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心理學

《幼兒心理學》讀書筆記

《幼兒心理學》讀書筆記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筆記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心理學》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心理學》讀書筆記1

學前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長髮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性最大的時期之一。幼兒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在以遊戲為主的各項活動中,心理發展異常迅速。作為幼兒教師學習心理學是自身發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兒教育工作的需要。

透過學習《幼兒心理學》,我深知:幼兒階段是人生的奠基階段,而幼兒教師是年青一代最初的啟蒙老師,在幼兒成長過程中起著主導作用。作為幼兒教師,首先是要做幼兒的朋友,在平等的關係中,教師是幼兒的夥伴,使幼兒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放鬆,讓他們感覺生活在自由、尊重、平等、合作的氣氛中,在這氣氛中,讓幼兒充分的活動,獲得表達自己的慾望的能力和機會。

我們班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相同,有的孩子活潑大方,他們能主動表現自己,見到客人能主動打招呼,聽到音樂就能翩翩起舞,為大家表演,這樣的是我們所倡導的。但是有些孩子,他們在幼兒園裡比較活潑,一旦離開了他們熟悉的環境,或家裡來了客人,或者幼兒園來了陌生人參觀等等,他們便很膽怯,不敢說話。這種膽怯性格的形成,大多因為缺乏鍛鍊的機會,缺少表現自己的勇氣的條件,如果不及時加以引導,將嚴重影響幼兒一生的發展。膽怯的幼兒往往沒有勇氣在眾人面前講話,或說話聲音很小,為改變這種膽怯的性格,我們努力為幼兒提供"說"的機會,讓幼兒在每個人面前表達自己慾望和自己的感情。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怎樣去教幼兒、怎樣主動和幼兒溝通是很重要的。

第一、現在的教育觀,要求教師與幼兒的地位是平等的。要尊重每一位幼兒,作為朋友坐下來與幼兒談心,瞭解他們的性格特徵。這些來容易的話,做起來卻很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利,包括幼兒自己的權利,所以做什麼都不要強制幼兒去做,可以去引導幼兒去做。教師以親切的話語,關心他們喜歡,做什麼,需要什麼。這樣既拉近了師生關係,又使我們目標得以實施。

第二、開展豐富多彩的遊戲,讓幼兒從中得到知識。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就儘量多設計一些與教育內容相一致的遊戲。真正做到"在遊戲中學習"。

第三、抓住幼兒的閃光點。讓幼兒充滿自信做好每一件事,教師應多鼓勵幼兒,包括一些很小的事,對他進行讚美,他們定會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我們班有一個小女孩,小臉胖乎乎,可說話聲音比較小,別的小朋友幹什麼,她就跟著幹,很少主動自己做什麼。不過她很愛笑,每次她從我旁邊經過,我就會摸摸她的小臉告訴她,你真可愛。每次這樣的讚美,樹立了她的自信心。有一次,她主動到我這裡對我說:"老師,今天我吃飯很快,能讓我當小隊長嗎?"我當時真是又高興又驚訝,同時也感到老師一些無意的動作和讚美,對孩子來說卻是很重要的,她會覺得老師是注意我的,老師是我的朋友,是值得信賴的。

因此,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既要當好老師,又要做幼兒的朋友,保證他們幸福的成長。同時要認真學習心理知識,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積極開展幼兒教科研,為幼兒教育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

《幼兒心理學》讀書筆記2

推薦一本書幼兒心理學是研究幼兒心理現象(3-6歲入學前兒童)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 幼兒心理學和嬰兒心理學、學齡兒童心理學、少年心理學、老年心理學等都是發展心理學的分支學科。

讀了幼兒心理學,對幼兒成長過程中的身體心理變化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知道如何處理一些突發狀況。幼兒心理學從幼兒的認知和語言發展,情緒、個性與社會性的發展,幼兒在活動中的心理這幾個方面全面闡述了幼兒發展過程中的趨勢和年齡特點,讓我們能運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實際教學問題,能更好地引導幼兒進步和成長。 本書的語言很嚴謹,而且舉了豐富的例子來說明解釋,讓人容易理解,而且增加了趣味性,把生活中的真實事件結合專業分析,使我們新教師學會靈活的處理一些教學上的問題。例如在解釋幼兒的想像力發展時,舉了一個例子:一名6歲的幼兒畫的未來的交通工具,就是對汽車和直升飛機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產生出的新形象,例子後還配有插圖,讓人一看便明白了幼兒想像的過程是怎樣的。在書中有很多讓人記憶深刻的句子,例如恩格斯說的:心理現象是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

這句話告訴我們心理現象豐富多彩、複雜有趣,吸引著人們去探究、摸索,聞一聞它的香味。又如杜威闡述的:遊戲即生活,生活即遊戲。這句話寓意深刻,遊戲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是幼兒認識世界的途徑,是幼兒透過實際行動探索周圍世界的一種積極活動。幼兒在遊戲中學會與其他小朋友相處,鍛鍊了許多生活技能。在娃娃家遊戲中,幼兒在虛擬的情境中體驗了多種成人的角色,學會了照顧他人,整理物品,處理社會關係,明確了許多生活常識。

所以遊戲就像生活那麼豐富,幼兒的生活基本上是在遊戲中學習,所以生活即遊戲。 讀了本書不僅學會了很多關於幼兒的專業知識,而且對幼兒的教育有了宏觀和微觀的瞭解,知道幼兒成長在心理方面是有階段有層次的,有不同的發展關鍵期,而並非單純的生理成熟。這樣身為教師能夠在不同年齡階段,及時培養幼兒最佳的技能技巧,使幼兒獲得事半功倍的發展,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最重要的是作為新教師,工作經驗比較欠缺,經歷也比較單一,而學習幼兒心理學能讓我們快速的熟悉和成長,在突發的事件中,及時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這樣能避免事件處理不當所帶來的麻煩,也不會傷害到幼兒。因為了解了幼兒的年齡特點,就會站在幼兒的角度處理教學中的問題,不會以個人的角度判斷幼兒的對錯,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發展,吸引幼兒的注意。

《幼兒心理學》讀書筆記3

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是兒童期的心理和行為的發生與發展的規律,以及這個時期的心理年齡特徵。但有一點和我們平時理解不大一樣,兒童期是指從出生到青年前期,即從出生到17、18歲左右。當然它還可以細分為更小的階段,比如常用的嬰幼兒期(出生到2歲)、兒童早期(2歲到6歲)、兒童中期(6歲到11歲)和青少年期(11歲到20歲)。

現在的發展心理學已逐步分化出各個以專門年齡階段為研究物件的分支學科。它主要包括嬰兒心理學、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學、青年心理學、成年心理學、中年心理學和老年心理學。

本書主要介紹了20世紀20年代以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地位不斷的強化用心理機能形成的過程來說明心理機能的涵義,使心理學的發展從描述性階段向說明性階段過渡,兒童發展心理學能夠為此提供說明性的控制論模型。

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分對發展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讀者更加清晰地瞭解心理學的內容。讀這本書,使我充分體會到作為一個老師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細心和耐心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來跟他們說話,把自己和學生們看作是平等的對待,用他們的心去思考,去體會。這樣的話,才會成為一個好老師。

在這本書中,我對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印象頗深。皮亞傑把兒童看成是一個初露頭角的科學家 ,在與環境的互動中不斷構建新的認知結構,而資訊加工理論把兒童(和成人)比喻為計算機系統。計算機接受問題資訊,貯存資訊,加工資訊,然後作出回答。而兒童的認知也可比喻為從環境中接受資訊,貯存資訊、按需要提取和加工資訊,然後作出反應 。

資訊加工是心理學研究認知過程的一個重要途徑。它把認知過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覺、知覺、注意和記憶)與理性部分(思維)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從輸入到加工到輸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統。資訊加工論者運用了資訊理論、控制論和計算機模擬,在感性認識部分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尤其在記憶研究方面最有成效。

兒童多方面的認知發展正如以上提到的這一整個系統的運轉是緊密的,完整的,通過了解兒童學習的規律,在以後的教學中就可以採用比較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讓學生真正的學會學懂。

教育是一門關於人性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關於人性的科學。當我們的教育與“人”走得更近時,學生之於學校、學生之於教師、學校之於學生、學校之於教師、教師之於學生、教師之於學校等種種關係與牽動都將充盈著和諧與愉悅。

本書重要先容了二零世紀二零年代以來兒童心理學研究的職位地方不斷的強化埋頭理機能形成的過程來闡明心理機能的涵義,使心理學的生長從描述性階段向闡明性階段過渡,兒童生長心理學可以或許為此提供闡明性的控制論模型。幼兒心理學讀書筆記

教育是一門關於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關於的科學。當我們的教育與“人”走得更近時,學生之於學校、學生之於教師、學校之於學生、學校之於教師、教師之於學生、教師之於學校等種種干係與牽動都將豐裕著調和與愉悅。

書中非常細化地從各個部門對生長心理學進行了研究和闡發,使讀者更加清楚地瞭解心理學的內容。

讀這本書,使我充實體會到作為一個教師的不易以及這份責任感,要更加仔細和耐煩地去觀察每一個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來跟他們語言,把本身和學生們看作是平等的對待,用他們的心去思索,去體會。這樣的話,才會成為一個好教師。幼兒心理學讀書筆記 在這本書中,我對皮亞傑的認知生長實際印象頗深。皮亞傑把兒童當作是一個初露頭角的科學家 ,在與情況的互動中不斷構建新的認知佈局,而資訊加工實際把兒童(和成人)比喻為計算機系統。計算機擔當問題資訊,儲存資訊,加工資訊,然後作出答覆。而兒童的認知也可比喻為從情況中擔當資訊,儲存資訊、按需要提取和加工資訊,然後作出反響 。

資訊加工是心理學研究認知過程的一個重要途徑。它把認知過程中理性部門(如覺得、知覺、細緻和影象)與理性部門(頭腦)聯合起來成為一個從輸入到加工到輸入的完整的控制系統。資訊加工論者運用了資訊理論、控制論和計算機模仿,在理性認識部門獲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尤其在影象研究方面最有結果。幼兒心理學讀書筆記

教育是一門關於的藝術,同時也是一門關於的科學。當我們的教育與“人”名著讀後感範文走得更近時,學生之於學校、學生之於教師、學校之於學生、學校之於教師、教師之於學生、教師之於學校等種種干係與牽動都將豐裕著調和與愉悅。

兒童多方面的認知生長正如以上提到的這一整個系統的運轉是精密的,完整的,通過了解兒童學習的紀律,在以後的教學中就可以採用比力科學的方法來進行,讓學生真正的學會學懂。

《幼兒心理學》讀書筆記4

真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過教育類的著作。在暑假校本培訓後,在徐斌校長的推薦下,我選擇了一本朱智賢的《兒童心理學》閱讀。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意識到,瞭解兒童心理發展狀況,掌握兒童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有多麼重要。我多年從事的是低年級的音樂教學,所以我對學齡初期兒童的心理發展十分感興趣,我便重點學習了這一章節。

在課堂上,低年級的學生的注意力是最難掌握的。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學齡初期這些孩子的注意力發展的特點,即:無意注意已經有很好的發展,有意注意還在逐步形成中。具體來說就是:一、在教學影響下,兒童的有意注意正在開始發展,而無意注意仍起著重要作用。二、在教學影響下,兒童對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發展,而具體的、直觀的事物在引起兒童的注意上,仍然起著重大的作用。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該分別好好研究如何利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這兩個方面來提高學習質量,發展兒童智力。首先,如何利用兒童的無意注意:1、應該充分利用兒童的學習興趣;2、應該充分利用教材的直觀性;3、應該利用兒童的情緒態度;4、要積極防止可以分散兒童注意的因素。另外,大力培養兒童的有意注意是必要的:1、發展兒童對學習的自覺的責任感,在發展兒童有意注意上具有重大意義;2、把有意注意發展為“有意後注意”,是保持和鞏固有意注意的重要手段。透過學習,我認識到,小孩子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非常有限,當他們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過了的時候就必須要運用直觀性強的,有圖案的有趣味語言的教材,或者是其他方法來引起兒童的無意注意調節學生的學習情緒。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的起著重要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這兩種注意必須有節奏地交替進行。抓住學生的有意注意來學習困難的課業或者講解教材的主要部分,在學生緊張的努力學習之後再用學生的無意注意完成輕鬆的環節,這以後還會成功地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但是,如果過分偏向哪種注意力就會給教學效果打折扣。如果過分親睞無意注意,一味地為學生的興趣,為課堂的熱鬧,為活動而活動,為滿足學生成就感而過分降低學習難度,那麼學生的能力肯定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時也可能會阻礙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力的發展。反之,如果過分強調學生有意注意,在教學模式上嚴謹再嚴謹,教學程度上難上加難,那麼高強的壓力會給學生帶來逆反的情緒,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一定要掌握好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使用的“度”的問題。

《幼兒心理學》讀書筆記5

今天終於把心理學經典實驗書系之《兒童心理學》讀完了,這是我寒假給自己定得一個任務,在寒假快要結束時完成了,心理很高興。為什麼要讀這本書?緣於自己對兒童心理學的一點喜愛,接觸心理學還是上師範時的事兒,當時就覺得心理學是個挺有趣的學問,於是就喜歡上了。接觸這本書還是20xx年的春天,這本書是《中國教師報》20xx年推薦十大圖書之一,書是學校買的送我們的,當時拿到這本書翻了一下,發現書裡寫得都是些心理實驗,當時就想讀,沒想拖了快一年了,現在終於把它讀完了。

這本兒童心理學寫了8大部分的內容,涉及了兒童心理發展的諸多方面,比如兒童知覺動作的發展,兒童語言與思維的發展,兒童情緒發展,兒童道德發展等。本書的最大寫作特色是所有的關於兒童心理學知識的介紹都是透過一個個真實的心理實驗來實現的。書中一共寫了64個兒童心理實驗,因為有這些有趣的實驗,所以這本書讀起來不算吃力,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因為有了實驗作為參照,讓人讀了容易理解。每一個實驗的寫作方式都相似,先寫實驗介紹,再寫實驗應用。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似乎這本書的名字應該改為《嬰幼兒心理學》,因為書中很多的實驗都是以嬰幼兒為物件,實驗的內容多為揭示嬰幼兒心理發展的現象和規律。例如整個第三部分《兒童感知覺與動作發展》,介紹的內容都是地嬰幼兒的看,聽,動作等現象的實驗和研究。這些內容感覺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幫助不是太大。自己讀了最有感覺或者說覺得對自己的工作有幫助的是第8部分內容:兒童道德發展。道德的發展是兒童社會化最重要的內容之一,應該是兒童心理發展的高層次內容,第8部分的實驗物件多為學齡兒童,所介紹的知識例如: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習得與矯正,角色扮演促進助人行為,嚴厲的教育會製造謊言等。與自己的工作還是聯絡比較緊密的,自己也能從書中得到一些育人的方法。

教育學生從善應該是德育的原則之一,也是我們每一個教育人必做的事之一。為了讓自己的學生能夠從善,每一個老師也都絞盡腦汁,“十八般武藝”,“七十二般變化”,老師們都用上了。這些方法有的有效,有的無效,有的對某一個人有效,對其他人無效,有的開始有效,用多了就無效……《兒童心理學》這本書中就介紹了這樣一種教育學生積極從善的好方法——角色扮演。這一方法經過美國心理學家斯陶布利用實驗的方法進行研究驗證了的。具體說來,角色扮演就是引導兒童擔當別人角色的教育方法。它能向兒童提供各種以經驗為基礎的學習情境,透過人際或社會互動,再現兒童現實生活中可能發生的人際或社會難題。它使兒童以參與者或觀察者的身份,捲入這種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做出相應的反應。而由扮演所引起的一系列言語或行動、理智或情感反應,又成了他們道德探索的直接經驗。藉助這些以驗,學生可以去探究和識別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場、觀點和感受,形成解決人際或社會問題的技能和態度。怎麼樣在自己的工作中應用這樣的方法?其實就是要我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時候不能光憑一張嘴,而應該放手讓兒童成為活動的主人,將廣闊的彈性空間釋放給他們,學生在活動中收穫智慧,獲得道德品質的提升。

總的來說,《兒童心理學》是一本挺不錯的書,書中有許多理論如果能與自己的教育實際結合起來,應該能使自己的工作能上升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