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中元節

萬聖節和中元節的區別

萬聖節和中元節的區別

日期不同

萬聖節的英文是Halloween,來源於“All Hallows' Eve”,和我國的中元節不謀而合,也是每年一度鬼門大開的日子。在這一天,特別是夜幕降臨的時候,人間各種妖魔鬼怪,肆無忌憚橫行於世,百鬼夜行,群魔亂舞。

中元節的日期是每年陰曆七月十五日,通常落在陽曆八月九月左右,萬聖節前夜則是每年陽曆10月31日。看來東西方的地獄之門也是錯開時辰開啟給魑魅魍魎們放風的。

日期和對待方式不同

日期不同,人間萬眾對待兩個鬼節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華人的中元節,傳統節目是拜祭祖先,並舉行“普渡”、“施孤”等佈施活動,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它們為禍人間,同時也祈求各路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中元節這一天,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天黑後不要上街,如果遇到街角有人拜祭燒紙,千萬不要過去踩踏,更不可對逝者有不敬之語,還有不少中元節的禁忌,要求人們不要冒犯逝者,以免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災禍。

而相比華人中元節的莊嚴肅穆,西方的萬聖節則是以搞笑狂歡為主旋律。表現上最本質的區別是,萬聖節這一天上街群魔亂舞的並非鬼,而是各種盛妝打扮的人。

妝扮的元素來自萬聖夜的典型主題,怎麼恐怖駭人怎麼來,主要是鬼怪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包括形形色色的萬聖夜標誌物,如南瓜、幽靈鬼魂、食屍鬼、女巫、蝙蝠、黑貓、貓頭鷹、蜘蛛、墳墓、精靈、吸血鬼、殭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卡通角色和科學怪人等。

風俗的差異

10月31日是萬聖節前夕,在基紀元以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儀式感激上蒼和太陽的恩惠。當時的占卜者點燃並施巫術以驅趕據說在四周遊蕩的妖魔怪。後來羅馬人用果仁和蘋果來慶祝的豐收節與凱爾特人的10月31日溶合了。

在中世紀,人們穿上動物造型的服飾、戴上可怕的面具,據說就是想在萬聖節前夜驅趕黑夜中的鬼怪。儘管後來基教代替了凱爾特和羅馬的宗教活動,早期的習俗還是保留下來了。

現在,孩子們帶著開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麵具參加萬聖夜舞會,這些舞會四周的牆上往往懸掛著用紙糊的巫婆、黑貓、鬼怪和屍骨,窗前和門口則吊著齜牙裂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燈籠。孩子們還常常試圖咬住懸掛著的蘋果。

而“中元節”又稱亡人節、七月半,則是我國重要的.祭祀節日。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

中元節道教說法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水官生日,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佈施的祭祀儀式。

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據說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鬥事件;後來有些地方普渡便統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舉行。

不過香港、閩南、臺灣、潮汕並不從此風俗,在七月的每一日皆有人舉行祭典。但後來由於時代變遷,目前在臺灣的中元節,機關行號多在中元七月十五日祭祀,而一般住家則多在接近七月十五日的週末假日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