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科普知識

給孩子講故事的技巧

給孩子講故事的技巧

給孩子講故事的技巧1

故事對於孩子有特殊的吸引力,一些好的故事,小傢伙可以百聽不厭,故事對幼兒的教育作用既深刻而又深遠。

1、講故事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不要用成人語言,或照本宣科地用書面語言。

2、講故事時還要注意聲調的變化,要繪聲繪色,但也不宜過分誇張,這是因為一方面繪聲繪色更能表現故事的思想感情,幫助孩子領會。另一方面,可以影響孩子的語言表情,他會模仿著成人的樣子,提高語言的表現力。

3、講故事的時候還要注意把故事中孩子不明白的事情,沒有見過的物體,不懂的詞彙,一一給孩子解釋,使孩子真正理解故事的內容,同時又能獲得知識,學習語言。

4、要掌握好講故事的時間,不要過短,也不可以過長,2——3歲的孩子注意力開始發展,但很容易轉移和分散,保持集中的時間很短。講故事時間過短,無益於注意力的培養,講故事時間過長,孩子容易疲勞,2歲孩子,一般在5———10分鐘左右,3歲孩子在10———15分鐘左右。

另注意:不要在孩子吃飯時或睡覺前講,會影響消化和睡眠;一次不要講幾個故事,這樣不利於孩子對故事的理解和記憶;講完故事後,要問一問孩子故事的內容,要對故事中的人和事給予評價,以加深他對故事的印象和理解。

給孩子講故事的技巧2

孩子在出生後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完全是空白的,所以給孩子們說“潤物細無聲”的童話故事就是家長們在潛移默化的將世界中的好與壞,黑與白傳授給他們。雖然,“潤物細無聲”的童話故事都是人們虛擬的,但恰恰就因為正好符合孩子們那天真無邪的想象。

而父母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給寶寶講“潤物細無聲”的童話故事呢?如果家長在說童話故事時聲音平淡,這就絲毫都不能引起孩子們的興趣。所以家長以形象、生動、有感情的語言給兒童講故事,接著再進一步幫助他們熟悉童話故事中的人物。講故事給兒童聽,同兒童一起念兒歌,是兒童最快樂的時光,也是最能給他們帶來親情和安全感的時刻。

發展和培養兒童想像力的最好方法是父母在講“潤物細無聲”的故事時,可以準備一些有助於聽懂故事的實物,包括相關的圖片和玩具等。當他們在聽大人講故事時就可以同時用圖片和聲音一起進行或是觸控實物,這樣就能讓他們對通話故事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他們也就會產生更加豐富的想象。這就有利於更好的塑造孩子自信、樂觀等優秀的品質。

通話故事的情節非常不可思議:即使是一篇段故事也能將主人公的命運、家族、生活等描述的很清晰。雖然故事情節的跌宕起伏,但最後總會有雨後出彩虹的場面總是會出現,主人公也從歷險中回到了幸福和安全的生活中。

這樣清楚的故事結構會讓孩子逐漸認識到:故事裡有好人和壞蛋,最後好人也一定會勝利。當孩子頭腦中形成了黑白分明的印象後,就可以學會辨別善惡,並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妒忌、害怕或者退縮等情緒。雖然,現實生活和完美結局並不相符,但那些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孩子,在碰到困難的時候,不會輕易動搖他們樂觀的世界觀,也更有克服困難的韌性。

當然,講“潤物細無聲”的童話故事過程也可以變得更加豐富和多樣。可以讓兒童邊聽童話邊看書,或邊聽音樂,體會其中快樂和悲傷的心情。因為兒童的腦細胞十分嬌嫩,對感知的物件十分敏銳,當感知伴隨著孩子的思考的物件是實質的,腦細胞才能正常工作。

要知道,瞭解人的情感比獲得知識更重要,現在社會中人們也不再只是一味的追求高智商,相反情商在當下的社會中卻變得尤為重要。這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經驗。可以從兒童時期開始進行輕傷的培養童話引導孩子充分地展開幻想,並與童話故事的主人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當由和孩子最親近的人給他講故事時,孩子就會更加容易和他產生一種強烈的共鳴。童話故事會讓孩子學會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給他人,同時也會理解別人的情緒,這是今後人際關係中重要的溝通部分。

給孩子講故事,父母除了要學會運用技巧,還要注意以下的四大原則:

1、可以重複故事

似 乎女生永遠都喜歡童話世界裡的公主,而男生則喜歡打怪獸。同樣的故事寶貝們會要求家長重複一次又一次,永遠也聽不膩。有些家長可能覺得孩子有點不正常,同 樣的故事聽了那麼多遍為什麼孩子還是喜歡呢?因為孩子對故事充滿了好奇,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卻還沒有跟上,所以他們需要重複。在重複的過程中每次加 深印象,慢慢理解故事內容和語言情感。

2、塑造好的環境

給 孩子講故事,不是指在廚房要講給他聽,也不是你一邊看電視一邊講故事。講故事需要一個好的環境,最好是有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如果家裡沒有書房,可以 在陽臺的一角,或是睡前在床上講故事,孩子聽著父母講故事,一家人溫馨地在一起,還能增加親子感情。親子閱讀能帶給孩子快樂和安全感,也能滿足大人的幸福 感。

3、保持愉快的心情

不 要把給孩子講故事當成一種任務,從而帶著不好的心情去面對他,並將這種負能量運用到語言之中。無論什麼時候,你的心情即便是再糟糕,在面對孩子時也要調整 好心態。如果你真的很down,不妨可以跟孩子說:“媽媽今天心情很不好!我們能換個時間再講好嗎?”在徵得孩子的同意之後,再安排時間給寶寶講故事。人 的情緒會對周邊的人造成很大影響,所以不要帶著差情緒去給孩子講故事。

4、不用方言講故事

現 在國家普及的是普通話,孩子在學齡前接觸太多的方言會給他將來學習漢語拼音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父母儘可能地與孩子用普通話交流,在講故事時也使用普通 話,如果你覺得講得實在是太差勁了,不妨給孩子買一臺故事機或是其他能播放故事錄音的裝置。標準的普通話,豐富的語言和故事情感能給孩子帶來很好的學習效 果,可以幫助孩子拓展思維空間與邏輯空間,幫助語言發育,詞彙積累,可以說講故事對孩子的好處實在是太多了。

給孩子講故事的技巧3

提前熟悉故事情節

給孩子講故事有哪些技巧,上學時朗讀課文的經歷告訴我們,再簡單的文字,第一次朗讀時在字音、斷句、重音和連貫性上都會出現錯誤。這些錯誤肯定會直接影響你的小聽眾對故事的理解。所以媽媽在說故事前應先通讀一遍,瞭解故事脈絡、角色特徵、語言風格等,才能更好地完成朗讀。

要充滿熱情地朗讀

給孩子講故事有哪些技巧,要想讓孩子對閱讀感興趣,父母首先要表現出樂在其中的狀態。這樣才會讓孩子透過模仿向你學習,並被你的情緒所感染。相對邏輯語詞記憶、形象記憶和運動記憶而言,這種情緒記憶對孩子來說更為持久和深刻。所以,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父母的.熱情可以更好地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用手指點畫頁內容

給孩子講故事有哪些技巧,一般而言,好的童話書包括三條線索:文字講述線索、圖畫講述線索和文字和圖畫共同講述線索。因此,早期教育時,讓孩子認真觀察圖畫能夠幫助孩子理解相關內容,並且培養他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對圖畫符號的領悟能力。所以父母在朗讀時,如希望孩子注意的部分可用手指點,更能幫助孩子理解圖和文的互補和互動,並關注其中別具匠心的小細節。

適時地用口頭語解釋

給孩子讀童話需要注意什麼,給孩子讀書就是要讓他接觸豐富的書面語言,但是理解書面語言需要一定的過程,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用口頭語言或半書面語言來解釋,譬如“愚蠢的主意”,就是非常笨的主意,那不是一個好主意等。

並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有意識地使用那些讀過的書面詞彙,以幫助孩子理解和記憶書面語。朗讀後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歸納和總結故事的大致內容,對孩子積累閱讀經驗很有好處。

根據情節改變表情

給孩子講故事有哪些技巧,要把故事讀得有聲有色,“聲音表情”非常重要。可以採用聲調高低、聲音大小、聲色粗細,以及生氣或開心的腔調來表現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的變化。還可以適當模擬故事中角色的動作和手勢,使故事更形象化,以此刺激孩子保持注意力。此外,朗讀的時候還要控制好速度,讓孩子有時間去理解和吸收。

孩子講大話,家長要檢討

說謊,似乎是成長中的孩子們的通病。其實,孩子說謊是家長教育不當的結果,因為孩子不能區分真實和想象的不同。心理學家研究發現,4歲以下的孩子把爸爸、媽媽是否高興作為衡量自己行為對錯的標準。如果孩子告訴下班回來的媽媽:“我今天把鏡子打碎了。”媽媽一定會很生氣,弄不好還會打他一頓。但如果孩子換一種說法媽媽就不會生氣。從這裡孩子學會了“說謊”,但此時的孩子並未意識到自己行為的性質,只知道媽媽爸爸生氣,自己就是做錯了。但是,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怕父母生氣而不承認自己的錯誤,撒謊得不到應有的矯正,慢慢就會固定下來,形成欺騙行為。因此,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理解力,從小培養孩子誠實的品行。

父母不要“教”孩子說謊

許多家長意識不到自己一些細小行為給孩子帶來的影響。例如,不喜歡接待來訪人,就教孩子說,“如果某人來找我,就說我不在。”如做了不願讓配偶知道的事,也對孩子說“別讓你媽知道”。還有的家長說到做不到,給孩子空許諾等。由於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一定威信,父母說的或是做的孩子認為都是對的,逐漸也就學會了說謊。對這類行為的後果,家長一開始往往意識不到,等孩子出問題又十分氣憤。其實孩子問題的根源就在家長本身。因此,要培養孩子的誠實,首先家長要在孩子面前保持誠實。

不要懲罰講真話的孩子

在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例、孩子說了真話,父母卻劈頭蓋臉地一通嚴厲批評,甚至體罰孩子。如:有一個母親請病假出去玩.結果孩子將真實情況告訴了來探訪媽媽的同事,孩子母親知道後、痛打了他一頓,還教他以後再有這事就告訴別人“我去醫院了”。這樣一來,孩子將逐漸體會到說真話會受到懲罰,不說 真話倒能平安無事,甚至還可以贏得父母的讚賞。如果下次犯了錯誤時,孩子就會想盡辦法隱瞞過去、以逃避懲罰。所以,家長正確的做法應是:孩於承認錯誤後,首先表揚他的誠實,然後再幫助孩子分析錯誤的原因。

幫助孩子區分想象和真實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6歲的孩子中只有大約18%的人能夠區別真實和想象,而9歲的孩子中有90%能夠理解故事是編的還是真實的,在11歲~12歲時開始從新的角度理解誠實的問題,也就是說,孩子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理解“謊言”和“誠實”是怎麼回事的。因此,家長要在孩子3~4歲時開始幫助他們學會分辨什麼是假裝的,什麼是真實的。例如,做遊戲時,家長扮做大灰狼,孩子覺得害怕,這時可以跟他解釋什麼是“假裝”的。稍大年齡的孩子,則可以針對科幻電影、童話故事,戲劇中的人物和孩子討論事實與虛構的區別。

孩子在不能分辨幻想和現實時,往往把希望發生的事說成是正在或已經發生的事,向父母、同學誇耀自己的“英雄業績”。這樣的孩子有很強的自卑感,自卑使他們常以優越感來補償自己,以顯示自己的“能幹”。對這樣說謊話的孩子,家長要判斷出他們說謊話的原因,及時糾正,不能聽之任之。

及時獎勵誠實的行為

要培養一個好的行為習慣,獎勵比懲罰更重要。當發現孩子闖禍以後,不要氣急敗壞地責問:“這是不是你乾的?”此時,孩子很有可能因為怕捱打而說謊。這樣的問話方式實際上是誘導孩子說謊。家長可以注視孩子的眼睛,等孩子自己說出真相,或者說:“發生了什麼事?”如果孩子承認了錯誤或請求原諒,應先表揚他的誠實,然後再批評,並且相應地減輕對他的處罰。

任何行為都是在初始時最容易矯正。所以,當家長髮現孩子第一次說謊時,就要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並要適時地懲罰。一般孩子在第一次說謊時會感到極度不安,即使僥倖矇混過去了,也會十分擔心,如果家長不及時發現制止,孩子會習以為常,撒謊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