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苦盡甘來的歷史典故

兩則關於苦盡甘來的歷史典故

兩則關於苦盡甘來的歷史典故1

臥薪嚐膽

勾踐,春秋末越國國君(前497—前465)在位。又名菼執。曾敗於吳,屈服求和。後臥薪嚐膽,發憤圖強,終成強國。公元前473年滅吳。

越系古越人所建之國,越王允常時其國漸強,故楚國乃聯越以制吳。前496年,勾踐即位後不久,即打敗吳國。兩年後,吳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踐被迫屈膝投降,並隨夫差至吳國,臣事吳王,後被赦歸返國。勾踐自戰敗以後,時刻不忘會稽之恥,日日臥薪嚐膽,反躬自問:“汝忘會稽之恥邪?”他重用范蠡、文種等賢人,經過“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訓”,使越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可是吳對此卻毫不警惕。前482年,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盡率精銳而出,僅使太子和老弱守國。越王勾踐遂乘虛而入,大敗吳師,殺吳太子。夫差倉卒與晉定盟而返,連戰不利,不得已而與越議和。

前473年,越軍再次大破吳國,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求降不得而自殺,吳亡。越王勾踐平吳,乃聲威大震,乃步吳之後塵,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縣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踐為“伯”(霸)。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諸稱霸王”不過此時,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已是春秋最後的一個霸主了。

當勾踐剛剛滅吳稱霸,范蠡居功至偉,封上將軍,但是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難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所以明智地選擇了功成身退,“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終不反”。范蠡曾遣人致書文種,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未能聽從,不久果被勾踐賜劍自殺。傳說范蠡改名陶朱公,後以經商致富。

兩則關於苦盡甘來的歷史典故2

在一座佛寺裡供著一個花崗岩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臺階也是由跟它採用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岩砌成的。

終於有一天,這些臺階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說: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於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著我們去膜拜你啊?你有什麼了不起啊?

那個佛像淡淡地對它們說,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