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書筆記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

十幾歲的時候讀《野火集》從此知道了龍應臺,知道了原來有這樣一種寫作方式,有這樣一種批判精神可以透過筆端展現出來。還記得當時的震撼,以及在無數次的作文中給我的啟示。很敬佩這位女性,可能比起魯迅比起更多的犀利筆觸,龍應臺是溫和的,但她卻實實在在地活在我們這個世紀,就在我們的身邊,所以更覺得親切,覺得真實。帶給自己更多的尊敬。

用了一天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沒完沒了地做作業、上不完的各種補習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鬆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臺來安慰他,而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穫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合斥責;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裡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www.duhoUgan.com《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裡,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奇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麼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懷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柔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對於高尚生活的嚮往讓我羨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來港大的學生也和我們內地的學生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但是根本無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對歐洲開始嚮往,嚮往每間咖啡館的靜謐,嚮往在那裡和三五好友悠閒的生活狀態,和內心的平靜,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更多的東西,比如藝術比如環境比如貧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裡行間知道現在的同齡人的孩子心裡在想什麼;而年輕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龍應臺那一封封飽含關心與愛護的回信,也許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2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體現了一箇中國母親與一個歐洲兒子溝通時的文化差異,思維差異,以及他們對待差異的看法等等。

事實上,我是一個特別不喜歡看書的人,幾乎是看到書的封面就會犯困。但奇怪的是,龍應臺的書深深地吸引了我。從《野火集》到《目送》到《孩子,你慢慢來》再到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不知不覺我已經看了4本她寫的書。從《野火》裡的犀利筆鋒,再到後來幾本書中體現的她對待家人朋友的柔情,都對我影響很深,特別是書中滲透的對待社會的思想,改變了我對待很多事物的看法,讓我感覺我離社會越來越近,社會與我息息相關。她的書就像一條引導我走向社會的繩子。

接下來,我想說說《親愛的安德烈》中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在這些通訊中,安德烈的一封信說他覺得香港人都很繁忙,做什麼都是匆匆的,只是為了完成目的而做的,從來都不懂得享受生活,不會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而是為了完成預先安排的一件事而去喝咖啡。他覺得香港缺乏文化。當然這引起了許多香港人的反應,有人認為他說的很對,香港永遠在跟別人拼經濟,停不下來,也有人認為,這就是香港的文化,香港的特色,香港的時間表。

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忽然覺得自己好像也是在趕時間,被時間牽著鼻子走。回想自己學習古箏的時候,好像總在為了快點考級而學;而且也很少時候會為了享受彈古箏而去彈古箏,所以每天一小時或者兩小時的練習就像在完成一個目的罷了。

安德烈的一句話,也讓我印象深刻“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這被龍應臺稱為兒子的“獨立宣言”。

在中國,有很多孩子儘管讀完大學了也無法學會獨立,不能獨立生活,這不是一個小問題。而這個問題出現的一大原因是,中國父母都太過溺愛孩子了,最終導致孩子除了學習以外,什麼都不會,什麼都要依賴父母,這是不行的。而西方的孩子則比較獨立,因為西方父母學會放手。當然任何事情都是兩面的,中國的教育方式,令中國家庭充滿了人情味。而西方的家庭聯絡則沒有這麼親密。

對於這本書,我表示我真的很喜歡。喜歡安德烈和媽媽一起討論民主問題,讓我對“民主”有了一定的概念;喜歡安德烈和媽媽坦白一切,開啟內心,讓我也學會如何與父母相處;喜歡安德烈的“獨立宣言”;喜歡龍應臺向孩子學習的態度和過程……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3

又過了一段日子,又讀了一段時間,又多了一些思考,我又要開始寫讀後的感受了。

我覺得《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給我的最大震撼是這本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和我一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非常羨慕他們這種真誠的沒有絲豪障礙的交流,希望我和自己的父母也能敞開心扉的交流,可以告訴他們我們的思想,告訴他們我想想要的是什麼,然後聽他們說說他們喜歡什麼,他們希望什麼,最後我們可以互相交流,明白各自的難處和各自的目的。

我覺得,其實用書信交流是一種非常棒的交流方式。書信中的交流沒有當著正面交流的拘束感,在信中的言語都是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感受,你可以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煩惱,也可以向他們表達自己的不滿。這樣父母可以更加深思熟慮我們的感受,然後明向我們在這個時期的煩惱,懂得我們之間存在的代溝,他們會給我們回一封帶著他們愛意的信,我們也就更能時白他們的期望,良好的溝通就此建立,這真是令人羨慕的一種方式。

這本書給了我許多的啟示,這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書,我要把這本書推薦給父母,讓他們也認真讀一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4

最近,我閱讀了著名的書信文集《親愛的安德烈》,感觸深刻,內容涉及到音樂、電影、民主、權利、德國教育制度、東西方文化等,讓我從中獲益良多,收到了很多啟發,也明白了很多道理,這是一本對教育有著很好引導性作用的書,推薦給所有人閱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摘抄好詞

寬闊、前推後擠、結夥而行、相濡以沫、推推擠擠、無憂無慮、無猜忌、同儕深情、寂寞無比、微不足道、驚濤駭浪、遮風擋雨、視若無睹、殘敗衰弱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摘抄好句及感悟賞析

1、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感悟:我們常常告訴孩子,讀書的目的就是要掙一口飯吃,大多數時候,人們給自己的孩子灌輸的都是這樣的思想,無非是為了生活的容易點兒。而龍應臺從哲學的角度進行反思,告訴我們讀書用功是為了長大之後有選擇的權利,不用被迫去謀生。

2、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

感悟:俗話說,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而真正的伴侶並不是這樣的,而是可以同甘苦、共患難,這樣的感情才是值得珍惜的。

3、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註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

感悟:人生軌跡是很難把控的,我們每一個決定都牽動了另一個決定,因此偶然發生的事情,也需要引起我們的警覺,因為它可能改變我們的計劃。

4、如果你年輕卻不激進,那麼你就是個沒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卻不保守,你就是個沒腦的人。

感悟:這句話告訴我們,年輕人應該中流擊楫,奮發圖強,而年紀大的人應該保守一點兒,不同的人生階段,處事方式應該有所改變。

5、農村中長大的孩子,會接觸更真實的社會,接觸更豐富的生活,會感受到人間的各種悲歡離合。

感悟:生活在農村裡的孩子,因為物質相對貧乏,與生活也就更近,生活自然也就更加豐富了,在鄉土社會里,更加有悲憫之心,接觸的事物也更加有人情味。

6、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給你意義;第二,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

賞析:龍應臺的這句話給我的感觸深刻,告訴了我們對工作的思考,我們需要做什麼樣的工作?那就是有時間並且有意義,而工作不是以謀生為主要目的,便能夠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當我們在自己喜歡的工作中做出了成就感,變讓我們的人生增添了快樂的因子,是我們追求的方向。

7、所謂家嘛,就是一個能讓你懶惰、暈眩、瘋狂放鬆的地方。——安德烈

賞析:這是安德烈對家的思考,其實我們常說家是心靈的港灣,可以隨時停靠和得到庇護,也就是這個意思,家可以讓我們的心靈得到修整和溫馨。

8、你一定要“離開”才能開展你自己。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賞析: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孩子長大了是要學會獨立的,也是要具備獨立精神和人格的,這樣他才能獨當一面,成長起來,可以為自己的人生鋪出更美麗的路。

9、大樹有大樹的長法;小草有小草的長法;這世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小草。你不是孤獨的。

賞析: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關於教育的哲理,那就是孩子能夠最好自己認為的最好即可,如果是一顆小草,是無法成長為大樹的,那麼我們就不應該強求,努力做好一顆小草即可。

10、無法表達自己的人──不論是由於貧窮,或是由於不自由,或者單單因為自己心靈的封閉,而無法表達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賞析:溝通和交流在這個社會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必須做好這件事,因為沒有這種能力,就無法實現理想。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5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先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盪開,從此天涯淡泊,可是我們做了不一樣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我的母親。”《親愛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龍應臺,作為一個母親,她這樣說。

看了這本書,我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書信的印跡,開始了一段心靈之旅。

這本書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為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是啊,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像他們母子一樣無法聚在一齊。有的母親為了生存離家棄子,外出打工賺錢,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的母親因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纏身,離開了孩子,親人再也無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脫離了母親的陪伴。所以,此刻的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距離也越來越遠。漸漸地,母親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個人,她已經漸漸遠離了孩子的心。

母親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視窗,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了“開啟天窗說亮話”。他們經過書信訴說著自我的生活、學習與工作,有玩笑話,有關心與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誠的交流。

我想,對於許多人來說,書信也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書裡,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四封信——《年輕卻不清狂》。這封信是安德烈寫給龍應臺的,裡面講述了他十八歲的生活。他的十八歲也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是一種沒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縱的時光。對此,龍應臺在回信中給予了理解:“玩,能夠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玩,也同樣是在達成一個團體的意志”。但她也同樣給予了提醒:“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後,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深沉的母愛滲透在每個字眼之中。

愛,這個字眼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家人、朋友給予的溫暖與體貼,它更多的來自於家人。在看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後,我才明白,當兩個無法經常待在一齊的母子,對愛的理解也是完全不一樣。

並且,即使是長久相處在一塊的母子,其中的代溝也赫然存在。就如此刻的我和媽媽,我們每一天都會見面,這樣的無間無疑是件讓人羨慕的、異常幸福的事情。有時我也會惹媽媽生氣,平時別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當事情過後,當時覺得理直氣壯的我,內心其實還是很後悔,都期望下次自我有更好的表現,讓媽媽覺得欣慰。

是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成長中的我們漸漸明白,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們卻總是忽視他們的辛苦,把這些無私的奉獻看成理所當然。捫心自問,我們為父母做了什麼?時間的變遷,帶走了父母還來不及揮霍的年輕,留下的卻是無盡的滄桑。感恩,理解,支援,幫忙……趁我們此刻還與母親在一齊,好好溝通,別讓母子關係再次生疏。

在人生這個過程中,儘管我們要遭遇未知的艱難險阻,儘管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我們要珍視親情,善於溝通,把父母豐富的人生經歷分享,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愛,只是十個筆畫、兩個拼音拼成的一個字,只是四個字母組成的一個單詞。但正是這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涵著很深的含義。不能輕易看待任何一個平凡的事物,或許就是因為平凡,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平凡。

愛,是一場心靈之旅。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6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櫃裡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說他的學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後還真有不少收穫。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回到家鄉,就任臺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著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聯,但龍應臺必須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刻互相通訊。龍應臺“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w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發奮,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明白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因此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開啟心中的鎖,正因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此刻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因此就就應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發奮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必須的限度就會選取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杯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說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明白、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就應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期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7

“從書房走到廚房去拿一杯牛奶,我一定隨手關掉書房的燈,離開廚房時,一定關掉廚房的燈??窗外若是有陽光,我會將洗好的溼衣服拿到陽臺或院子裡去晾,絕不用烘乾機。若是有自然清風,我絕不用冷氣。”

事實上,我一開始並不理解“消極”的意思。查了字典後明白“消極”的意思是“否定的,反面的,阻礙發展的”。可我還是不明白,所有“否定的,反面的”事情都是“消極”的?反之,“消極”的事情都是“否定的,反面的”嗎?開Rolls Royce就是“消極”的?捉了蟈蟈不放也是“消極”的?

我不明白。可是,有一點肯定是對的,那就是不要浪費資源。地球資源匱乏,確實很匱乏,浪費是十分可恥的行為。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但是我們所能做的事情是無限的。我們平常所能做的節約能源,保護地球的事情有——離開房間屋子關掉電子裝置電源,將水迴圈利用,垃圾分類??

至於奢侈,也就是揮金如土,濫費錢財,就得因人而異了。平常出去購物,我總是挑便宜的,事實上我也不知道那件商品應該多少錢,幾元算貴,可我總覺得把錢花在無價值的,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上,畢竟是一種浪費。有些人,買回來的東西自己忘了用,最後要麼是物品過期,要麼不適合自己用了??即使錢太多沒處花,還是去捐些錢吧,給山區和家境貧困的人們,這畢竟也是節約的表現,善心之舉。“募捐”和“奢侈”有著本質上的差別,你想選擇哪一個?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8

對於《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以前我都只是隨便翻看了幾下便放下了,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但最近我認真看了下去,感覺越看越有趣,越看越想看,有一種欲罷不能的感覺。

安德烈的年齡也是十八歲,和我的年齡一樣。他在書中向母親訴說了自己的很多不滿於困惑,這些都是我所感覺到的。同樣是十八歲,同樣不知道自己未來到底想幹什麼,同樣不太能全面而且正確認識自己。

我來了兩個多月了,然而我的方向是什麼呢?我是為什麼來到這裡,直到今天我依然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像很多十八歲的孩子一樣很迷茫,很困惑,找不到方向......

我也和他有著同樣的煩惱,每天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兒煩惱,讀後感《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就像我買了一個髮夾,但是它很不合適,於是我耿耿於懷了好幾天,一直到我看到書上的故事。就在剛才我打卡時發現只有八十多塊錢,而且我的卡好好像一直掛著在花錢,(雖然我不太確認是不是一直在花錢)於是我又為這個事開始煩惱,雖然我的意識一再提醒我剛剛才看過一本書,我應該從中得到應有的啟發,但我還是在煩惱。其實那不過是幾塊錢而已,我並不需要這麼煩惱。不過這會兒寫著部落格,我漸漸的沒有了那種煩惱。真的,人就是這樣,很多時候為小事而惱很久,真有點不值得。因為就算是煩惱了,也不會彌補回來!

一遍看完之後,又忍不住看了又懶……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9

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彷彿可以不必了。

《認識一個十八歲的人》

你知道,一個被長年過度灌食某種飼料的人,見到飼料都想吐。我們都被灌得撐了,被剝奪的,就是一份本來可以自自然然、單單純純的鄉土之愛,純潔而珍貴的群體歸屬感。它一經操弄就會變形。

《第2封信為誰加油?》

當你對“國家”抱著一種不信任的態度的時候,你比較能夠冷靜地去分析它的問題所在。

《第3封信逃避國家》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責任捆綁,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複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夥伴。到了熟透的年齡,即使在群眾的懷抱中,你都可能覺得寂寞無比。

《第5封信對玫瑰花的反抗》

安德烈,我和席慕蓉的看法是一致的:上一百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裡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築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控幾個古老的城市;講一百次文學寫作的技巧,不如讓寫作者在市場裡頭弄髒自己的褲腳。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

《第5封信對玫瑰花的反抗》

我願意和你分享的是我自己的“心得報告”,那就是,人生像條大河,可能風景清麗,更可能驚濤駭浪。你需要的伴侶,最好是那能夠和你並肩立在船頭,淺斟低唱兩岸風光,同時更能在驚濤駭浪中緊緊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換句話說,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須應付的驚濤駭浪。

《第11封信陽光照亮你的路》

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刺激、靈感的挑逗、能量的爆發;“留”,才有沉澱、累積、醞釀、培養。我們能不能說,沒有逗留空間,就沒有逗留文化,沒有逗留文化,就根本沒有文化?

思想需要經驗的累積,靈感需要孤獨的沉澱,最細緻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

《第21封信文化,因為逗留》

無法表達自己的人——不論是由於貧窮,或是由於不自由,或者單單因為自己心靈的封閉,而無法表達自己的人,我最同情。

《第27封信二十一歲的世界觀》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什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第28封信給河馬刷牙》

卒子一過河,或動或靜都沒有回頭的路。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註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我發現,人生中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不回頭的“卒”。

《第33封信人生詰問》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0

忙於中考的那段時間,實在拋下了很多東西。如今,我在盞盞柔光燈下安詳坐落。捧起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不作聲響,只留鼻息於靜謐之中,攜緩緩平靜的心,去閱讀它。

書中記述了母親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三年來往36封家書。字裡行間折射兩代人,兩種文明的思想深度,有關人生的思考,有關當下的社會,有關對國家的理性。

我尤為深刻的是十八歲的安德烈對母親說:“我可能會變成一個很平庸的人,有普通的學歷,很普通的職業,不太有錢,也沒有名,一個最最平庸的人。”最後,安德烈淡淡的憂傷夾雜在他那句朝母親的話中,“那麼,你會失望嗎?”母親回信表示,她沒有關係,只要將來的工作讓你快樂滿足,感覺有意義,即使是給河馬刷牙都不打緊。{大意如此}

讀完後有朋友與我聊起這對話。她在網上來信,說了這麼一句話:“我覺得我才是平庸的人。”彼此相隔甚遠,但我已察覺平庸二字是好友最不願說出的。我大概知道她為什麼了。讀書沒有大的成績,也沒有多麼拼搏,更沒有特別惹眼的才藝。所以說平庸。那時我就好像被潑了一身的冷水,不禁顫抖,責問自己:那我呢?是否像她一樣是平庸的?

我這樣回答:“曾經是,如今不再了。”龍應臺是對的,無所謂地位高低,錢財多少,做著自己願意之事,何來平庸?

回想起自己中考,我只能說我拋棄了很多,卻得不到一絲安寧。

相識三年,曾幾何時,我見過好友的她會對我不冷不熱。扭頭帶著滿臉的落寂走向與我背道而馳的地方,夕陽的餘暉照耀她,卻只留漫不經心的背影給我觀看,遙望。走到此步田地,是誰錯?是我。初三,我只有一個目的,跨進家裡人,我的理想高校。我已習慣一個人,想一個人的將來,做一個人的夢。我肯花費一天去苦讀書,也不願與她荒廢那一小時的閒聊;我肯割捨喜好投入題海中,也不願與她分享剩餘的空閒;我肯拼命裝出高傲,也不願與她說其實我很累。

陪伴十幾年,曾幾何時,我見過父母和我坐一起吃飯,竟無一絲聲響。以前家就是全部,現在學業是我的天下。爸爸媽媽能領會到我。於是不知不覺,客廳的電視音量已調至最小,進出我房間的腳步已輕柔許多,我睡了家裡已不再燈火通明。可我卻不懂他們,寡言少語,不哭也不笑,木偶一樣。

時間那樣快,這場考試也結束了。回頭心裡一陣陣疼痛,當初自己是那樣愚蠢,那樣平庸。冷落朋友冷落家人,日日做著令自己不痛快之事。後來我在假期中慢慢回覆過來,與舊時好友聚會,與家裡人去旅行,在書城裡泡一天。

截止讀完此書,後知後覺。平庸不是說無權貴勢力,無錢財萬貫,無別人所無。而是過得滿意,慶幸和愉悅。

你不平庸,我們都不平庸,因為我們過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1

今年暑假在媽媽的推薦下,我選擇了龍應臺的人生三書——《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和《目送》來閱讀,其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兩個人之間的36封家書。我和媽媽一起認真地閱讀了這本書,讀完後,我們還互相交流了感想,讓彼此更加了解了對方的想法。就如同龍應臺所說的:“我認識了人生裡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讀了這本書,我第一次站在媽媽的角度理解了媽媽的良苦用心,媽媽也開始站在我的立場上認識了我的世界。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這句話是龍應臺寫給她兒子的,我跑去廚房問正在做飯的媽媽:“如果我以後沒有你們所期望的那麼優秀,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理想的大學,長大後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過著平庸的生活,你們會不會對我很失望,很討厭我?”

媽媽聽了我的話之後很驚訝,放下了手的活,耐心地對我說:“孩子,你是我們的女兒,無論以後你選擇了哪條路,我們都會支援你。你不用與別人比,而是應該與自己較量,不管你是否有成就,只要你盡了最大的努力去拼搏了去爭取了,超越了自己,你也就會無怨無悔了,我們就會很開心,失望可能會有一些,但你永遠都會是父母的寶貝父母的驕傲啊!”

爸爸媽媽才是世界上最懂自己、最愛自己的人啊!其實媽媽說的話與大作家龍應臺所寫的又有什麼區別呢?

‘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物件,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因此,你當然更沒有理由去跟你的上一代比,或者為了符合上一代對你的想象而活。”讀到這裡,我似乎更加理解了媽媽的內心。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也經常與媽媽談心,但經常不歡而散,總是聊兩句就吵了起來,因為媽媽總是不自覺地把話題轉向了學習或中考,我聽多了就很不耐煩,就與媽媽爭辯,媽媽的脾氣也很急躁,所以我乾脆就不聊了,然後誰也不理誰。其實我也能理解媽媽,因為父母的急躁也是由現在的社會風氣決定的,爸爸曾給我說過:“其實不是我們想逼你,而是現在的社會就是如此。如果你不學習,而別人在學,你就會在這場競爭中被別人淘汰,被這個社會拋棄,將來你就不會有好的工作,爸爸媽媽陪不了你一輩子,如果有一天,父母離開了你,我們只是希望你能有一技之長,不需要依賴任何人,靠自己的能力,快樂的生活下去。”同樣的,我也在這本書中找到了類似的一段話:“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真的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在讀完這本書以後,我和媽媽心平氣和的進行了一次心靈溝通,我發現媽媽的觀點,幾乎和龍應臺的觀點如出一轍,透過龍應臺寫給安德烈的信,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理解了父母的一片苦心。媽媽也向我道了歉,檢討了自己,因為她透過安德烈寫給龍應臺的回信,第一次進入了我的世界,原諒了我的叛逆。

我又帶著一顆感恩的心,重溫了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也正是這本心靈雞湯般的家書,讓我和媽媽又一次認識了彼此!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2

這本書,是由媽媽推薦的。拿到它時,粗略地翻閱,知道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的書信集。不由得,讓我想到了著名的《傅雷家書》,嚴謹、認真,顯露出父愛的光輝。細細品讀這一本《親愛的安德烈》,體會到的不僅是母親作為一名傳統女性對兒子的愛,更有對社會及人性彌留的愛。

龍應臺,是一名傳統的東方女性。文筆犀利,對社會現狀揣摩深入、透徹,卻如萬千母親一樣,對正在成長的孩子有深深的眷戀、濃濃的深情。

安德烈,叛逆但有思想、有看法,不是玩世不恭的紈絝少年,而是關心社會現狀的青年。對母親有嘲諷,有不耐煩,和許多青少年一樣,拒絕母校不厭其煩地管轄自己的生活。

年齡、國籍、環境、文化背景,無一不是母子交談的障礙,但他們卻在三年中不間斷地進行交流,實在難得。

當龍應臺講到她的十八歲時,她的家鄉是貧困的、髒亂的,人們是沒有文化的,但她這樣寫道:“你也許覺得,我是在描繪一個黯淡壓抑的社會,一個愚昧的鄉村,一段浪費的青春,但不是那麼簡單,安德烈……可是整個社會,如果歷史拉長來看,卻是在抑鬱中逐漸成熟,在浪費中逐漸累積能量。因為,經驗過壓迫的人更認識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難得。”

一個從抑鬱中成長出來的女人,使我不得不跳出書本來談談了。正因為她經歷了壓抑,嘗過了人間的苦澀,才會更珍惜生活,才會更享受社會帶來的一切果實,不管是無奈還是喜悅,反而,他們將現在的權、利、誘惑等,看得更淡了,生活對他們已經足夠好,何以再貪圖更多呢?這是一位母親告訴我的。

當安德烈點起了煙,龍應臺沒有多說,只是看著他蹺起腿、抽菸、吐出一團青霧。她只能對自己說,他早已不是自己的孩子,他是一個“別人”,一個獨立自主的成人,他得對他的行為負責。於是她沉默了。她何嘗不恨,可這也是她不得不接受的現實。她對安德烈說:“我們最終級的負責物件,千山萬水走到最後,不是‘自己’二字。”這位母親,是思考了很久,還是早已知曉,只等傳輸那一刻呢?不論如何,這何嘗不是一位英明、博大的母親呢?

安德烈眼裡,香港是一座沒有文化的城市。他說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情趣,習慣了歐洲生活的他熱愛他閒適與從容。“人跟人之間願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在歐洲生活裡是很大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香港沒有這種生活藝術。”雖然,我覺得他的說話過於片面,因為香港人喜歡這種奔波,而且,這是隻是生活的一方面,但,我認為他的形象從一個叛逆的青年完全轉變了,我覺得他有思想,有情操。這一點,我還能從他對校園裡的暴力事件的看法中體會出來。

當那些低薪家庭、問題家庭的學生初刀子追殺,學校不在乎;而這些家庭條件優異,是精英班成員的學生被打了耳光,學校異常緊張、鄭重時,安德烈火了。他說:“我無法接受學校把這些學生當做問題的替罪羊,我更沒法忍受這種典型的私立學校精英思維,勢利,傲慢,自以為高人一籌,以為自己出身好,國家就是他的。”這種問題我們的社會不常出現嗎,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這些文字交流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思維的震撼,更有心靈的反思。

安德烈最後發出瞭如此的咆哮:“讓木屋裡有和平,讓豪宅裡起戰爭!”

讀完這本書,我心緒飛湧,心情時起時伏,有無數對自己反思以及能社會的再度探究。滿滿一本母子情深,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思考、心靈的頓悟,境界的提升與深切的認同感。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3

在這個暑假,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這本書以寫信的形式寫出了母親與他的兒子安德烈的故事。

這本書對我的震撼很大,龍應臺生下兒子安德烈後,把他送去德國接受德國式的教育,母親由於事情多而回國。不久,龍應臺開始給安德烈寫信,並要求安德烈回信,去講述自己一天所發生的事與感想,沒想到安德烈竟然堅持了下來,完成了35封信,加上龍應臺的信共70封著成此書。

母親永遠是母親,不論自己的孩子長到多大,都只把他當作自己的孩子。我認為,母親與孩子應該平時多溝通,讓母親去了解孩子的想法,避免產生代溝。

母親是偉大的,當你要求母親給自己買一包薯片或路邊小販賣的食品時,母親也很想給你買,讓你嚐嚐這些美味,但這些食品都對身體沒有好處,有的甚至有新增劑,對你的身體不好,所以,你一定要體諒自己的母親。只有她,才是世界上最愛你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4

父母與孩子之間有著最親密的關係,卻因為代溝、矛盾、溝通等問題,可能有著很深的隔閡,而且可悲的是,往往在發覺之後想改變卻總是束手無策,似乎除了唉聲嘆氣就只剩下徒呼奈何了。

原因在哪兒呢?如何解決?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曾見到有書友評論說本書裡說的事情都很瑣碎,瑣碎到讓他無法忍受。對於他的說法我很理解,但不能接受,因為他只看到了表面的細節,並沒有看到背後的深層次意義。

龍應臺和她的兩個兒子安德烈、菲利普,有著天然的巨大文化差異,思想和觀念上的不和諧甚至衝突很多,而且由於和丈夫離異,與兒子們遠隔重洋天各一方,在這樣的局面中,保持對孩子的良好了解和與他們的深刻溝通幾乎不可能。龍不簡單,用與兒子共同出一本書的方式,與兒子展開了為期三年的公開交流,使得處於思想關鍵成長期的兒子對自己完全敞開了心扉,把所有大大小小的思想動態和認識都拿出來與媽媽討論,因而成就了一本直擊心靈的好書。

作者對事物的看法很深邃,書中的一些表達也很豁達很超脫,比如對成長、老去、死亡的看法,很有學者風采和智者風範,啟迪心靈催人深思……

好書是要用心靈來感受的,執著於表面的事物根本無法理解,得不到應有的收穫,我們需要的是深入理解、融入進去……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筆記15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明白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啊。也就是說,你到今日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我的思想,想著走自我的路,選擇自我的品味,在搞自我的遊戲,並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我出去探索。”這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我也說不清楚。或許是我產生“這麼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著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我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後,家裡沒人明白,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者之一”而得知。“什麼你!你申請了怎樣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著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湧起一種快感,這是這麼多年來我第一次自我做決定,並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於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裡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臺應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封存。

從未想到原先作為母親的她們,應對這樣的言語與場面是這般“無法應付”。那一刻,我首次於她們的角度開始試想。一開始的自我,只是個柔軟地躺在母親懷裡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著口水親切地叫著媽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悄然成長,一點點地變得成熟,一點點地追求獨立,然後毅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在母親的眼裡,而她只能遠遠地站在身後,惆悵地望著我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或許,在她心裡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我懷裡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彷彿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乾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並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我,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著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後,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貌。驀然發現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應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我一樣血液的優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