的見解表示過由衷的讚揚,對學生缺乏激勵性評價。評價方式也都是自己在絮絮叨叨,沒有引導學生之間、小組之間進行互評,導致整個課堂教學氛圍壓抑、沉悶。
當然,失誤還有許多,在此不再一一列舉。總之,這堂課是失敗的。但也帶給我太多的反思,反思是為更好的成長,它讓我找到了自己的軟肋,也讓我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俯下身子,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去鑽研、實踐。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8
關於這節課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地設計教案,組織教學,從課堂效果來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的效果,本節課主要有兩點亮點:一、設計情景,在情景中提出問題選擇一些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情景來呈...
關於這節課我在新課標的指導下,結合了學生的實際情況,認真地設計教案,組織教學,從課堂效果來看,基本實現了預期的效果,本節課主要有兩點亮點:
一、設計情景,在情景中提出問題
選擇一些與生活經驗有關的情景來呈現問題,讓學生“神入”到當時的歷史情境之中,對歷史進行合理想象,例如在本課學習鐵農具中設定情景“假如現在給你一塊地去耕種,而擺在你面前的工具中有石器、木器、骨器、青銅器、鐵器,你會選擇哪種?”和學習都江堰修築原理時設定情境“假如你是李冰,你會怎樣解決岷江水患問題?”,一方面使教學顯得生動有趣,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另一方面有利於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的知識結構來解決問題,從而達到培養他們歷史思維能力的目標。
二、設計角色表演活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本節課在教學商鞅變法的內容這塊,讓學生分角色表演歷史劇。分別扮演守舊貴族,和商鞅。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她們就得牢記商鞅變法的內容,並充分理解其變法的目的和好處。這樣的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使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是課堂效果達到高潮。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9
本節課教材上約略講了四大發明中三大發明的不斷完善與應用,並提到了宋元兩位科學家的成就。總體而言內容比較簡單明瞭,如果讓學生單純學習知識的話,這節課的內容比較少,可以採用我們的老方法,就是讓學生自己看書,並結合練習題很輕鬆的就能掌握本節課的內容。由於四大發明是我們古代引以為榮的東西,所以就想給學生多講點,因此細究的話,其涉及的內容相當寬泛,包含了很多非歷史知識的運用,給教學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同時,歷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涉及四大發明必然需要同學們有比較廣泛的歷史基礎知識作為鋪墊,此又是另一重難度。
由於本課容量激增,又因要在一節課內完成任務,在很多環節的處理上顯得倉促甚至是省略。給學生補充了以下的歷史資料:中國古代著名的四項科技發明,包括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印刷術(見雕版印刷,活字印刷)。這四大發明相繼傳入世界各地後,對世界科技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為了銜接各教學環節,本課選取了一些歷史場景進行了匯入、過渡。總體較順利,卻在某種程度上大大拓寬了本課歷史維度,一些基礎不好的同學可能會跟不上。
由於時間的關係,在講完這三大發明之後,基本上只剩2-3分鐘的時間了。故為本課小結,及總結四大發明對歐洲的巨大影響時顯得不夠深入具體,同學們可能還不能完全西方世界如此重視四大發明的原因。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應該不斷調整內容,使課堂結構更加合理,使知識的傳達更加富有層次性,可能效果會好些。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0
本課教材上約略講了四大發明中三大發明的不斷完善與應用,並提到了宋元兩位科學家的成就。總體而言內容比較簡單明瞭,然而細究,其涉及的內容相當寬泛,包含了很多非歷史知識的運用,給教學造成了一定的難度。同時,歷史,特別是中國古代史,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涉及四大發明必然需要同學們有比較廣泛的歷史基礎知識作為鋪墊,此又是另一重難度。
故此,本課容量激增,又因要向45分鐘要效率,在很多環節的處理上顯得倉促甚至是省略。如首要的是,本課課題是《燦爛的宋元文化(一)》,當解決為什麼以宋元文化為一體來講的問題,當先用馬克思的話,落後的野蠻的民族最後總是被其所征服的先進的民族的文化所同化,如此,宋代和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文化才能前後銜接。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後,可能更有利於本課具體內容的講述。
為了銜接各教學環節,本課選取了一些歷史場景進行了匯入、過渡。總體較順利,卻在某種程度上大大拓寬了本課歷史維度,一些基礎不好的同學可能會跟不上。
由於時間的關係,在講完這三大發明之後,基本上只剩2-3分鐘的時間了。故為本課小結,及總結四大發明對歐洲的巨大影響時顯得不夠深入具體,同學們可能還不能完全西方世界如此重視四大發明的原因。且關於宋元科技成績達到高峰的原因,亦當探究。
虎頭不可蛇尾,畫龍猶須點睛,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當不斷調整內容,使課堂結構更加合理,使知識的傳達更加富有層次性,可能效果會好些。
最後,學生們雖比較積極活躍,但課堂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以及同學們是否真正深入思考了老師的問題,這兩個問題仍當引起重視,畢竟,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1
《三國鼎立》一課的教學內容多,範圍廣,如果面面俱到,重點就不會突出。所以,我對教學內容有所取捨,“諸葛亮治蜀”這個問題放到了下一節課;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充滿矛盾、歷史上有爭議的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曹操。本課涉及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都與曹操有關,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分析戰爭勝負因素的極好例子。學生對有關戰爭題材的內容,特別是戰例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分析戰爭成敗的因素上,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要引導學生對戰爭勝負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學生要讀懂課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課之後,我要求學生閱讀第一個問題“官渡之戰”的內容,並提出從背景、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經過、結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戰,將此內容進行了板書。並特別要求學生把課本小字的內容也認真閱讀。在七·三班上課時,我直接要學生講一講戰爭的背景,也就是在什麼情況下發生的戰爭?從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來看,學生對戰爭背景的理解還比較有難度;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不夠簡潔或不得要領。看到這樣的狀況,我在七·二班的教學中,改變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學生在看書以後,我設計瞭如下幾個問題:
(1)東漢末年,黃河流域的軍閥主要有哪兩個?誰的勢力更為強大?為什麼?
(2)曹操為發展自己的勢力在政治和經濟上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
(3)官渡之戰是誰發動的?目的是什麼?當學生弄清楚這三個問題後,就解決了官渡之戰的背景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曹操戰勝袁紹的因素。
然後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會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結果?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學生代表積極發言。學生們說到了這些原因:袁紹驕傲輕敵,不採納謀士的建議,導致謀士棄他而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佔有優勢;招募流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經濟實力增強;重視人才,善於用人,採納謀士策略,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學生髮言後,我及時進行總結,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主要有:雙方實力的對比;指揮者的素質;民心的向背;戰略戰術;戰爭的性質等等。在分析這些原因時,可將雙方進行對比。戰爭勝負不是僅取決於人多糧多,軍事的裝備和軍事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綜合實力的對比,包括政治、經濟、人心、謀略等。這樣,學生便能夠深刻了解、認識曹操了。
有了這個鋪墊,同學們在學習第二個問題“赤壁之戰”中就顯得輕鬆自如,比較容易,課堂氣氛更活躍了。我們只用了較少的時間,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分析兩次戰爭中曹操的一成一敗、一得一失中充分認識和了解了曹操,為正確評價曹操奠定基礎;同時,也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的標準,我覺得不再是教給學生多少歷史知識,而是能否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學生能否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因為興趣和能力,要比知識本身重要的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認為,教會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學習歷史的關鍵一步。
新教材提供給我很多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我在教學實踐中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教學行為的轉變是基於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如何理解當今的歷史教學。我深知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我會繼續努力,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2
有一節課,我給同學們介紹中國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在講到孔子的教育思想時,突然有學生插嘴:“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很惱火他打斷了我的話題,於是沒好氣地問:“你怎麼知道的?”他高興說:我在小學時的班級牆壁上貼著呢,還有孔子的畫像。”我一時語塞,多好的教學資源,我怎麼就沒注意呢。
反思:
我應該感謝“插嘴”的同學,是他讓同學們瞭解了更多的知識,是他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教學資源無處不在。
學生插嘴是許多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它帶給我們的或許是擔心,或許是困惑,但更多的應該是欣喜與思考。新課程倡導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倡導寬鬆、融洽的教學環境,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插嘴”是合情合理、無可厚非的。它不是“亂”,而是“活”,是新課程改革中一朵絢麗的浪花。當學生的“插嘴”具有挑戰性時,教師應如何應對,如何調整教學計劃,如何讓學生的“插嘴”變成一種學習資源,才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研究的課題。
面對學生的“插嘴”,我們不僅要認真傾聽,耐心等待,而且要為其喝彩!
反思後則奮進。我們只有在實際工作中多多反思,不斷改進,才能真正走進新課程。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3
教後記本課的教學內容所跨的時間長,涉及的歷史事件多,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側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
1、以活動貫穿課堂,引起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探究問題的興趣。
本課根據課文特點,設計了三個“小小故事會”,佈置學生根據之前所蒐集瞭解的和課文有關的小故事進行講述分享,增加感性認識。因為學生對三國時期及之後的這段歷史較感興趣,而且不少同學還透過電視等途徑瞭解過,所以提前佈置這項作業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不會很難,但為了使工作更順利地開展,課堂上的講故事還要和發展性評價體系掛鉤,對於積極參與活動的同學應該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另外本課還設計了“我主淝水”的活動,學生模擬親自統帥前秦軍隊,認真考慮怎樣去努力打贏這場仗以更好地理解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由於是“親臨戰場”,而且要“改寫歷史”,任務艱鉅,能引起學生(特別是好動的男同學)的'極大興趣,所以該情景的創設不但能製造良好的氛圍,還能很好地解決問題。而課堂中的小組討論則有利於學生之間的交流分享,可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2、運用史料教學,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堂課引用了《史記》和《宋書》中的兩則材料,以此為出發點,引導學生在閱讀與理解材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分析並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法豐富了教學內容,能夠使學生在歷史的情景中感受歷史,有助於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培養他們“論從史出”的思維習慣。
3、注意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歷史,關注當今的社會問題,貼近學生生活。本課的教學核心內容是江南經濟的發展,教師利用學生身處南方的現實從自身的生活出發關注當今學生的生活狀況,使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更透徹明晰。在課堂教學的最後,教師引導學生透過這堂課的學習為我們國家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提些建議,並建議學生課後查閱資料瞭解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南遷與“八姓入閩”的關係,這些問題都是課文內容的延伸,從而讓學生懂得學習歷史可以更好地為現實服務。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4
教後記鑑於七年級學生對於歷史接觸不多,且又興趣不高的情況,我在設計引入時設計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即從對自己家鄉的描述引入,這樣就使得歷史貼近了生活。
本課有兩大重點內容:張騫通西域和絲綢之路。我認為歷史的學習與其他科目一樣,不僅要讓學生學,而且要讓學生懂,讓學生喜歡是最重要的目的了,因為這樣就會變被動的“要我學”為“我要學”因此在課前設計的時候我也仔細思考了這一問題,如: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目的等簡單的問題就由學生自己看書瞭解就好了,不用事無鉅細的一律在課堂中呈現,而是透過讓學生看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來體會張騫出使過程中的路途遙遠、艱險並想象可能會遇到的危險,為了讓學生感受深刻,我特意插播一段影片,意在加強學生識圖能力同時昇華張騫的愛國精神,以及學生應當如何學習他,以他為榜樣。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並沒有達成預期的目的,但是並不能就此否定,這是為什麼呢?問題提出了自然引發學生思考,事實上也由此過渡到了下一環節內容:張騫出使西域的意義以及為什麼會第二次出使西域。自古已是如此:往來頻繁自交好。所以才會設立西域都護府,這點證明了中央政權的強大凝聚力,在這裡我抓住時機適時滲透了反分裂、維穩定、倡繁榮的愛國主義教育。這是本課設計的一個重點:讓學生認識到正是因為緊緊跟隨中央政權才有了新疆的發展,祖國的統一才有了各民族的安樂生活。
在講到另一個重點絲綢之路時:以絲綢之路路線圖來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教學前,我從網上搜集了大量有關絲綢之路的圖片,製作了很多精美的課件,還佈置學生提前蒐集相關資料,課堂上,我首先設計了讓學生看課題質疑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圍繞課題提出瞭如下問題:為什麼叫做絲綢之路而不是葡萄之路或是是哈密瓜之路呢?從問題入手,啟用學生的思維。展開討論,課堂上學生人人有事可做,大家動腦思考。
在讓學生深入體會課文內容時,我藉助課件再現情景,然後讓學生透過有感情的、多種形式的朗讀感受語言的特點,感悟絲綢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輝煌的歷史,激起自豪感。
但是,教學時,我也還存在不少問題,雖然我在不斷嘗試創設一定的情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了解西部的興趣,但由於這段歷史發生的年代距離學生生活的年代實在是太遠了,學生理解起來感覺太陌生,所以對了解比預期的效果差了一點點。看來要加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學生語言文字的訓練還是不夠,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都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5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常常會出現這種情況:當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的時候,坐在下面的學生卻沒有應有的積極性,或者埋頭寫作業,或者昏昏欲睡,究其原因,並不是學生對學習歷史沒有興趣,而是教師忽略了學生在教學上的參與性和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今天,初中教學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不斷進行著教育改革的嘗試,特別是我校的教法改革。那麼,大膽解放思想,突破應試教育和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健全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以培養個體自學與創新能力為宗旨的歷史教學模式,是新課程背景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特別是我校今年進行的教改。
七年級歷史教學主要講述是中國古代史的內容,時間間隔長,學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七年級學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時候都是教師“一言堂”,這其中古人的思想問題的教學更是許多老師的難題,講深了學生不易理解,講淺了學生沒有掌握。所以在教學思想問題時更需要教師靈活應用教材,結合背景材料,最好能應用計算機課件,積極創設教學情景,讓學生能夠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提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主動學習。我發現造成學生喪失學習興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學習的動機和機會,學生的學習缺乏必要的成功激勵;
②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缺少懸念和情景,沒有找到學生感興趣的歷史問題,讓他們進行分析與探究;
③不能靈活使用教材,缺乏培養學生自學精神和創新精神的教學設計;
④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體現不夠。
作為教育者應該掌握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心理動向,學生的思維活動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在他們對所學內容興趣不大時,尤其是心理感到負擔,受到壓抑時,便處於抑制狀態。相反,熱烈的學習氛圍會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教學過程中去,思維活動也會處於最佳狀態,求知慾和學習興趣將得到極為充分的激發。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的課堂氣氛使師生對所教、所學的知識都會產生極大的熱情和興趣,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在教學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調動學生積極性,達到這一狀態的有效手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的指導者,應當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透過巧妙新穎的教學設計,創設一些積極有效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扮演主角,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才能啟用課堂氣氛。因此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同以往的教學相比,這堂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學生學習興趣極強,在下課以後,學生都還在爭論課堂上的問題,並且紛紛向我反映最喜歡上歷史課,喜歡這樣的教學模式,達到了新課改要求的讓學生自我學習,進行探究式學習的目的,大大激發了學生在以後學習歷史的興趣。
很長時間以來,歷史教學中就存在學生學習興趣性的問題,事實上是我們被舊的教學模式所束縛,不敢創新,不相信學生的能力,不敢大膽開拓,沒有認識要使學生能夠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關鍵就是要讓他們有對學習的興趣,如果在教學中沒有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景,活躍輕鬆的課堂氛圍,無疑於使學生在成長中先行失敗!現在的教改真是及時雨,把我的苦惱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