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圍城的讀後感

關於圍城的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圍城的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圍城的讀後感1

從小學到現在,《圍城》只看了三遍,卻一直不能忘懷蘇文紈那句:“冷若冰霜,豔若桃花。”官小姐出身的蘇文紈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權利,再加上留學博士的頭銜更是讓她把愛情看得特別珍貴,不肯輕易施與。然而留學歸來的她,也許是受到了方鴻漸和鮑小姐親熱的刺激,也許是回國後受到封建正統思想的“薰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熱得蒸成了汽了。在趙辛楣、方鴻漸和曹元朗中游離,看著他們三個男人為她“爭鬥”成了她最大的樂趣。

有人說,一切都會變,除了改變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也許正是如此吧,時光如梭,命運如滾滾車輪將我們帶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趙辛楣與方鴻漸的針鋒相對時,有誰會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曹元朗來,還最終和蘇文紈結了婚。在看到唐曉芙和方鴻漸之間的不斷互相愛慕、猜疑和爭吵這些小打小鬧的時候,有誰又會想到曉芙將會遠去,而方鴻漸卻被孫柔嘉“騙婚”。也許正是因為方鴻漸和孫柔嘉之間本身並無感情基礎,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會發展成為最後的離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礎對於婚姻來說真的很重要啊。

在書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從頭到尾反覆強調的一個問題,假如婚姻中有一方過於強盛而一直對另一方不公平的話,婚姻便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了。方逐翁說過:“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只可惜後來他兒子並沒聽他的話,娶了個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孫柔嘉,仗著個好管閒事的姑媽,壓迫得方鴻漸喘不過氣,逼得婚姻進了死衚衕。

也許這正好應了那句話:圍城裡的人想出來,而圍城外的人想進去。我們的世界正像這麼一個大染缸,缸外的人瞅著這鮮豔多彩的繁華而羨慕不已,而缸裡的人,卻回想著這外面的'純潔乾淨的好。婚姻不過是兩個人的一種協議,卻有著這無窮的吸引力,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為之瘋狂。

圍城裡的好戲還在上演,而圍城外,羨慕的人們仍在繼續渴望著。

關於圍城的讀後感2

書頁片片流逝,嘻笑怒罵,猶在耳邊。

“婚姻就像金籠,外面的鳥想飛進去,裡面的鳥想飛出來。”恍惚間,聽見書低吟淺唱。

噢,這就是這篇小說的根源吧。澆著它,便出現了個方鴻漸,在蘇小姐,唐小姐和孫小姐間碾轉反覆,被愛,痛澆得溼透。

但他依舊追逐,那理想中的美滿——那個渡金描鳳的籠子——卻在精巧玲瓏的籠門搭扣“啪嗒”合上時,後悔莫及。

耳邊隱約又響起牆上那口跟不上時間的老鍾沉悶的敲擊聲,正“當、當、當、當、當、當”地嘲笑那個躺在床上,黯然神傷的人。

鳥兒掙扎著要出去,羽毛凋零散亂。

但,我想說,鳥兒,你為何一定要選擇痛苦呢?

這既然就是你所追逐的,何不坦然面對?

我們在自己的道路上,有那麼多想得到的東西——金錢,名譽,愛情——這是在我們心中被神化的東西。

我們努力追逐。可有一天,我們逐到了,卻像文中的人物,沉入無垠的金籠。

但籠中的鳥兒,請徹夜歡唱!

雖然我有了束縛,但請不要忘記最初的心願——感到了金錢的疲累,為何不想想自己給後代營造了怎樣好的環境,感到了名譽的負擔,為何不想想自己曾獲過多少甜蜜……我們明明得到那麼多,又為何悲傷!

我一直在想《圍城》的一個結尾,我想方先生應該離開孫小姐,然後在一個舞會或一個村路上再遇見唐小姐。

生活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面。

但現在,我改變主意了——一個不懂得在困境中尋覓幸福的人在哪兒也不會快樂。

我只能默默祈禱:方鴻漸,希望你在去重慶的路上能找到金籠的出口。

出口在心裡。

籠中的鳥兒,請徹夜歡唱……

關於圍城的讀後感3

做了朋友應當彼此愛見面,通個電話就算彼此接觸過了,面沒有見,所說的話又不像信那樣可以留著看幾遍。電話是偷懶人的拜訪,吝嗇人的通訊,最不夠朋友。

這本小說的結尾我很喜歡,一個人餓著肚子躺在床上,,聽著鐘聲落後地敲,後悔,回顧著幾個小時前的事,那個每個小時慢7分鐘的鐘,真是諷刺。

我本來還以為方鴻漸會遇到唐曉芙,故事卻這樣戛然而止。後來覺得即使遇見了,結局也還是這樣,人不能像方鴻漸那樣,毫無目的,毫無計劃地活著。甚至覺得什麼都還可以補救。記得曾經有個產品的廣告語:“抓住不能再來的時間”。

我們都是被困圍城的孩子。逃出去並不一定是最好,出去了,你依舊會因某種原因重新回來,厭煩了,就又出來了……這樣不累嗎?我們要好好地想清楚,城裡或是城外,再好好地活下去,就像書上說的一樣,“你把針在面上轉一圈,聽見東一個電臺半句京戲,西一個電臺半句報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國歌,半句崑曲啦,雞零狗碎,湊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個破碎的片斷,在它本電臺廣播的節目裡,有上文下文,並非胡鬧,你只要一個電臺聽下去就瞭解它的意義。”

《圍城》裡的比喻也諷刺得有趣,並不亞於《紅樓夢》,比如形容王美玉的時:“滿嘴鮮紅的牙根肉,塊壘不平像俠客的胸襟。”剛開始不懂,後來一想,俠客不是愛打抱不平嗎?這是在形容王美玉的牙根肉不平呢,諸如此類。

剛讀完《圍城》的時候,心裡真壓抑,因為並不是在那個時代,連現在,身邊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像書裡描述的一樣,在圍城裡……

關於圍城的讀後感4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長篇小說,於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1947年由晨光出版公司印行。這是作者在困頓之中“錙銖積累”而成的,小說“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儘管某幾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虛烏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是捏造的。”(楊絳《記錢鍾書與〈圍城〉》)

《圍城》裡面最為人所熟知的一句是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這句話寫出了現實生活的無奈與悲哀,生活就像是一座城,人們永遠無法逃脫這座城帶來的束縛與磨礪。若人人都糾結於生活這座無形的圍城給我們帶來的寂寞與痛苦,人類社會將停滯不前。我想,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樂觀地面對生活的勇氣無論是城內還是城外,接受現實才是我們該有的態度,一味羨慕別人所擁有的事物只會是我們自哀自怨,不思進齲只有勇敢地面對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並積極改造它們,使之更完美,生活才有可能有進步。

《圍城》一書中錢鍾書先生以幽默的語調,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生活中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開命運的安排,命運築起了一堵城牆,若我們把一生都奉獻於衝破這堵城牆上,那人生談何意義?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我們能做的該做的,就是接受這堵牆,在牆內開展我們的生活,努力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精彩,讓我們的夢想在牆內綻放光彩,讓牆的另一邊的人都能感受我們的熱情與精彩。這樣,所謂的牆,就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障礙了吧。