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大禹治水歷史典故

大禹治水歷史典故

大禹治水歷史典故1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了,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他吸取了父親的'經驗教訓,採取了疏導的辦法,帶領百姓開渠排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灌溉農田。

傳說禹在治水的十三年當中,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沒進去探望。他一直想著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禍害,莊稼被淹,房子被毀,於是,三次經過家門都顧不上進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過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終於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部落聯盟首領。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就被舜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舜死後,大禹繼任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大禹治水歷史典故2

相傳上古時,黃河流域發生了大水災,隨之而來的還有猛獸肆虐,瘟疫流行,民不聊生,當時的部落聯盟首領堯就派遣鯀負責治水。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使用了從天帝那兒得到的寶物“息壤”,但因為他只採用堵塞的辦法,不但沒有治好洪水,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這時,舜接替堯為首領,經過親自考察,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傳說鯀死後,他的兒子禹就從他腹中生出,並繼承父志。禹改變策略,用疏道的辦法,開渠排水浚通河道,把洪水引到大海。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到處奔波,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

據傳,當大禹來到河南洛陽時,發現有座高山,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猶如一道天然屏障,擋住了水流的去路。禹決定集中人力,在群山中開道。在艱辛的勞作中,禹始終身先士卒,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腳趾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在他的帶動下,山道開啟,洪水傾瀉,江河從此暢通。經過十三年的努力,治水終於成功,人民又可以安居樂業了。禹也獲得崇高的威望,被尊稱為大禹,舜也把首領位置禪讓給了他。

大禹治水的功績為歷代所傳頌,中國各地都有關於他的遺蹟和軼聞。在造型藝術中,大禹治水也是常見的表現題材,早在漢代畫像石上,就可以看到禹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