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中國經典歷史成語故事

中國經典歷史成語故事

中國經典歷史成語故事1

1.一鼓作氣

【釋義】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士氣。作戰時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戰士的銳氣。比喻趁勁足時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語出】《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劌(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翽(huì)。生卒年不詳,春秋時魯國大夫(今山東省東平縣人),著名的軍事理論家。魯莊公十年,齊攻魯,劌求見請取信於民後戰,作戰時隨從指揮,大敗齊師,一鼓作氣之典出於此。

戰後,莊公問曹劌為何直到齊軍第三次擊鼓進軍時才要下令出擊,曹劌說:“打仗主要靠士氣,而擊鼓就是為了鼓舞士氣。第一次擊鼓進攻,士氣旺盛;第二次再擊鼓進攻,士氣就已經衰落了;待到第三次擊鼓進攻,士氣已消失殆盡了。而我軍正是一鼓作氣,勇氣十足,當然就把對方打敗了。”

2.一字千金

【釋義】增損一字;賞以千金。形容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語出】南北朝?鍾嶸《詩品?古詩》:“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人物】戰國末期,秦國有一個生意人名叫呂不韋(衛國濮陽人,原籍陽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想出各種辦法來鞏固他的政權。這些食客,各色各樣,應有盡有。他們把見解和心得,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秦國首都咸陽城門上,併發出佈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合黃金一斤)”。

3.一字之師

【釋義】糾正一個錯別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處的老師。

【語出】《宋·魏慶之·詩人玉屑》:“鄭谷在袁州,齊己攜詩詣之。有《早梅》詩云:''前村深雪裡,昨夜開數枝。’谷曰:''數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齊己不覺下拜。自是士林以谷為''一字師’。”

【人物】唐朝末年,詩人鄭谷回到故鄉江西宜春。僧人齊己性喜賦詩。一日,齊己作一首《早梅》詩,中有兩句:“ 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鄭谷以為梅花既已數枝開,則非早梅矣。於是將後句中“數”改為“一”。齊己深感佩服,後諸學者稱鄭谷為“一字之師” 。

4.一飯千金

【釋義】比喻重重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人物】韓信(江蘇淮安人)在未得志時,時常往城下釣魚,時常卻餓著肚子。有一個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齊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

5.東山再起

【釋義】隱退後再度任職或失勢後又重新得勢。

【語出】唐?杜甫《暮秋……呈蘇渙侍御》:“無數將軍西第成;早作丞相東山起。”

【人物】謝安是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地時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經常在會稽東山遊覽山水,吟詩談文。他在當時地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地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到了四十多歲地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地事稱為“東山再起”。

6.圖窮匕見

【釋義】比喻到最後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來的目的。窮:盡;匕:匕首;短劍。

【語出】 《戰國策.燕策三》:“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人物】荊軻(衛國人,今河南省鶴壁、新鄉一帶)按秦王的要求,接過秦舞陽手裡裝有地圖的匣子,當場開啟,取出地圖,雙手捧給秦王。秦王慢慢展開卷著的地圖,細細觀看。快展到盡頭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荊軻見匕首露現,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舉起匕首便刺。

7.紙上談兵

【釋義】 在紙上談論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決實際問題的空談。

【語出】 清.曹雪芹《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

【人物】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河北邯鄲人)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8.負荊請罪

【釋義】負:揹著;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地刑具。揹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趙國大將廉頗與上卿藺相如不和;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處處表示退讓。“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

【人物】戰國時期,藺相如(今河北曲陽人,一說山西臨汾人)“完璧歸”有功,又在澠池秦王與趙王相會維護了趙王地尊嚴,被提升為上卿,位在廉頗(山西太原人,一說山西平遙人)之上。廉頗對此不服。藺相如知道後,就有意不與廉頗會面。別人以為藺相如害怕廉頗,廉頗為此很得意。“我哪裡會怕廉將軍?不過,現在秦國倒是有點怕我們趙國,這主要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擊,那隻能對秦國有益。我之所以避開廉將軍,是以國事為重,把私人地恩怨丟一邊兒了!”藺相如這話傳到了廉頗耳朵裡,廉頗十分感動,便光著上身,揹負荊杖,來到藺相如家請罪。他羞愧地對商相如說:“我真是一個糊塗人,想不到你能這樣地寬宏大量!”兩個人終於結成誓同生死地朋友。

9.臥薪嚐膽

【釋義】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經常嘗一嘗苦膽。比喻刻苦激勵自身;堅定報仇雪恥的意志。

【語出】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遣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踐(大禹子孫,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紹興人)回國以後,立志要報仇雪恨。為了不忘國恥,他睡覺就臥在柴薪之上,坐臥的地方掛著苦膽,表示不忘國恥,不忘艱苦。經過十年的積聚,越國終於由弱國變成強國,最後打敗了吳國,吳王羞愧自殺。

10.揭竿而起

【釋義】揭:舉;竿:竹竿,指旗幟。揭竿為旗,奮起反抗。泛指人民起義。

【語出】 漢?賈誼《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人物】幾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願豁出性命跟著陳勝(今河南省方城縣東孟窪村人)、吳廣(今河南太康人)一塊兒幹。大夥砍伐樹木為兵器,高舉竹竿為旗幟,對天起誓,同心協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稱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將項燕(項羽的祖父)報仇。大家還公推陳勝、吳廣做首領,一下子就把大澤鄉(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蘄縣鎮小劉村)佔領了。大澤鄉的農民一聽陳勝、吳廣他們起來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紛紛拿著鋤頭、鐵耙、扁擔、木棍來營裡投軍。

中國經典歷史成語故事2

鼠肝蟲臂

【成語故事】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都是達觀生死的高士,他們情同淡水,置生死於度外。子輿生病,子祀去問候他,他十分高興。子來生病,子犁去慰問,他支走了他的家人對他說:大自然真是神奇,你死了要把你變成鼠肝還是變成蟲臂呢?

【出處】以汝為汝肝乎?以汝為蟲臂乎? 《莊子·大宗師》

【釋義】莊子原意為人世間事物變化無定則,像人那樣大的形體也能變成微小的東西。比喻極微小而無價值的東西。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小人或物

【近義詞】鼠臂蟣肝

【成語示列】鼠肝蟲臂原無擇,遇酒猶能罄一歡。 宋·陸游《成都歲暮始微寒小酌遣興》詩

中國經典歷史成語故事3

視同兒戲

【成語故事】漢文帝時期,匈奴與漢朝關係緊張,漢文帝安排宗正劉禮駐守灞上、祝茲侯徐歷駐守棘門、河內郡太守周亞夫駐守細柳抵禦匈奴,並親自視察灞上與棘門,見到劉禮與徐歷把防守視同兒戲,十分生氣,見到周亞夫嚴密防衛才放心。

【出處】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其將固可襲而虜也。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解釋】把事情當成小孩兒玩耍一樣來對待。比喻不當一回事,極不重視。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極不重視

【近義詞】率爾操觚、視為兒戲、視若兒戲

【反義詞】三思而行、小心翼翼

【示例】為官做吏的人,千萬不可草菅人命,視同兒戲。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

中國經典歷史成語故事4

神采英拔

【成語故事】南朝梁武帝時期,江總以他的述懷詩而出名,他與尚書僕射張瓚等人結為忘年交。梁武帝稱他是神采英拔、才氣出眾的人。到了陳後主時期,江總得到重用,經常出席陳後主的酒座賦詩作曲,歡歌酣飲,通宵達旦。

【出處】爾操行殊異,神采英拔,後之知名,當出吾右。 《陳書·江總傳》

【解釋】指人的容貌、儀態英俊非凡。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人的氣質

【近義詞】英姿煥發、神采奕奕

【成語示列】他神采英拔,英姿煥發。

中國經典歷史成語故事5

神武掛冠

【成語故事】南朝時期,梁國的陶弘景,自幼家貧,經過苦讀而入仕,他沒有當上大官,在一次求一個縣官失敗後,對官場的爾虞我詐十分厭倦,就於永明十年,他就脫下朝服掛在神武門,上表辭官。辭官後,他就隱居山林。

【出處】南朝梁陶弘景“家貧,求宰縣不遂。永明十年,脫朝服掛神武門,上表辭祿”。見《南史·隱逸傳下·陶弘景》。

【解釋】指辭官隱居。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示列】置吾兄於神武掛冠,華頂高服之間,而兄亦不受。 清·王夫之《石崖先生傳略》

中國經典歷史成語故事6

投筆從戎

【成語故事】東漢初期,班超因為家貧靠幫官府抄寫檔案為生,供養老母。但是他覺得這樣抄抄寫寫沒什麼出息。剛好北方匈奴侵漢,他把筆一扔,毅然報名參軍,當了一名軍官,在戰鬥中立了大功。他向朝廷建議與西域各國建交,朝廷派他出使西域。

【出處】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後漢書·班超傳》

【解釋】從戎:從軍,參軍。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棄文就武

【相近詞】棄文就武

【相反詞】解甲歸田

【成語例句】

◎ 他毅然投筆從戎,輾轉天津、煙臺、濟南,投身於硝煙瀰漫的抗日戰爭之中,先後經歷了無數次浴血戰鬥。

◎ 1972年冬,黃建國投筆從戎,從無線電報務員到電臺臺長,一干就是十載。

中國經典歷史成語故事7

典出《漢書·王章傳》,說的是西漢時的王章家裡非常貧窮,年輕時在京城長安求學,與妻子住在一起,過著艱難困苦的生活。有一次,他生病,沒有被子,只好蓋用亂麻和草編織的像蓑衣一類的東西。這是當時給牛禦寒用的,人們稱它為“牛衣”。王章蜷縮在牛衣裡,冷得渾身發抖。王章以為自己快死了,哭泣著對妻子說:“我的病很重,連蓋的被子都沒有。看來我就要死去,我們就此訣別吧!”妻子聽了怒氣衝衝地斥責他說:“仲卿!你倒是說說,京師朝廷中的那班貴人,他們的學問誰及得上你?現在你貧病交迫,不自己發奮,振作精神,卻反而哭泣,多沒出息呀!”王章聽了這席話,不禁暗自慚愧。病癒後,他發奮讀書,終於成了有用之才。

延伸閱讀:成語主要人物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wěi)

諱疾忌醫(蔡桓公)

臥薪嚐膽(勾踐)

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屍(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學習成語作用:

第一,它是濃縮的歷史,學習和運用它能使我們知古鑑今,以史為鏡。成語中有大量的由歷史故事和歷史典故演繹而成的,瞭解了一個成語,就等於瞭解了一個歷史故事或一段精彩的歷史。比如坐懷不亂這個成語就向我們講述了柳下惠的故事:據《荀子.大略》載,相傳,春秋時期,在一個寒冷的夜晚,魯國的.柳下惠宿於郭門,有一個沒有住處的婦子來投宿,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裡,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了一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就被譽為“坐懷不亂” 的正人君子。後來就用坐懷不亂形容男女之間相處時作風正派。比如臥薪嚐膽這個成語,就記載了一段真實的歷史。《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春秋時,越國被吳國打敗,相傳越王勾踐回國,後坐臥於薪草之上,“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刻苦自勵,最後強大起來,吳王勾踐終於成就了霸業。還有望梅止渴、狡兔三窟、煮豆燃萁、不恥下問等成語,就會想起一個個的歷史畫面。

第二,它能教會我們如何面對生活,換言之它是我們生活中的良師益友,它能教會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比如它會告訴我們怎樣去激發自己的鬥志:高歌猛進、壯志凌雲、昂首闊步、乘風破浪、叱吒風雲、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從而樹立起遠大的志向 。當我們取得一點點成績,要沾沾自喜時,它告誡我們,榮辱不驚、更上一層樓、一步一個腳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從而使我們能修正自己前行的方向。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它告誡我們:百折不撓、持之以恆、堅忍不拔、窮且益堅。總之,有太多的成語飽含生活的哲理,學習和應用它,會培養我們平和的心態、潔淨的心境,良好的修養。

中國經典歷史成語故事8

手不釋卷

【成語故事】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呂蒙深受感動,從此發憤學習,學問提高很快。

【典故】《三國志·吳書·呂蒙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注引《江表傳》

【釋義】釋:放下;卷:指書籍。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用法】作謂語、賓語、狀語;指勤奮好學

【近義詞】學而不厭、愛不釋手

【相反詞】不學無術

【成語造句】

◎ 谷秸的最大樂趣,是手不釋卷,閉門讀書。

◎ 他的一生養成了好讀的習慣,一直到老年仍然每天手不釋卷。

◎ 說到學習,現在有很多同志可謂手不釋卷,無時不學,因此,他們進步也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