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電影

電影孔子觀後感

電影孔子觀後感(通用18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不能忘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電影《孔子》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

在先秦時期的百家學術派別中,產生於魯國的儒家學派是最早的一個學派,也是最大的一個派別。它的創始人就是春秋末年的大思想家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在他看來是一個“禮崩樂壞”的亂世。而電影《孔子》則以高超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展示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現出一個有戰爭、有陰謀、有聖人、有梟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氣的春秋亂世。

那正是戰火頻仍、動盪不已的時期,聖人孔子應世而生。在孔子51歲任職魯國中都宰後,先後有“夾谷會盟、武子臺平叛、墮三都以及齊魯大戰”等戰事、爭端發生,而這些正是在《孔子》裡重點表現的“四大戰役”。“夾谷會盟”的兇險、“武子臺平叛”的火攻、“墮三都”的浩壯、“齊魯大戰”的慘烈。看過《孔子》之後,我們的心,都有著太多的感觸。

該如何去評價孔子呢?又該如何形容孔子的一生?

在電影中,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漆雕弓被指定陪葬,而他因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時逃跑,終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裡。而在朝會上,孔子向君上請求赦免這個小男孩,並在朝會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孔子向這種慘絕人寰的殉葬制度發起了犀利的攻勢,最終戰勝了世俗偏見。孔子的愛心被展現的淋漓盡致,而我們,也被悄然感動。

在我們感動的同時,也會發現,孔子不止有著大愛,也有著至高的智慧。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魯國大治,引起鄰國齊國的不安,試圖透過相約會盟的方式挾制魯國國君。孔子深知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陰謀,於是求季孫斯援兵五百乘。但當魯國國君和孔子到達夾谷時,兵車並沒跟來。當齊國準備發動隊伍挾制魯國國君時,孔子設計的第二方案,讓一百牛車在後方揚起了灰塵,敵人以為有千軍萬馬,硬生生收了兵,還歸還了之前被搶的汶上三城。孔子的大智,亦讓我們敬佩。

孔子做了太多太多,卻終在墮三都時受阻撓而致失敗,隨後的日子裡,魯國君臣迷於聲色,怠於政事,疏遠孔子,而孔子最終也被迫離開魯國。該如何去體會孔子當時那悲痛的心情呢?當磅礴大雨敲打他的身軀時,當他在大雨中大笑聲努力不讓眼淚流下時,他該是怎樣的悲痛?他又是否後悔當初說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間。”……

望著茫茫無盡的沙漠,孔子終是開始了漂泊的人生,顏回來了,那些弟子們也來了,他們追隨著孔子,與他同甘共苦。周遊列國,固執的傳播著自己那至高的思想與智慧,縱然有著無盡的阻撓,孔子也沒有放棄……

該說,孔子是寂寞的,就像南子所說:“世人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卻不能理解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四處漂泊又如何,不被重視與理解又如何,孔子的胸襟與堅持一直都在。

當齊國再次發兵攻佔魯國,年邁的季孫斯想把孔子迎回魯國。但最終還是隻讓孔子的弟子冉求回國。那個時候,孔子的內心又是如何的悲痛,彈琴數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冉求終在齊魯大戰中率軍取得大勝,而垂暮之年的季孫斯幡然悔悟,希望在臨死前得到孔子的原諒,一定要把孔子接回魯國。

我想,孔子是渴望歸家的,當他決定啟程歸魯時,只希望專心講學,一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並致力於教育。孔子渴望的,許是自己那無盡的思想智慧得以傳播,讓周圍永遠安寧和諧吧。

孔子的一生,是痛苦與無奈的,而面對一生中所經歷的挫折,他卻沒有任何想要放棄的念想,孔子的愛,孔子的智,孔子的堅持,孔子的一切都讓我敬佩,孔子經其終生倡導和歷代儒家的發展,使中國儒家學說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作為中國人的指導思想逾兩千餘年,我想,如若他能明白這些,也該欣慰的笑了吧。

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我想,孔子,縱然一生落寞,卻也有著讓我不得不感動與敬佩的性情。

孔子,你的思想,已成永恆,而你的堅持,也將會是我們想要一直延續下去的……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2

看完《孔子》,只記得一句話: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許可能加上一句:雖未能至,心嚮往之。只是內求的信念,是反求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許,無為方能無不為,但無為而非不能,無用安知不是大用。為何在乎結果,而非過程,無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無因而無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麼?有A點方可達到B點,無起點何來終點,無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證明,有因無果,那是勇氣,無因有果,那是荒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撐果價值的艱辛。

也許,兩點之間,直線不是最短。我們的意志和良知告訴我們,我們是有選擇的自由的,能負責任的,可是我們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經驗中卻受著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們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們的生命最終也要服從因果律?以前我們提“曲線救國”,由於直線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這樣理解,兩點之間,是不是就可以說曲線最短。遇山遇水,我們搭橋鋪路,甚至挖隧道,從經濟學層面說,這不是最經濟的。路總要隨著地勢,你搭橋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壞自然。如果我們要達到山頂,是不是也可以搭橋、掘坑?因此詹天佑的“人”字形鐵路才是偉大的創舉。一切偉大的創舉總不能置於別人或自然代價之上。

孔子知不能為而為之,實則無畏,因其思想方能流傳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討論其作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許在功利社會的當今,有因無果,不成主流,實認愚蠢。因此當今最短這樣思想理念,因此成功學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車有房有美女嫁個有錢人。有人說有錢人就是等有了錢才是人,學好數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錢就能活在天堂,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在於有錢否,再也不是好人與壞人的區別了。

如今社會最喜歡樹立英雄,因此孔子只能作為聖人。伽利略說過:需要英雄的國家真不幸。因此如今最缺的是聖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為之,實則時代賦予的責任,也是良知應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國,談的是權、錢和關係,因此時代的使命必與之相反,那又有幾個人能夠明確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有時我們說個人的偉大,其實歷史並不使單個的人不朽。雖然孔子知不能而為之,但他不能打斷歷史的迴圈。歷史總是曲線前進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個人想用直線式打斷歷史迴圈前進,那某些個別事例、事蹟或事件,也同樣打斷了我們日常生活的迴圈。無論何時,只要人們追求他們的目標,像耕種那如果沒有他們的勞作,就無所出產的土地,若強迫自由飄蕩的風揚他們的帆,越過不停翻滾的浪,也就打斷了無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內翻轉的運動了。因此影片中說,夫子的思想又有誰能夠理解。因此當我們在一種歷史過程的意義上深思歷史的本質、國家的歷史命運及它們的沉浮興衰時,永遠不能寄託於個人而忽視歷史過程必定是迴圈的。

我們所有的人都通過出生來到這個世上以及這個世界透過誕生而持續更新。也許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歷史總不能靠個別人來承擔。既然提出“文化強國”理念,迴歸孔子儒學不知可否?

孔子最後回魯國講學立著,我們也可以反思下如今的教育。從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標不是把年輕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帶入世界的一個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隨著教,沒有學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說教,但是沒有教育也能輕而易舉地教,一個人即使活到老學到老,也不一定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必須留給專家和教育局考慮的細節。

其實,教育的要義在於,我們要決定我們對國家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為國家承擔責任,是否要讓它免於毀滅,由於若不是有新的、年輕的面孔不斷加入進來和重建它,它的毀滅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育是立國之本,不是說來玩笑。強國戰略無不是人才戰略,而不是政治、經濟、軍事戰略,但也不是不無關係的,只是輕重之別。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3

電影《孔子》主要講述了公元前六世紀,屹立數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漸衰落,各諸侯國割據一方,為了達到稱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戰。此時社會混亂,民不聊生。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先生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而深感憂慮,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先生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先生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他於晚年返回魯國,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最終,孔子先生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孔子先生逝世之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諡“大成至聖先師”。

電影《孔子》中的情節主要從孔子先生五十多歲起展開。五十多歲的孔子先生受到魯定公賞識,從中督宰晉升為大司寇,這讓他得以踏上仕途。一次,在魯國季相國的葬禮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先生的弟子救回孔子先生家中。孔子先生同情這個小男孩並且反對這種沒有人性的陪葬制度,於是他在一次朝會上請求君主赦免這個小男孩。孔子先生的這一舉動在朝會上引發了激烈爭論。雖然最終孔子先生在爭論中取勝,但他卻因此與季桓子結怨。從這個情節中,我看到了孔子先生身為儒家創始人的善良。“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孔子先生是一位偉大的仁者。

後來,孔子先生隨魯定公赴齊國會盟,與齊景公和大夫黎鉏鬥智鬥勇,維護了魯國的利益,討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國相。從這一情節中我感受到孔子先生不愧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個非常有思想,有謀略的人。

孔子先生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體現出了孔子先生過人的指揮才能。但這引發了佞臣謀反,直接導致了季桓子罷黜孔子先生。孔子先生從此便開始帶著弟子周遊列國。

“子見南子”的情節也讓我印象頗深。南子妖豔而又清純,她能夠讀懂孔子先生作為聖人的痛苦與寂寞。但面對這樣一個女人,孔子先生表現出了可貴的理智。美色與權貴擺於眼前,孔子先生仍然堅守了內心的仁義道德。這種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先生師徒的周遊之路也是異常艱辛。孔子先生離開衛國經曹、宋、鄭至陳國,在陳國住了3年,吳攻陳,兵荒馬亂,孔子先生便帶弟子離開,楚國派人去迎接孔子先生。陳國、蔡國的大夫怕孔子先生到了楚國被重用,於是派人將孔子先生師徒圍困在半道,孔子先生師徒所帶糧食吃完,絕糧7日,最後還是子貢找到楚國派兵迎孔子先生,孔子先生師徒才免於一死。但即使在這種連生命都難保的危難關頭之時,孔子先生依然講誦《詩》《禮》。孔子先生弟子子路很迷惑,於是問孔子先生說:“君子也有處境艱難得時候嗎?”孔子先生便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這表現出了孔子先生對於理想的堅持和身處逆境時的平和心態。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被眾人接受,甚至處處被人誤解、迫害,孔子先生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燒,鼓舞著他不斷講學。就算身處逆境,君子也可安於艱難困苦。

影片的最後孔子先生歸魯。眾人喜極而泣的場景讓人感動。

電影《孔子》讓我瞭解了孔子先生晚年的一段經歷,瞭解了那個時代的風風雨雨,更讓我瞭解了聖賢孔子先生的勇氣和謀略,以及他對理想的堅持和他思想的偉大。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4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因此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隻要有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因此,得到魯國王的稱讚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還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還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5

今天下班後,和坤兒一起到上海影城看《孔子》。

電影《孔子》拍得規規矩矩的,說不上超好,但是可以看。

裡面故事都有影兒,既沒被捧成孔聖人,也沒貶成孔老二。不像于丹,她說話太咋呼,擱她理解的論語裡走出來的孔子,像個大明白,一想孔子就和她連著,不大可耐。胡玫的孔子可耐,或者說周潤發演的孔子真可耐,是一個有對有錯,有血有肉,愛國愛家,疼老婆愛孩子的山東大漢。孔子穿得棉袍後現代,特軟和,特暖和。俺也想扯二尺布,做那麼一灰面棉袍。到哪能買到棉花哈?

比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和《英雄》誠懇萬分,比陳凱歌的《無極》和《刺秦》智商高,比馮小剛的《夜宴》講故事講得明白,那幫男人呀,一堆老笨蛋,和胡玫比啊。人家胡玫不像他們貓一頓狗一頓的,沒常性,人家她拍的歷史劇一貫高水平,電影《孔子》比她的電視劇《雍正》還要好得多。

其實,咱有五千年曆史,題材不缺,有故事著呢。可是俺沒撈著看過啥像模像樣的正劇電影,就算你帶上近代史在內,也都沒啥好看的。《甲午風雲》和《武訓傳》是俺看過的電影裡,應該還算講明白點兒事兒的,其他真想不出來啥,誰還拍過好歷史片?你們幫忙想想?興許有,俺忘了?

周潤發不負眾望,孔子演得好,有時他能化腐朽為神奇,你比如,磕頭,多讓人反感的動作,可是周潤發演得實在,瀟灑。哎喲,和他在一起演這場電影,對其他那些演員,像陳建斌周迅和任泉,來說絕對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俺這麼笨猜啦,人家那幾個心裡可能還不服捏。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6

昨天,我聽媽媽說銀谷影城正在熱播電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來。媽媽見我這麼興高采烈,便答應帶我去看這個電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出生於公元前五世紀。他學問淵博,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個電影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先後去過衛國、蔡國、齊國、鄭國等國家。

孔子本來在他的家鄉魯國享有很高的官職—司寇,他倡導用禮儀治國,讓國家富強,不同意連綿的戰亂,耗費錢糧,這樣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可是他這種理念當時並沒有被魯國國君採納。雖然這樣,孔子還是在魯國廢除了一種不文明的行為——“殉葬”。古代,每個有錢的主人,手下都會有一些奴隸,而主人去世後,他的奴隸就會一個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這殘忍的一幕,令人心驚膽顫。有一次,一個大臣的父親死了,他的一個小奴逃到了孔子家中,哆哆嗦嗦地說了實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帶來了了這個小奴,國君憤憤地說:“你怎麼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這個小奴呢?”這時,一位朝中大臣對孔子說:“奴隸陪葬是一種禮節,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說:“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為什麼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說得這位大臣啞口無言。但孔子最後還是被魯君趕出了魯國。

孔子離開魯國後,先後周遊了很多國家,都沒有得到重用。這時,魯君派人請孔子回國,孔子經三思後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動的一幕發生了。當他們的馬車行駛在冰凍河面上時,冰面突然崩裂了,書簡掉到了河水裡,孔子最喜歡的學生顏回知道這些書簡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顧自身安危跳進冰水,救出了這些書,而他卻被冰冷的河水凍死了。看到這時,我差點眼淚奪眶而出。

孔子周遊列國14年,終於在68歲時回到了魯國,專心講學,最終在73歲時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他那不因艱難而退縮的的品格深受人們敬佩,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懷念他,時時刻刻學習他。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7

影片中,孔子駕著馬車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的行走,最後還被摔倒在地上,倒在地上的孔子對天大笑的情節讓人看了心發酸,那中失意,那種痛楚,表現的都淋漓盡致。

還有一碗馬湯的故事情節。孔子那不是做作,那是一個真實的孔子所表現出的信念戰勝一切的心理。也表現出了孔子在周遊列國遇到的困境與窘迫。用孔子自己的話說,我更像喪家之犬哦。

讓我動容的一段是孔子的大弟子顏回的死去。那一刻我落淚了。我見網上有人評論,說顏回在搶救孔子的書時,運用的拍攝技術沒有一點科技含量,根本沒法和<<阿凡達>>像比。什麼理論啊,從人的感情來說,我認為也是不可比的。孔子跪在冰面上,悲傷的喊:"顏回,我的回。你在哪裡?"也許女人看電影和男人看電影角度不一樣,整部電影最打動我心的就是這一段。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對孔子不離不棄,相伴身邊。在冰冷的河水中一次又 一次的搶救那厚重的竹簡,他知道那記載著老師孔子的全部思想,也是留給我們後人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觀看孔子,我真的是感覺自己太不瞭解孔子了。網上有人說沉悶無味,說什麼的都有。我不苟同別人的意見,孔子,我看了,無論從思想上還是教育的意義來說,都給自己的心靈來了一場洗化,還是值得看!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8

星期五下午我們有幸觀看了《孔子》電視劇。使我們對這位聖人有了認識和全方面對了解,孔子是一個頂天立地的氏人,這一集,我們看的主要內容是孔子結婚的時候和他師傅對故事。

孔子要準備結婚了,按理說孔子應該很高興才對。但是,孔子可不這樣想,他還在關心自己對師傅,問師傅:“我結婚了,那你怎麼辦呀?”我從這一個地方就看出了孔子是以個很無私對人,不但會關心自己的事情,還會擔心別人對事情。

孔子家中雖然很清貧,但是,孔子對學問不清貧。學而不厭是孔子的作風。我想起了在一本書上看到一篇關於孔子的小故事:師襄子教孔子彈琴,孔子會彈之後,師襄子就回家了。第二天,師襄子來後,對孔子說:“你已經學會這首曲子了,應該學下一首了。”可孔子卻說:“不行,我還沒有把技巧學好呢!”又過了一陣子,他又去找孔子,但是,孔子還沒有領會曲子對神韻和志趣。就這樣,孔子一直不停地練習,知道彈出曲子對神韻。

看完孔子,是我明白了許多道理,特別是他刻苦好學的精神,只要自己肯下功夫,一心一意地學,就一定能夠學好。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9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麼今天我還是要寫觀後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箇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衝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於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但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特別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裡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接著是孔子與魯公一起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後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起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於有沉書入水然後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裡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和老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己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麼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慾,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面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和一群弟子一起回到魯國以後,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覆唸叨著:“我的祖國,我終於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但是還是不能忘記自己的祖國,儘管曾經別人趕他走,但是當祖國需要他的時候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聖人,這裡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來這就是我們的聖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0

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電影《孔子》。給我留下的感覺是:不華麗,卻很真摯。於是,就在剛才,我又重新細細觀賞了一遍,而這一次,真正讓我重新正視這位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對我國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滅與取代的貢獻。

電影開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畢生所追求的儒家經典思想:禮樂仁和。 孔子生於公園前551年,故事開始的時代背景是公園前501年孔子約五十歲之時,孔子時任魯國中都宰。在當時的魯國,魯定公執政,但是,政權卻掌控在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貴族的手中。

當時,大司徒季平子剛死去,用活人陪葬。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思弓。面對魯國的法理制度,面對季氏家臣輕蔑挑釁面對“三桓”的壓力,用智慧舌戰群臣,用“仁者愛人,以禮殺人則非禮也”及“天地間人為貴”的思想,表達了對殘忍陋俗的反對,同時也建議魯定公變古改制,推陳出新。最終在孔子的努力下,國相大司徒放棄了讓漆思弓陪葬。

其實,在電影《孔子》中,蘊含了太多知識,看電影的時候,不停的問自己“三桓”是什麼,大司徒是什麼,大司寇又是什麼,當時的時代背景又是一個什麼狀況。也因為能夠寫這篇觀後感,查閱了大量有關孔子的知識,比如,在電影中孔子說的“路不拾遺,夜不閉戶”, 他對魯定公所說的“講禮儀,知廉恥,有品格”和“選賢能,修信用,賊不作,謀不用”等等表達人民安居樂業,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歡孔子說給群臣的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也很自豪,我把這句話作為我待人處事的信條。孔子告訴子路“見義不為不勇也”充分的體現了他的仁愛。在之後孔子收漆思弓為弟子,別有深意的讓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壺代杯飲酒時,說了句“貪杯”,後來在翻閱資料後,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為豪。這也體現了他高尚的品性和為人師表。

接下來的故事是孔子輔佐魯公治國有方,他的執政能力使的齊國感到威脅,並用計使齊魯兩國國君在交界處會盟,實則想借此操縱魯國。孔子在向大司徒借兵不成的情況下,運用卓越的政治手段,致使齊國退兵並且歸還曾經侵佔魯國的失地汶上。

從這段故事中,我深深的記住了孔子說的一句話,“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備之”,我也深深的記住了他的弟子在魯國會盟勝利後,說的一句話,“兵以正合以奇勝”,終於明白,為什麼後人會稱孔子為政治家,也讓我更加欽佩這位聖人的博學多才與儒學的博大精深。

以前總聽人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有時候真的是辯無可辨,百口莫辯,因為這句話出自於孔子之口。很多人用“孔夫子都說”來堵眾女性悠悠之口。沒想到在電影《孔子》裡竟然能讓我感受到孔子對女性的認可與讚頌,也擊破了很多人這多年來對這句話的錯誤理解。電影中孔子的妻子在照顧孔子生活起居上的無微不至,讓我看到了五千年文化底蘊下中國女子賢良淑德的形象,在給孔子調配寫字用不怕水的黑漆時,也深深看出了女性聰慧過人的另一種智慧。

在之後孔子傳道到達衛國,與衛靈公的君夫人南子相見。在此,我不得不說下我很喜歡周迅,她詮釋的君夫人雖然有藝術色彩,但是一樣從側面體現了孔子對女性的認同與尊重。君夫人的智慧,大氣,讓我映像深刻。在之後與孔子見面時兩人的對話中,孔子說,“從未見過如此好德如好色之人”,南子說“世人也許很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父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如果你真的懂得這其中的真諦,也許你也會像他們一樣淚眼朦朧。

《孔子》讓我從某一角度瞭解到了,聖人之所以被稱為“聖人”,是因為他們不但能夠面對疾苦的環境,而且能在這種疾苦的環境裡,依舊堅持信仰,終年如一日。在孔子受到多方的不解與壓制的情況下,最終決定離開故國,周遊列國,傳授儒學,在世人的不解下,依舊克己律己,傳授知識,讓人為之嘆服。同樣的,《孔子》也讓我瞭解到當成為聖人的時候,也許已經是最孤獨的人,在遇到南子,面對壓力不得輔佐,然視為知己,惺惺相惜的情懷,都是我為之感動。

《孔子》讓我看一個鮮活的孔子的形象。他有遠大的抱負,面對“三桓”,他決議除之,為國為民;面對齊國給予魯國的壓力,他告訴魯公,“志士仁人寧殺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面對弟子的背叛,他痛心疾首;面對弟子的追隨,他衷心相告,“前面沒有平坦的道路,沒有富貴的人生,只有大野茫茫”;面對宋國大司馬桓魁的不禮遇,他依舊氣定神閒,講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以忠孝為本,可以使人道和諧”;面對故國的危難,它摒棄前嫌,讓弟子幫助魯國解救危難;面對前嫌的道歉,他毅然接受。

《孔子》讓我真正走近了孔子,也讓我認識了他無數的弟子,並敬佩有加。子路,路見不平,救下漆思弓,在幫助衛國抗戰時,謹記孔子教誨,直至身亡,都是冠正身直;顏回,面對困苦,告訴師兄弟孔子的教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在孔子畢生心血將赴於冰寒之時,依然在冰冷的海水裡搶救著老師的心血之作,直至身死;冉求,在孔子的許可下,回到故國,解決戰事困難,勝利後不忘懇請恩准老師回國。還有子貢,漆思弓,子羔……

也許,對於這部《孔子》,我並不是在談感想,而是在陳述它的故事,因為,孔子的修為,不是我能夠評論與評價的,入學的博大精深也不是我的三言兩語能夠概括的,面對孔子這位聖人,我從新認識,拿出了十二萬分的敬仰與敬佩。也將用孔子的精神激勵著自己,面對生活的疾苦與挑戰,迎難而上,面對知識的殿堂,不斷學習,嚴格要求自己,不驕不躁,不急不殆,在為人處事上時刻都用入學的思想多方位的瞭解與總結,取長補短。

也許這份觀後感不是那麼深刻,但是卻是我將自己對五千年文化積澱所述出的最大感慨與敬仰,同時在博大精深的入學裡,更學會了謙虛謹慎,踏實做人。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1

我記不起自己有多少年沒寫讀後感或觀後感了,今天把電影孔子認真的看了2遍,感受非常深刻 。這位古代的聖人所說的很多話都是我一直學習的典範,我常常把佛教與儒教結合起來學習,它們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儒教比佛教更早流傳的說法。

當我看到電影最後孔子結束顛沛流離19年回到自己的家鄉魯國,跪在城門頂禮膜拜的時候,我流淚了,那是一個對祖國對家鄉有著無限深情卻又無限感慨的垂暮老人,用他全部的愛發出的吶喊聲:魯國,我的父母之邦,我終於回來了!

孔子除了是偉大的思想家還是優秀的軍事家,對治國一直主張仁義厚德也就是禮樂仁義。認為詩書禮樂是做為君子的必修,能以禮治國是國家社稷人民之福,禮法喪失國家就會大亂。

孔子有3000多非常優秀的學生,他們很多都追隨先生流離雲遊,其中冉求 子路等弟子都被各列國請去做將領,孔子沒有因為魯國君上當初被齊國利用,驅趕自己被迫無奈離開心愛的國家而積怨,反倒教育自己身邊的弟子:國危思將,國難用將。苟利國家,生死以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志士仁人,寧殺身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危邦不入,亂邦不琚,為政不能急於求成。執政者,外正衣冠禮儀,內正品德心靈。凡非禮者,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君子就是死,冠帽也要堂堂正正。名爵者,公棄也,不可以久居,將欲取之,必先予之。大象無形,超然物外,不限於人間。不要去計較太多名譽的東西,要學會裝裝傻,發發呆。無為,萬能無不為。無用,安知不是大用?弱則生,柔則存。天下莫若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上善若水。正所謂:為善者,天必報之以福。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凋也。這就是對孔子最好的寫照。世上的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孔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如果人不能改變世界,那麼就應該去改變自己的內心,求仁得仁,一貧一賤,交情才見。

片中有3個鏡頭很有回味:

一:當衛國夫人看著自己欣賞的孔丘問:“窈窕淑女,君子好求”是什麼意思的時候,孔子解釋道“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當衛國夫人邀請孔丘留在衛國,教自己學詩再見面的時候孔丘以“不便”拒絕。理由是“如斯好德好色之人”

二:當大司徒命令人把玉訣送給孔子的時候,我們知道了:訣者,絕別也。

三:當大司徒年老派人接孔子回國的時候,帶給孔子一個玉環,我們知道了:環者,歸還也。

這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好電影,我會再次去觀賞認真體會聖人每一句話的含義。

儒教的`學說應該提倡弘揚的,它教給人們知道什麼是禮儀廉恥,什麼是尊孝忠義,更教會管理者懂得以禮治理國家的道理,可以理解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學者提出孔子學說老子學說重新搬出來的道理。

一部給我思想給我精神上了一課的好作品,也給我知識有了更多的收穫,我對我的孩子教育也很主張孔子的思想,特別是對愛國敬國,尊老愛幼,孝順長輩,擔當責任尤其重要。

仁 義 禮 立 信,是我小時候就經常聽長輩們的說教,也是這些讓我長大後去讀孔子和老子的學說,雖然我書讀的不多,理解也很不夠,但我是真的很喜歡,以後還要更好的學習,讓我的孩子也學習,相信可以幫助孩子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有很大的指引作用。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2

對於已經拍攝成商業電影的《孔子》我倒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現在整部片子看完雖然也沒覺得差到像韓寒的2分以及網評的低分,但是感動之處卻也難以達到催淚的效果,下面大致說說觀感吧!

看完電影我發現影片裡所有具備一定水準的好鏡頭早已經在短短几十秒的預告片裡幾乎全部曝光完了,除了那些賞心悅目的亮點,整部電影的畫面基本都比較平淡,取景也粗糙隨意。刻意堆砌的特效大場面構圖形式也“模式化”,令人回味的場景甚少。

周潤發對孔子這個角色的駕馭還算自如,大多數時候確實也散發著一個仁者所具有的敦厚氣質,雖然我對周潤發不感冒,但還是肯定下。孔子愛徒顏回的古典形象很溫文爾雅,清澈的眼神中甚至感覺到有點GAY的柔和氣質,在冰窟裡拼命搶救落水竹簡的時候來個“出水芙蓉”般的慢動作特寫驚豔鏡頭,確實夠“美麗凍人”,影片杜撰他“紅顏命薄”結局確實讓我不捨!周迅扮演的南子亮相於草地樹林,很現代很小資的感覺,除了手上拿來翻閱的不是《時尚》雜誌,而是竹木簡之外,我一度懷疑自己究竟是在看古裝片還是時尚大片?踏步飛奔起來又覺得像是影樓拍攝的婚紗照。而她勾搭孔子那一段感覺很媚俗,將本來已經拍得不怎麼上檔次的電影硬是拉低了幾個層次,不說也罷了!

我的觀影的過程不是很專心,電影裡的孔子在為自己人生理想奮鬥奔波的時候,與我一同觀看的弟弟則時而在我耳邊在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現實人生理想。不知是電影體現的精神感動激勵了弟弟還是因為影片乏味而開小差沒話找話說呢?不過影片裡僵硬的說教味確實讓人有點牴觸,若真要想了解孔子思想精髓,與其花不便宜的錢到電影院看教育片還不如免費google或者百度一下自學呢!不過倒也真服了這班編劇,為了能夠展現《論語》中的每字每句經典,硬是將這些之乎者也,諾來諾去的原文融入到虛構橋段裡那“半白半文”的對話中,而且又保持基本不笑場,這個算相當難得了。

雖然影片對孔子十幾年的顛沛生涯講述得格外地“淺入淺出”,缺乏深厚情感鋪墊,但最終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回到魯國,步履蹣跚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我確確實實是被感動了,也許這是電影最真實的部分,雖然細節和史實一定有偏差,但是對於一個顛沛了十幾年的老者來說,那份感慨和肺腑作為現代也應該可以感受得到!

對於影片自我定義為史詩電影我實在不敢認同,整片看完並沒感覺到史詩電影所具備的氣質和氣勢。畫面、色彩、音樂、特效、大場面、煽情橋段等雖然可以借鑑和杜撰,但是氣質卻是永遠無法複製的一種神秘元素。僅僅靠一兩次感動和眼淚就將影片歸類為史詩電影實在草率。《孔子》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其實遠遠不如一些動畫片,比如《埃及王子》和《小馬王》,過了這麼多年!我的播放專輯裡依然有他們的原聲樂曲和主題曲,也時不時拿來聆聽和回味。但是由另類流行天后王菲演唱的《幽蘭操》是否有成為經典的潛質呢?

結局的孔子身著潔白長袍,已經化身為聖人形象。當最後一抹陽光照在臉上,眼睛輕微閉上的時候定格了主人公的生命!我比較接受這個理想化的處理手法,對於任何一個真正的仁者來說,總希望他走得寧靜安詳。隨著鏡頭向窗外拉近,特效製作的粗糙景色漸漸映入眼簾。同看電影的弟弟在我耳邊提醒道:“看哦!蒲公英,蒲公英!”我隨口回了一句:“不,是聖母樹的種子!”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3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對於孔子,我們也已經對他得了解很少了,我想,我們這些後代,也正是需要去了解這些中華民族上曾經得歷史。

影片中感觸最深得,是理想與現實得衝撞。孔子從政,希望實現自己得社會理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己得理想,對可能得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理想與現實得關係。他最能影響社會得,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得弟子有各種各樣得才幹,可以將他得思想傳播到更多得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到更多得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聯絡到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得事不如自己所願,不完善,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理想得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這裡,我們也只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賴於別人。不要只是替別人著急,看到自己應該做得,才最重要。這樣,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理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我想,他得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所以,我們這一代新世紀得幼苗,一定要銘記這位開創教育先河得人物——孔子。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4

春秋時代,是個動亂的年代,可我們如今仍尊崇的夫子孔丘便是那個時候的奇葩,我對歷史本來就是不太瞭解的,電影《孔子》無疑讓我更加了解了史稱為“春秋”時代這個名詞的真正意義,雖然都知道,一部電影只是一個縮影,真正的歷史是現代的我們無論如何無法再現的,我們只能根據歷史資料以及演員的盡情表演來推斷當時的光景,卻不能把它當作正在發生的事實,可僅僅這一個縮影,孔子的形象在我心底又激起一層波瀾,因為我崇拜他、敬愛他,想知道《論語》的創作過程,以及他的弟子的故事,這部電影從一些角度滿足了我的憧憬。

剛開始有種錯覺,覺得孔子有點太會裝,一開始便受魯國國君的各種重用,而他態度似傲慢似歡喜,不太懂他為何接受高位的授予,畢竟伴君左右,危機四伏。可瞭解了當時的政局動亂後,我明白了,他只是想盡心盡力幫助國君,而魯國國君幾近是個空名,下面的三桓、季氏無不垂涎著君主的位子,雖說孔子“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可他對國家的熱愛慢慢推著他向前走,不得不立在一個高度上對抗敵人。

而看到當時幾個國家的相處局面時,我並不感到擔憂,只是為當時深受其害的百姓感到痛苦,君主們的雄心勃勃並未展現的淋漓盡致,按說歷史上的他們都是殘酷無比的,可是在電影中,只是透過極少的顛沛流離畫面以及人物間的對話,告訴我們哪個國家吞併了哪個國家,只留給我們去想象,在這樣動亂的時代,孔子依然堅守著他的夢。

電影中有很多感動我的場景,比如到了某國時,未進城門便被驅逐,孔子便堅持在城外的樹林裡授課,可依然受當地的居民的驅逐,孔子的弟子與百姓發生爭執,樹被砍倒時,孔子滿臉的無奈與辛酸,正如南子說的“天下人不懂夫子的痛苦,是因為夫子的境界之高”,原話忘了,但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當孔子以禮治國的願望無法實現時,他的痛苦是旁人無法理解的。

還有一個場景,便是在漫天飛雪時,孔子及其弟子們從冰上過江時,冰裂了,一車的書卷倒入江中,顏回立時跳入江中撈書卷,來回幾次後終於凍僵了,沒有醒來,我看了後有種想責備孔子的心念,顏回是為了孔子,為了師父的夢,就這樣永不再醒來,而孔子內心是會痛的,那麼當時應該想辦法不讓顏回數次回到冷冰冰的水中的,而不是一味地趴在那裡叫著他的名字叫他回來,他應該懂得自己最愛的弟子顏回不會聽他的,即使是送了生命。接著聽聞了子路的死訊後,我真的無法理解孔子了,弟子們都是為了他一人的夢想,斷送了自己的性命,孔子對死去的弟子的無線牽掛與不捨真的沒有改變孔子的以禮治國的方法麼?至少我一直告訴自己,他的弟子們的付出一定會得到回報的,可有時覺得不值得,讓自己活著幫助夫子不是更好麼?為何一定要拼死、拼到死來扞衛自己的那份正義與愛呢?

沒有活在那個年代的人,有時候真的無法理解那些人的思想與行動,電影畢竟不是寫實,雖然它努力地想要寫實般讓觀眾相信,我覺得那些演出來的真的不真實,不夠,不充分,這個縮影只是孔子的明顯的幾個故事梗概,更多的無法呈現了,於是便有一種空洞感,比如孔子漂流了這麼多年,後來回到魯國後,他的老婆孩子怎樣了呢?他的周遊列國講學並沒有突出呈現,很多年在我看來好像只是瞬間的故事,我想了解細節及更多地故事,更多關於孔子思想活動的故事,他的思想是那個時代乃至現今都寶貴的東西,正如結尾時孔子自己說的,世人瞭解他同情他理解他是透過那部《論語》,世人不解他懷疑他一樣是因為那部《論語》,每個人細細研究過《論語》的話,對孔子都會有不同的認知,我想,更多的是,人們對他在那個時期的思想的偉大清晰透徹的事物觀,人世觀。

出生於魯國的孔子,視魯國為家,他的弟子也是如此,後來得知自己可以回家時,我好像融入了他的弟子的行列,急著離開顛沛流離的生活,往家趕去。孔子也許領會到了,自己的夢並不能透過他人來實現,尤其是弟子為了他永遠地離開後,他明白了,他只能默默用授課的方式推廣禮治,而不能參與政事,此時的他心裡依然是苦澀的,有志不能抒,是生活在那個年代的悲哀,我更感激自己現在的生活,民主,自由,更激發了我對生活的熱愛。

而我第一次接觸《論語》的時候是初中,因他的及其弟子的那些簡短的名言以及對話,形象演說了一個個真理,老師帶領著我們透過還原當時的場景,以及給出翻譯後的涵義,讓我對孔子這一偉大的形象產生了並不明顯的崇拜,只是覺得他是古人中偉人之一,並無其他想法,隨著成長,經歷的事越來越多,再次領會到他們對話中的精髓時,我往往會感到震顫,或許他真的值得我們一生的探索與實踐。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5

《孔子》年初已經上映了,我卻一直沒有看,昨晚閒來無事,在網上看了,竟也看出一點感覺來了。

我不是文人,也不是文化人,但孔子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我還是很尊敬他的。可以說我是懷著一種虔誠的心態來觀賞這部電影的。

《孔子》是胡玟導演的力作,畫面精美,氣勢恢宏,述說了東周末年各諸侯國為了達到稱霸目的相互征戰,而孔子為了理想在列國之間奔走,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影片活靈活現在刻畫了一代儒師的大家風範。周潤發飾演的孔子表演極其到位,演出了孔子的神韻,他總是面帶微笑卻剛正不阿,從容不迫卻睿智精警。

影片巧妙地穿插了大量經典的論語名句,使整部影片看起來人文氣質濃厚。讓人們在觀看電電影、回顧歷史的同時,得到啟悟和學習。

在影片在開頭不久,孔子為了救出陪葬的小孩,在魯定公面前勇敢諫言、取消陪葬,與季孫氏鬥智鬥勇,並最終取得勝利。體現了孔子的博愛和正義,以及一種無比堅定的勇氣。

孔子在50幾歲後才被委以重任,在他短暫的政治生涯中,主張“為政以德”,政績顯赫,並得到了魯定公的絕對信任和讚揚。齊國一心想吞併魯國,卻對孔子心存懼意,於是想出一個除掉孔子的計謀,約魯定公和孔子在齊魯交界處商討齊魯合盟的事。孔子知道其中有詐,為保證魯定公安全,便向季孫氏借戰車500乘。當孔子和魯定公去赴約後,齊方便露出真面貌,試圖致魯孔二人於死地。孔子知道季孫氏的戰車不會到來,因此用了一個計謀,命人在山谷另一邊以樹技等道具製造灰塵及吼聲,並對齊王說他早就安排了500乘戰車在山谷口候命。齊王見山谷那邊灰塵大起,信以為真,便撤了軍隊,最終還失去了佔領魯國的三座城池。孔子的計謀在歷史上無可考究(三國時期的孔明也用過此計),可能是編劇加上去的情節,以此來歌頌孔子的軍事才華。破了齊國的計謀後,孔子名聲大震,被提為大司寇,相當於今天的總理一職。這是孔子從政來的輝煌的時期。

孔子為削弱三桓的勢力,採取了墮三都的措施(即拆毀三桓所建城堡)。後來墮三都的行動半途而廢,孔子與三桓的矛盾也隨之暴露,從此處處被牽制和排擠,最終對政治失去了信心,不得不離開家鄉魯國,和弟子一路顛沛流離講學,一走就是數年。

在衛國,他見到衛國國公的女人南子。在“子見南子”中,南子和孔子的對話加起來寥寥數句,但很細膩傳神,把一種惺惺相惜、含而不露的感情表達得奇妙而精準。最終南子被震憾了,她站起身說:“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所體會的痛苦,但未必能領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到的境界。”然後跪拜在孔子面前,孔子敬之以同樣的回禮。所有的人格得到昇華,所有的人性得到彰顯。

孔子在同遊列國的過程中經歷了各種磨難,有一次被人圍困,絕糧7日,孔子險些被餓死,謹有的一碗稀粥,孔子還和弟子推來讓去,最後一人只喝一口,場面溫馨而感人。

多年後,孔子終於重回故鄉魯國,頭髮鬍子已經花白,面對城樓,已是垂垂老矣的他長跪不起,老淚縱橫……那是落葉歸根的情結,那是對家鄉的眷戀和歸屬感,那是永遠的遊子情懷!

最後影片在《幽蘭操》的歌聲中結束,那是對孔子詩意而完滿的總結。“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給孔子,也給生活中每一個有著高潔品性的人。

一部能震撼人心的電影,值得一看。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6

孔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這部電影講述公元前七七O年——公元前四七六年,外有戎狄入侵,內有諸侯割據,周天子失去權威,社會動亂、禮崩樂壞;諸侯車間竟相稱霸,戰火連連,紛爭不斷,而孔子正是生活在春秋後期的魯國。他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

他在魯國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世間不容其推崇。他曾多次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最終年邁之時返回魯國,在失意中離世,一腔報國熱血付諸東流。

時至今日,他的思想在我們現在的21世紀具有很高的評價,對現代社會的發展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因材施教”是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首創的一個教育原則,即從學生實際出發,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實現培養目標。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和實踐,不僅對我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對今天九年義務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為此,只有從學生實際出發,因材施教,才能高質量地完成普及義務教育的歷史重任。

結合電影《孔子》,我受到如下啟示:

1、要深入瞭解和研究學生,掌握學生的特點,才可能正確實施因材施教。

2、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3、從教育教學上要善於啟發誘導。

4、從學生出發,用愛來溫暖學生,熱愛學生,敬業愛崗,為教學奠定基礎並儲備內在動力。

5、提升自身的素質,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從根本上因材施教,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打造高效課堂。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7

不論它拍得怎麼樣,註定都少不了一場口水戰。實際上,自從傳出胡玫要拍《孔子》得訊息後,這種口水戰始終就沒消停過。

影片上映沒幾天,關於《孔子》得新聞也不少。王菲復出,選擇了以《孔子》為平臺,獻唱一曲《幽蘭操》;有人炮轟《孔子》得史實和臺詞錯得離譜,胡玫、何燕江都有激烈回應;其中還穿插著周潤發頗有些雷人得感言,據說看《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不過,我是真得哭了…

在這場喧囂、混亂得鬧劇中,其實人們恰恰忘記了一個很嚴肅,也很重要得問題:這究竟是一部怎樣得影片?其自身得魅力是否可以吸引觀眾走進影院?難道只有靠這些炒作得娛樂八卦才能引起人們觀看得興趣?

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也許是不屑於回答,也許是覺得回答這個問題有許多不便,事實上,很長時間以來,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得態度都顯得有一點曖昧。說起來有點"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得味道。

20年前,說到電影得娛樂性、商業性、趣味性,以及市場票房、贏利、圈錢之類,大家還是很不情願得,要找很多理由給自己壯膽兒,當時得社會風氣還有點恥於言利得意思。

現在似乎不必這樣了,大家可以很坦然、很欣然地言利了,這當然是一種進步。

但是,一種傾向往往掩蓋著另一種傾向,事物在發展中有時也會走到自己得反面。這些年,言利得變得理直氣壯起來,言精神、理想、信仰得,倒顯得理屈詞窮,低聲下氣,有時還露出一點羞澀。

我們都經歷過耳提面命得、灌輸式得教育,至今,這樣得教育也還沒有絕跡,於是大家對涉嫌要教育我們得東西都很敏感,身體會自動生成一種抗體,進行排斥,或者採取放縱自己得方式,以為我們只需要娛樂。這種自輕自賤其實是自己騙自己,自己麻醉自己。

夜深人靜得時候,我們捫心自問,這種隨波逐流、沒心沒肺、幾乎完全物質化、只求一時快樂得日子,真得是我們所需要得嗎?

過去講反潮流,現在講順應潮流,與時俱進,但無論如何,有些東西該堅持得還是應該堅持。我看《孔子》最感動我得地方,就是他終其一生對自己得信念始終矢志不渝地堅持。不被人理解,不被人接受又如何呢?只要有機會,還是要宣揚自己所信奉得精神、理想和信仰。拍《孔子》得,更應該學習孔子得這種精神。

說到底,理直氣壯地宣揚一種精神並不難,難得是你是不是真得擁有這樣一種精神,並準備用它指導自己得行動!

《孔子》中,孔子來到衛國,衛國國君問孔子:"衛國人多,該如何治理國家?"孔子回答:"讓人們富裕起來。"衛國國君繼而問:"可是一部分已經富裕起來了,國家還是亂,怎麼辦?"孔子說:"教化人們!"這一段,也許是對當今中國得折射吧。

在《阿凡達》美國文化和電腦特技得強烈攻勢下,《孔子》仍然自信地屹立在影院得上映期內,也許正體現了某些國人得良苦用心:重拾傳統文化,提倡仁義道德!

電影孔子觀後感 篇18

由胡玫導演,周潤發、周迅、陳建斌等主演的商業大片《孔子》,2010年1月全國公映,胡玫導演近十年拍攝了《雍正王朝》、《漢武大帝》、《喬家大院》等膾炙人口的電視連續劇,終於轉戰大銀幕,而且選擇的就是富有挑戰性的大片《孔子》,看完這部電影,可以感覺到其劇本、演員、宣傳等都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可以說是一部製作非常精良的文藝作品,遺憾的是市場反應並理想,票房很尷尬。

看片名《孔子》,很容易將它當作人物傳記片,也許這部電影的投資不是政府或文化部門吧,最終被定位為商業型別的大片,投資近1.5個億,既然被定位為商業大片,其主旨就不是“傳道、授業、解惑”了,目標還是要吸引觀眾的眼球,當然要選擇孔子人生中最精彩、最華麗、最波瀾壯闊的篇章來演繹,所以這部電影是從孔子五十歲後任魯國中都宰、司空、大司寇、攝相,及棄官後周遊列國的晚年生活片斷,嚴格說這部電影的片名改為《孔子的晚年生活》也許更為合適、更為確切,而《孔子》更適合作傳記片的片名。

孔子作為人類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其思想、政治觀點,如果想透過短短的兩個時變全部展示給觀眾,確實是非常難以辦到的,本片以孔子的晚年生活作為切入點,可以說是非常明智的,孔子不僅僅是思想家,更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他渴望將自己的思想、政治觀點,運用到實踐中去,可以說在五十歲之前,他的儒家主要學術觀點、理論都已經形成體系,就差實踐驗證了,在五十歲知天命的年齡,他終於等到了夢寐以求的機遇,仕官於魯後,孔子可以說是大刀闊斧地推新自己的政治主張,並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實踐證明他的理論並不只是書本上的誇誇其談,也於是操之過急吧,最終在“墮三都”上,他功虧一簣,便帶領學生走上漫漫周遊列國之路,當然他也可以考慮妥協,繼續享受榮華寶貴,但這就不是被後人尊為聖人的孔子了,“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去”,理解了這句話的含意,就很容易明白他掛官而去的灑脫了。

本片後半部分基本上全部是講述孔子及其弟子近十年周遊列國的故事,孔子和其弟子在這十年中可以說是歷盡千辛萬苦,尋找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但總是挫折大於機遇,這其中肯定有許多精彩的故事傳奇,但本片後半部分顯得非常沉悶、波瀾不驚,還有點讓人昏昏欲睡的感覺,總之和前半部分相比缺少激情,也許出於商業片的考慮,電影中濃墨重彩地演繹了孔子和衛夫人南子相見的戲,周迅飾演的衛夫人妖豔有餘,高貴不足,南子雖然是《論語》中唯一提到的女性,但在本片中的角色則純屬娛樂色彩了。很多人對胡玫不選內地演員,而選擇普通話都不太流暢的周潤發來飾演孔子,頗多微詞,但本片中拍的是老年孔子,周的年齡、閱歷與之非常相近,周的形象俊朗飄逸、有一種俠氣在身,具歷史記載孔子身材很高,而且父親是魯國有名的武士,其身上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浩然之氣”,所以說讓周來演孔子並沒有什麼不妥,至於說普通話,誰知道兩千多年前,孔子說的話發的是什麼音呢?

近年來,國學熱開始盛起,許多人都開始研讀四書五經,中國人現在正重新審視自己的傳統文化,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推出于丹評《論語》後,引起巨大反響,特別是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的融入孔子語錄、以及幫助世界各國開辦孔子學院,也進一步推動孔子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已經成為中國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電影也應該當仁不讓地承擔這種責任,只是胡玫的這部商業大片《孔子》有可能擔當不了,其娛樂性還是太濃了,政府或文化部門可以考慮拍攝一部大型的孔子人物傳記片,全方位地展示孔子思想的光輝閃耀點,我們可以將它的複製贈送給各國孔子學院,讓兩千年孔子在華夏大地上週遊列國的傳說,變成如今電影《孔子》周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