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中國漢族民歌評課稿

中國漢族民歌評課稿

教學基本環節:

1、師邊唱《槐花幾時開》邊走進教室,由歌曲匯入課題。2、從地域、體裁、風格、內容等方面簡要介紹中國民歌及其分類。3、欣賞兩首民歌:影片欣賞《趕牲靈》和師演唱《藍花花》。介紹民歌中的甩腔音調、疊音、襯詞、方言演唱等民歌特點,從《趕牲靈》和《槐花幾時開》的比較欣賞中,對比南北民歌的不同風格特點,並從從旋律特點中歸納出“山歌”的特點並板書。4、欣賞宋祖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唱的《茉莉花》,學生隨樂哼唱《茉莉花》,與“山歌”比較,引導學生總結“小調”的音樂特點並板書。5、欣賞《澧水船伕號子》,以比較的方式總結“勞動號子”的音樂特點。6、現場進行“拔河”活動,啦啦隊用統一節奏吶喊為隊員加油。6、欣賞吸取了民歌音樂元素創作的歌曲《好漢歌》,師生隨樂演唱。7、小結,下課。

簡評及教學建議:

這堂課課題不新,但周老師用新的教學內容和較好的教學形式,讓學生感受了漢族民歌的魅力,領略了漢族民歌的風采,瞭解了漢族民歌的分類及主要特點。課堂結構合理,選材精當,教師的教態親切,放鬆,民歌的演唱功底好。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教學中老師不時的“加花”(即臨時性、隨意性地涉及談到一些相關內容,但很快回到主題),給教學增色不少,顯示了老師的`音樂與文化素養,也拓展了學生的視野,是值得借鑑的做法。教學建議:1、課開始時老師演唱曲由室外走到室內容,效果很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顯得不常規,建議就在教室演唱後提問並匯入課題,更顯自然。2、小調民歌的欣賞可增加一首,演唱《茉莉花》時對聲音要有要求。3、勞動號子民歌欣賞及特點介紹層次不太清晰,“拔河”活動的開展與“勞動號子”的關係不大,無實質意義,可講講勞動號子產生的緣由,或讓學生分組表現簡單的“鹽灘號子”,也可欣賞不同型別的勞動號子,讓學生能對勞動號子有更深入的瞭解與體驗,教學會更具實效性。4、拓展部分欣賞曲目太少,不足以說明老師想說明的問題。可多聽賞幾首有民歌音樂元素創作的歌曲,並引導學生探討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