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生物的特徵說課稿

生物的特徵說課稿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物的特徵說課稿 ,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生物的特徵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生物的特徵》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一節內容。

本冊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為第一節,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3.教學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可以播放以下多媒體課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獵豹捕獲食物

(3)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4)人在體育比賽後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葉子落了

(6)獅子追捕斑馬

(7)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8)蘑菇的生長

(9)花的開放

(10)種子的萌發

(11)破殼而出的小雞。

透過播放這些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因此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在學法上讓學生透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展示多媒體畫面——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的圖案:藍色是浩瀚的大海,綠色是廣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雲彩。教師講述:“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裡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於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們怎樣來區別它們呢?生物有什麼特徵呢?下面我們就共同來學習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後指導學生看書,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鼓勵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周圍的大千世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教師巡視走動,與個別小組成員互動式交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之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是新課改所關注的。學生透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意見不一致時,各小組之間要相互辯論。這時可以讓各小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說明生物的特徵,以此來闡明他們的觀點,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例項來加以概括和總結。例如,講到生物能呼吸時,情況可能是這樣的:第一小組的學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時,感覺會憋悶,說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組的學生回答動物也能呼吸。在說明植物也能呼吸時,各小組意見可能有分歧:有的說植物能呼吸,有的說植物不能呼吸,他們非常熱烈地辯論起來。最後,教師透過生活中的例項加以說明:居室中如果養花過多,晚上門窗關嚴,時間長了後,就會感到憋悶。最後達成共識:生物能呼吸。講到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時,學生的辯論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徵,也是透過此方法一個一個總結出來的。在辯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對於上述參加辯論問題的學生,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因為激勵性評價和麵向全體學生都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關於生物和生物的特徵,這一內容要給予學生25分時間來觀察、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同學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最後讓學生完整地總結出什麼是生物,生物的特徵,學生邊總結,教師邊板書這一內容。

(四)知識拓展,昇華與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各小組又開始討論並踴躍發言,如生物還能運動,生物還有一定壽命,生物還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等。教師最後總結: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徵,現在專家們的意見也沒有取得一致,所以沒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徵之中,希望有興趣的同學長大以後能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教師再提問: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備生物的這些特徵呢,請幾個學生上前來表演人具備的特徵。

(五)感悟與收穫

學完這節課有什麼感悟與收穫呢?學生答: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教師可引導說出: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鞏固與練習

1、播放多媒體: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體:指出資料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徵。

六、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束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生物的特徵說課稿 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為第一節,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瞭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3.教學重點。

生物的共同特徵。

4.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

可以播放以下多媒體課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獵豹捕獲食物;

(3)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4)人在體育比賽後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葉子落了;

(6)獅子追捕斑馬;

(7)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8)蘑菇的生長;

(9)花的開放;

(10)種子的萌發;

(11)破殼而出的小雞;

透過播放這些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因此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在充分準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透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展示多媒體畫面——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的圖案:藍色是浩瀚的大海,綠色是廣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雲彩。教師講述:“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裡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於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們怎樣來區別它們呢?生物有什麼特徵呢?下面我們就共同來學習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後指導學生看書,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鼓勵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周圍的大千世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教師巡視走動,與個別小組成員交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之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是新課改所關注的。學生透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意見不一致時,各小組之間要相互辯論。這時可以讓各小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說明生物的特徵,以此來闡明他們的觀點,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例項來加以概括和總結。

例如,講到生物能呼吸時,情況可能是這樣的:第一小組的學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時,感覺會憋悶,說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組的學生回答動物也能呼吸。

在說明植物也能呼吸時,各小組意見可能有分歧:

有的說植物能呼吸,有的說植物不能呼吸,他們非常熱烈地辯論起來。最後,教師透過生活中的例項加以說明:居室中如果養花過多,晚上門窗關嚴,時間長了後,就會感到憋悶。

最後達成共識:生物能呼吸。講到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時,學生的辯論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徵,也是透過此方法一個一個總結出來的。在辯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對於上述參加辯論問題的學生,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因為激勵性評價和麵向全體學生都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關於生物和生物的特徵,這一內容要給予學生25分時間來觀察、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同學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最後讓學生完整地總結出什麼是生物,生物的特徵,學生邊總結,教師邊板書這一內容。

(四)知識拓展,昇華與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各小組又開始討論並踴躍發言,如生物還能運動,生物還有一定壽命,生物還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等。

教師最後總結:

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徵,現在專家們的意見也沒有取得一致,所以沒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徵之中,希望有興趣的同學長大以後能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教師再提問: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備生物的這些特徵呢,請幾個學生上前來表演人具備的特徵。

(五)感悟與收穫

學完這節課有什麼感悟與收穫呢?學生答:瞭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教師可引導說出: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鞏固與練習

1.播放多媒體: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體:指出資料

中反映的是生物的哪些特徵。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

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