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知識點
在日常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不少知識點,肯定對知識點非常熟悉吧!知識點是指某個模組知識的重點、核心內容、關鍵部分。為了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學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必修三知識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什麼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2、什麼是豐富度?
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3、什麼是種間關係?
是指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係。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棲、寄生、競爭、捕食。
4、什麼是捕食?
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
5、什麼是競爭?
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互相爭奪資源和空間的現象。
6、什麼是寄生?
指一種生物(寄生者)寄居於另一種生物(寄主)的體內或體表,攝取寄主的養分維持生活。
7、什麼是互利共生?
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麼是群落的垂直結構?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
9、什麼是群落的水平結構?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帶現象。
二、應會知識點
1、群落中物種越多,豐富度越高。
2、越靠近熱帶地區,單位面積內的物種越豐富。凍原的豐富度很低。
3、競爭的結果常表現為相互抑制,有時表現為一方佔優勢,另一方處於劣勢甚至滅亡。
4、寄生只對寄生者一方有利,對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兩種生物一旦分開,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現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是因為與光的利用有關。
7、動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與食物有關。
8、群落的水平結構與地形變化、土壤溼度、鹽鹼度以及動物和人的影響有關。
9、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10、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佈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種內關係: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之間的關係。包括種內鬥爭和種內互助。
12、互利共棲: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賴,彼此有利,即使分開,都能很好生活的現象。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2
植物的激素調節
1.達爾文的實驗
實驗結論:單側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產生某種影響,當傳遞到下部伸長區時,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
2.鮑森·詹森的實驗
實驗結論: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3.拜爾的實驗
實驗結論:胚芽鞘的彎曲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佈不均勻造成的。
4.溫特的實驗
實驗結論:造成胚芽鞘彎曲的是一種化學物質,並命名為生長素。
產生:植物體內運輸途徑:從產生部位到作用部位
5.植物激素作用:影響植物生長髮育實質:微量有機物
[解惑]
(1)溫特實驗之前的實驗結論中不能出現“生長素”,只能說“影響”。
(2)證明“影響”是“化學物質”而非其他訊號,並對該物質命名的科學家是溫特;提取該物質的是郭葛,其化學本質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實驗中都設定了對照組,體現了單一變數原則。
6、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佈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2)分佈部位:植物體各器官中都有,相對集中地分佈在生長旺盛的部分。
(3)運輸
極性運輸:從形態學的上端運輸到形態學的下端。
非極性運輸:成熟組織中可以透過韌皮部進行。
7、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兩重性
(1)實質:即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
濃度: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
(2)表現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莖
發育程度:幼嫩>衰老
(3)嘗試對生長素的兩重性作用曲線進行分析
曲線中OH段表明:隨生長素濃度升高,促進生長作用增強。
曲線中HC段表明:隨生長素濃度升高,促進生長作用減弱(但仍為促進生長)。 H點表示促進生長的最適濃度為g。
(4)當生長素濃度小於i時促進植物生長,均為“低濃度”,高於i時才會抑制植物生長,成為“高濃度”,所以C點表示促進生長的“閾值”。
(5)若植物幼苗出現向光性且測得向光側生長素濃度為m,則背光側的濃度範圍為大於m小於2m。
(6)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現出根的向地性、莖的背地性,且測得莖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為2m,則莖的遠地側生長素濃度範圍為大於0小於m。
8、頂端優勢
(1)現象:頂芽優先生長,側芽受到抑制。
(2)原因: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積累到側芽,側芽附近生長素濃度高,發育受到抑制。
9、生長素類似物:具有與生長素相似生理效應的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長素的作用機理:透過促進細胞縱向伸長來促進植物生長。
10、各種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見圖)
(1)協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進生長的激素: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
②延緩葉片衰老的激素: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脫落
②種子萌發易錯警示與各種植物激素相聯絡的5點提示:
(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體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機物,激素種類不同,化學本質不同。
(2)生長素有極性運輸的特點,其他植物激素沒有。
(3)植物激素具有遠距離運輸的特點,激素種類不同,運輸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調節功能,不參與植物體結構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營養物質。
(5)利用生長素類似物處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長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長素類似物具有生長素的作用,但植物體內沒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長時間發揮作用。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3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1、1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1、大量元素(9種),微量元素,主要元素(6種),基本元素
2、哪種元素佔細胞組成的比例
3、B元素,Fe元素的作用
4、什麼是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1、2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
1、構成細胞的化合物有哪6種?無機化合物2種,有機化合物4種
2、哪種化合物佔細胞鮮重的比例?哪種化合物佔細胞乾重的比例?
3、區分自由水和結合水,自由水和結合水的作用分別是什麼?注意理解不同種生物含水量不同,同一生物的不同組織和器官含水量也不一樣
4、無機鹽多以離子狀態存在於細胞內。無機鹽對生物體有什麼作用?當生物體缺少了Mg2+、Fe2+、Ca2+會出現什麼樣的症狀?
5、糖類的作用?組成元素有哪些?糖類可分為單糖、二糖和多糖,分類的依據是什麼?
6、13頁的表格熟記,區分哪些糖是植物所有的,哪些糖是動物具有的
7、脂類的組成元素?分類,以及作用
8、蛋白質的組成元素?蛋白質分子的基本組成單位是什麼,其結構通式如何表示,每個基團的中文名稱如何書寫
9、脫水縮合是氨基酸分子相結合的方式。理解脫水縮合的過程。肽鍵如何表示?什麼叫二肽,多肽?
10、蛋白質的多樣性指什麼?蛋白質的功能有哪些?
11、有關蛋白質的計算參見練習冊
12、核酸是遺傳資訊的載體,其組成元素有哪些?核酸是一種高分子化合物,其基本組成單位是什麼?一個核苷酸包括哪3部分?核酸的分類以及分類依據是什麼?
13、DNA與RNA的中文全稱以及在細胞內的存在部位?
實驗一:鑑定還原糖、脂肪、蛋白質分別用什麼試劑?出現的現象是什麼?
第二章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
§2、1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一、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膜的結構組成:兩層磷脂分子和一些蛋白質分子,細胞膜表面有糖被(23頁圖)。糖被的組成及作用?
細胞膜的結構特點:細胞膜具有流動性,因為磷脂分子和蛋白質分子都是可以運動的
2、細胞膜的生理特性:對進出細胞的物質具有選擇性,是一層選擇透過性膜。選擇透過性膜定義?
3、小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24頁圖)
自由擴散:物質從高濃度→低濃度;不耗能;無載體例:甘油,乙醇,苯,H2O,O2,CO2等
主動運輸:物質從低濃度→高濃度;耗能;需蛋白分子作載體對於活細胞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有重要意義
4、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內吞和外排
二、細胞質的結構和功能
1、細胞質:包括細胞基質和細胞器
原生質:包括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2、比較22頁的圖2-2和2-3有什麼不同,找出植物細胞和動物特有的結構分別有哪些?能夠識別26-29頁的彩圖,並說出相應細胞器的名稱
3、線粒體的結構(26頁圖2-7)。線粒體有雙層膜,含有少量DNA。線粒體是細胞有氧呼吸的場所,含有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內供應能量的“動力工廠”。線粒體在新陳代謝旺盛的部位含量比較多。
4、葉綠體的結構(27頁圖2-9,30頁識圖題)。存在於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具有雙層膜,含有少量DNA。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含有的酶是與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光合作用可以生成澱粉等有機物,因此,葉綠體被稱之為“養料加工廠”和“能量轉換站”。
5、內質網(28頁形態圖)分粗麵(上有核糖體附著)和滑面兩種,單層膜的細胞器,膜上有多種酶。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糖類的合成有關,是蛋白質的運輸通道。內質網又被稱之為“有機物合成的車間”。
6、核糖體無膜結構,可分為遊離在細胞基質中和固著在內質網上兩種型別。核糖體是合成蛋白質的場所,被喻為蛋白質的“裝配機器”。
7、高爾基體(28頁形態圖):單層膜,呈扁平囊狀。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是蛋白質的“加工廠”。植物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壁形成有關。
8、中心體無膜結構,存在於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中。動物細胞中的中心體在有絲_參與紡錘體的形成。
9、液泡位於成熟的植物細胞中,單層膜,可佔整個細胞體積的90%以上。液泡內含有糖類、無機鹽、色素、蛋白質等。
10、溶酶體具有單層膜,含有多種水解酶類。
三、細胞核的結構和功能
1、大多數真核細胞通常有一個細胞核,但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無細胞核,有的細胞有多個細胞核。
2、細胞核結構(32頁圖2-15)
①核膜:雙層膜,膜上有多種酶以及核孔,核孔是細胞核和細胞質物質交換的通道
②核仁:細胞有絲_程中,週期性消失和重建;_間期可清晰看到其形態
③染色質:什麼叫染色質?其組成成分是什麼?存在於細胞週期的什麼時期?染色質與染色體是什麼關係?(仔細閱讀32頁講述染色質的這部分內容)
3、細胞核的功能:它是遺傳物質儲存和複製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4、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參見課堂筆記)
原核細胞代表生物舉例:支原體,衣原體,細菌,藍藻,放線菌
病毒無細胞結構,既不屬於真核,也不屬於原核。
§2、2細胞增殖
1、真核細胞_方式有3種:有絲_無絲_減數
2、明確細胞週期的概念,指的是從一次_成開始,到下一次_成為止。其中_期佔整個週期的90~95%,_時間相對短很多。
3、無絲_程中不出現紡錘絲和染色體,不能保證遺傳物質的平均分配。例如蛙的紅細胞
有絲和減數
一、有絲_體細胞所採用的_式
1、有絲_時期的特徵(以植物細胞為例)
細胞週期變化特徵
間期完成DNA複製和相關蛋白合成,DNA含量加倍;出現了姐妹染色單體,但顯微鏡下觀察不到單體的形態
前期兩消(核膜、核仁消失)兩現(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
中期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最為清晰
後期著絲點分開,一條染色體上的兩條姐妹染色單體變成兩個染色體,染色體數目加倍。染色體由紡錘絲牽引分向細胞兩極
末期三現(核膜、核仁重現,細胞板出現,細胞板不斷延伸,最終形成子細胞的細胞壁)兩消(染色體消失,變成染色質;紡錘體消失)
2、注意區分動、植物細胞有絲_不同(見課堂筆記)
3、赤道板不是真實存在的結構,它指的是著絲點排列的那個平面;細胞板是真實存在的結構,最終將形成子細胞的細胞壁,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4、有絲_點:親代細胞經有絲_到兩個子細胞,親代細胞與子細胞相比,染色體數目、DNA含量完全相同,即它們的遺傳物質相同。有絲_持了物種的穩定性。
5、理解有絲_程中染色體數目、DNA含量的變化(參見課堂筆記)
二、減數_產生生殖細胞(精子和卵細胞)的細胞_式
1、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連續_次1、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只_次
2、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_出現聯會、四分體、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等現象2、有同源染色體,但不發生聯會
3、一個精原細胞_形成4個精子或一個卵原細胞形成1個卵細胞+3個極體(退化)3、一個體細胞形成2個體細胞
4、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比親代細胞減少一半4、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與親代細胞相同
相同點
1、細胞_程中均出現紡錘絲
2、染色體在細胞_程中都只複製一次
3、都出現有同源染色體
5、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
精子的形成卵細胞的形成
不同點1個精原細胞可形成4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變形作用形成4個精子由於細胞質不均等_1個卵原細胞只形成1個卵細胞,3個極體逐漸退化消失;無變形作用
相同點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相同:即染色體複製發生在減數第一次_間期;在減數第一次_,同源染色體發生聯會,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減數第一次_束時,同源染色體分開,染色體數目減半;減數第二次_著絲點_姐妹染色單體分開
§2、3細胞分化、癌變和衰老
1、瞭解細胞分化的概念。細胞分化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程序中,胚胎時期達到限度
2、瞭解細胞的全能性(41頁上部)。組織培養的理論基礎就是細胞的全能性,因為植物細胞含有全套的遺傳資訊。克隆技術也是建立在細胞全能性之上的,因為動物細胞的細胞核含有保持其物種遺傳性的全套遺傳物質。
3、細胞癌變是由癌變因子所誘發的:
①外因:物理致癌因子,化學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
②內因:致癌基因被啟用,細胞發生癌變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4
內分泌系統知識點:
1、甲狀腺:
位於嚥下方。可分泌甲狀腺激素。
2、腎上腺:
分皮質和髓質。皮質可分泌激素約50種,都屬於固醇類物質,大體可為三類:
①糖皮質激素如可的松、皮質酮、氫化可的松等。他們的作用是使蛋白質和氨基酸轉化為葡萄糖;使肝臟將氨基酸轉化為糖原;並使血糖增加。此外還有抗感染和加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②鹽皮質激素如醛固酮、脫氧皮質酮等。此類激素的作用是促進腎小管對鈉的重吸收,抑制對鉀的重吸收,因而也促進對鈉和水的重吸收。
③髓質可分泌兩種激素即腎上腺素和甲腎上腺素,兩者都是氨基酸的衍生物,功能也相似,主要是引起人或動物興奮、激動,如引起血壓上升、心跳加快、代謝率提高,同時抑制消化管蠕動,減少消化管的血流,其作用在於動員全身的潛力應付緊急情況。
3、腦垂體:
分前葉(腺性垂體)和後葉(神經性垂體),後葉與下丘腦相連。前葉可分泌生長激素(191氨基酸)、促激素(促甲狀腺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乳素(199氨基酸)。後葉的激素有催產素(OXT)和抗利尿激素(ADH)(升壓素)(都為含9個氨基酸的短肽),是由下丘腦分泌後運至垂體後葉的。
4、下丘腦:
是機體內分泌系統的總樞紐。可分泌激素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生長激素釋放激素、生長激素釋放抑制激素、催乳素釋放因子、催乳素釋放制因子等。
5、性腺:
主要是精巢和卵巢。可分泌雄性激素、雌性激素、孕酮(黃體酮)。
6、胰島:
a細胞可分泌胰高血糖素(29個氨基酸的短肽),
b細胞可分泌胰島素(51個氨基酸的蛋白質),兩者相互拮抗。
7、胸腺:
分泌胸腺素,有促進淋巴細胞的生長與成熟的作用,因而和機體的免疫功能有關。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5
一、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生物適應環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發達(如圖),冬天法國梧桐樹落葉而松樹不落葉,蛇和青蛙等動物會冬眠,燕子冬天南飛而春天北歸等。
水對生物分佈的影響比較明顯,一切生物的生存都離不開水,水分的多少對生物的生長髮育有明顯的影響。
(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能夠影響環境。例如:森林的蒸騰作用可以增加空氣的溼度,進而影響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種植物能防風固沙(如右圖所示),還能調節氣候;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氣體,從而淨化空氣;蚯蚓在土壤中活動可以使土壤疏鬆,它的排洩物還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對農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壞作用;藻類植物迅速大量繁殖會形成赤潮等。由此可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兩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二、生物群落的構成
生態系統總能量來源:
生產者固定(同化)太陽能的總量
生態系統某一營養級(營養級≥2)
能量來源:上一營養級
能量去處: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傳給下一營養級
特別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糞便,蜣螂並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態農業中,沼渣用來肥田,農作物也並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無機鹽(即肥)。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6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什麼是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
指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
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迴圈過程。
2、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關係
⑴、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是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
⑵、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是同時進行的,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⑶、物質是能量的載體。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和釋放,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過程。
⑷、能量是物質迴圈的動力。
二、應會知識點
1、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中的生態系統是指生物圈;
2、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又叫生物地球化學迴圈。
3、碳迴圈與溫室效應有關
4、硫迴圈與酸雨有關。
5、生產者和分解者對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具有重要作用。
6、生產者對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具有重要作用。
7、二氧化碳是生態系統中碳迴圈的主要形式。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7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約50%)和蛋白質(約40%),還有少量糖類
(約2%--10%)
二、細胞膜的功能:
①、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
②、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③、進行細胞間的資訊交流
三、植物細胞含有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對細胞有支援和保護作用;其性質是全透性的。
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
一、相關概念:
細胞質:在細胞膜以內、細胞核以外的原生質,叫做細胞質。細胞質主要包括細胞質基質和細胞器。
細胞質基質:細胞質內呈液態的部分是基質。是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細胞器:細胞質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種亞細胞結構的總稱。
二、八大細胞器的比較:
1、線粒體:(呈粒狀、棒狀,具有雙層膜,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細胞中,內有少量DNA和RNA內膜突起形成嵴,內膜、基質和基粒中有許多種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線粒體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大約95%來自線粒體,是細胞的“動力車間”
2、葉綠體:(呈扁平的橢球形或球形,具有雙層膜,主要存在綠色植物葉肉細胞裡),葉綠體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細胞的“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含有葉綠素和類胡蘿蔔素,還有少量DNA和RNA,葉綠素分佈在基粒片層的膜上。在片層結構的膜上和葉綠體內的基質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體:橢球形粒狀小體,有些附著在內質網上,有些遊離在細胞質基質中。是細胞內將氨基酸合成蛋白質的場所。
4、內質網:由膜結構連線而成的網狀物。是細胞內蛋白質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質合成的“車間”
5、高爾基體:在植物細胞中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在動物細胞中與蛋白質(分泌蛋白)的加工、分類運輸有關。6、中心體:每個中心體含兩個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於動物細胞和低等植物細胞,與細胞的有絲分裂有關。
7、液泡:主要存在於成熟植物細胞中,液泡內有細胞液。化學成分:有機酸、生物鹼、糖類、蛋白質、無機鹽、色素等。有維持細胞形態、儲存養料、調節細胞滲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體:有“消化車間”之稱,內含多種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損傷的細胞器,吞噬並殺死侵入細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
核糖體(合成肽鏈)→內質網(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高爾基體(進一步修飾加工)→囊泡→細胞膜→細胞外
四、生物膜系統的組成:包括細胞器膜、細胞膜和核膜等。
細胞核----系統的控制中心
一、細胞核的功能:是遺傳資訊庫(遺傳物質儲存和複製的場所),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二、細胞核的結構:
1、染色質:由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質和染色體是同樣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
2、核膜:雙層膜,把核內物質與細胞質分開。
3、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4、核孔:實現細胞核與細胞質之間的物質交換和資訊交流
細胞壁知識點
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有支援和保護功能;細菌的細胞壁主要由肽聚糖組成
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比較
有氧呼吸
場所:細胞質基質、線粒體(主要)、細胞質基質
產物:CO2,H2O,能量
CO2,酒精(或乳酸)、能量
反應式: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C6H12O62C3H6O3+能量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過程:第一階段:1分子葡萄糖分解為2分子丙酮酸和少量[H],釋放少量能量,細胞質基質
第二階段:丙酮酸和水徹底分解成CO2和[H],釋放少量能量,線粒體基質
第三階段:[H]和O2結合生成水,大量能量,線粒體內膜
無氧呼吸
第一階段:同有氧呼吸
第二階段:丙酮酸在不同酶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或轉化成乳酸能量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8
減數絲
同點1.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連續次1.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只次
2.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出現聯會、四分體、非姐妹染色單體互換等現象2.有同源染色體,但不發生聯會
3.一個精原細胞形成4個精子或一個卵原細胞形成1個卵細胞+3個極體(退化)3.一個體細胞形成2個體細胞
4.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比親代細胞減少一半4.子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與親代細胞相同
相同點1.細胞程中均出現紡錘絲
2、染色體在細胞程中都只複製一次
3.都出現有同源染色體
5.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
精子的形成卵細胞的形成
不同點1個精原細胞可形成4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變形作用形成4個精子由於細胞質不均等1個卵原細胞只形成1個卵細胞,3個極體逐漸退化消失;無變形作用
相同點染色體的行為變化相同:即染色體複製發生在減數第一次間期;在減數第一次,同源染色體發生聯會,非姐妹染色單體交叉互換;減數第一次束時,同源染色體分開,染色體數目減半;減數第二次著絲點姐妹染色單體分開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9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什麼是生態系統?
是指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2、什麼是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無機環境的總和。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
3、生態系統有哪些結構?
⑴、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
⑵、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
①、非生物成分:
Ⅰ、物質:空氣、水無機鹽。
Ⅱ、能量:陽光、熱能。
②、生物成分
Ⅰ、生產者:指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
Ⅱ、消費者:指動物,包括全部的動物
Ⅲ、分解者:主要指細菌和真菌。
⑶、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食物網
二、應會知識點
1、生態系統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透過能量流動和物
質迴圈而相互作用的一個自然系統。
2、從功能上講:生態系統是生物與環境之間能量交換和物質迴圈的基本功能單位。
3、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是生態系統存在的物質和能量基礎,是生態系統各營養結構聯絡的紐帶。
4、生產者:
⑴、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能利用能量將H2O和CO2合成為儲存能量的有機物。
⑵、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進入生態系統的起始端。
⑶、沒有生產者就沒有生態系統。
5、消費者:指不能將H2O和CO2合成為儲存能量的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的生物。
⑴、初級消費者:指直接以植物為食的動物(植食性動物)。
⑵、次級消費者:指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動物(食肉動物)。
⑶、三級消費者:以次級消費者為食的動物。
以此類推……
6、分解者:能利用動植物遺體中、排出物中以及殘落物中有機物維持生存的有機物的生物。將有機物
分解為無機物,在生態系統中具有重要作用。
7、食物鏈和食物網:
⑴、是生態系統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的渠道。
⑵、生產者是第一營養級;初級消費者是第二營養級;次級消費者是第三營養級;以此類推。
⑶、在生態系統中,某種動物可能同時擁有多個消費級或營養級。
8、生態系統包括那些基本型別?依據無機環境及生物類群的特點劃分:
海洋生態系統、海島生態系統、河流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溼地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
草原生態系統、苔原生態系統、凍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9、森林生態系統:(瞭解)
⑴、分佈:溼潤或較溼潤地區。
⑵、特點:
①、動植物種類繁多,種群結構複雜。
②、種群密度和種群結構能長期處於比較穩定狀態。
⑶、生物類群:
①、植物以喬木為主,有少量灌木和草本植物。
②、動物種類繁多,多營樹棲及攀緣生活。
⑷、生態功能:
①、提供木材及林副產品。
②、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平衡。
⑸、主要限制因子:水分、溫度,其次是光。
10、草原生態系統:(瞭解)
⑴、分佈:乾旱地區。
⑵、特點:
①、動植物種類較少,群落結構簡單。
②、種群密度和群落結構常發生劇烈變化。
⑶、生物類群:
①、植物以草本為主,有少量灌木,稀有喬木。
②、動物多具挖洞或快速奔跑行為。
③、兩棲動物、水生動物極其罕見。
⑷、生態功能:防風固沙,是畜牧業基地。
⑸、主要限制因子:水,其次是溫度、光。
11、海洋生態系統:(瞭解)
⑴、特點:物種繁多,數量龐大。
⑵、生物類群:
①、浮游植物為植物的主要型別。
②、淺海區有大型藻類,分佈在200米水深以上,能進行光和作用。
③、浮游動物為動物的主要型別。
⑶、生態功能:提供海產品,調節氣候。
⑷、主要限制因子:光、溫度、鹽度。
12、溼地生態系統:(瞭解)
⑴、分佈:《關於特別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溼地公約》定義:沼澤地、泥炭地、河流、湖泊、紅樹林以及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水域。
⑵、生物類群:多種多樣。
⑶、生態功能:是生活、工業水源,養育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巨大的蓄水庫,能調節氣候,淨化汙染物。
⑷、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合理開發利用。
13、農田生態系統:(瞭解)
⑴、特點:
①、動植物種類少,群落結構單一。
②、農作物是主要生物成員。
③、人的作用佔突出地位。
⑵、生物類群:農作物為主,也有昆蟲、鳥類等。
⑶、生態功能:人類糧食及農副產品的主要來源。
⑷、退化因素:人的作用消失。
14、城市生態系統:(瞭解)
⑴、特點:
①、人起支配作用,高度開放,調節能力弱。
②、對周圍生態系統具有高度依賴性。
③、對其他生態系統干擾強烈。
⑵、生物類群:主要是人,生產者微弱。
⑶、結構:自然系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
⑷、保護:強化生態規劃,改進生產工藝和管理體制,大力綠化。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0
1、細胞內液與外液成分之間的關係為:
2、穩態是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的調控下,透過人體自身的調節,對內環境的各種變化做出相應調整,使內環境溫度、滲透壓、酸鹼度及各種化學成分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3、正常人的血糖濃度在3.9—6.1mmol/L。參與人體血糖平衡調節的激素主要是胰島B細胞分泌的胰島素和胰島A細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當血糖濃度高於10.0mmol/L時,就會形成糖尿。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是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
4、人體的免疫系統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等組成。人體的免疫分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淋巴細胞。
5、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增殖分化為效應B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B細胞分泌抗體發揮體液免疫作用;T淋巴細胞受靶細胞(被抗原入侵的細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細胞刺激後增殖分化為效應T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直接裂解靶細胞發揮細胞免疫作用。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既獨自發揮作用,又相互配合。
6、HIV為一種逆轉錄病毒,它感染人體的途徑多樣,如經性接觸、血液和血製品、母嬰感染等,在我國,共用注射器具注射毒品是感染HIV的最主要途徑。HIV進入人體後主要攻擊T淋巴細胞導致患者免疫功能嚴重缺陷。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1
一、生態系統的結構
1、生態系統的概念:
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2、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3、生態系統型別:
可分為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有凍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等自然生態系統,以及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人工生態系統。
4、生態系統的結構
(1)成分:
非生物成分:無機鹽、陽光、熱能、水、空氣等
生產者: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最基本、最關鍵的的成分),還有一些化能合成細菌
和光合細菌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生物成分消費者:主要是各種動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細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動物。它們能分解動植物遺體、糞便等,
最終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2)營養結構:食物鏈、食物網
同一種生物在不同食物鏈中,可以佔有不同的營養級。植物(生產者)總是第一營養級;植食性動物(即一級/初級消費者)為第二營養級;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所處的營養級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貓頭鷹捕食鼠時,則處於第三營養級;當貓頭鷹捕食吃蟲的小鳥時,則處於第四營養級。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2
免疫調節
1、免疫系統的組成
(1)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
吞噬細胞等
2)免疫細胞 T細胞淋巴細胞 B細胞
遷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質: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殺菌則為第二道防線。
(2)消化道、呼吸道及面板表面等都是外界環境,在這些場所中所發生的免疫都屬於第一道防線,如胃酸殺菌等。
3、特異性免疫
(1)體液免疫(抗原沒有進入細胞)
①參與細胞: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漿細胞。
②免疫過程
③結果:多數情況下漿細胞產生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沉澱或細胞集團,進而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2)細胞免疫(抗原進入細胞)
①參與細胞:吞噬細胞、T細胞、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
②結果:效應T細胞可以與靶細胞密切接觸,使其裂解死亡,釋放出抗原,最終被吞噬細胞吞噬。
效應T細胞作用:使靶細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會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調疾病
(1)免疫過強自身免疫病類風溼、系統性紅斑狼瘡
過敏反應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
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2)免疫過弱:艾滋病(AIDS) 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艾滋病屬於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機理是艾滋病病毒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特別是能夠侵入人體的T細胞,使T細胞大量死亡,導致患者喪失免疫功能,各種病原體則乘虛而入。所以,導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惡性腫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壞免疫系統。
易錯警示與免疫細胞有關的4點提示
(1)T細胞和B細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細胞不僅參與非特異性免疫,還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質並非都由免疫細胞產生,如唾液腺、淚腺細胞都可產生溶酶菌。
(4)有關免疫細胞的“3個”:能產生抗體的細胞是漿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都不能產生;沒有識別功能的細胞是漿細胞;特異性免疫中除漿細胞外,沒有特異性識別功能的細胞是吞噬細胞,其餘免疫細胞都有特異性識別功能。
5、下圖是初次免疫反應和二次免疫反應過程中抗體濃度變化和患病程度曲線圖,據圖回答相關問題
(1)記憶細胞的特點:快速增殖分化、壽命長、對相應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點:反應快、反應強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將其消滅。
(3)由圖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過程中抗體的產生特點是既快又多。
易錯警示與免疫過程有關的4點提示
(1)只考慮到胸腺產生T細胞,T細胞參與細胞免疫,忽視了T細胞也可參與部分體液免疫,是解答相關試題容易出錯的主要原因。(2)對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來說,初次免疫只來自B細胞或T細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僅來自B細胞或T細胞的分化,而且記憶細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漿細胞或效應T細胞。(3)由淋巴細胞到效應細胞和記憶細胞的增殖分化過程中細胞的遺傳物質並未發生改變,分化只是發生了基因的選擇性表達。(4)在再次免疫中,記憶細胞非常重要,然而抗體不是由記憶細胞產生的,仍是由漿細胞合成並分泌的。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3
1、定義: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迴圈過程。
2、物質迴圈2。特點:具有全球性、迴圈性
3、舉例碳迴圈:
碳迴圈的形式:CO2大氣中CO2過高會引起溫室效應
減少溫室效應的措施:
1、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使用新能源。
2、植樹造林,保護環境。
兩者關係: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物質迴圈是能量流動的載體,能量流動作為物質迴圈動力
5、實踐中應用:
a、任何生態系統都需要來自系統外的.能量補充
b、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c、能量多極利用從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d、幫助人們合理調整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方向。物理資訊透過物理過程傳遞的資訊,如光、聲、溫度、溼度、磁力等可來源於無機環境,也可來自於生物。
6、資訊傳遞①資訊種類化學資訊透過資訊素傳遞資訊的,如,植物生物鹼、有機酸動物的性外激素行為資訊透過動物的特殊行為傳遞資訊的,對於同種或異種生物都可以傳遞(如:孔雀開屏、蜜蜂舞蹈)
②範圍:在種內、種間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
③資訊傳遞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資訊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資訊傳遞。資訊還能調節生物的種間關係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④應用:
a、提高農產品或畜產品的產量。如:模仿動物資訊吸收昆蟲傳粉,光照使雞多下蛋
b、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生物防治害蟲,用不同聲音誘捕和驅趕動物
7穩定性
①定義: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能力抵抗力穩定性抵抗干擾保持原狀
②種類兩者往往是相反關係,但也有一致的如:北極凍原恢復力穩定性遭到破壞恢復原狀
③原因:自我調節能力(負反饋調節是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能力大小由生態系統的組分和食物網的複雜程度有關,生態系統的組分越多和食物網越複雜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但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過自我調節能力限度的干擾會使生態系統崩潰
抵抗力穩定性越強恢復力穩定性越弱(如:森林)
抵抗力穩定性越弱恢復力穩定性越強(如:草原、北極凍原)
④應用:
a、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b、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的投入保證內部結構與功能的協調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4
1、(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彎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產生生長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彎曲生長原因:
(1)橫向運輸(只發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單側光刺激下生長素由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運輸
(2)縱向運輸(極性運輸):從形態學上端運到下端,不能倒運
(3)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於向光一側(生長素分佈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生長素(溫特,瓊脂實驗):吲哚乙酸(I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
3、植物激素(赤黴素,細胞x,脫落酸,乙烯):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4、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在植物體中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
生長素的分佈:植物體的各個器官中都有分佈,但相對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分。
5、植物體各個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度不同:莖>芽>根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學習方法
1.綱要記憶法。
生物學中有很多重要的、複雜的內容不容易記憶。可將這些知識的核心內容或關鍵詞語提煉出來,作為知識的綱要,抓住了綱要則有利於知識的記憶。
2.衍射記憶法。
以某一重要的知識點為核心,透過思維的發散過程,把與之有關的其他知識儘可能多地建立起聯絡。這種方法多用於章節知識的總結或複習,也可用於將分散在各章節中的相關知識聯絡在一起。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學習技巧
系統化和具體化的方法。
系統化就是把各種有關知識納入一定順序或體系的思維方法。系統化不單純是知識的分門別類,而且是把知識加以系統整理,使其構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在生物學學習過程中,經常採用編寫提綱、列出表解、繪製圖表等方式,把學過的知識加以系統地整理。具體化是把理論知識用於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生物必修三知識點15
神經調節
1、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3、反射發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條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傳入神經,③神經中樞,④傳出神經,⑤效應器,⑥神經節(細胞體聚集在一起構成)。
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傳導形式: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電訊號的形式傳導。
(2)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3)區域性電流:在興奮部位和未興奮部位之間存在電位差,形成了區域性電流。
(4)傳導方向:雙向傳導。
下圖所示的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過程易錯警示與興奮產生與傳導有關的3點提示:(1)神經纖維上興奮的產生主要是Na+內流的結果,Na+的內流需要膜載體(離子通道),同時從高濃度到低濃度,故屬於協助擴散;同理,神經纖維上靜息電位的產生過程中K+的外流也屬於協助擴散。(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區域性電流或電訊號的形式傳導。(3)離體和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興奮傳導的差別:①離體神經纖維上興奮的傳導是雙向的。②在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的神經衝動只能來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體內,興奮在神經纖維上是單向傳導的。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突觸的結構
(2)突觸間隙內的液體為組織液(填內環境成分)。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單向傳遞的原因: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前膜內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於突觸後膜。
[解惑]突觸前膜和突觸後膜是特化的細胞膜,其結構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選擇透過性,與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性分別相同。
易錯警示有關神經傳遞中的知識總結
(1)突觸和突觸小體的區別
①組成不同:突觸小體是上一個神經元軸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構成突觸前膜,是突觸的一部分;突觸由兩個神經元構成,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
②訊號轉變不同:在突觸小體上的訊號變化為電訊號→化學訊號;在突觸中完成的訊號轉變為電訊號→化學訊號→電訊號。
(2)有關神經遞質歸納小結
神經遞質是神經細胞產生的一種化學資訊物質,對有相應受體的神經細胞產生特異性反應(興奮或抑制)。
①供體:軸突末梢突觸小體內的突觸小泡。
②受體:與軸突相鄰的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膜或細胞體膜上的蛋白質,能識別相應的神經遞質並與之發生特異性結合,從而引起突觸後膜發生膜電位變化。
③傳遞: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組織液)→突觸後膜。
④釋放:其方式為胞吐,該過程的結構基礎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動性,遞質在該過程中穿過了0層生物膜。在突觸小體中與該過程密切相關的線粒體和高爾基體的含量較多。⑤作用:與相應的受體結合,使另一個神經元發生膜電位變化(興奮或抑制)。
⑥去向:神經遞質發生效應後,就被酶破壞而失活,或被轉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為下次興奮做好準備。
⑦種類:常見的神經遞質有:a.乙醯膽鹼;b.兒茶酚胺類:包括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羥色胺;d.氨基酸類:穀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這些都不是蛋白質。
4、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調節中樞、生物的節律行為
腦幹:呼吸中樞
小腦: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大腦:調節機體活動的級中樞
脊髓:調節機體活動的低階中樞
5、大腦的高階功能:言語區: S區(不能講話)、W(不能寫字)、H(不能聽懂話)、V(不能看懂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