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中元節

古詩裡的中元節是怎樣的

古詩裡的中元節是怎樣的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古詩的型別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古詩裡的中元節是怎樣的,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裡的中元節

七月十五“中元”,與正月十五“上元”、十月十五“下元”,合稱“三元”,都是舊時重要日子口兒,也都是月圓之夜。

中元的特別之處在於追薦與祭祀,此俗起源甚早,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已經提到:“若報罔極之德,霜露之悲,有時齋供,及七月半盂蘭盆,望於汝也。”盂蘭盆則源於目連救母故事,《盂蘭盆經》載目連聽從佛言,於農歷七月十五日置百味五果,供養三寶,以解救其母所受倒懸之苦。“盂蘭盆”本梵語音譯,“救倒懸”之意,後來訛變為貯物之“盆”供,也是文化傳播中的在所難免。傳統文化以孝為本,目連故事愈傳愈廣,到宋代,廣為“印賣《尊勝目連經》”之外,更成為連日搬演的大戲,《東京夢華錄》載,“構肆樂人,自過七夕,便般目連救母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增倍。”南宋詩人林同有《仙佛之孝》詩十首,其四即詠《目連》:“能將身入地,拔取母生天。歲歲盂蘭會,今猶說目連。”

規模盛大的盂蘭會,往往持續數日,並從慎終追遠、超度亡者,演變成存亡俱泰的民間節日。宋田況《成都遨樂詩·七月十八日太慈寺觀施盂蘭盆》:“飛閣穹隆軼翠煙,盂蘭盛會眾喧闐。且欣酷暑從茲減,漸有涼風快夕眠。”自注“京洛間俗言過盂蘭盆則暑退”。對於遭受了一夏溽暑折磨的人來說,這真是個好訊息,杜牧有句“大熱去酷吏,清風來故人”,陳與義有句“一涼恩到骨”,都是悲喜已極。陸游《老學庵筆記》載:“故都殘暑,不過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饌享先,織竹作盆盎狀,貯紙錢,承以一竹,焚之。視盆倒所向,以佔氣候。謂向北則冬寒,向南則冬溫,向東西則寒溫得中,謂之盂蘭盆,蓋俚俗老媼輩之言也。又每雲‘盂蘭盆倒則寒來矣’。晏元獻詩云‘紅白薇英落,朱黃槿豔殘。家人愁溽暑,計日望盂蘭’,蓋亦戲述俗語耳。”

夏天盛開的紫薇木槿漸漸殘落,此時的當季花卉,是牽牛、玉簪、雞冠等秋花。雞冠本是普通草花,好事者抑入“八品二命”,但因點綴秋光,不僅婦孺親切,文人也常採入篇章,如唐羅鄴“一枝穠豔對秋光”、宋李綱“花蕊成冠巧學雞”。至遲在宋代,此花就已廁身中元祭祀,別具含義。宋袁褧撰、袁頤續《楓窗小牘》載:“雞冠花,汴中渭之洗手花。中元節則兒童唱賣,以供祖先。今來山中,此花滿庭,有高及丈餘者,每遙念墳墓,涕淚潸然。乃知杜少陵‘感時花濺淚’,非虛語也。”吳自牧《夢梁錄》亦載:“七月十五日,乃值中元赦罪之辰。杭州人以雞冠花供養祖先者,謂之洗手花。”到清代則用作中秋陪祀,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載:“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也許是兩宋遺意。《兒女英雄傳》裡舅太太有段解釋:“那對雞冠花兒,算是月亮裡的娑羅樹;那兩枝子白花藕,是兔兒爺的剔牙杖兒。”自然做不得真。不過如今,舊俗日漸湮滅,雞冠花大概也就只是雞冠花了。查慎行《京師中元詞二首其一》詠到當時流行的“今日點了明日扔”的荷葉燈:“萬柄紅燈裹綠紗,亭亭輕蓋受風斜。滿城荷葉高錢價,不數中原洗手花。”些許微物,也已經換了人間。

韓琦《中元病起》說:“中元時俗類秋嘗,病起躬行力未強。穄米乍炊知早熟,盂蘭方倒喜初涼。”新秋新涼,新花新果,在望的新收成,都能給人帶來幸福感。白居易因母憂退居渭村時所寫的《秋遊原上》中,描摹更為精確:“七月行已半,早涼天氣清。清晨起巾櫛,徐步出柴荊。露杖筇竹冷,風襟越蕉輕。閒攜弟侄輩,同上秋原行。新棗未全赤,晚瓜有餘馨。依依田家叟,設此相逢迎。自我到此村,往來白髮生。村中相識久,老幼皆有情。留連向暮歸,樹樹風蟬聲。是時新雨足,禾黍夾道青。見此令人飽,何必待西成。”

如果天氣依然酷熱,詩人則難免失落不爽。如楊萬里《中元日早起》中就怏怏寫道:“欲借微涼問萬松,萬松自熱訴無風。清晨秋暑已如許,那更斜陽與日中。”《中元日午》又寫:“雨餘赤日尚如炊,亭午青陰不肯移。蜂過無花絕糧道,蟻行有水遏歸師。今朝道是中元節,天氣過於初伏時。小圃追涼還得熱,焚香清坐讀唐詩。”——幸好有唐詩可讀。不過中元節後,這種酷熱無論如何也持續不了多久。他另一首寫於中元節後的詩,就直接題為《新涼感興》:“初退生衣進熟衣,新涼只與睡相宜。草爭人跡微疏處,荷怯秋風欲動時。又是一年將過眼,如何兩鬢不成絲。中元節後新來懶,草冊才抄第二詩。”油然而生的卻是“又是一年將過眼,如何兩鬢不成絲”的更大感慨,更深悲涼。

幸好還有月夜,幸好還有豪傑。一代名臣范仲淹寫有《中元夜百花洲作》:“南陽太守清狂發,未到中秋先賞月。百花洲裡夜忘歸,綠梧無聲露光滑。天學碧海吐明珠,寒輝射空星斗疏。西樓下看人間世,瑩然都在青玉壺。從來酷暑不可避,今夕涼生豈天意。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高歌客大醉。客醉起舞逐我歌,弗舞弗歌如老何。”詩中的“百花洲”在今河南南陽鄧州。慶曆五年末,范仲淹知鄧州,這首詩就作於任職期間。著名的《岳陽樓記》,即是慶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在這裡寫成,兩詩算是同時同地。三十多年後的元豐五年(108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元節的第二天,蘇軾泛舟望月:“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一尊還酹江月”。至於張岱說“西湖七月半,一無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旨在罵世,殊為多事。還是宋人通透,何夢桂《贈月山相士》:“萬古乾坤萬古山,山前萬古月光寒。人生幾度能看月,常被青山與月看。”

中元節簡介

中元節,定於農曆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兒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系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一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例要向先祖報告,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東漢時道教定下三會五臘日,其中七月七日為道德臘,又是中會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五臘日主要的內容是祭祀先祖。七月的這一祭祖日期後來隨著道教將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應祭祀日期定於七月十五日,而固定於這一天。

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也有稱天、地、人三才者),以後稱之為三官大帝。他們各有責司,天官為上元賜福,地官為中元赦罪,水官則稱下元解厄。道書中說,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昇天堂。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中元節傳說

傳說:一:每年農曆7月14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著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中元節源自道,,後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倒懸”指的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後後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後後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並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曆7月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一般來說古時候都不願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傳說二:關於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閻王爺”,他的母親去世後來到陰朝地府,被關在牢房裡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兒子,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開啟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託生。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鬼節這天,人們要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彙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儘管經過千餘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目。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